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朱 迪
由“中国文联”、中国音乐家协会,以及广州市政府等单位共同主办的“第十一届中国音乐金钟奖”于2017年11月21至26日在广州举行,其中四年一次的钢琴比赛是国内最重要、最专业的钢琴赛事之一。经过六天紧张激烈的比赛,最终陈学弘、郝一雷、陈小雨、李博文、谢子薇五位选手荣获“金钟奖”。比赛中涌现了一批有才华、有能力的钢琴选手,其中不乏曾获得国际、国内大型比赛奖项的选手。他们当中既有已参加工作的年轻教师和在读研究生,也有大学生甚至中学生,显示出中国钢琴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和进步。无论是比赛的规则要求、参赛者的选送单位和地区,还是选手的演奏曲目和水平等方面都真实地反映出中国钢琴教育的基本现状。
“中国音乐金钟奖”是获批的中国唯一常设的综合性音乐大奖。在如今各种比赛层见叠出,但规模、水准和层次良莠不齐的环境下,“金钟奖钢琴比赛”无疑是最正规且非盈利的全国性专业比赛。与其他常见的比赛不同,“金钟奖钢琴比赛”在规则和运作上有不少特殊之处。例如,参赛选手不可直接报名参赛,而是由各地音乐学院、音乐家协会等单位选送,并且每个选送单位有指定的选送名额。从可以报送的单位来看,主要分为各地音乐家协会、音乐学院、中央直属各文艺院团、港澳台地区等几类。其中教学单位只有九大音乐学院,即中央、中国、上海、天津、沈阳、西安、四川、武汉、星海九所音乐学院。其他单位选送的选手也基本就读或毕业于这九所院校,可见中国的钢琴教育,特别是表演人才的培养主要依靠这九所独立设置的音乐学院及其附属中等专科学校,而综合性大学下属音乐院系或艺术学院的教育水平、规模和学生能力仍存在一定差距。由于比赛组委会分配给每所音乐学院的名额有限,不少就读于九大音乐学院或已毕业的选手由工作地或原籍地的音乐家协会等机构选拔推荐参赛,也可以说“金钟奖钢琴比赛”的直接竞争是在这些音乐学院学生之间展开的。
整个“金钟奖钢琴比赛”由录像差额复审,以及在广州举行的现场复赛、半决赛和决赛四个环节组成。除了钢琴学会等个别机构,包括各地音乐家协会及文艺院团在内的大部分单位各有一个报送参加录像复审的名额,而九所音乐学院除了有更多报送差额复审的名额外,还有可直接进入复赛的名额。其中中央音乐学院和上海音乐学院分别有五个参加录像复审的名额和两个直送复赛名额,其余的音乐学院各三个复审名额和一个直送名额。从这点也可以看出,比赛组委会偏重于音乐学院的选手,而且对于中央音乐学院和上海音乐学院有更多侧重。这两所学校在中国近现代钢琴高等教育中起步较早,过去几十年里,在教育水平和资源等方面一直保持着较大的优势。
经过录像差额复审,最终有38名选手入选复赛。从复赛选手的选送地看,入选人数最多的地区是北京市,中央音乐学院、中国音乐学院、“中国音协”钢琴学会和“北京音协”在内的四家在京单位一共入选12位选手。进入复赛的选手人数排在第二位的是在沪的上海音乐学院和“上海音协”,一共入选5位选手。排在第三位的是广东省,选送单位包括星海音乐学院和“广东音协”,一共入选4名选手。其余地区的入围情况分别是:陕西3名、湖北、辽宁、四川、浙江、广西各2名,江苏、江西、甘肃、天津、新疆各1名。除此之外,其余省市和地区没有入选选手。如果按就读或毕业院校看,入选复赛人数最多的前三所学校排名分别是中国音乐学院、中央音乐学院和上海音乐学院,这三所音乐学院入选选手总人数达到复赛总人数的半数。总体来看,北京和上海的学生整体水平高于其他地区,发达地区高于欠发达地区,有独立音乐学院的城市高于其他城市。
