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思与借鉴:中日韩大学生失业问题现状及对策研究

2018-10-15 03:42徐晓雯王一涵
山东高等教育 2018年5期
关键词:失业率劳动力毕业生

徐晓雯,王一涵

(1.北京大学 教育学院/教育经济研究所,北京 100871;2.青岛大学 商学院,山东 青岛 266071)

一、引言

20世纪90年代末期,中国打破了在城镇国有部门工作人员的“铁饭碗”,实现了终身就业的突破。得益于改革开放,中国已逐步发展为一个更加开放、统一的劳动力市场,但是对于高校毕业生来说,中国的高等教育结构转型似乎没有跟上这些新变化;加之1998年开始的大学扩招带来的数量膨胀,大学生失业问题越来越突出和严重。这不仅影响了正常的劳动和就业市场,更重要的是影响了新一代人力资本的就业和发展。大学生就业近年来备受社会关注,这一问题显现于2003年高校扩招以后第一批毕业的大学生就业时。在2003-2017年间,大学生就业问题逐渐凸显,在理论和实践层面,成为继国有企业职工下岗再就业、农村劳动力进城寻求就业两大问题以外的一个新的关注焦点。随着高校毕业生数量的不断增加,就业问题已不再是教育领域的问题,也是一个需要政府和企业共同努力的复杂问题。

韩国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形势也不容乐观。根据韩国统计局的报告,2017年第二季度,拥有学士及以上学位的失业劳动力人数比去年同期增长了11.8%,这是自1999年以来的单季人数最多的一年。一些分析人士认为,劳动力市场似乎正在改善,但事实上,金融和制造业的就业市场总体上正在萎缩,因此高质量的就业机会并没有增加。为解决这个问题,华尔街日报报道,现任韩国总统文在寅推出了一项新计划,旨在招募更多公务员,以刺激大学生就业。

日本是世界第二经济大国,除美国之外, 日本高等教育体系在发达国家中最大,国立东京大学曾经是排名第一的大学。日本的高等教育在相当短的时间内实现了普及和大众化,目前拥有超过1200所的大学和高等专科学校。日本高等教育的急速扩张在推动日本科技迅猛发展和人口素质提高的同时,也催生出大学生就业的难题。20世纪90年代以来,由于日本经济的长期低迷,大学生的就业率也在下降。虽然日本目前面临“少子化”和“老龄社会”的巨大压力,但针对大学生的主要劳动力市场还是存在非常激烈的竞争。

鉴于以上讨论,不难发现,迫切需要更加重视大学生就业问题,这不仅是一个经济问题,更需要政治和教育领域的共同贡献。在中国,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就业是最大的民生。”“要坚持就业优先战略和积极就业政策,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提供全方位公共就业服务,促进高校毕业生等青年群体、农民工多渠道就业创业。”目前我国的大学生失业问题现状如何,怎样促进大学生高质量就业是党和国家非常关注的重要问题。

一方面,日本、韩国和中国同为东亚重要的经济体和国家,其地缘和文化与我国一直被誉为“一衣带水”的邻邦,大学毕业生所处的文化环境、社会环境、求职心态和职业规划都具有更多的相似性。了解其高等教育毕业生的就业状况和相关经验对我国具有较大的借鉴意义。另一方面,日本和韩国的高等教育系统起源较早,综合水平、组织形式和运行制度都值得研究和分析。本文将通过对比中日韩三国大学生失业问题的现状,找出三个国家大学毕业生失业问题的主要成因,尝试借鉴日本和韩国关于解决大学生失业问题的可行性措施,以促进我国大学毕业生就业状况的整体改善。

二、中日韩三国大学生失业问题现状

自1999年高校扩招以来,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快速上升,2002年达到15%,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阶段进入大众化阶段。2017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42.7%,高等教育规模已经超过美国,位居世界第一,标志着我国提前实现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确定的到2020年达到40%的目标。伴随着高校扩招,毕业生数量大幅度增加。根据《中国统计年鉴》和教育部公布的数据计算,高校毕业生数从1999年的90万猛增到2017年的795万,再创历史新高,年均增速高达12.9%。城镇就业人员增幅(当年城镇就业人数减上一年城镇就业人数)增长缓慢,从1999年的336万人增长到2016年的1018万人,年均增速为6.7%。[1]677-700相比之下,高校毕业生的平均增速显著高于城镇就业人员增幅的平均增速,而且已就业的高校毕业生换工作的现象普遍存在。2015年麦可思调查显示,毕业生在离校时尚未确定就业去向(除“已确定单位”“自主创业”“自由职业”“升学”“出国、出境”5类)的人数比例达到8.3%。而高校毕业生的失业情况似乎一年比一年严重(图1)。

