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文英,张容毓,罗容,李星慧,刘英含,曹徵良,章薇
三伏穴位贴敷与三伏针刺治疗支气管哮喘临床疗效对比及其免疫机制的研究
石文英,张容毓,罗容,李星慧,刘英含,曹徵良,章薇
(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长沙 410007)
对比观察三伏穴位贴敷与三伏针刺治疗支气管哮喘的临床疗效及对免疫机制的影响。将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三伏穴位贴敷组)和对照组(三伏针刺组),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哮喘发作次数、哮喘控制测试(ACT)量表得分及血清IgG、IgE、IgA、IgM含量的变化情况。两组治疗后,观察组在哮喘发作次数、ACT量表得分及血清IgG、IgE、IgA、IgM含量方面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0.05)。与三伏针刺治疗比较,穴位贴敷更能明显减少患者哮喘发作次数,使ACT量表得分增加,症状减轻,且使患者血清IgG、IgA、IgM含量增加,IgE含量明显减少,其调节支气管哮喘患者免疫功能的作用优于三伏针刺治疗。
穴位贴敷法;针刺疗法;哮喘;哮喘控制测试量表;免疫球蛋白类
支气管哮喘是常见的呼吸道疾病,临床上表现为反复发作的喘息、气急、胸闷、咳嗽等症状[1-3]。我国支气管哮喘发病率较高,约为1%~4%[4]。每年因哮喘所致的死亡占全球总死亡率的1/250[5]。预计至2025年全球哮喘患者将从3亿增加到4亿[6]。随着环境污染的加重,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7-8],我国支气管哮喘的患病率及发病率逐年增加。然而到目前为止尚无特效的治疗方法[9-10]。近年来中医药研究者对哮喘的病因病机、临床治疗方法及作用机制等方面的研究取得一定进展[11-13],显示了中医药治疗本病的较大优势[14-15],并且越来越被人们接受和重视。笔者对比观察了三伏穴位贴敷与三伏针刺治疗支气管哮喘的临床疗效及对免疫机制的影响,现将研究结果报道如下。
60例患者均来自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呼吸科和针灸科住院部及门诊成年支气管哮喘自愿受试者。根据就诊先后顺序查随机数字表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观察组中男14例,女16例;平均年龄(52±3)岁。对照组中男13例,女17例;平均年龄(48±2)岁。两组性别、年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0.05),具有可比性。
参照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会制定的支气管哮喘防治指南[1]制定。①反复发作喘息、气急、胸闷或咳嗽,多与接触冷空气、变应原、化学或物理性刺激以及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运动等有关。②发作时双肺可闻及散在或弥漫性,以呼气相为主的哮鸣音。③上述症状和体征可经治疗缓解或自行缓解。④除外其他疾病所引起的喘息、气急、胸闷和咳嗽。⑤临床表现不典型者,应至少具备以下1项试验阳性:简易峰流速仪测定最大呼气流量阳性(peak expiratory flow, PEF)(日内变异率≥20%);支气管舒张试验阳性[一秒钟用力呼气容积(forced expiratory volume in one second, FEV1)增加≥12%,且FEV1增加绝对值≥200 mL]。
①符合支气管哮喘的诊断标准。②年龄18~75周岁。③支气管哮喘分期为慢性持续期和临床缓解期,控制分级为未控制或部分控制者,且最近一年哮喘发作≥2次者。④近两年内未接受过穴位贴敷和针刺治疗者。
①妊娠期或哺乳期妇女,或近期有生育计划的女性患者。②对研究药物或辅料过敏;或贴敷部位皮肤有创伤、溃疡或感染,或为瘢痕体质的患者;或未经控制的糖尿病患者。③近3天发热(腋温≥37.5℃),或咳吐黏稠黄痰,或咯血。④合并支气管扩张症或肺间质纤维化。⑤合并严重心、脑、肝、肾和造血系统疾病,恶性肿瘤、精神疾病及认知功能明显障碍者。⑥不能坚持连续3年在规定时间内接受治疗,或者难以配合随访者。⑦拒绝签署知情同意书者。