这一届钢琴比赛在规则上还有一些新的变化。半决赛由原来的12名入围选手扩展到16名,决赛入围选手由6名扩展到8名。然而原来的金、银、铜奖三个金钟奖等级被取消,获奖人数由原来的6名缩减为5名,决赛前五名选手同获“金钟奖”,平分奖金。选手根据比赛时段分为8人一组,每组选手在每场比赛前抽签决定最终演奏顺序,同时不公布选手姓名和选送单位。而且在复赛阶段,在评委席前立起屏风,评委采用“盲听”的形式。这种“盲听”的评审方式在近几年国内的一些音乐学院招生中开始采用,但用于比赛实属罕见,这也体现出在日益激烈的钢琴比赛和升学考试环境下,大众对于公正、公平的要求在不断提高。
在曲目要求上,本届比赛也与往届有所不同。复赛曲目取消了原来两首练习曲的要求,而改为全部由选手自选。中国的钢琴教育普遍偏重技术,强调练习曲的学习,因此外国专家、学者常常评价中国钢琴学生技术好、手指灵活,然而歌唱性不足,对不同音乐风格的掌握较为薄弱。中国学生常常追求曲目的大而难,演奏的快而响,往往缺少多样的音乐表现能力,这跟中国的钢琴教育模式不无关系。在钢琴基础教学中,车尔尼的练习曲是使用最广泛的教材之一,同时中国几乎所有音乐学院的附中、本科和研究生招生考试曲目都要求包含两首练习曲。这次取消练习曲的规定让我们看到组委会希望引导选手选择更多样的音乐作品,向着钢琴作品的音乐性迈进的美好期望。在本次比赛中,我们看到除了肖邦、斯克里亚宾等人的练习曲、斯特拉文斯基的《彼得鲁什卡》、巴拉基列夫的《伊斯拉美》,以及李斯特的《b小调钢琴奏鸣曲》等常见的高技术难度作品外,也有选手凭借对莫扎特、巴赫或其他中、小型作品细腻准确地把握顺利晋级。
此外,本届比赛日程安排非常紧凑。11月21至22日的复赛分为上午、下午、晚上三个时段举行,紧接着就是23至24日的半决赛和25至26日的决赛。密集的日程安排对于选手十分具有挑战性,他们没有太多的时间去适应比赛环境和场地。由于参赛人员多,每人仅有十分钟试琴时间,而决赛选手与指挥的沟通时间仅有十分钟,与广州交响乐团的合乐时间仅有三十多分钟。个别篇幅更长的协奏曲在未能完整合乐的情况下,选手就要登台比赛。这些无疑对选手的演奏能力、对乐器和场地的适应力、体力、舞台经验、与乐队的合作能力都有极高的要求。值得庆幸的是,很多选手在试琴时抱怨的钢琴和舞台问题并没有影响优秀参赛选手的发挥,不少选手演奏的技术准确性和音乐成熟度都让人赞叹。特别是进入决赛的八位选手,无论在演奏上还是心理素质上都有很好的表现。
从最终结果看,中央音乐学院的优势明显,其全部选手均晋级半决赛,5位金钟奖获得者中,有4位就读或毕业于中央音乐学院或其附中。但其他音乐学院的差距也在逐渐缩小。钢琴系成立较晚的中国音乐学院入选复赛的选手最多,由该学院选送的选手,以及分别代表钢琴学会和地方“音协”的参赛选手多达8人,并有2位选手闯入决赛,1位获得“金钟奖”。此外,2016年刚刚成立的浙江音乐学院虽然未获得金钟奖组委会给予的选送名额,但有2位该校选手由“浙江音协”选送参赛,并且其中1位晋级半决赛。这些都显示出除中央、上海两所音乐学院以外,其他音乐学院的教育实力和学生素质也在迅速提升。
“金钟奖钢琴比赛”的钢琴评委和观众们普遍认为本届参赛选手的整体水平高于以往,选手水平非常接近而且各有特点,反映出中国钢琴教育水平近几年有很大提升和变化。但同时也应该看到中国钢琴教育和发展的不均衡,仍有很多地区都没有演奏人才可以选送,主要原因是当地的钢琴教育发展滞后。我国人口众多,学琴人数庞大,尽管去年又先后成立了浙江音乐学院和哈尔滨音乐学院,但仅靠国内现有的十一所音乐学院仍远不能满足钢琴教育的需求,更不能解决国内整体教育资源短缺和教学水平不足的问题。但我相信,随着更多优秀的音乐人才和工作者不断加入到音乐教育队伍中,渴望学习音乐、学习钢琴的学生们一定能够获得更加优质的教育,让中国的音乐教育事业更加全面均衡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