2018中国航天员沙漠野外生存训练

2018-10-16 12:22黄伟芬范继荣
中国经贸导刊 2018年24期
关键词:联络航天员帐篷

黄伟芬 范继荣

2018年5月8日至5月26日,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在巴丹吉林沙漠成功组织实施了为期19天的航天员沙漠野外生存训练,这是一场航天员版的“荒野求生”,也是我国首次在主着陆场区沙漠地域组织的航天员野外生存训练。

一、选址巴丹吉林,练兵大漠深处

在沙漠地域开展野外生存训练主要是针对空间站载人航天飞行任务飞船的应急返回着陆沙漠地域的特殊情况。根据我国载人航天飞行任务规划,空间站任务中载人航天器飞行时间将逐步由最长30余天在轨飞行过渡到全年连续有航天员在轨值守。在长期载人飞行期间因各种应急情况导致航天员应急返回的概率大大增加。因此,开展本次沙漠野外生存训练,旨在使航天员在新的任务阶段进一步掌握在沙漠环境中生存的能力、熟悉救生物品的使用方法,提高沙漠地域的生存自救能力,锻炼意志品质,增强团隊协作和凝聚力,为圆满完成空间站任务打下坚实基础。

本次沙漠野外生存训练的地点选在巴丹吉林沙漠。巴丹吉林沙漠位于我国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盟阿拉善右旗北部,是我国的第三大沙漠,沙漠海拔高度在1200—1700米之间,沙山相对高度200—500米,受风力作用,沙漠内沙丘耸立,似沧海巨浪,绵延不绝。巴丹吉林沙漠属温带大陆性沙漠气候,这里气候干旱光照强烈且鲜有降水,夏季高温酷热,最高温度可达38—43℃。沙漠中由于缺乏植被覆盖,年均风速可达4m/s,主要为西北风,年八级大风日为30天左右。

由于巴丹吉林沙漠西北部地区沙漠地形气候明显,满足实战化从严从难的训练需求,且具有一定的植被覆盖如骆驼刺、梭梭草等,能够为训练中生火及掩体搭建提供原材料。经过实地考察、教员试训及全面综合分析,最终在巴丹吉林沙漠西北部地区选取了南北向平行的A、B、C、D四个地点用于开展本次沙漠野外生存训练。

二、从难从严实训,锻造过硬本领

本次沙漠野外生存训练,参训航天员分为6组分3批次开展训练,每组2—3人,训练持续48小时,历时三天。在48小时中航天员们要完成搭建掩体、野外生存、远距离及近距离求救联络等诸多任务,最终徒步穿越大漠与救援队伍会师。

(一)搭建掩体

在沙漠中气温波动较为明显,昼夜温差较大,每天九点后就迎来了将近7个小时的高温天气,而晚上九点后地表温度直线下降,白天如何避暑,夜晚如何防寒是航天员们面临的难题。同时随时都可能呼啸而至的风沙也极大地增加了训练难度。因此,凉棚及帐篷的搭建对于航天员们的生存显得至关重要。

每个批次两组航天员的出舱时间分别为中午的十二点和下午两点,此时正是沙漠中一天最热的时候,如果此时抗着高温搭建掩体,一旦发生中暑及脱水等情况,后果将不堪设想,而返回舱内密不透风,经过一上午的暴晒里面好似一个大蒸笼,更不适合航天员们暂住。面对出舱后高温暴晒却无栖身之处的困境,航天员们该如何抉择?一位航天员说:“我们会避免在炎热的正午进行过度的体力工作,可以考虑在出舱后先搭建一个四面透风的简易凉棚进行乘凉,待下午四时温度稍稍回落后再进行掩体的搭建”。

在沙漠中搭建帐篷,航天员们都面临着一个特别棘手的难题—选址。航天员们说:“搭建掩体前选址很重要,要先看看周围的环境,不能一上来就干”。通常离返回舱较近的地方地势平坦但沙土松软且可利用的物资极其稀少,而距离返回舱相对较远的一些谷底通常物资丰富,但近乎直立的五六十米的陡坡势必会影响到物资的搬运。纵观所有六组航天员们的帐篷位置,通常航天员们都会将帐篷选在物资较为丰富的地域,大量的干枯梭梭树及骆驼刺为帐篷的固定及晚间生火取暖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在搭建帐篷时,航天员们颇有心得,他们总结了一些小技巧,“一是要看风向,选择上风口,二是要看地势,如果地势过高,风势会很大,如果太低,掩体容易被风沙淹没”。

