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课堂现代文阅读教学的三种模式研究

2018-10-16 01:18张雨晨
读与写·教育教学版 2018年9期
关键词:对话式探究式现代文

摘 要:初中语文课堂的现代文阅读教学有三种模式:独白式、对话式和探究式教学。独白式教学以教师讲授为主,但有利有弊;对话式教学则以学生为教学主体,重在启发与引导;探究式教学鼓励学生质疑与反思,给予学生创新思维的提升空间。对于三种模式的教育研究,最终目的都是使中学生能够在语文课堂中积极思索、深入探讨,这些在初三语文教材中鲁迅的两个短篇小说《故乡》和《孔乙己》的教学中都有体现。

关键词:现代文 阅读教学 独白式 对话式 探究式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8)09-0071-02

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现代文阅读教学是其中重要的一环。朱绍禹先生曾经提出现代文阅读教学有三种基本方式:独白式、对话式、探究式教学。这三种不同的教学模式,其理念与深度皆有差异,在初中语文的课堂上都有教师进行运用实践。鲁迅是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作家,本文以鲁迅《故乡》、《孔乙己》两篇人民教育出版社的九年级教材选文为例,探究三种模式的实际教学应用情况,对于中学生的现代文阅读教育进行相关的研究。

1 独白式教学:教师讲授,有利有弊

独白式阅读教学,顾名思义,即是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教学模式。通常教师的评价定义为能够灵活、自然地引导学生融入情境并自主思索,因此独白式阅读教学由于其单方面地知识输出,也有争议。然而,在初中语文课堂上,它依然是不可或缺的环节。

1.1 独白式阅读教学的必要性

对于初中生来说,许多教材课文所涉及的知识要求度与他们的认知水平是有差别的,在这种前提下,独白式阅读教学往往是颇具效用的一种教学手段。这种教学运用表现在浅层次与深层次的两个方面的问题上。所谓浅层次的问题,即是作者介绍、作品背景等基本知识,留给学生自行交流解答即可,教师对于这方面的独白可以适量减少。例如鲁迅的《故乡》与《孔乙己》这类小说,任课教师可以事先让学生自己预习有关知识,包括字词等等。独白式教学需要教师讲解相对重要的问题,如段意的归纳、小说主体思想的剖析等。此外,作家鲁迅的生平简介与创作情况对于学生来说易于理解,然而对于例如食指、宗璞等作家,学生少有完全了解知晓他们的,故通过教师的独白式语言能够更通达、流畅地传递信息,避免课程时间的浪费。所谓深层次问题,即对于作品主旨与艺术手法的挖掘探索。现代中学生在这方面的能力是有所欠缺的,所以许多教师出于提高上课效率、避免课时浪费的目的,有选择性地将这一部分深层问题作独白式的教学处理,教师的语言往往言简意赅,保持着“知识的准确性、条理性和深刻性” ,确保应试方面的零疏漏。

1.2 独白式教学的弊端及其改进策略

独白式教学是教师在课堂上的单方面讲授,学生在其过程中始终处于被动状态,缺少了教师的引导和文字背后相关知识的生成,有“一言堂”之嫌。如果教师以其知识高度来授课,学生就很难跟上教师的节奏与思维速度,这就显露出独白式教学的弊端。对于其改进,应该采用“思索式听取”。教师在独白之前提出几点与内容相关的问题,并在结束之后随即请学生回答,这种做法虽然摆脱不了学生被动的听讲地位,但可以提高学生对于独白内容的吸收概率。以鲁迅的《故乡》为例,在阐释闰土父子背后所表现出来的中国农村旧社会的封建性时,可以对学生提出: (1)老师的这一段话的侧重点在于哪一个方面?(2)你认为闰土父子在中国农村旧社会中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谈谈的你的理解。这就会引起学生对于教师独白的高度注意,帮助学生对于教师知识讲授的吸收,但教师的主动知识输出与学生的被动接受之间的关联性还是有着很大的不足。

2 对话式教学:学生主体,重在启发

初中语文课堂上的对话式教学模式在教师群体中经常被使用。对话式教学也称为问答式教学,它弥补了独白式教学单方面输出性的局限,强调学生在接受知识方面的主动性和思维的快速性。对话式教学根据主客体角度,分为三种对话模式:师生对话,生师对话,生生对话。

