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飞
刘宏业老师的这节作文课,我有幸现场观摩。课堂上学生思维活跃,老师循循善诱,师生互动积极而和谐,给我留下了特别深刻的印象。这节课有不少值得总结提炼的地方,我想从课堂的“生长性”方面谈一点思考。生长性是一节好课的重要特征,它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教学过程的生长、教学内容的生长和学生学习的生长。
这节课的教学过程呈现生长的状态。
教学过程要具有生长性,教师就要善于组织多层次、多角度、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刘老师的这节课就体现了这一特点。
这节课主体部分的教学活动有:1.让学习回忆学过的詩词中运用“反弹琵琶”的诗句,唤醒学生的积累;2.教师出示“知足常乐”“知无不言,言无不尽”“一分耕耘,一分收获”“酒香不怕巷子深”“宁为鸡头,不当凤尾”这五句格言或俗语,让学生“反弹琵琶”;3.提供现实生活中常见的一个观点“苦难是人生的一笔宝贵财富”,让学生“反弹琵琶”。这三个教学活动从调取记忆到实际运用,从对格言、俗语的思考到对现实话题的思考,层次鲜明,难度递增,将学生的学习调适到最佳状态。
加上导入部分的故事激趣和结尾部分的以诗小结,这节课教学活动的形式也是丰富多样的,既有教师讲授,也有学生质疑;既有小组讨论,也有个体思考;既有口头发言,也有书面写作。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使学生的学习始终趣味盎然。
这节课的教学内容也处于不断生长的状态。
这节课教的是“反弹琵琶”,这是一种逆向思维,是对司空见惯的、似乎已成定论的事物或观点反过来思考的一种思维方式。这节课教的是一种较为高级的写作思维,有一定的难度,但刘老师将这种思维方式的要领进行了分解,使这节课的教学内容也处于不断生长的状态。
比如,在学生质疑“知足常乐”时,刘老师这样引导学生:“在物质上要知足常乐,那么在哪方面要不知足呢?”学生答:“在精神和思想层面。”于是刘老师不着痕迹地完成了一次方法传授——限定范围进行思辨。再比如,学生质疑“酒香不怕巷子深”时举到《品质》中的例子,刘老师引导学生说出“要注意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我们传统的观点和想法”,并补充“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思维方法。类似的思维方法就这样散落在课堂里。看似散落,实则不乱,因为这些都在刘老师的预设范围内。刘老师是有意将“反弹琵琶”的思维方式分解成这些具体方法,在师生交流中不着痕迹地完成引导,让学生自我体悟,实属可贵。
这节课对“反弹琵琶”的分寸把握是相当精准的。刘老师在学生思维充分打开后,话头一转,问了这样一个问题:“是不是所有的观点我们都可以反弹?”继而在师生交流讨论中达成共识——“出新意于法度之中”,这也正是课题中“守正出奇”四个字的内涵。鼓励学生逆向思考,但必须合乎正道,合乎规律,这体现了刘老师相当高的思维智慧与教学伦理。
最重要的是,学生的学习也在不断生长。
观察一节课是否具有生长性,最重要的指标应该是学生,看学生是否在这节课中获得切实的进步。毫无疑问,学生在这节课上的成长是显著的。
在对格言、俗语的质疑环节,我关注到这样一个细节。有一个男生站起来发言,说想反弹一个新的俗语“虎落平阳被犬欺”,他用“瘦死的骆驼比马大”来反驳。这位学生的精彩发言,也正是前一个环节“回忆古诗词中的‘反弹琵琶”引发的思维结果。最妙的是刘老师追问后学生的回答:“因为我觉得这节课就是反弹琵琶,如果只从这五条来说的话,就有点没意思。”全场掌声。毋庸多言,这节课已获成功。
类似这样精彩的发言,还有不少,而学生精彩的生成,正源于刘老师的引导。这节课,刘老师以聊天的口吻跟学生交流,课堂轻松活泼,师生和谐相悦,形成了有机的学习场,在这种良好的氛围中,思维被真正点燃,一节好课就此诞生。
(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教师发展中心;215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