采用三伏穴位贴敷治疗。取双侧肺俞、定喘、心俞、膈俞、肾俞穴。贴敷药物贴膏按生白芥子:熟白芥子:细辛:延胡索:甘遂为1:1:1:2:1的比例配伍,将生药加工成粉,过80目筛,加100%生姜汁进行调配,制作成直径10 mm、厚度3 mm的圆形药饼,每贴含药物3 g。患者取坐位,暴露背部,医师常规消毒贴敷部位,贴上贴膏,每次贴敷4~6 h。分别在初、中、末伏进行贴敷,一年3次,3年为1个疗程。
采用三伏针刺治疗。取穴同观察组。患者取坐位,暴露背部,医师常规消毒穴位,用0.30 mm×40 mm毫针针刺,行平补平泻手法,得气后留针30 min。于三伏天进行针刺,隔日治疗1次,一年治疗15次,3年为1个疗程。
3.1.1 哮喘发作次数
与基线(治疗前1年)相比,治疗结束后1年中哮喘发作次数的变化。哮喘发作指喘息、气急、胸闷、咳嗽等症状突然发生或加重,伴有呼气流量降低,常因接触变应原等刺激物或者治疗不当所引起[16-17]。
3.1.2 哮喘控制测试(ACT)量表得分
与基线相比,治疗结束后ACT量表得分的变化。
基线期ACT得分=治疗前1年第13、26、39、52周这4次随访ACT得分的平均值。
治疗结束后ACT得分=治疗结束后的1年中第13、26、39、52周这4次ACT得分的平均值。
3.1.3 血清IgG、IgE、IgA、IgM含量
治疗前后分别抽取外周血检测血清IgG、IgE、IgA、IgM含量。
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中位数、最大值、最小值进行描述,计数资料采用例数和百分数进行描述。组间比较将根据数据分布特征选择分析方法,计量资料采用成组检验或非参数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或确切概率法,等级资料采用非参数检验。与基线值的比较,计量资料采用配对检验或非参数检验;计数资料采用非参数检验。以<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3.1 两组治疗前后哮喘发作次数比较
两组治疗前哮喘发作次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05),说明两组具有可比性。与治疗前比,两组治疗后哮喘发作次数均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5)。两组治疗后哮喘发作次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5),结果表明三伏穴位贴敷在减少哮喘发作次数方面优于三伏针刺治疗。详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前后哮喘发作次数比较 (±s,次)
注:与同组治疗前比较1)<0.05;与对照组比较2)<0.05
3.3.2 两组治疗前后ACT评分比较
两组治疗前ACT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05),说明两组具有可比性。与治疗前比,两组治疗后ACT评分均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5)。两组治疗后ACT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5),结果表明三伏穴位贴敷治疗改善哮喘症状优于三伏针刺治疗。详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前后ACT评分比较 (±s,分)
注:与同组治疗前比较1)<0.05;与对照组比较2)<0.05
3.3.3 两组治疗前后血清IgG、IgE、IgA、IgM含量比较
两组治疗前血清IgG、IgE、IgA、IgM含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0.05),说明两组具有可比性。与治疗前比,两组治疗后血清IgG、IgA、IgM含量均增加,IgE含量明显减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0.05)。两组治疗后血清IgG、IgE、IgA、IgM含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5),结果表明三伏穴位贴敷调节支气管患者免疫功能的作用优于三伏针刺治疗。详见表3。
表3 两组治疗前后血清IgG、IgE、IgA、IgM含量比较 (±s)
注:与同组治疗前比较1)<0.05;与对照组比较2)<0.05
