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英语作为一门基础工具学科,不仅培养语言运用能力,还能通过教学渗透核心价值观,体现中国情怀,得到思维品质、文化品格、学习能力的发展。核心素养的实现在于教师教育理念的的转变,取决于学生学习品质的提升,这将是一个教学双方持续终身的过程。
【关键词】学校教育;课程价值;核心素养;终身发展
【作者简介】何敏,江苏省南通中学。
作为课程改革的核心,“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于2016年正式出炉。该核心素养从文化、自主、和社会三个层面,对于学生知识、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综合表现提出培养意见;指出学科学习不仅是为了获取学科知识,同时应体现学科文化价值,思维价值,从而促进学习者的基本素养,提升价值观,达到适应个人终生发展的目的。它将是现阶段学科课程设计的依据和出发点,促进教师突破固有传统教学模式,帮助学生明确未来的发展方向。
一、培养英语核心素养的必要性
1.国际竞争的需要。未来世纪国际竞争归根到底还是人才的竞争。为了应对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全球性改革浪潮促使各国从教育的观念、制度与行为等层面都在进行深刻的变化与改革。在我国教育体系中,英语作为一门基础工具学科,在推动国家发展与对外交流中扮演的角色至关重要。孔子曾说:“君子不器”。培养英语学科素养可以达到以下目的:搭建平台,拓宽学生的国际视野;通过学科教学渗透核心价值观,体现中国情怀,促进学生对民族文化和国家发展的高度信心,从而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保持竞争力。
2.知识运用的需要。先辈们对知识的理解往往是在实践环境中不断总结、概括、归纳,进而能够运用相关知识。正如一名机修工能够在修理过程中,认识部件、熟悉部件、使用部件,乃至总结出一套自己的方式方法。那么,作为现代社会主要教育机构的学校,是否可能“做中学”?当代社会所通行的“学校课堂”,无论规模和教材,本质上还是以教师教授,学生学习为主要模式,学生处于一种“去情景”化的氛围中,学校中的学生只能归类为traditional students(传统学生);他们在学校中学习到的是学校课程的技能、概念。学生直接获取由前人经历或者技能总结而来的抽象符号,了解其形式和内容,但失去了在具体情境中了解实质运用、实质意义的可能性。这样的学生很难具备足够的素质成为学习者(disciplinary expert),难以做到传承并创造更多知识,运用新的知识来阐释新现象。因此,要正确引导学生应对未来社会的挑战,适应社会的发展,现代学校教育如何培养核心素养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如何强化英语课程学习中的核心素养
中国英语教育的发展在近年来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面对全球化这样一个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时代,面对当今科学信息技术突飞猛进的大环境,教育学者需要充分研究全球化和多元化的发展趋势、学科知识相互融合以及学科研究转向。“教育非他,乃心灵的转向。”那么,转向哪里?个人认为,其中一个方向应该是“智慧”。从学习者的角度来说,既是学习知识的品质与方法(learning skills),更重要的是应对未来生涯的创新能力(innovation skills);从教师的角度来说,指的是教师素质与能力、角色和策略。作为教师,如何促使学生外在动机进行内化,达到整合知识学习与个体终身发展的最终目的?
