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义珑
阳春四月,晴川碧暖,金陵花开。2018年4月19日至20日,来自天南海北的“三新”追梦人共聚南京名校宁海中学,就“基于写作目的的作文教学研究”进行全方位研讨,聆听“专家新视野”板块里的所有专家基于写作目的的作文教学主张。我们不能回避时下的作文教学现状,必须回归到活生生的人,回归到生活,唤醒体验,必须清楚地认识到写作目的是多样的,是没有高下之分的。
一、正视作文教学现状
人民教育出版社编审、中国教育学会中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理事长顾之川教授在他的报告《我国作文研究现状与思考》中,一针见血地指出当今作文教学的现状:对写作重要性的认识不够,学习写作的时间精力不够,虚构非虚构文体区分不够,写作练习方式多样化不够。顾之川教授在报告中深入分析了作文教学的不对称:写作教学时间与阅读教学时间的比例不相称,写作教学时间与中高考作文赋分的比例不相称,写作教学时间与培养较强语文运用能力的课程目标不相称,写作教学时间与社会上对中学生写作能力的期望值不相称。他还指出,当今的作文教学练习方式程式化:作文教学短、简、快,“写作过程”简单化,“教学目标”模糊化,无法充分激发学生写作的自主性和创造性;课堂作文多是模仿作文,不关注现实,不体验生活,不思考人生,不表达真情,为了个性而消沉颓废,为了创新而猎奇逐异,为了高分而仿造抄袭,为了出名而哗众取宠。
著名语文特级教师、作家张丽钧在她的报告《写作:一种邀请对话的姿势》中对当前语文教师“邀请对话”的现状进行了盘点与追问:我愿“绣鸳鸯”吗?我会“绣鸳鸯”吗?我有“金针”吗?我肯“度金针”吗?我能“度金针”吗?她对语文教师的“作与鉴”进行了分类:手低眼低、手低眼高、手高眼高。以南京的“费滢滢现象”和天津的“田若锦事件”为例,指出语文教师普遍存在“眼低”现状。
这些作文现状之所以普遍存在,原因有很多,一是目前还有不少教师对作文教学的目的认识不够明确,常追随考试这根指挥棒,讲求“近期效益”,作文教学“超纲”“拔高”的现象极为普遍。在作文教学指导中,产生了偏高、偏难及对学生习作评估要求过高等现象,使学生觉得写作“高不可攀”,严重地反冲了作文教学应有的效果。长此以往,学生学习作文的情绪就会受到挫伤,随之消沉、厌烦,对作文失去兴趣。二是失去作文的本意,异化为考试的新八股。学生为了应付中高考,不得不背材料,背形式,甚至背作文。学生的生活圈子小,阅读面狭窄,将仅有的材料反复用,没有新意,缺乏学生本人的自我思想,缺乏思维的灵活。目前,相当一部分的教师在作文教学中仍袭用旧有的封闭的教学模式,大多侧重于作文的指导,重形式,轻内容,习惯于教师讲,学生写,导致学生“举一”有余,“反三”不足,这样不以学生生活为基础来引导学生的作文教学模式,无异于“闭门造车”,作文成为无源之水,毫无生活气息和情趣。三是教师对写作过程缺少深入体验,写作教学过程虚化,写作教学概念化、知识化。有些教师的写作教学只有命题和批改,教师角色作用基本失落;有些教师的写作教学只是一套套学生早已听厌了的写作概念和写作知识;有些教师则依赖于系统训练,或自己拼凑出一个系统,或引入了大学的写作教学系统,进行不厌其烦的训练;而一部分教师则完全脱离中学作文教学和中学生写作价值追求的实际,简单地否定指令性写作存在的价值和合理性,或盲目地进行创作式的写作教学,或一味地进行所谓自由式的写作训练。四是教师的懈怠和不重视。作为语文教师,最苦莫过于作文的批改。当学生的作文呈现在面前时,良莠不齐自不用说,每次认真批阅并写上大段文字后,学生似乎是一看而过,更有甚者连瞅都不瞅一下,只计较一个分数。所以,下一次或再下一次的作文中相同的问题又会出现,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学生的作文进步都不大。学生面对作文的单一读者——教师,且得到的回应仅仅是一个分数和一些模棱两可的评语,当然提不起作文的兴趣。这样作文教学就进入了恶性循环。
二、落实写作教学目的
