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迅的存在,让我们觉得幸福

2018-10-16 07:45韩松落
读者·原创版 2018年10期
关键词:周迅

文|韩松落

▌善良又有锋芒

因为《如懿传》,周迅又成了焦点。

《金枝欲孽》之后的清宫女性戏逐渐成为一种类型,但把《如懿传》放在这些戏里,又觉得不太合适。它也斗也争,但到底有点儿格格不入。别的清宫女性戏,是建立在对微信公众号代表的观念、潮流悉心研究的基础上的,所以常常给人一种段落集成感,《如懿传》却试图拍一个长篇性质的故事;别的清宫女性戏是拍给年轻女孩子看的,《如懿传》却是拍给成年人的;别的清宫女性戏是荷尔蒙充足的,带着主动的侵略性,《如懿传》却是“不得已而为之”的。

就像网友说的:“在险被卷入玫贵人烂脸风波之后,夕阳之下,如懿坐在门口,有种不想斗却又不得不小心翼翼的心酸。”

流潋紫的《甄嬛传》在气氛、语气乃至人物关系上,都在处处向《红楼梦》致敬,而《如懿传》其实也想用《红楼梦》的方式去讲述清宫故事。它在很多地方都给出了日常生活图景,给出季节感,给出风俗风物,给出人生从丰盈走向荒寂的失落感。所以,剧中有许多众人相聚、花团锦簇的场面,女人们穿着精致的衣服,抱娃、喝茶、吃饭、请安,片方把这类剧照做成了一个特辑,因为,这些日常生活景象才是这部剧的筋骨。

《如懿传》还想用现代人的眼光去看待皇帝和他身边女人的关系,所以,编剧们冒着风险,让如懿拥有了一个在当时看来胆大包天的愿望—一夫一妻,并且把这个愿望告诉了皇帝。在故事里的那个年代,女人对男人是不能有期待的,后宫妃子对皇帝就更不该有期待。而在《如懿传》的故事里,他们有恩爱相知,也有迷失破灭,这就和现代人的婚姻历程非常接近了。

周迅就在这样一个故事里,演了一个对婚姻有期待的女人。她温润笃定、落落大方,让人倾慕,让人完全忽略了看剧之前,那些对她的扮相、声音喋喋不休的讨论,甚至对那些讨论产生了反感。因为一出戏的好坏不只在扮相、声音,以及所谓的“少女感”上,尤其是在这么一部拍给成年人的戏里,这些因素就更不重要了。

重要的是周迅的那种气质、风范、派头。

跟弘历在花园里见面,看望远镜,假装不愿意被他选为福晋,那种又怨又嗔又期待的神情,她表现出来,一点儿不违和。

在宫里目睹姑母的死亡,那是何等的凄惨,何等的幽怨,换个人来演,恐怕就有点儿像恐怖片,幸亏是她和陈冲,这场戏才有了内在的逻辑。她从此身负重任,要为整个家族的兴亡做出努力。值得庆幸的是,她并没有因此性情大变,抹上深色口红,从此变身后宫女战士。这场变故让她变坚实了,却是坚实在心里。

还有,周迅是真的爱孩子,这个是演不出来的。跟永璜在一起的几场戏,她都非常自然,跟永璜说话的时候,很自然地捻一捻他的耳朵。永璜管她叫了“母亲”,她惊喜异常,又带着无限感慨,也非常自然。

这个角色当然能换别人来演,但别人演了之后,大概就不是这样了。如懿获得永璜抚养权的那场戏,也许就会变成心机大作战,如懿的胜利也许会被演成心机的后果,而不是善意带来的自然结果。如懿保护海兰、斥责王公公的那几场戏,也许就会变成权势在手的睚眦必报,而不是善良中的锋芒。

▌让焦灼成诗

周迅能演这样一个角色,是让人有些意外的。

因为,她曾经有一张精致却让人焦灼的脸,这种焦灼特别有时代感。

这个时代给我的感觉就是焦灼,在流沙上行走,在薄冰上经营。周迅就有一张焦灼的脸,面容精致,眼神灼灼,那双眼睛给人的感觉是,有一些悲剧被苦心隐藏了,有一些哀愁得不到重视,索性以绚烂的姿态泼溅出来。她整个人也在配合这张脸,声音是烧灼过的,身材瘦瘦小小,但又不是了无生趣的那种,倒像马齿苋,长在半沙的地上,努力固住水。

周迅的脸是蒋勋说的那种“在面貌上让人感到陌生,在精神上让人熟悉”的脸,不知道这是不是她受欢迎的原因。她演得最好的角色都是能够配合她这个人的,她也常常会在无根者、异乡人、来历不明者这类角色身上焕发全部光彩。

她出演的角色极少被家人环绕,往往在故事结束前,就已经提前离去。那些女奴、小妾、女间谍、狐狸精、漂浪之女,都像是《苏州河》里那个角色的复刻版:住在水上,所以一生漂泊。人们总是下意识地期待、邀请、分配她扮演异乡人。

因为她本人正是如此。和她合作过的黄觉当年看到《巴黎野玫瑰》,第一个想到她—那个以燃烧生命为己任的野玫瑰,也是一个异乡人。

写她的文章里,魏玲的《小姐,你有一张未婚妻的脸》流传最广,不只因为那篇文章最详尽细致,也因为它写出了周迅身上许多特别的性格元素,比如焦灼。从少女时代开始,她总是奋力投入一个角色,又奋力挣脱,从一个剧组转到另一个剧组,从一架飞机上了另一架飞机,“很难一直同行”。