图1 中国国家失业率和大学生失业率(2011-2015)

日本以春季划分高校学业年度, 每年四月大学新年度开始不久, 来年将毕业的大学生们便陆续开始行动, 投入艰苦漫长的求职和就业活动, 日本人把这一活动称作“利库鲁特”。图2展示了日本国家失业率和大学生失业率,可以看出大学生失业率在近年来持续下降,但是仍然高于国家失业率。

图2 日本国家失业率和大学生失业率(2011-2015)

韩国的大学生失业形势也不容乐观。从图3可以看出,韩国国家失业率和中国、日本相近,且维持在较低水平;但是大学生群体的失业率较高且近年来在持续上升。在过去的几年里,韩国大学毕业生的人数已超过四十万人。考虑到每年大约有六十万名学生从高中毕业,大学入学率在过去几年中超过70%。在2015年,韩国是经合组织国家中大学入学率最高的国家;然而韩国大学毕业生的失业率是全国失业率的2倍还多。自2011以来,全国失业率仅为3.5%左右,2015的大学毕业生甚至上升到11%。这表明高等教育不能保证大学毕业生的就业。

三、反思:中日韩三国大学生失业问题的成因

(一)中国:多主体原因和具体机制约束

我国大学生就业问题具有必然性,不是个别现象。我国经济社会正好处在工业化加速推进,依靠工业化来持续推进城市化,比较优势产业从初级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向越来越高级化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转化的关键时期。劳动力需求结构正是由这个特定的发展阶段和产业背景所内生决定的。岳昌君从经济发展、产业结构、城市化、收入差距、高校扩招等因素探讨了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指出就业难是每一个国家在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必然遇到的难题。[2]

1.一般性原因和特殊性原因

历史性和国际性眼光中,对大学生就业问题存在其一般性原因的分析。但是中国现阶段的大学生就业问题尤为严重,也存在其特殊性原因。从劳动力市场的供给与需求不匹配视角来看,产业结构对劳动力需求和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结构的供给不匹配的问题不同于西方国家的自然发展,谢作诗认为我国劳动力需求结构是由特定的发展阶段和产业背景所内生决定的,实际上我们无论是学科专业结构,还是层次结构以及培养方式都严重偏离了高等教育大众教育阶段标准的培养模式。[3]

2.主体视角

从高校主体层面看,高校的专业设置和培养模式没有市场化,曾湘泉认为,大学生就业难显然与高校和求职者对市场的反应速度和能力有关,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导致结构性失业。[4]从大学生主体层面看,大学生精英光环,心理预期过高,缺乏敬业精神,对工资的期望过高等观念原因加剧了失业现象。从用人单位主体层面看,过分关注文凭、性别歧视、生源地歧视、过分看重工作经验等现象也加剧了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政府主体原因有,关于大学生就业的保障和促进法律法规不够完善;大学生就业问题的责任认定机制不明晰;政府对于长期形成的统包统分的就业制度的后续发展有待调整。

3.体制和机制视角

在诺斯的制度理论中,他提出个人、团体组织和政府三个层次的制度主体。[5]4在大学生失业问题中,体制是大学生就业的大环境,机制是就业问题不同利益主体的机制。谢维和提出大学生的就业问题现在已经超出了高等教育本身,而日益成为了一个广泛的社会问题。城乡收入差距大,劳动力市场分割,教育体制没有市场化,政府对学校控制和限制较大,学校办学自主权较小,缺乏对专业的调整权,盲目招生、设置专业,低水平重复。[6]

具体机制层面,户口、就业协议等就业分配制度因素对当前大学生就业构成了不利的影响。岳昌君、杨中超通过实证分析发现学用结合程度、户口档案解决情况和起薪等都会对毕业生的工作满意度产生重要影响。[7]机制问题归因于利益软约束和法律软约束。毕业生就业的手续还没有完全简化,毕业生和用人单位在就业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仍会受到某些地方政府主管部门的制约。毕业生自主择业和合理流动仍存在着地域性障碍和歧视性限制,鼓励毕业生自谋职业、自主创业的一些扶持性政策和措施还不够明确具体,缺乏可操作性。