顾之川教授在报告中强调语文教师要读懂课标,吃透课标的写作要求,落实写作教学的目的。他认为我们的写作教学要注重“三性”:一是真实性。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二是自主性。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三是创造性。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鼓励学生写想象中的事物,激发他们展开想象和幻想。他分析当今写作教学的趋势,要落实在“四新”上:一是新概念。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二是新要求。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起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三是新导向。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提倡学生自主拟题,少写命题作文。四是新动力。重视培养写作兴趣和习惯。他还对好作文提出三条标准:一是真实的体验。以符合事实为基础的推理和判断,主要表现在个人体验上的真情实感,材料分析上的客观理性,想象联想上的真切自然。二是新鲜的表达。善于广泛利用生活的阅读资源,与作文话题建立最恰切的关联,能提取有效信息为己所用,杜绝模式化。三是独特的感悟。思维灵活自主,善于联系,从现象中总结规律,通过批判性思维(质疑、去蔽、客观公正等)來理解和解决问题。
张丽钧老师在报告中把写作教学的目的落实为一场好的对话:有种(思想第一),有料(故事好看),有趣(语言有趣)。有明确的对话目的,写作就会抛弃假大空、鬼话连篇、思想缺位、语言寡味、满目硬伤等病态的写作。她还指出,写作要“开四眼”:菩提眼、金刚眼、桃花眼、童子眼。“开四眼”写作,将所有走过的路都变成了风景,一路芳草鲜美,落英缤纷。她住在诗歌里,却耕耘着远方的田野,撒播着一路馨香。
全国著名特级教师,全国“三新”作文教学研究会理事长黄厚江老师在《关于“写作目的”等话题的异向思考》的报告中,以自身故事为讲座源头,用生动诙谐的语言与众人分享自己半世经历凝结而出的珍贵思考:写作一定源自生活的体验和表达的欲望,写作有可教的也有不可教的,而写作目的是复杂多样的,并没有高下之分。他说,写作的目的是生活的需要,是精神的需要。在检讨写作教学本身的同时,我们必须承认,提高学生写作综合素养的瓶颈是学生生存状态的恶劣。写作的基本规律表明,对生活的热切关注和敏感思考,是一个人写作综合素养的最重要方面;一定的阅读积累,几乎是提高语言素养的唯一途径。凡是对写作有切身体会的人都知道,适宜的生存环境、良好的写作心境和一定量的阅读积累,是极为重要的。学生生存状态恶劣,导致写作心境极为不理想,起码而必要的阅读积累无法保证,怎么产生写作的激情和欲望?怎么进入写作的状态?即使自由写作,也很难写出好的作品。而改善学生的生存状态则是语文教师无能为力的事情。因此,立足于目前的实际,我们所能做的就是正确认识写作的基本规律,对中学作文教学进行准确的定位。任何由知识概念为基础建立的写作系统,都可能是对写作基本规律的悖逆;而任何无视考试作文存在的必然性及其固有特点的写作教学,也是没有生命力的。他还告诉我们:没有枯燥的生活,只有干瘪的心灵。与文字对话的人,内心世界一定是丰盈多姿的,这世界就是学生写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头活水。或许学生成不了张作家,成不了黄老师,但是这汪清水可以浇灌一棵树,让一棵鲜活的善于思考的生命之树长青。
三、突围写作教学之路