2.1 师生对话:教师提问,学生回答

“俗话说的‘话匣子,其实就是为师生对话提供的‘话题机会。教师的课堂‘独白,学生的课堂‘失语,就是因为没能打开引起师生共鸣的‘话匣子,而打开‘话匣子的钥匙就是对话话题。”[2]对话之重在于“问”,“问”要兼顾理性与感性,如果只重理性则显得太过唐突,也难以引起学生的兴趣与情感上的共鸣。例如,在《孔乙己》的课堂教学上,对于“孔乙己排出九文大钱”的语言特色分析,教师一般会提问:分析这句话的特点和好处。这种问题相对偏应试化,容易引起学生的漠然甚至是反感。“问”是发生在课堂上而并非平常考试,故教师之“问”要设计得当,懂得灵活变通。对于这个问题,可以试着这样问:“同学们,你们购物付钱的时候都是怎样付的呀?孔乙己又是怎么付钱的呢?有哪一位同学愿意上来模仿一下孔乙己的动作呢?大家一起揣摩一下他当时的心态。”这样发问,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鼓励他们参与进来,兼及同学的演示行为,既活跃了课堂氛围,又让学生更好地联系实际来理解孔乙己当时拮据又虚荣的迂腐文人形象。

在现代文中,小说这种体裁往往情节性很强,要利用这种故事性使学生进行情境的代入,既可以减少问题的理论性与枯燥性,又能够调动学生的思考兴趣。

2.2 生师对话:学生反问,教师解惑

教师对于学生进行发问之余,也要引导学生对于问题进行反问,从而达到对于课文的二次理解,加深记忆。学生在自主反問的过程中,实际上已经成为了有自我思维的主体,这是一种课堂上快速思维反诘的体现。

例如,在《故乡》一文的课堂教学中,在分析“杨二嫂”的登场形象与其旧时形象的差异时,她从“豆腐西施”转变为“圆规式的姿势”般的市井妇女,学生自然就会产生“为何杨二嫂的变化如此之大”的疑问,这样他们就会去思考,就会把问题反馈给教师,教师由此接受学生的反馈,并对相关问题进行答疑,从而顺利地进行下文的讲解。从学生的角度来说,他们在阅读作品的时候,将自己代入到《故乡》的情境中,把自己作为认知的主体,随时进行思维的反应并发出疑问;从教师的角度来说,他们在教学的同时,接受学生的及时反馈,以问题引导问题,有效地训练学生的思维反应能力,且更好地推进《故乡》解读的进程。

2.3 生生对话:小组讨论,充分交流

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安排当中,可将班级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进行讨论,这种做法出现的频率愈来愈高。诚然,学生的小组讨论是课程教学中一个交换不同思想、融汇多种角度的认知交流过程,这种形式十分有益于课程的多元化解读。对话式教学不仅仅局限于老师的主体地位,教学过程中学生才是真正的接受主体,是知识的接受者,所以学生的认知程度是教师应该时时掌握的教学讯息。

在实际教学过程当中,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发讨论,并在学生讨论的同时,随机参与某组的讨论当中去,认真听取学生的信息交流,并对有想法的学生加以鼓励,汇总各组的讨论成果后,结合自己的构想,将学生的思维一一呈现。在这种过程中,教师扮演的是一种参与者、聆听者角色,而学生则是交流的主体,是思维碰撞的“斗士”。

3 探究式教学:鼓励质疑,思维创新

在《义务教育語文课程标准》(2011版)中,对于教学评价建议这方面,要求充分发挥语文课程评价的多种功能、恰当运用多种评价方式、注重评价主体的多元与互动[3],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掌握探究式教学模式,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方位解读作品,鼓励其质疑精神与创新思维。

3.1 勇于质疑,敢于挑战

“尽信书,则不如无书。”教师在探究式教学过程中,是以一种引路人的姿态去指引学生的,教师此时关注的是学生研究与创新能力,所以学生可以质疑教师或者是教材中的一些固有观点,以自己的生活经验、阅读广度来进行课文的“自我建构”。

