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宏业
一、简洁导入,开门见山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谈谈作文的立意创新话题。
二、故事激趣,引出话题
师:先请同学们看一则小故事。这个故事选自清代袁枚的《随园诗话》。故事的背景是,清时尹文端在江南任总督,年三十,人称“小尹”。一日,他特意请教并奖慰康熙庚辰进士、七十高龄的海宁诗人杨守知。原文是这样记载的:
(屏显)
杨喜,自指其鬓,叹曰:“蒙公盛意,惜守知老矣!‘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尹应声曰:“不然,君独不闻,‘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乎?”杨骇然。出语人曰:“谓小尹少年科甲,竟能吐属(谈吐)风流。”
师:请同学们思考,面对70岁老人杨守知的慨叹,小尹的回答妙在哪里?
生:杨守知老人用一首李商隐的诗来形容自己,叹息自己年老,但小尹同用李商隐的诗句“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来说明虽然杨守知老了,但仍然会被世人所器重。
师:你的意思我理解了。还有哪位同学来简略地表达这个妙处?
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显示出了杨守知一种不得不服老的心境,小尹同用李商隐的诗句“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同样是写夕阳,表达的却是上天也会看重这些老人,纵使年老,也依旧能焕发光彩。
师:应该说“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表达出了杨守知老人对年岁渐老的一种感伤,但小尹的回答巧妙地用了李商隐的另一句诗,一句在立意上翻新的诗,传递的却是一种积极的、乐观的人生心态。其实对“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翻新,后人也有佳句。譬如近人吴兆江的“但得夕阳无限好,何须惆怅近黄昏”,传递的是对人生晚景的珍惜之情。叶剑英元帅在他80大寿的时候写了一首诗,其中有这样一句:“老夫喜作黄昏颂,满眼青山夕照明。”传递的又是一种老当益壮的激进心态。这种诗句的翻新传递的是一种立意的创新,同样能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其实,这种诗句翻新的背后渗透着一种高超的思维,我们称这种思维叫作逆向思维。
(屏显)
逆向思维是对司空见惯的、似乎已成定论的事物或观点反过来思考的一种思维方式。简言之,就是“反其道而思之,反其意而写之”。
师:我们形象地将这种思维叫作反弹琵琶,反弹琵琶大家见过吗?
生:在敦煌莫高窟。
师:很好!它是敦煌莫高窟里非常重要的一种艺术表现形式。有些同学可能没看过,咱们来看一下。
(屏显)
师:图1是“正弹琵琶”,演奏者雍容华贵;图2是“反弹琵琶”,就是将古老的演奏技巧和舞蹈艺术巧妙结合在一起的一种艺术表现形式,不论是形式还是难度方面,都会给观众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
三、唤醒积累,强化意识
师:下面一起来回忆一下,我们学过的诗词当中还有哪些运用了反弹琵琶这种形式,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
生:譬如面对自然界的季节——秋季,我们一般来说都是抒发悲情,但是唐代大诗人刘禹锡高唱“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一扫秋的悲情,催人奋进。
师:刘禹锡的这首诗,一扫悲秋的感傷,立意高远。
生:面对自然界的落花,李煜的“落花流水春去也,天上人间”传递的是一种亡国之音,但清代诗人龚自珍在《己亥杂诗》中则说:“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也有诗人对落花有反弹之声,赋予了新意。
师:好!它传递了一种生命轮回之美。除了秋景、落花这些有形的物景,面对离别,古人常常传递的也是感伤之情。“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离别诗中有没有反弹的佳句?
生: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生: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四、反弹琵琶,世语新说
师:同学们刚才联想到了很多在立意上翻新的诗句,其实反弹琵琶不仅仅表现在古典诗词当中,它跟我们的日常生活也是密切相连的。例如,生活当中有一些耳熟能详的格言和俗语,在今天已被赋予新意。我举了五个格言和俗语,同学们运用反弹琵琶,进行“世语新说”,并简要说说 理由。
(屏显)
知足常乐
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酒香不怕巷子深
宁为鸡头,不当凤尾
生:我反弹的是“酒香不怕巷子深”。我觉得有时候酒香也是会怕巷子深的,因为时代在发展,我们应该顺应时代的改变,积极地去推广自己的产品。
师:同学们知道白酒当中最高端的酒是什么酒吗?