(二)日本:独特的社会文化背景和企业组织形式

日本大学生失业率在东亚国家中相对较低,这与其独特的历史文化、政策法律、社会观念和企业组织形式等相关。日本的劳动力市场也呈现出与韩国、中国不同的特点。

日本一直以来都崇尚长期雇佣制度,根据年龄和表现来决定薪酬和晋升,日本企业和政府通过工业协会和商会来建立了长期关系,劳动力市场上各利益群体在法律框架内,具有深度的沟通和合作基础。日本劳动力市场的调查(Labor Force Survey of Japan)从19世纪90年代开始,显示日本劳动力市场发生了变化。Regular Employee(常规劳动力)的比例在一直下降,Job Hopper(频繁换工作的人)越来越多,劳动力市场越来越灵活,但是21世纪以来,这种工作转换比例维持稳定且稍有下降。另一方面,90年代以来日本50岁劳动力和20岁劳动力的收入差距逐渐缩小,但21世纪以来,这种缩小趋势停滞了。虽然日本劳动力市场相对稳定和规范,但是也存在就业空间转小、就业体制转型和就业观念的转变等问题。正如矢野真和所认为的, 日本式的雇佣制度掩盖了教育与劳动市场的关系或者说教育与职业的关系。[8]在新的形势下, 这种雇佣制度的转变是日本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雇佣者和雇员的招聘、评价和就业观念都更加自由灵活。

(三)韩国:失业型的经济增长和供需不平衡

1.供需不平衡

劳动力市场供求失衡是影响韩国大学毕业生就业的重要原因。高校毕业生供过于求,导致大学生之间竞争加剧,失业率居高不下。从2011年到2015年,韩国的大学毕业生从300000上升到327000(年增长率9%)。然而劳动力市场对大学毕业生的需求大致相同。因此,从劳动力市场供求的角度来看,大学毕业生的供给明显高于需求。大学毕业生人数过多使他们很难就业,竞争越来越激烈,最终导致大学毕业生失业率居高不下。

2.失业型的经济增长

原因分析的另一个维度是相对较新的失业经济增长期。它是指宏观经济在实现增长的同时又保持甚至降低就业水平的经济现象。随着经济繁荣,就业机会有望增加,但现在未必如此。在失业增长的经济体中,即使经济增长,失业率仍然居高不下。为了解释失业增长,应该注意第四次工业革命,这是一个以新的和未预料到的方式建立和扩展信息和数字化影响的新时代。通过自动化提高生产率,使经济增长,不降低失业率。机器人和人工智能已经占据了一些低技能的工作(例如装配线上的工人),他们现在正在进入更多的领域。从这个意义上说,大学毕业生不仅相互竞争,而且还在努力与新技术的更新力量抗争。这使得他们更难获得一个职位。

3.劳动力市场分割

韩国劳动力市场分割现象严重,不同行业和不同类型工作岗位之间的收入、社会地位和工作环境、安全性存在较大差异。韩国不平等的工作环境主要体现在两方面:长时间工作、大企业和中小企业之间的工作条件差距。

首先,据经合组织报告,韩国每年的工作时间超过2200小时,居世界第二位。长期工作时间成为求职者的一个进入障碍,在职者正占据着工作时间和职位,而这些时间和职位可以被新来者所接受。在承认工作时间问题后,韩国就业和劳动部正在努力制定一项法律,为减少工作时间创造一个背景。第二,大企业与中小企业在工资待遇和福利政策方面存在着严重的劳动条件差距。由于企业规模的不同,高校毕业生在工作条件上存在差异,不愿意在不理想的工作条件下获得报酬。大企业人满为患,毕业生就业困难;中小企业面临劳动力短缺,导致劳动力过剩。

由于不了解就业领域的差异,对就业差距没有理性认识,大学毕业生蜂拥到某些行业,导致劳动力市场供需失衡。就业差距导致高校毕业生失业率上升。

4.缺乏工作经验

导致劳动力市场不平衡的另一个原因是大学毕业生缺乏工作经验。在韩国,职业生涯教育开始在十几岁以后,引导学生了解真实工作世界的职业教育体系并不充分,与现实联系不够紧密。在中学和高中期间,职业规划活动仅限于访问一些政府机构和私营公司。在大学期间,有实习计划,让学生真正体验工作环境。然而,实习机会通常是给第三年级以上的学生,使他们提前应对工作的挑战,年轻学生接触实际工作的机会很少。

