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社会流动功能弱化及其应对策略探析

2018-10-15 03:46闫建璋郑文龙
山东高等教育 2018年5期
关键词:弱化流动毕业生

闫建璋,郑文龙

(1.山西师范大学 教师教育学院,山西 临汾 041000; 2.山西师范大学 教育科学学院,山西 临汾 041000)

一直以来,教育就被视为是促进社会流动、提高社会地位、改变命运的重要手段之一,这也正是大多数人追求更高教育的目的。高等教育在社会流动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不论是古代的科举制,还是今天的大学教育都承担着社会流动的重要使命。在1999年高校扩招政策的推动下,我国的高等教育很快步入了大众化阶段。据教育部统计,截止到2016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达到42.7%。然而,这一数字的背后也凸显出了一个社会问题,即高等教育社会流动功能的弱化问题越来越严重。为加强社会各界对高等教育社会流动功能弱化问题的重视,进一步应对弱化所带来的负面影响,本文以高等教育社会流动功能为主线,对高等教育社会流动功能弱化的原因进行了深入剖析,并提出了一些具有针对性的策略以解决这一问题。

一、高等教育社会流动功能的含义及其作用

要探讨高等教育的社会流动功能,首先要对社会流动进行界定。社会流动是指社会成员由一种社会地位向另一种社会地位或由一种职业向另一种职业的转变。[1]而高等教育的社会流动功能是指社会成员通过接受高等教育所实现的岗位或阶层间的流动,具体表现为大学毕业生经济地位、大学毕业生社会资本占有量和大学生社会声望的变化等。高等教育推动社会流动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改变社会结构,打破阶层固化

社会结构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占有一定资源、机会的社会成员的组成方式及其关系格局,包含若干重要子结构,且以社会阶层结构为核心。[2]社会结构的变化受多种因素的影响,随着信息化社会的发展,高等教育对社会结构的影响变得越来越大,尤其是社会阶层结构。我国社会阶层结构变化最大的时期是1978年至1999年,这一时期高等教育发挥着很强的社会流动功能,凡是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毕业之后基本上都找到了很好的工作,无论是经济收益还是社会地位都得到了保证。因此,很多来自社会中下阶层的人接受高等教育之后就获得了很大的发展空间,随着自身社会地位的提高,开始走出原有阶层,向更高阶层流动。伴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接受高等教育的人越来越多,社会阶层固化便开始被打破,阶层之间开始流动。

(二)使个人收入分配趋于平等,促进社会公平

高等教育发挥社会流动功能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个人收入的增加,通过接受高等教育可以使个人所拥有的人力资本转化为经济收入。就目前来说,个人接受高等教育最直接的动机就是获得由此所带来的经济利益。麦可思研究院发布的《2017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显示,我国大学毕业生的月工资在逐年增加,其中2016年毕业生月工资已达到3988元,与2015年相比增加了262元。因此,当越来越多的人接受高等教育之后,其人力资本就会随之提升,增加的人力资本进一步转化为个人收入,由此就可以使个人收入趋向于平等,缩小社会的贫富差距,进而促进社会公平。

二、高等教育社会流动功能弱化的具体表现

接受高质量的高等教育是实现社会流动的有效途径,如此才能改变大学生的社会阶层,提高其经济地位。一方面使家族教育投资获得回报,另一方面使阶层流动的渠道保持畅通。后大众化时代,高等教育的社会流动功能弱化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大学毕业生经济地位相对下降

经济地位的高低通常以个人收入为指标。本文将以2009-2015大学毕业生的工资指数和2010-2015年大学毕业生平均月工资的增长比例来衡量大学毕业生经济地位的变化情况,以进一步论证当前高等教育社会流动功能弱化这一现实问题。

大学毕业生的工资指数是指大学毕业生的年平均工资与城镇单位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的比值,这一比值的高低反映了大学毕业生工资水平的高低。由表1可知,大学毕业生的工资指数大体呈下降趋势,由2009年的0.79下降到2015年的0.72。另外,据图1显示,2010-2015年大学毕业生平均月工资增长率也由2010年16.4%下降至2015年的6.9%。因此,无论是大学毕业生工资指数的下降还是平均月工资增长率的跌落都直接反映了大学毕业生个人收入的降低,即大学毕业生经济地位在下降。

表1 2009-2015年大学毕业生半年后平均月工资与工资指数(单位:元)