生:茅台。
师:茅台酒做不做广告啊?经典广告词是 什么?
生:国酒茅台,为您报时。
师:中央台有个重要的电视节目,叫作“信中国”,就是茅台酒赞助的,它的广告词是“喝贵州茅台,为中国喝彩”。茅台酒这么高端,为什么还要做广告呢?
生:因为想让更多的人知道这个产品,推 广它。
师:我们已经进入了信息时代,产品质量再好,如果你不把品牌打出去,可能金子的光芒,一时也展示不出来。
生:我想讲一分耕耘也可能有三分收获。我们有一个成语叫事半功倍,如果方法正确的话,可以用很少的力气,获得更多的收获。
师:好的,你是完全赞同耕耘对成功的重要作用的,但这是对它的反弹吗?
生:噢,我的理解不是在反弹。
师:关于这一条,其他同学来反弹一下。
生:我认为“一分耕耘未必有一分收获”。
师:这就是反弹了,说说你的想法。
生:就是作用的点不一样,要看耕耘的方法,可能会有不同的结果。
师:是啊,实践证明,方法不对,我们付出再多,可能也没有什么收获。
生:我补充的是,现在随着社会竞争压力越来越大,在努力后,可能没有很好的结果,也不一定有回报,但我们耕耘了,自己心里知道就好,关键要坚持耕耘。
师:哦,还有耕耘的周期长短,你是不是在学习上有这样的感触?
生:有时候你可能一个学期花很多时间投在一个学科上,未必有很多回报,但是三年下来,做高考题可能会取得很大的成功。
师:你的反弹非常有意义,让我们一下子想通了——好多同学一直认真努力地学习,但是成绩却没有很大的提升,为什么?这是很正常的事情是不是?有一个学长曾经说过,当我们努力到80%的时候,收获的可能只有20%;当我们努力到百分之一百、百分之一百二十的时候,收获的有时候才能真正实现。好,继续反弹。
生:老师,我想反弹一个新的琵琶。
师:好啊,你说。
生:中国有句古话叫作“虎落平阳被犬欺”, 我对这句的反弹是“瘦死的骆驼比马大”。
师:愿闻其详。
生:我们可以从两方面来阐释这个观点。古代一些文人,他们遭到了贬谪,就算在政治上很失败,但在文化方面上,也不能說他们不如一个普通人,而且从生活常识上来看,一条狗想欺负一条生病或者是受伤的老虎,我觉得这也是不太可能的。
师:非常感谢你在我们列出的范围之外又想到了别的格言、俗语,很好。为什么会想到反弹这个俗语呢?
生:因为我觉得这节课就是反弹琵琶,如果只从这五条来说的话,就有点没意思。(生笑)
师:好,为你点赞,同学们的思路已经打 开了。
生:前面同学讲知足常乐,都是强调在哪个方面知足。我觉得知足常乐,在某些方面上就会产生一种消极情绪,让人身处在停滞的状态,下不了决心,安于现状,碌碌无为。人生在世,应该挑战自己,超越自己,所以我觉得应该是“不知足常乐”。
师:说得很好。这位同学不仅有所思,还把他的思考写成了文字,“知足常乐”可能会让我们进入那种小富即安的心态当中。
生:我想再讲一下那个“酒香不怕巷子深”。
师:好。
生:我反弹的观点是“酒香也怕巷子深”。我刚才找到了一个实例,请大家把语文书翻到第42页,这篇是英国作家高尔斯华绥写的《品质》。(生笑)
师:小说《品质》是我们学过的。
生:老鞋匠做靴子做得很好,但是没什么人来买他的鞋子,因为他不做广告宣传。而很多垄断的资本家一直在做广告,他们的生意就很好。这让我想到,你不做广告宣传,靴子做得再好,也没有人来买你的。
师:哦,你想到了这个?如果老鞋匠顺应时代,能够包装一下自己的产品,可能会避免小说当中那种悲惨的结局。你这个反弹思路是对的,为你的活学活用点赞,但我们还要考虑到《品质》这篇小说的写作意图到底是什么,反弹时尽量兼顾到作家作品的原初立意。其实这位同学的发言让我想到了一个问题,通过刚才的反弹,大家想一想在反弹的时候应该注意什么?