四、借鉴:韩国和日本的就业促进措施

(一)韩国:政府、大学和职介公司多方联动

针对国内大学生失业率是整体失业率几乎两倍的现状,韩国政府一直在推行针对大学生就业的一系列措施。剖析高学历青年失业的原因,可以发现企业喜欢有工作经验的求职者,而就业难是因为有大学学历者的增加,求职者忌避3D(Diffiuclt/Dirty/Dangeorus)工作等原因。为了有效减少和解决问题,需要政府、大学、企业、职介公司的共同努力。

1.政府方面。2004到2008年,韩国政府积极改革国内产业结构和教育体制,并把创办风险企业作为扩大就业的主要手段,扩大和提前执行国家的主要公共投资项目,倡导发展文化旅游产业经济以创造新的就业机会,为此分别向文化产业振兴基金和观光振兴开发基金注资;此外,还鼓励企业用本国人替代外国劳动力,增加青年就业岗位;最后,继续加强社会安全保障体系作用,拨专款支援生活困难的阶层,提供资金支持失业者回乡务农。为此,政府有计划地将素质较高的劳动力从政府部门和金融界引向企业界。同时制定了针对暂时失业人群的提供长期职业培训和基本生活保障的政策。特别是政府对于企业在接待大学实习生上的政策支持是绝对必要的,比如政府给它们提供减税、免税等优惠政策,这样企业才会更多地关心和培育人才,并积极吸引拥有新技术、新知识的人才。

2.大学方面。强化雇佣援助服务,为青年创建合适工作岗位,特别关注女性与雇佣弱势层;倡导将青年职业能力开发引向以市场需求为中心,将教育与就业紧密结合;根据科技密集型产业的需要,尽快实现韩国大学,特别是一些职业培训类学校教育取向的转移。现在大学的教育对产业和技术的变化不能充分适应,所以企业需要的人才一直不能得到满足。大部分企业雇佣新人以后都对他们进行全新的教育。根据这样的情况,各个大学应该立足于学生的就业,改变以前的一般雇佣信息提供方式,转而实行现场实习教育方式。企业要向大学提供其所需核心人才的条件,符合这些条件的大学集中支援,通过产、学协力共创良好的教育结果。

3.职介公司方面。职介公司应该跟企业、大学、政府共同合作。职介公司原来只是负责就业、教育信息提供、人才交流会、就业说明会等工作,它们完全应该更进一步跟民、管、产、学共同努力做好职业教育训练工作,给学生创造机会,增加实习与工作经验、介绍就业等多方面、多元化的工作。同样,政府应该给这一类职业介绍公司提供各种优惠和方便的政策,以保证其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日本:劳动就业法律体系下形成机构援助循环

日本现有大学生就业援助机构主要包括:国家学生援助机构实施的就业援助、高校援助以及企业援助三方面。三者的援助活动并非独立进行,而是相互协同作用,形成整合的综合援助循环。

国家学生援助机构主要包括日本的文部科学省和厚生劳动省。日本文部科学省的主要职责是制定大学毕业生就业促进政策,进一步深化高等教育改革;对全国大学生就业信息进行调查、收集和分析;召开各种与经济团体相关的联谊会。它于2000 年提出了“充实大学生生活的方针和政策”的报告,报告中提出改善学校学生的各种方针和政策,并要求各大学应对学生实施一对一的细致入微的就业指导,建立和完善学校内的就业指导体制。厚生劳动省的主要职责是对应届毕业大学生的就业援助,即管理“学生职业综合支援中心网”;对于未就职毕业生的就业援助;职业意识形成援助和就业体验制度。1999 年12 月成立的“学生职业综合支援中心网”,它收集全国大学毕业生的求职信息和各地开办的就业见面会的各种招聘信息,用信息网络与各地区经济共同体设置的学生职业中心及其它的县级机构设置的学生职业咨询室连接起来。