支气管哮喘是一种慢性气道炎症性疾病,临床上表现为反复发作的喘息、气急、胸闷、咳嗽等症状,目前支气管哮喘的治疗药物首选吸入性糖皮质激素,因其有较好的局部抗炎作用[18-19],常用的还包括b2受体激动剂及白三烯调节剂等,b2受体激动剂主要作用于气道平滑肌和肥大细胞等细胞膜表面的b2受体,有舒张气道平滑肌、降低微血管通透性、减少嗜酸性粒细胞及肥大细胞脱颗粒和介质的释放、增加气道上皮纤毛摆动等作用,从而缓解哮喘症状[1]。然而,因患者对治疗(尤其是激素治疗)的依从性差、药物不良反应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哮喘控制水平远低于预期[20-21]。研究表明,激素并不能彻底改变哮喘患者的特应性体质和全身免疫功能紊乱[22],且长期使用会抑制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轴系统,造成糖皮质激素受体下调,从而出现不良反应多,病情反复,长期效果欠佳等缺点[23-24]。近年来有学者指出,长时间使用b2受体激动剂可导致b2受体功能下降、敏感性下调,诱发反常性支气管痉挛[25]。哮喘控制欠佳严重影响患者生活、工作及学习,造成严重的经济负担[26-27]。因此,寻求一种更为安全有效的预防支气管哮喘发作的方法尤为重要。
近年来中医药研究者对哮喘的研究取得一定进展,显示了中医药治疗本病的较大优势,其中,三伏冬病夏治穴位贴敷充分发挥穴位、药物、治疗时机等综合因素,在阳气最盛的“三伏天”将具有扶阳作用的药物贴敷在人体穴位,减少或缓解疾病在寒冷季节的发作,是中医外治法中最能体现中医治未病思想的代表性疗法之一。清代张璐《张氏医通》的冷哮方治疗冷哮的历史记载堪称贴敷疗法的经典。现代研究证实,穴位贴敷可增强机体免疫力,降低机体过敏状态,改善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系统的功能[28-30]。
笔者通过对比观察三伏穴位贴敷与三伏针刺治疗支气管哮喘的临床疗效,证实穴位贴敷在减少哮喘发作次数、增加ACT量表得分方面明显优于三伏针刺,具有更好的临床疗效,这可能与敷贴膏中所选药物与腧穴共同发挥作用有关。本研究药物贴膏由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制剂室制备,组方主要为辛温走窜之品,可温阳散寒。其中,白芥子性味辛温,可温肺化痰,利气散结消肿[31-32],现代药理研究证明,白芥子苷水解后的产物白芥油有较强的刺激作用,可使皮肤充血、发泡[33-34]。细辛性味辛温,有解表散寒、祛风止痛、通窍、温肺化饮之效[35-36],现代药理研究证明,细辛挥发油、水及醇提取物分别具有解热、抗炎、镇静、抗惊厥及局麻作用[37-38]。延胡索性味辛温,可活血行气止痛,现代药理研究证明,延胡索含多种生物碱,延胡索乙素、丑素、甲素有显著的镇痛、催眠、镇静与安定作用。甘遂性味苦寒,有泻水逐饮、消肿散结之效。本研究选取肺俞、定喘、心俞、膈俞、肾俞进行贴敷,其中,肺俞是治疗呼吸系统疾病的常用穴位,可补肺气,《素问·六节藏象论》载:“肺者,气之本。”《针灸资生经》:“凡有喘与哮者,为按肺俞,无不酸疼,皆为缪刺肺俞,令灸而愈。”现代研究证实针刺、艾灸肺俞可以改善肺功能,提高机体免疫功能。定喘穴属于经外奇穴,具有止咳平喘的作用。心俞主治心与神志病变,亦可治疗咳嗽、吐血等肺系疾病。膈俞为血会,有理气宽胸、活血通脉之功。肾俞穴可调补肾气,增强其摄纳肺气的作用。
支气管哮喘是一种呼吸系统疾病,慢性炎症反应是引起哮喘反复发作性喘息、气急、咳嗽等症状的主要因素,其发病机制与免疫失调亦密切相关,现代研究证实穴位贴敷能减轻炎性反应、调节机体免疫功能、改善肺功能、降低复发率,在治疗哮喘方面有显著疗效[39-45],如苗广宇等[41]用火罐配合穴位贴敷治疗支气管哮喘患者,结果显示火罐配合穴位贴敷组能明显提高支气管哮喘患者血清IgA、IgG、IgM、C3、C4、CD3、CD4,降低CD8,说明二者能够调节患者细胞免疫功能,改善支气管哮喘症状。毕美芬[42]发现用药物穴位贴敷治疗小儿支气管哮喘后IgA、IgG、IgM免疫指标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具有显著性差异,说明中药穴位贴敷能提高患者免疫功能。本研究中患者血清IgG、IgA、IgM、IgE含量的前后变化亦证实穴位贴敷能明显调节机体免疫功能。
三伏穴位贴敷是古人在与疾病长期斗争中总结出来的治疗哮喘的独特方法,然而由于中医理论的复杂性和多样性,目前穴位贴敷治疗哮喘的临床和实验研究的疗效评判标准难以统一,研究结果的可比性差。今后,还需在制定统一的疗效评价标准,规范穴位贴敷的剂量、剂型、取穴、使用时间以及辨证分型方面做出更大努力,以期揭示穴位贴敷治疗哮喘的作用机制,使其更好地应用于临床。
[1] 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哮喘学组,中华医学会全科医学分会.中国支气管哮喘防治指南(基层版)[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13,36(5):331-336.