生:要注意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我们传统的观点和想法。
师:特别是对“酒香不怕巷子深”的反弹,就是如此。
生:我觉得要多角度、全方面地看待问题。
师:实际上就是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特别要强调的一点是,我们还要对观点中重要词汇的内涵界定清楚。在所有的方法之上,还要增强我们的反弹意识,有一种批判的精神。当然,意识也好,精神也罢,我们想想,是不是所有的观点我们都可以反弹?
生:我觉得并不是所有观点都可以,一些既定的事实是不可以反弹的。
师:有没有例子?
生:我觉得一些原则方面的,或者说科学性的,比如“一天就是24小时”,还有就是一些公认的,比如说人要有正义感,这个不太好反弹。比如说要敬老这方面,人的核心价值观等方面要慎重反弹。
师:说得好!特别是前一阵子,我们经常出现一种恶搞或者反弹一些名人的事迹,已经盖棺定论的人,比如雷锋、邱少云等。我们所讲的反弹,绝不是乱谈。苏轼在《书吴道子画后》有这么一句话非常经典,请看屏幕。
(屏显)
“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出新意是反常,有法度则是合道。不合道则乖戾,合道而不反常则平庸,既反常又合道才有奇趣。
五、反弹琵琶,指向现实
师:同学们刚刚反弹了这么多成语、俗语,让我见证了你们思维的活跃和深刻。让我们再次回归到现实,回归到作文本身。下面请同学们看这样一个现实性很强的话题,来谈谈我们的想法和 思考。
(屏显)
随着社会物质条件不断提高,家长们对孩子生长在优越的物质环境中既宽心又忧心,每每教育起孩子也免不了以“我们小时候”开头,让孩子知道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已成为不少家庭一项重要“作业”……由此,“苦难教育”便应运而生。苦难教育的核心观点是:苦难是人生的一笔宝贵财富。对于这样的观点,同学们是怎么想的呢?
生:我认为苦难并不一定是人生的一笔宝贵财富。
师:哦,立马就反弹,其实我期待你们赞同,苦难真的是一笔人生的财富。同意苦难是人生一笔宝贵财富的同学,请举手。好,我先请同意的同学来说一说。
生:我觉得人经历很多困难,才能磨砺自己,“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然后才能成为一个优秀的人。
师:亚圣孟子的这句话已经深入骨髓了,讲得很好!接下来我们就要打破常规,请同学们对此观点进行反弹:苦难未必是人生的一笔财富。动笔写出反弹的理由。
(生写作并交流)
生:主要看苦难的种类,比如说生活中一些小挫折,它可能是一种宝贵的财富,但如果是太过深重的苦难,就不一定是宝贵的财富。
师:能举一些例子吗?