高等学校依据《职业安定法》设有专门机构为毕业生提供无偿的职业指导和职业介绍服务。日本高校,特别是私立院校都设有就职部,专门从事学生就业指导的具体工作。许多学校还成立了由学校领导挂帅并由各学部的主任教授和教师组成的“大学就业指导委员会”,共同参加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

日本的社会志愿服务系统、市场服务系统以及用人单位的自我服务系统也以各自的方式为毕业生提供无偿的就业服务信息,社会职业咨询市场趋向成熟。

此外,日本还从政策法律化的高度明确大学生就业的权利及政府和社会的义务。在包括大学毕业生就业的劳动领域中,由《日本国宪法》《劳动基准法》《职业安定法》《雇佣对策法》《学校教育法》等构成了一个相当完整的劳动就业法律体系。

五、中国现有的政策及日韩经验下的政策建议

韩国和中国都面临着大学毕业生失业日益严重的问题。这两个国家有着相似的原因,因此具有较强的可借鉴性。造成大学生失业的主要因素包括:大学生就业难、就业机会不足、工作环境不平等、失业经济增长等。现在国际上大多数国家对于失业的解决对策都在由有效的宏观经济政策或社会保障渐渐转向雇佣训练和提供劳动市场的信息等微观政策。虽然大部分OECD国家的青年失业率高于平均失业率,可是这些国家采取的雇佣创出、就业支援、职业训练等针对青年失业的对策很有效。

对应第三部分我国大学生失业问题的体制机制原因,结合日本和韩国的经验,从政府、高校、大学生等主体提出建议;从社会、宏观环境和劳动力市场等方面提出机制建议。

(一)体制方面

所有社会部门、政府、公司、学校和个人的努力对于克服失业至关重要。解决大学生失业问题,在体制建设方面必须多方发力,各主体协同推进。

第一,国家加大对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政策导向和重视力度。提高政策制定主体协同性,增强政策可实施性;落实就业激励政策效果。简化毕业生就业的手续,建立毕业生和用人单位在就业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减少地方政府主管部门的制约。破除毕业生自主择业和合理流动存在的地域性障碍和歧视性限制,努力降低户口和就业协议等就业分配制度因素的不利影响。英国、日本等国都有一些政策旨在更多地创造就业需求,激励大学生到艰苦地区与艰苦行业从事艰苦的职业;相比较而言,我国就业激励制度不够完善。

第二,大学生群体应该破除普遍存在收入预期过高和就业思维定势。树立大众化的就业观,消除不恰当的优越感,提高自身的综合能力和就业力。

第三,高校层面的努力。黄敬宝提出高等教育体制是密不可分的,要改革招生制度、创新培养模式、加强就业指导,增强大学毕业生的就业能力,完善高等教育体制,缓解就业压力。[9]潘懋元从高等教育结构角度提出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要建立兼顾“入口”和“出口”的,与大众化发展相协调的高等教育结构。[10]

(二)机制方面

通过拓宽就业类型、高校事业规划课程、企业执法、鼓励创新创业等途径,分别解决各种原因。

从宏观环境上,王善迈提出从劳动力市场出发,以销定产、以条件办学,但同时高等教育一方面要面向劳动力市场和社会需求,又必须依据自身的特点和办学条件来发展。[11]调整高等教育系统的组织和结构框架,协调入口和出口。构造一个兼顾入口和出口的,与大众化发展相协调的高等教育结构。再从社会方面,岳昌君提出促进大学生就业,应当调整工资收入结构;促进高等教育就业弹性高、就业效应大的行业发展;鼓励和引导高校毕业生去生产领域,去中西部地区工作,同时放低沿海地区的就业门槛。[12]最后从劳动力市场的具体机制上,应继续鼓励创业积极创造就业机会,发展能增加就业的产业,尤其是促进商业、服务业、建筑业和高科技产业等的发展;鼓励小企业的发展,对其提供资金、技术、经营指导、信息服务与各方面支持;缩短劳动时间(比如轮岗),增加新的就业机会。

猜你喜欢
失业率劳动力毕业生
2020年河南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45.81万人
广东:实现贫困劳动力未就业动态清零
伤心的毕业生
你根本不知道,这届毕业生有多难
一个没什么才能的北大毕业生
基于三次指数平滑的失业率预测
相对剥夺对农村劳动力迁移的影响
最“叛逆”的毕业生
独联体各国的劳动力成本
找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