在搭建帐篷时,航天员们可利用的工具极其稀少,只有救生物品包里的铝板和生存刀,他们先用干枯的骆驼刺根搭建好稳定的帐篷骨架,再用生存刀将降落伞割成特定形状,将割好的降落伞覆盖在骨架上,通过掩埋或制作沙袋将帐篷四周固定在沙地上,经过小组成员的团结协作,一个个美观稳固的帐篷就这样诞生了。

巴丹吉林沙漠的气候变化莫测,时而高温,时而大风,时而扬尘,极大的增添了训练的难度。在第一组航天员进入大漠后,技术区风云突变,狂风卷着沙尘呼啸而至,帐篷内外沙尘漫天,能见度不超过2米,技术区实时最大风速达到了12m/s,训练工作能否正常开展,所有工作人员的心都提到了嗓子眼,为了确保训练安全,训练现场指挥通过铱星电话与航天员们沟通了解到沙漠内情况相对较为乐观,最终决定训练正常开展。在这三天的时间里,第一、二组航天员饱受高温扬沙的困扰,但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与极端天气斗智斗勇,他们将保温袋固定在凉棚上,将热量隔绝在了凉棚外,在茫茫大漠建起了一份阴凉,他们将帐篷用沙袋与梭梭树牢牢地绑在一起,将帐篷稳稳地固定在了茫茫大漠之上。

而在第二批次三、四组航天员的三天训练时间里,沙漠里更是罕见地下起了雨,气温也瞬间降了下来,最低的时候达到了4摄氏度,看到工作人员一个个在帐篷里冻得发抖,而想到航天员们可用御寒的只有一套防寒服,大家对航天员们的生存状态着实不放心,训练指挥一个小时内就询问了数次天气情况,最终通过无人机监控及北斗短报文确认帐篷内温度相对较为适宜,航天员们一切正常。在后来的经验交流会上航天员们分享了他们防雨御寒的秘诀,他们用伞布包住了一棵硕大的梭梭树,将其作为阻挡风沙、抵御寒冷的一面墙,而帐篷的开口刚好在背风一侧,白天时帐篷内的温度只有二十几摄氏度,这样的温度也更适合生存。帐篷顶被改造成可以接水的形状,利用救生餐盒在帐篷沿接水,不到一个小时就接满了整个餐盒。在夜间,航天员们将干枯的骆驼刺根聚拢燃起了篝火,跳动的火焰照亮了漆黑的夜空,更温暖了每一位航天员,大家围着篝火讲述自己的飞行经历、生活趣事并详细规划后续的日程安排。

(二)资源利用

沙漠里物资短缺,可利用的装备、食物及水资源绝大多数都是随任务配备的,在应急救生食品包里配有食物和水,食物主要是压缩饼干和牛肉干,而最珍贵的水资源却显得十分有限,每人只有20袋250mL共5L袋装饮用水。如何在这三天时间里合理统筹规划使用成为航天员们考量的重中之重。

由于沙漠中白天气温较高,工作时航天员们出汗较多,干裂的嘴唇、似火的喉咙时刻都在催促着航天员们该喝水了,那么在水资源十分有限的沙漠中该怎样饮水?考虑到第三天的徒步行进路程较远,体能耗费较多,各组航天员都提前预留了较多的饮水。在前面两天的时间里,航天员们都是能节约就节约,渴的时候也只是抿上一小口。由于压缩饼干和牛肉干都比较干,一旦食用较多就需要耗费许多饮用水,本着节约飲水的原则,大家都尽量减少这些食物的过多食用,最终在各组训练结束后,几乎所有组的饮水都有1—2袋剩余。

而沙漠中仅有的些许资源也被航天员们充分的利用了起来,他们利用梭梭树根作为帐篷的支架及生火的原料,在行进期间将其制作成拐杖,他们利用沙土制作沙袋固定凉棚及帐篷。三天时间的沙漠生活,各组航天员利用有限的资源出色地完成了训练任务。

(三)求救联络

在沙漠中不仅需要具有良好的生存能力,更需要能在恰当时机及时发出求救联络信号,那么在茫茫大漠中航天员们该怎样进行求救呢?答案就在小小的救生物品包里,别看其小,可装备了铱星电话、光烟信号管、救生信号枪、太阳反光镜等各式各样的救生物品。