图1 2010-2015年大学毕业生半年后平均月工资增长率

(二)大学毕业生社会资本占有量下降

个人社会资本量的多寡与所从事职业直接挂钩。每一个接受高等教育的人都希望通过接受良好的教育,实现阶层的变迁以获得更多的社会资本,为未来生活做准备。在精英化高等教育阶段,高等教育发挥着巨大的社会流动功能,它为几乎所有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带来了很好的工作岗位,拥有着丰富的社会资本。然而,伴随着近年来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结构性失业问题的日益突出,大学毕业生想要找到称心如意的工作变得越来越困难。而没有好的工作岗位就不能拥有较多的社会资本,这就意味着大学毕业生想要通过高等教育这一渠道获得较多的社会资本将会变得越来越难。

(三)大学生社会声望下降

一直以来,大学生都被视为智慧的化身,享有较高的社会声望,这主要是因为在我们的传统思想中能考上大学的人都是非常有文化的人,并且把大学视为只有社会精英才能进入的地方。教育部数据显示,我国恢复高考制度初期,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只有1.55%,之后逐年在增长,如今毛入学率已经达到42.7%。伴随着毛入学率的升高,大学已经走出了“象牙塔”,成为人人都可接受的教育,人们对大学生的看法也开始有所改变。当前社会上出现很多研究生降格选择本应是本科生的职位,本科生则选择了本应是大专生的职位,如此依次降格就业的现象,[3]这一系列现象的出现,反映了大学生社会声望已经呈现出下降趋势。

三、高等教育社会流动功能弱化的原因分析

当前大学毕业生经济地位、社会资本占有量、社会声望的下降反映了高等教育社会流动功能呈现出弱化趋势。而这一趋势的背后,有着深刻的政治、经济、社会和教育原因。

(一)高校扩招与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

高等教育社会流动功能弱化最直接的原因就是高校扩招、高等教育大众化。一直以来,我们都认为“物以稀为贵”,用到高等教育上就是“才以稀为贵”。由图2可知,我国高等教育毕业生在逐年增加,然而高等教育的发展为人们带来更多接受高等教育机会的同时,其负面问题也接踵而至,最明显问题就是毕业生就业问题。而高等教育社会流动功能的实现正是通过毕业生就业岗位的优劣来衡量的,就业岗位的优劣又进一步反映了个人收入和社会地位的高低。对于大学毕业生而言,如果大学毕业生供不应求,其收入水平将增加,有利于提升其社会地位,自然能进行很好的社会流动;反之,其收入水平和社会地位将会降低,进行社会流动就变得很难。[4]因此,当前我国高等教育面临的一个矛盾就是大学毕业生人数的供过于求与社会需求的供不应求之间的矛盾,这一矛盾的出现直接导致了高等教育社会流动功能的弱化。

图2 1999年以来我国普通高等院校毕业生数量变化表(单位:万人)

(二)就业机会不公平现象日益严重

高等教育社会流动功能的发挥,通常是以大学生就业为前提的,因此高等教育社会流动功能的发挥受就业机会的影响较为显著。平等的就业机会有利于高等教育社会流动功能的发挥,反之,则会阻碍高等教育流动功能的发挥。当前,社会对精英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且社会上普遍存在一些单位在招聘过程中把求职前提设置为本科毕业于“985”“211”等名牌高校的现象,这一前提直接把大部分大学毕业生拒之门外。由于门槛的限制,一般大学毕业的学生与名牌大学毕业生相比在求职过程中就处于弱势地位,然而名牌大学毕竟只是少数,这样一来就使得大多数毕业生失去了同等竞争的机会。不公平的就业机会就成了阻碍许多大学毕业生进行社会流动的绊脚石。

(三)阶层垄断现象严重

一般来说,阶层垄断主要体现在资源的垄断,资源垄断包括多个方面,此处笔者仅就教育资源和社会资源的垄断进行说明,两者分别以入学机会和就业机会来衡量。

首先,入学机会体现出不公平。“文化屏障”的存在,导致明显的阶层分离的一个结果就是,不同的社会出身所受到的高等教育也不一样。[5]社会下层子女由于不能获得接受良好高等教育的机会,自身的人力资本不能得以提高,因此尽管接受了高等教育也不能找到很好的工作,依然不能进行较好的社会流动。其次,从就业机会来看,也体现着严重的不公平。大学生就业主要跟劳动力市场和社会资本占有情况有关,前者是外部因素,后者是内部因素。从劳动力市场来看主要体现在供求关系的反应上,供过于求则就业难,供不应求则就业易。社会资本占有情况通俗地说就是家世背景,不同阶层出身的人在其所占有的社会资本数量上具有明显差异,个人家庭的社会资本丰富则不需要太多的努力就能拥有较好的工作岗位。因此,阶层内部资源垄断现象就弱化了高等教育的社会流动功能。