她身边的朋友、经纪人总是来了又去,渐行渐远,以至于会让他们反省自己,是不是过于骄傲,是不是没有对她表现出足够的善意。事实上,那种动荡的生活是所有演员的必经之路,对她有着深刻的影响。在任何一段关系中,她沉浸时是真沉浸,决绝时也是真决绝。她有遥望别人窗口灯火时的不安,更大的不安却是不安的消失,所以,黄觉说她是一个漂泊的人。

那个细节让人久久难忘:“完全信任,完全投入,使得当周迅结束一部剧时,看上去就像失恋了。在一个地方拍戏时间长了会不舍得,以前每次拍完戏了她都要多留一两天,‘好慢慢地离开’。”

还有她那备受争议的恋爱。在我们的文化里,长期处于恋爱的状态,是不合乎成人世界规范的,许多人自动或者被动地选择从俗,她却拒绝了这种可能,将自己长期置于一种焦虑里:期待情爱的焦虑,情爱消失的焦虑,被世俗评议的焦虑。

与她有关的传说也有种幽暗的调子。有位作者写过一篇《商场的地下王国》,讲述了他在北京一家书店工作的经历。书店在某商城的地下二层,常有演艺界人士光顾,不过,“绝大多数明星所买的书,除了一些实用类的书外,基本上都是心灵鸡汤”,但是周迅例外,“她只买世界名著”。商场的地下世界,清静的店堂,守望的店员,幽暗的期待,形成一种雾气,这是周迅身上才会散发出的雾气。

曾经的周迅,如果是音符,一定不是C或者A,而是F或者B,不能作为一个乐句的落脚点,永远处在通向稳定结构的过程中;如果周迅是颜色,应该是lomo式的淡绿、灰蓝、浅紫、矿石红。

我们一定会在未来的某天发现,她给我们这个年月提供了一张可以做封面的脸和可以通感的音符、颜色,和我们这个年月的焦灼感暗合,并让焦灼成诗。

▌成年人才能领略的幸福

大概是在2011年后,周迅开始进入一段恬淡的生活。

在那之前的两年,她都非常高产。2010年,周迅离开华谊,与老友余光照创办了周迅工作室。与此同时,她进入悠长的情感空窗期。感情一片空白,好作品却源源不断,《风声》《龙门飞甲》陆续上映。

《风声》是我心目中,这十年里最让人惊喜的华语片,故事饱满,情绪酣畅,演员们都呈现出他们最好的一面,而周迅也一如既往的灵光闪耀。她扮演的顾晓梦,身上有许多近乎矛盾的品质,清新又世故,柔弱又坚定,她却能把所有这些元素调和在一起,凝结成一种性格。其中有个片段令人难忘:顾晓梦对李宁玉倾诉衷肠,说的都是家长里短的话:“我觉得和你特别亲。”“你不要命了吗?比命还重要吗?”这场戏成了整部电影的华彩部分,透不过气的时代,插翅难飞的城堡,两个弱女子之间一段掏心窝子的话,像这个黑暗故事里的一道微光。

2012年年底,周迅接受采访,认真地表示,以后会减少工作,多做自己喜欢的事,过自己喜欢的生活。

其实,也就是在那段高产期,她在看过一部名为《难以忽视的真相》的纪录片之后,就把更多精力用在了环保事业上。那几年里,她给许多时尚杂志拍的封面都是环保主题。

2010年4月22日,周迅获得联合国环境规划署颁发的“地球卫士奖”,成为全球第一位获得该奖项的演艺界明星。

此后几年,她的生活堪称恬淡。她的拍片量和曝光率都在减少,拍时尚形象像是业余爱好,拍《红高粱》《撒娇女人最好命》像是发掘一下自己的可能性,宣布结婚的消息也只是甩出一个百度链接,没有盛大婚礼,婚后一起在杂志上亮个相,就算是尽了报告近况的义务。

看多了明星的淡出或复出之后,渐渐觉得,人的确有心灵的疲倦期,像《黑暗中的舞者》里比约克唱的那样:“我都已经看过了,再没有什么要看。”许多明星都在自己的黄金时代退出,让我们替他们惋惜。但在某段时间,心灵的倦意大过一切,让人只想远离尘嚣。

周迅出演的多半是动辄陷入恢恢爱恨,需要身心能量的角色。这种能量不会是源源不断的,必须要用充足的休息来补充。

她再次大张旗鼓地出现,就是在《明月几时有》和《如懿传》,以及即将上映的《你好,之华》和《诗眼倦天涯》里了。

《明月几时有》是这几年最珍贵的电影,周迅饰演的方兰也是最珍贵的银幕形象,但和以前相比,她身上的焦灼感已经没有那么浓重了,她更淡定、从容、质朴,内心有光,有大地。

《如懿传》里的周迅更加温润,甚至有了浓浓的母性气质,她让整部剧“不得不斗”的气质,有了更多说服力。

看到一个女演员一直在银幕上,一直演下去,可以看到她每个阶段容貌、气质的变化,甚至个人生活的进展,对我们来说是一种幸福。她就那么顺流或者逆流了,她就那样从焦灼变得恬淡又变得温润了,她从古灵精怪变得宽厚从容了。每个阶段我们都尽收眼底,时不时向她投去一瞥,这让我们觉得幸福。

这是成年人才能领略的幸福。

猜你喜欢
周迅
“导演,你是对的!”
“导演,你是对的!”
周迅的“紧张”
周迅:我的婚姻“一家两制”
周迅的“紧张”
拍摄结束后霍建华陪周迅吃大餐补过生日
周迅:自由的境界
周迅在八宝饭里“吃”出了钻戒
周迅:为小龙女拉郎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