在这三天的沙漠生存时间里航天员需要熟练地运用这些装备进行求救联络。其中,光烟信号管是一种白天夜间均可使用的求救联络产品,白天时使用发烟管进行联络,烟呈红色,持续时间在20秒以上,晚上时使用发光管联络,当飞机高度为1千米时,红光可见距离大于30—36千米。太阳反光镜是一种白天使用的目视求救联络产品,主要是利用太阳光反射至搜救飞机以求救援,它特别适用于沙漠。在使用时先用镜面将太阳光反射在附近的地面上,再将反光镜的背面贴近眼睛,通过镜面中心的瞄准器观察地面上的光斑,在确保光斑不丢失的情况下转动镜面,将亮斑对准联络的目标以示待援。求救信号枪和闪光标位器均是在夜间使用的目视求救联络产品,在发现救援时可通过发射信号弹来显示自己的位置,垂直向上高度约90米,夜视联络距离大于20千米。闪光标位器是通过频闪灯来显示自己的位置,同时具有照明功能,可用于夜间紧急情况下照明使用。在搭建SOS求救信号时,航天员们将颜色鲜艳的伞布割成条状在地面上摆起了巨大的SOS字样。

通过求救联络方式等科目的演练,使航天员们都能熟练地掌握求救技能,具备沙漠中求救待援的能力。

(四)徒步行进

在沙漠训练的最后一天,按照既定训练计划航天员们需要徒步从宿营地走出沙漠,这不仅是对团队协作能力的考验,更是对意志品质的历练,有助于航天员们在这宝贵的训练时间里更加全面地了解掌握沙漠的地形及气候特点。

在徒步行进前,各组航天员们都进行了物资清点与打包,既为了能轻装上路又要保障生存需要,航天员们仔细地将必备的救生物品包打包,带上可能用到的救生船包、北斗手持机及食品饮水等设备物资。航天员们各显神通,制作了各式各样的背包,松紧带、肩带、腰带一应俱全。其中最别致的是一个他们自己设计、裁剪、缝接的多功能红色“爱马仕”包。在行进前的准备过程中,航天员们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有的乘组将引导伞改制成帽子用于遮阴挡沙,有的乘组将骆驼刺的根削成拐杖,背着自己精心制作的背包,正式踏上穿越沙漠之行。

在沙漠中行走不同于平原地域,往往是深一脚浅一脚,一不小心很容易扭伤脚,在行进路途中七八十米高的沙丘随处可见,放眼望去茫茫大漠不知何处才是终点。航天员们背负十几公斤重的物资,每爬上一个沙丘就要休息上十几分钟,在炎炎烈日下,豆大的汗珠湿透了衣领袖口,拿出一点点变轻的饮水袋,只能抿上一小口就继续踏上征程。由于沙丘阻隔看不到可以行进的道路,绕路行进又很容易迷失方向,因此,航天员们在行进路途中每走一段路就做上相应的标识,一旦发现走错路就及时按原路返回重新规划路线,直线距离只有三、四公里的距离竟然要走上三、四个小时。

三、训练圆满收官,未来任重道远

航天员沙漠野外生存训练历时19天,达到了预期目标。经过本次训练,航天员们深入了解了沙漠的地形地貌,积累了丰富的应对沙漠环境气候的技巧和经验。

通过本次训练, 不仅磨炼了航天员们的意志品质,提升了救生与生存能力,而且增强了团队协作和凝聚力。航天员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和体会到团队精神的重要性,无论是帐篷凉棚的搭建还是求救联络等各种救生生存活动的圆满完成,都是乘组集体智慧和汗水的结晶。他们说“能够出色完成训练任务,团队精神显得至关重要,每个人的体能都很有限,三个人之间要沟通协调好,用最少的体力把工作做好。”

训练结束后,航天员们对救生装备提出了一些改进意见与建议,为后续救生装备设计改进提供了依据。

2018年度航天员沙漠野外生存训练早已圆满结束,然而空间站任务的大幕才徐徐拉起,等待全体航天员们的是更艰巨的任务和使命,未来任重道远。只有全体航天工作者戮力同心、砥砺前行、克服万难,才能早日让中国的空间站遨游于太空之巅。

(作者单位: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

猜你喜欢
联络航天员帐篷
我是小小航天员
写给航天员叔叔的一封信
帐篷
带上帐篷去旅行
在户外过夜
韩朝联络办公室14日揭牌
航天员失重是怎么回事
山东肥城:建立机关党建联络督导员制度
手筋集装箱
好主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