“三新”作文教学研究会常务副理事长程一凡老师在开幕式致辞中说,“三新”作文历经四年,立足于研究会的宗旨,着眼于理事长黄厚江老师提出的“三新”作文的五大任务,根植于课堂,有序、踏实、稳健地行进着。几年来,“三新”语文人一路走来,在实践中探索,在探索中坚守,在坚守中创新,从新的思想,新的角度,开创了一条作文教学研究之路,为有志于作文教学的研究者搭建了成长的平台,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会议突出一个宗旨:立足“三新”,以新思想引领新探索,将新探索融入新课堂,以新课堂大面积地提高作文教学质量,多出新人,多出新作,为作文教学带来新气象。体现三个创新:一是会议内容与结构的创新。以“专家新视野”“对话新课堂”“聚焦新探索”“名家新思想”四个板块来构建内容,体现“三新”作文独有的研讨方式,给人以不同听觉、视觉的冲击以及思维的冲击。二是开创了作文研究的新路径,以知名作家与教师的对话拓展了研究的宽度,扩大了视野,体现了交流的新视角。三是开创了作文教学研究模式,以“创课”为方式,在作文研究的内容和形式方面,突破了作文教学的常规模式,开创了新格局,为教师提供了新的路径。狠抓三个着力点:一是凝聚全国有志于作文研究的语文人,激活潜在的能量,携手在作文教学研究的广阔大道上一同前行;二是进一步多方面搭建平台,推出新人,培养一批作文教学的精英队伍,在作文教学中发挥引领作用,带动更多的教师成长;三是研究课堂,研究学生,研究路径,为学生作文的真正提升探索有效的策略。
在此次研討会上,通过专家的新视野,大家明确了以下几点:
写作要以生活为导向,点燃学生的情感。叶圣陶先生曾说:“生活犹如源泉,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流自然活泼泼地昼夜不歇。”可见生活对于写作的重要性。学生不会作文,关键是“无话可说”。“无话可说”源于对世界缺少观察,对生活缺乏感受。不能观察世界感受生活,不是没有世界和生活,而是缺少“爱心”和“热情”,只有“冷漠”和“麻木”,视世界变化而不见、感生活起伏而不动。那么教师在教学中就要以生活化为导向,帮助他们建造起“爱心”,培养出“热情”,点燃学生的情感。生活中的真情事理无处不在,点点滴滴汇聚成溪,若不注意及时捕捉,往往会稍纵即逝。因此,教师在写作教学中可有意培养学生认知的习惯,让学生把生活中遇到的印象深刻的事情写下来。印象深刻,就会在写作中不自觉地做到情感融入。在写作指导中要引导学生的生活实际与情感相联系,抒发情感要找到与现实的结合点,在生活中灵活运用。叶老曾说:“唯有从生活中多方面去体验,把社会所得一点一点地积累起来,积累得多了,了解才越见深切。”这句话告诉我们写作生活化的重要性。所以,教师要培养学生善于观察生活,乐于记录生活的好习惯,帮助学生在脑海中不断积累多种表象。要鼓励学生投入到社会生活中去,做生活的有心人。学会了品味生活,才会使生活的语言富有灵性,才会在写作中做到有感而发,写出来的文章才能具有情感色彩。
让学生在切实的“需要”下写作。需要是主体的一种心理需求,是谋求心理平衡或表露某种情感的欲望。心理学认为,需要是动机产生的基础,当某种客观事物可以满足这种需要时,这种伴随有应激状态的需要就激励人去行动而成为有效的动机。因此,作文教学应力求让学生明确作文训练的目的、意义,让他们感受到写作确实是学习、生活、交流思想的需要,从而产生强烈而稳定的写作动机。这种目的教育应该是符合学生心理发展特点的,要通过生动、具体而富有感染力的方式来进行,才容易被学生所接受,学生才会主动地写作。
目标适当,调动积极情绪在教学中,学生积极情绪的利用可能内化为良好的行为,促使学生朝着成功的方向发展。教师应从学生的年龄特征、认知水平和文字表达能力等实际情况出发,从班级的基础出发,制定切实可行的作文教学目标。在教学活动中,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应敞开心扉,互相沟通,取长补短;教师信任学生,鼓励学生,使他们增强写作的自信心,促使写作的心境处于最佳 状态。
王安石有诗云:借得雄风成亿兆,何惧万里一征程。相信在这次研讨会后,“三新”语文人必定以艺启智,以人为本,在基于写作目的的作文教学研究中,愈行愈远!
(江西省赣州市赣县区教育局教研室;341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