(四)高等教育质量有所下降

正如图2所呈现的,伴随着我国高校扩招政策的实施,我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由1999年的84.8万人已经达到如今的795万人。与此同时,随着高校人数的增加,对教育质量的关注就被提上了日程。通常我们采用生师比这一指标来衡量教育质量,国际公认对教育效益和质量最为适宜的生师比值不应超过14,否则将会影响学生接受教育的质量。[6]据教育部统计,1998年我国高校生师比为11.6∶1,而2016年我国普通高校生师比已经达到了17.01∶1。由此可见,我国的生师比已经远远高于这个标准值,且呈现出上升趋势。学生人数过多而教师人数未能与之相适应势必会导致教育质量下降。而教育质量的下降直接影响大学生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获得,进而导致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由于缺乏竞争力而不能进入到好的岗位。因此,高等教育质量的下降就间接导致了高等教育社会流动功能的弱化。

四、高等教育社会流动功能弱化所带来的负面影响

通过对高等教育社会流动功能弱化原因的分析,我们对当前社会及高等教育自身存在的问题有了深刻的认识,这些问题的存在进一步加剧了高等教育社会流动功能的弱化,而高等教育社会流动功能的弱化也势必会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这些负面影响的产生不仅会对个人造成严重的收支失衡,对于社会来说也将会面临一系列的挑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民主化进程

高等教育推动社会民主化进程是通过高等教育促进社会公平来实现的。在精英化高等教育阶段,上过大学的人在毕业后都能找到非常不错的工作,甚至在毕业之前就已经有了好的归宿。那个时候上过大学的人有很多现在都在政府重要部门担任要职,改变了原有的社会阶层。在上世纪末高校扩招政策的推动下,2002年我国进入了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就业难问题在前几年还不太明显,尤其到了2009年前后尤其严重。找工作越来越难就意味着想要通过高等教育进行流动越来越难,不能进行流动就无法改变社会地位,进而社会结构就不会发生太大的变化。另外,随着上层精英的联合垄断,会使阶级固化更加严重,处于社会底层的人由于不能通过高等教育实现社会流动,就导致他们尽管拥有同样的政治权利但由于处于弱势地位,很多政治权利就形同虚设。因此,高等教育社会流动功能的弱化就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民主化进程。

(二)加深了社会阶层间的矛盾

在我们看来,高等教育应该是缓解社会阶层矛盾的,但是凡事都有两面性,高等教育缓解阶层矛盾也有一个度,一旦超出这个度,它也会加深阶层间的矛盾。在过去的精英化阶段,高等教育发挥了较强的社会流动功能,使得社会阶层结构发生了变化,对社会阶层矛盾确实起到了缓解作用。然而,到了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高等教育的社会流动功能在不断弱化,现在或者是将来想要通过本科文凭找到一个称心如意的工作将会变得越来越困难。高等教育社会流动功能的弱化,一方面直接导致了个人尽管接受了高等教育仍不能进行较好的社会流动,不能获得更多的社会资本;另一方面也会使社会中下阶层子弟对譬如“富二代”“官二代”等这种出身于上层社会,且不需要通过自己的努力就可以获得足够多的社会资本的人产生敌视心理。以上两种客观和主观因素,都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阶层矛盾。

(三)降低了大众对高等教育的信心

高等教育发展到大众化水平,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人们受到了“教育改变命运”的驱动,这个驱动力的本质是人们看到了教育收益要远远大于教育成本的投入。

教育成本即指“学生在学校接受教育期间,所支付的直接与间接教育费用,它包括教育的社会成本和个人成本。”[7]教育收益就是通过接受教育所获得的收益,包括物质收益和精神收益。由于社会成本是属于政府承担,在此笔者仅来说明个人成本和教育收益的关系。教育的个人直接成本指学生本人家庭亲友为学生受教育直接支付的各项费用;个人间接成本指达到法定劳动年龄段的学生因上学而未就业可能放弃的就业收入。[8]在精英化高等教育阶段,教育收益要远大于教育成本,人们会有足够的获得感,在这样的情况下,人们也非常乐意接受高等教育。

然而,伴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一方面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规格与社会产业结构未能形成良好对接;另一方面由于大学毕业生的数量每年都在疯涨,且每年找不到工作的大学生都在积攒,并且一年比一年多,使得许多接受了高等教育的人仍不能找到称心如意的工作。这一系列问题的出现,把教育成本与收益严重失调推到了风口浪尖,社会上广泛出现“读书无用论”的说法,甚至许多家长更愿意让学生上职业技术类院校学习技术,从教育部发布的我国职业技术院校学生数量以及学校数量的公示上不难看出这一趋势。