生:比如说,弹性球往地上用力一砸,越用力,它弹得越高,但如果用力过大,它就会被弹爆,无法再弹起来。
师:非常形象,就像弹簧一样,如果压力超过了它的弹性限度,弹性就会消失。人生也是这样,对吧?这位同学从苦难的内涵来分析。好,继续。
生:我想从两个方面来反弹,一个是从事实方面来说,我所知道的,经历过很多苦难后成为一代大家的人是极少数的,古今中外扼住命运咽喉的人能有几个?大多数的人都在苦难中沦落了。另一个是从人的本性来说的,人都是趋利避害的,如果说苦难是宝贵的财富,那人都会去追求这笔财富,但事实是,没有人去追求苦难。
师:非常好。刚刚这位同学用了一个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方法,苦难究竟是不是财富,还要看面对苦难的个体情况。他有一句话我特别欣赏,古今中外扼住命运咽喉的人能有几个?而且我们同学一旦写到苦难,就爱用司马迁,封建时代遭受宫刑的人多了去了,但只有司馬迁名垂青史。非常好,同学们还有没有别的想法?
生:我觉得苦难还会造成人忍耐顺从、悲观消极的心态,因为有时候一个苦难完了还有一个苦难,受难者就会觉得疲惫,甚至退缩。
师:过多过重的苦难会导致人的逆来顺受,因为我们更多强调是要承受苦难。这位同学的分析视角又给了我们一个启发。例如余华《活着》中的福贵,经历了无数苦难,但余华塑造的就是一个一味忍受、消解苦难的小人物,而这恰是芸芸众生面对苦难的方式。根据刚才几位同学的分析,我有两个材料推荐给同学,一个是周国平先生在《苦难的价值》中有这样一段评价。
(屏显)
苦难可以激发生机,也可以扼杀生机;可以磨炼意志,也可以摧垮意志;可以启迪智慧,也可以蒙蔽智慧;可以高扬人格,也可以贬抑人格——全看受苦者的素质如何。素质大致规定了一个人承受苦难的限度,在此限度内,苦难的锤炼或可助人成材,超出此则会把人击碎。
师:苦难是否是财富,完全要看面对苦难的个体素质。这样的分析就很理智了,我们的思维就变得更健全了。当然,这样理智、有思想高度的发言是很了不起的,鲁迅在他的杂文《论睁了眼看》中也有这样一段话:
(屏显)
亡国一次,即添加几个殉难的忠臣,后来每不想光复旧物,而只去赞美那几个忠臣;遭劫一次,即造成一群不辱的烈女,事过之后,也每每不思惩凶,自卫,却只顾歌咏那一群烈女。
师:社会真正的本质问题不去分析,一如我们晚清时期的那段历史,我们要深刻挖掘的是整个社会腐败的问题,而不是一味宣传个体的英雄事迹。在这一点上,鲁迅的分析是非常有见地的。快下课了,这位男生一直在举手,咱们让他来说 一下。
生:首先,真正的苦难永远是悲剧。刚才有人说,人是趋利避害的动物,对于人来说,苦难是悲剧,这个是永恒的。那么我就想说苦难有两种,第一种自讨苦吃,这肯定是不明智的;第二种,真正的苦难,它可能会让人一蹶不振,可能会让人消极厌世,或者产生反社会这种极端情绪。其次,如果一个人受到真正的苦难,那要受到多少,从人类产生进化到现在,我们能承受苦难的范围越来越小,我们对苦难的接受程度越来越小。可能在未来某一天,遇到了超过我们现在能接受苦难的范围的困难,我们会不会恐惧?
师:这位同学条分缕析,是非常了不起的。我还有一种感受,如果一味地赞同苦难,感谢苦难,那我们是不是应该感谢汉武帝?因为他施加了苦难给司马迁,才造就了伟大的司马迁,这样的推论是多么的滑稽啊!我认为人为的苦难应该避开,不要人为地制造一些苦难。
六、以诗结课,意味无穷
师:这节课,同学们的发言都很积极,思维都很活跃。如有兴趣,课后我们可以继续交流。最后,我用清代赵翼的诗来结束本节课的学习。
(屏显)
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师:李杜诗篇已成过去,时代需要新的诗篇,人民需要新的李杜。反弹琵琶其实就是一种创新,让我们通过这节课来打开思维,在冷静理智之上,为思考带上一点深刻和新意。好,这节课就到这里,谢谢同学们,下课。
(江苏省南京市宁海中学;21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