[2] 胡江彦,何滨.支气管哮喘治疗新进展[J].临床肺科杂志,2011,16(4):587-589.
[3] 曹晓焕,李玉华,司英奎,等.支气管哮喘的研究进展[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1, 9(24):153-160.
[4] 吴迪,王珂.支气管哮喘治疗现状及进展[J].医学综述,2013,19(4):664-667.
[5] 季秀丽.济南地区支气管哮喘经济负担及其影响因素分析[D].山东大学硕士论文,2012:7.
[6] 林江涛,殷凯生.哮喘防治新进展专题笔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1-7.
[7] 潘玉兰.支气管哮喘(BA)与变应性鼻炎(AR)的相关性研究进展[J].中国医药指南,2013,11(21):453-454.
[8] 王文雅.2010-2011年北京地区14岁以上人群哮喘患病情况及相关危险因素的流行病学调查[D].北京协和医学院博士论文,2013:15.
[9] 宋康,骆仙芳.支气管哮喘治疗的研究进展[J].浙江中医学院学报,2002,26(1):71-74.
[10] 尹良胜,吴银根.支气管哮喘的中医临床研究进展[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07,9(2):27-29.
[11] 李竺,孙志佳.中医药治疗支气管哮喘的研究进展[J].新中医,2011,(5):127-128.
[12] 王宗学,李强,胡东明.中医治疗在支气管哮喘治疗中的应用概述[J].中国中医急症,2014,(3):489-490.
[13] 卞雅莉.支气管哮喘的中医药基础研究进展[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5,21(5):337-340.
[14] 陈华,熊珊珊.中医药治疗支气管哮喘研究概述[J].湖北中医杂志,2012,34(4):77-78.
[15] 许朝霞,王忆勤.中医药干预支气管哮喘气道重建的研究进展[J].辽宁中医杂志,2011,(9):1769-1771.
[16] 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哮喘学组.支气管哮喘防治指南(支气管哮喘的定义、诊断、治疗和管理方案)[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08,31(3):177-185.
[17] 葛均波,徐永健.内科学[M].第8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3.
[18] 温敏,刘景彬,刘永臣,等.支气管哮喘药物治疗现状[J].中国基层医药,2012,(17):2683-2684.
[19] 侯嘉,孙永昌.支气管哮喘激素抵抗机制的研究进展[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10,(8):608-611.
[20] 刘淑贤,杨秀荣,高丹,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心理特点及护理对策[J].中国护理管理,2008,8(4):65- 66.
[21] 曾莹莹,张静.吸入糖皮质激素与肺部感染[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18,(5):362-364.
[22] 许健中,吴银根,李明华.中西医结合哮喘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7.
[23] 罗文侗.支气管哮喘研究进展及存在问题[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1995,18(3):131-132.
[24] 昂朝海,费广鹤.支气管激发试验在哮喘患者激素治疗后长期效果分级中的应用[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6, (2):157-159.
[25] 黄峥慧,林挺岩.支气管哮喘治疗药物简述[J].临床肺科杂志,2007,12(3):249-250.
[26] 王得翔,季秀丽,马德东,等.济南地区支气管哮喘患者经济负担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山东大学学报(医学版),2012,(5):124-128.
[27] 齐志业,段晶,熊晶晶.昆明城区儿童哮喘经济负担分析[J].卫生软科学,2016,30(8):49-51.
[28] 张晓明,庞巧玲.穴位贴敷疗法的作用机理[J].中国民间疗法,2005,13(8):18-19.