例如,鲁迅笔下的孔乙己,向来是一个为人所厌恶的迂腐文人形象,读者对他有很多负面评论以及批判笔墨。然而也有学生会为孔乙己打抱不平,认为这是一个值得同情的悲剧人物,在封建科举制度的毒害下,他也是一名苦苦挣扎在旧社会底层的知识分子,悲哀地在汪洋中浮沉,不寄现在、无望未来,可悲可叹。学生的理解是有道理的,教师应当予以鼓励,这会给予语文教学一种另类的角度,这反映了学生们的思维创新精神。还有抛开鲁迅在《孔乙己》和《故乡》中所塑造的人物形象,只就其语言风格与语法特征来说,会有学生质疑鲁迅的文风,指出其过于尖锐刻薄的讽刺语言之不妥,批评其对于“国民性”过分解读,只要提出的问题有理有据,皆是可取的。其实学习语文就是学习不同的解读艺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意义解构角度,或从现实意义启发、或从历史含义的借鉴、或从接受角度、从叙事学角度来解构,教师不能强求千篇一律,应该珍视学生主体所具有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因为对于权威的质疑精神是每一位学习者都应该具备的,这是一种自我意识的深刻体现,也是探究式教学的目的所在。

3.2 鼓励写作,培育成果

易卜生的《玩偶之家》传入到中国时,轰动一时,在许多文人赞扬书中娜拉的妇女反抗与独立精神时,鲁迅先生另辟蹊径,作了一篇《娜拉走后怎样》,揭示了没有经济独立权的娜拉“不是堕落,就是回来”[4]的残酷命运,在惊奇视角下的作品续写的呈现背后,其实是鲁迅先生敏锐的社会观察力。受这种做法的启发,我们将其运用到探究式教学中,教师可以用类似于鲁迅这种续写经典的作业形式,来使学生积极代入思考与联想,这是一种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教学方法,“是教师在教学过程当中从人或事物的某一特征出发,依据人或事物彼此间的相似点,引导学生进行联想、链接的一种教学方法”[5],鼓励学生从多元的角度去创新小说结局。

例如,《孔乙己》中最后一句话“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教师可以给学生布置一篇续写故事的作文,让学生凭依自己对于课文的理解与情境的代入,续写孔乙己的“生死之谜”,初中生必然会有多种结局的叙写:由于中国旧社会的封建荼毒,作为下等人的孔乙己必定是死了;孔乙己没有死,继续偷书帮人临帖,苟延残喘,偶尔也会来咸亨酒店喝上一碗温酒……这是学生对于文本的深层次探究,是学生对文本感知和理解后的创意思考,在自主思维的萦绕下,学生自然乐在其中,这种作业形式会引起更多学生学习的兴趣,更好地培养中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更进一步来讲,对于中学生的能力拓展方面,可以带领有独特思想力的学生进行小论文即议论文形式的作业。例如鲁迅《故乡》中折射出的“希望的三重意蕴”:“希望即虚妄”、“虚妄孕育希望”、“反抗绝望”[6]的三重生命体验的哲学涵义,这样的思维构想是一般中学生所触及不到的,所以教师所要做的是布置研究体会作业的同时,挖掘学生身上特有的思想闪光点,并引导有思维潜力的学生进行在哲学意蕴、美学涵义上的探究,引发学生对语文教材篇目的本质构成、语法属性的探究运用。而且,无论是对小说结局的续写,还是学生表达不同观点的小论文,语文教师都要认真指导,加以修改,并帮助和鼓励他们向报刊投稿发表,将学生的文字变成铅字,而成果的出现,会进一步激励他们的写作热情,从而深化语文学习。

综上所述,通过对于初中语文课堂的三种教学模式的研究,我们发现独白式、对话式、探究式教学在语文课堂上都可以经常使用,对此我们应该充分汲取其中的教育养分,将三种教学模式以更包容的教学理念为辅助,从而融会贯通起来,引导学生从多元角度解构文本,推动语文教学研究工作的深入开展。

参考文献:

[1] 朱绍禹.中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219.

[2] 葛烨.阅读教学深度对话摭谈[J].中学语文教学编辑部,2015(3):21.

[3] 义务语文课程标准[M].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

[4] 鲁迅.坟[M].译林出版社,2013:59.

[5] 吕凤敏.借力联想,让课堂灵动飞扬[J].中学语文教学编辑部,2015(3):33.

[6] 王平,谢慧.“希望”的三重意蕴[J].中学语文教学编辑部,2017(4):46-48.

作者简介:张雨晨(1998-),男,江苏无锡人,常熟理工学院人文学院本科在读,研究方向:中国文学。

猜你喜欢
对话式探究式现代文
专项训练 现代文阅读
让概括思维成为解答现代文阅读题的“利器”
对话式中学语文课堂教学探究
浅议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浅析高中化学教学中探究式教学的实施策略
语文教学中对话式教学的运用
基于“对话式学案”的阅读教学模式研究
高考现代文阅读应关注的几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