五、应对高等教育社会流动功能弱化的策略

正如上文所述,由于高等教育大众化、就业机会不公平、阶层固化、教育质量下降等问题的冲击,当前我国高等教育的社会流动功能受到严重的削弱,要克服这些问题给我国高等教育的社会流动功能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就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政府和企业要建立公平的就业机制,为毕业生提供平等的就业机会

平等的就业机会是实现社会流动的前提。21世纪的社会应该是一个民主平等的社会,其方方面面都应该是平等的,自然也要包括就业机会的平等。因此,大学毕业生享有平等的就业机会是应有之义。当前,招聘过程中普遍存在着把毕业生分为名牌大学毕业生与普通大学毕业生的现象,这一现象的出现直接导致毕业生受到不公平的对待,尽管拥有过人能力却无法拥有施展能力的机会。对此,政府企业要建立公平的就业机制,遏制这种歧视行为,将学生个人能力而不是把毕业学校作为筛选学生的条件,从而为毕业生提供平等的就业机会,更为其实现社会流动做准备。

(二)要注重提高高等教育质量

个人实现社会流动归根到底还是由自身能力决定的,而自身能力的高低与高等教育质量直接挂钩,因此高等教育质量的提高有利于促进个人实现社会流动。所谓“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重担就很自然地落在了教师的身上。因此,高等教育质量的提高有赖于教师数量的增加和质量的提高。

首先,要增加教师数量。当前的高校教师数量不足已经严重影响到了高等教育质量,这不是个别学校缺乏教师,而是高校普遍缺乏教师。在以后的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我们有必要重视高校教师规模的扩大,就如同当年的德国大力发展师范教育来培养教师以适应初等教育的扩张一样,如今的我们也要为迎接高等教育普及化的到来储备大量的教师。其次,要提高教师质量,教师数量的提高只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要提高教师质量。如今,教师的专业发展已经由外延式向内涵式转化,由过去注重数量到现在注重质量,未来也必定会朝着这个趋势发展。

(三)高校要调整课程设置,加强校企合作,为学生就业做准备

大学生要想实现社会流动就需要良好的工作岗位做支撑,而工作岗位的好坏受社会需求的影响比较大,因此满足社会需求就有利于社会流动。当前,高校专业设置方面普遍存在着滞后现象,不能根据社会需要及时做出调整以适应产业的转型,造成许多专业培养出来的人才冗余现象较为严重。未来高校这一“供给侧”的改革应更加重视向社会“需求侧”靠拢,大力发展现代学科,满足社会发展需求,提高毕业生的竞争力,使其自身素质与社会需求相契合,在求职过程中能够充分显示其优势条件,只有这样才能为实现社会流动做准备。

另外,校企合作也是帮助学生就业的一大途径,通过校企合作能够有利于减轻学生就业压力,提高毕业生就业率。当前,我国高等教育要想培养出来的学生都能获得良好的发展空间,相对来说较为便捷的途径就是校企合作,如果一所高校有自己的合作企业,那么不论是对该校自身的发展还是学生的就业问题都能得到很好的保障。学生追求高等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在将来寻求良好的岗位,如果能在毕业之前就不用担心就业问题,或者是在求职过程中能够以绝对的优势谋得自己期望的职务,何乐而不为呢?

(四)适当放缓高等教育扩招进度

发展高等教育的目的是要提高民族素质,改善人民生活,推动社会发展。而我国高等教育自扩招以来,普通高校大学毕业生人数已经由1999年的84.8万增加到如今的795万人,毕业生人数的急剧增长给社会带来了沉重的负担,也使得毕业生们由于就业难,而对接受高等教育的价值产生了怀疑,这似乎背离了我们的初衷。现在,我们必须要意识到,我国的高等教育已经不是过去的高等教育,其社会流动功能已经严重受损,且当前高等教育的发展方式也已经开始由外延式转向内涵式。因此,我们有必要适当减缓高等教育扩招进度,既是出于对教育质量的考虑,也是在挽救广大大学生对我们的高等教育的信心。

高等教育作为“改变命运”的代名词,一直承担着促进社会流动的使命。就目前来看,我国高等教育的社会流动功能已经受到了严重的削弱,社会上广泛出现“读书无用论”的说法。因此,我们有必要重视这一问题,采取措施,解决高等教育的社会流动功能弱化问题,唯有如此,才能使高等教育更好地服务于社会和人民。

猜你喜欢
弱化流动毕业生
伤心的毕业生
你根本不知道,这届毕业生有多难
流动的光
一个没什么才能的北大毕业生
如何解决果树盆景弱化的问题
基于ANSYS的硬塑气囊盖板弱化研究
为什么海水会流动
自然主义是一种需要弱化的社会科学纲领
最“叛逆”的毕业生
写字教学的弱化与拯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