1.提高学生自我效能感。个体是否会对某项活动产生动机很大程度取决于个体自我效能感的高低。在教学中,学习个体对自己行为结果进行预设,设定学习目的,并通过学习态度和努力程度对行为结果进行自我强化,也就是自我效能感的实现。
为充分提高学生这一效能感,教师要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以尊重学生为前提,对每一个独立的个体深刻研究,不断认识了解,从而落实核心素养要求。与此同时,值得一提的是,不少学校在高中生中尝试推行中学生生涯规划教育。这项内容要求学生对自我综合素质的培养进行科学规划。因为在这个阶段,学生已经能够思考学习的目的和人生价值等,如果缺乏正确的自主目标指导,很难调动起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在相对封闭的中学环境里,他们需要自主发展的动力,通过自我支持、能力支持和关系支持促使学生的外在动机内化,给予学生存在的价值体现。老子说:“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英语教学不妨从这些角度切入,利用语言交流工具的本质,给学生提供空间去思考兴趣(我喜欢什么?)、优势(我擅长什么?)、未来可能性(环境能够支持我做什么?)。为每个学生的潜在发展提供方向和指导,循序渐进的提高学生学习动力。
2.提升教师教学效能与学生学习品质的互溶性。核心素养这个概念其实从一个学科诞生之日起就已经存在。英语学科核心素养(语言能力、思维品质、文化品格和学习能力四个维度)从来都与教学模式(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测评)密不可分。他们之间互为支撑,互为助力,互为发展。
回顾近年高考阅读文本的选择,有对英语国家积极励志元素的借鉴(例如2013年江苏高考阅读理解D篇通过马克·吐温作品的文学评论,揭示其对于种族歧视的强烈批评;2016年D篇牙买加著名女飞人Shelly-Ann从遭遇偏见到最后成为世界上跑得最快的女性,激励人们为了目标而不懈努力),也展示了“中国特色”以及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如2017年全国I卷阅读理解B篇考查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和谐”)。这提示我们:文化元素本就是包含在文本中的语言内涵,只要教材文本选择适当,经过充分的阅读积淀,就能滋养出学生深入骨髓的跨文化意識。所以,教师不需要轻视甚至放弃教材具有的”借鉴”功能,相反,通过对文本的深层次挖掘和提升,可以培养学生建立文化自信,理解文化内涵,尊重差异的基本素养。
高中生的心理发展过程存在不平衡性和动荡性,思维品质的培养能使得学生的元认知策略,认知策略逐步发展为思考辨析能力,促进英语多元思维能力。在这个维度上,教师可以发挥角色的指导性和独创性。例如,开展和教材单元话题有关的拓展阅读。在知识输入的前提条件下,学生可以尝试从不同层次、角度进行文本分析、理解剖析和理性表达。又如,无论文学作品还是科学研究,鼓励学生多接触经典著作。有能力学生可从阅读国内英文报刊和名著简写本开始,发展到阅读国际版报刊和原著,甚至请他们分享读书收获,或根据书中的片段演出戏剧或者拍摄微电影。多种方式能让学生学到更多,也感悟更多,避免学生因生活经历少而导致的与社会元素脱节现象,并为学生今后的长期阅读习惯打下基础。“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语言的生成性和思维的发散性、语言的情境性和思维的灵活性,能够在教师对教材的多样化发挥中得到提升和陶冶。
3.尊重学生学习能力的发展规律。在小学英语的起始阶段,为增强学习的趣味性,调动学生的积级性,认识和记忆单词往往被融合在游戏、儿歌中进行。为什么这样的方式更有效?“寓教于乐”适合这个年龄段孩子的认知规律,不但尊重了他们游戏化、情境化学习的需求,又把学用结合在一起,让启蒙学习者获得学习的成就感。通常情况下,当某些代表新质要素的量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导致个体质的飞跃,但是独立个体往往会呈现不一样的线型发展趋势。个体之间优势差异,速度快慢,高低程度,以至于何为其触发点,各有不同。因此,在课前,有必要学习认知神经学、认知心理学,尊重不同阶段学生整体认知规律,为教学的有效性增添科学底气。在课堂上,教师需要扎实的知识结构和业务素质,以个体学生的发展特点为依据,实时关注学生在活动中表现的情感和态度,注重知识形成过程,体现教师的科学思维和创造性。在课后,改变教学有效性的单一衡量标准,及时给与学生针对性评价,有利于保持学生对学习的积极兴趣。
叶圣陶老先生首倡“教是为了不教”。在学习型社会的大前提下,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基本诉求表现为适应社会变化终身学习而必备的品格和关键能力。为实现这个目标,起着引导作用的教师要捕捉教育新理念,科学运用课程观,提高专业实践能力,开拓学生思维空间,培养积极心理品质。这将是一个教学双方持续终身的过程。
参考文献:
[1]陶西平.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与课程改革[J].创新人才教育,2016(4).
[2]冀小婷.英语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实现途径[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2016(3).
[3]翁红.高中语文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J].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201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