[29] 张喜娟,王希琳,吴乙忠.冬病夏治穴位贴敷治疗儿童哮喘的机理概述[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杂志,2015,(2):27-28.
[30] 宁利群,徐月英,徐放.中药季节穴位贴敷防治支气管哮喘的机理研究[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11, (3):33-34,36.
[31] 吴世东.民间外用白芥子[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杂志,1994,(2):24-25.
[32] 康长乐.瘿病治验举隅[J].湖南中医杂志,1995, (S1):86.
[33] 郑青前.奇特的中药发泡疗法[J].医药与保健,2001,(12):18.
[34] 李卫红,徐绍东.白芥子“发泡疗法”治疗白癜风疗效观察[J].中国美容医学,2001,10(2):108-110.
[35] 王炜佳.北细辛综述[J].黑龙江医药,2010,23(4): 608-609.
[36] 楼锦英.细辛应用考辨概述[J].实用中医药杂志,2008,24(2):128-130.
[37] 熊玉兰,荆宇,尚明英,等.细辛非挥发性提取物抗炎镇痛作用研究[J].中国中药杂志,2009, (17):2252-2257.
[38] 袁晓琴,孙莲芬.细辛挥发油镇痛作用机制的初步实验研究[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09,(4):718-720.
[39] 陈丽燕,唐颖,张俐,等.支气管哮喘患者外周血中白细胞介素22水平的检测及其临床意义[J].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2017,43(2):349-352.
[40] 田戈,姜敏,伊合帕尔·吐依洪,等.支气管哮喘患者外周血TH1、TH2、TH17及Treg细胞相关细胞因子的表达及意义[J].临床检验杂志,2016,34(10):780-781.
[41] 苗广宇,吕志平,徐国庆,等.火罐+穴位贴敷疗法治疗支气管哮喘非急性发作期的临床研究[J].临床军医杂志,2007,35(3):368-371.
[42] 毕美芬.药物穴位贴敷治疗小儿支气管哮喘160例[J].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2005,5(5):54-55.
[43] 陈晓勤,许勇,倪伟,等.“阳虚哮喘敷贴方”穴位敷贴对支气管哮喘免疫机制的影响[J].中国中医急症,2012,21(5):701-702,706.
[44] 张健,郝丽华,王海燕.穴位贴敷对支气管哮喘免疫功能影响的研究进展[J].中国保健营养(中旬刊),2013,2(2):274-275.
[45] 宣丽华,徐福,张舒雁,等.穴位敷贴加穴位注射防治支气管哮喘的临床研究[J].中国针灸,2002,22 (7):441-443.
Acupoint Sticking Therapy Versus Acupuncture During Canicular Days in the Treatment of Bronchial Asthma and the Immunological Mechanism Study
-,-,,-,-,-,.
,410007,
To compare acupoint sticking therapy with acupuncture, both during the canicular days, in the treatment of bronchial asthma, and to observe their effects on immunological mechanism.The eligible patients were randomized into an observation group (canicular-day acupoint sticking group) and a control group (canicular-day acupuncture group). The asthma attack frequency, Asthma Control Test (ACT) score and serum contents of immunoglobulin (Ig)G, IgE, IgA, and IgM in the two groups were observed before and after the treatment.After the treatment, the asthma attack frequency, ACT score, and the changes in the serum contents of IgG, IgE, IgA and IgM in the treatment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from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 (<0.05).Compared with acupuncture during the canicular days, acupoint sticking therapy can more significantly reduce the asthma attack frequency, increase ACT score, improve the symptoms, up-regulate the serum contents of IgG, IgA and IgM, and down-regulate the content of IgE. Acupoint sticking during the canicular days can more significantly regulate immune function than acupuncture in the treatment of bronchial asthma patients.
Acupoint sticking therapy; Acupuncture therapy; Asthma; Asthma Control Test; Immunoglobulins
1005-0957(2018)10-1121-05
R246.1
A
10.13460/j.issn.1005-0957.2018.10.1121
2018-03-20
“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2015BAI04B11);湖南省中医药科研计划项目(2016105)
石文英(1984—),女,主治医师,硕士,Email:273727875@qq.com
章薇(1963—),女,教授,博士生导师,博士,Email:zw69996@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