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蔡常青
在即兴演奏、伴奏与弹唱实践中,为了让音响色彩变幻多姿,避免和声产生不良的进行,追寻新颖的音乐效果与和声进行力度,应该学会尝试和使用变和弦与复杂化的和声,它是丰富和声音响和加强音乐表现力的重要的和声材料与运用手段。变和弦包括:变化音级上构成的和弦、在自然音级上为了改变和弦性质与色彩而升高或者降低和弦的三音而形成的和弦,以及为了增加和声紧张度通过临时升高或降低和弦构成音而形成的变和弦等三种类型。第一和第二种类型是通过使用来自于同主音大小调的和弦或者借用其他调性上的和弦而形成的新和弦,第一种如大调的降Ⅲ级、降Ⅵ级、降Ⅶ级与大小调的降Ⅱ级和弦(拿波里和弦),等等;第二种如大调的Ⅳ级小三和弦、Ⅱ级、Ⅲ级与Ⅵ级大三和弦,以及小调的Ⅳ级、Ⅴ级大三和弦;第三种类型属于在和声领域中被音乐家们誉为一束“带刺的玫瑰花”的增六和弦,它含有极不协和的音程(增四、减五、小二与增六度)变和弦(Altered chord),因其在音响上的不协和性、尖锐性和紧张性,得到了许多作曲家和即兴演奏家的青睐,使用变和弦的优秀音乐作品不胜枚举,几乎所有功能的变和弦都有音阶中Ⅱ级音的参与和变化而形成。在很多和声学著作中也都作了专门的论述。一般认为,在不改变调性的前提下出现的包含非本调自然音的和弦都可叫作变和弦,如:拿波里和弦(降Ⅱ级和弦)、降Ⅲ级和弦、降Ⅵ级和弦、降Ⅶ级和弦、重属和弦、重导和弦、重属增六和弦组、副属和弦、副导和弦、重下属和弦、副下属和弦,倚音和弦、属和声组变和弦,下属和声组变和弦,以及交替调试和弦等。
(1)拿波里和弦
即降II级三和弦(也称那不勒斯和弦),用♭Ⅱ或N表示。我们知道,变和弦是在自然音级或者和弦中(在不同的声部)使用半音经过音而形成的。在大调中,Ⅱ级音可以升高,也可以降低,从而使倾向于大调主三和弦的三音和根音(也就是音阶的Ⅰ级和Ⅲ级)的倾向性更强烈和尖锐。在小调中,Ⅱ级音不可能升高,因此小调的变音只能是Ⅱ级音降低,但是在稍微晚一点儿时期的音乐中也用到了降低的Ⅳ级音,从而使倾向于小调主三和弦的根音和三音的倾向性更强烈。所以,对于拿波里和弦,在大调中需要降低根C音和五音形成大三和弦,如 大调为这三个音形成的大三和弦。小调只需降低根音,构成大三和弦,比:a。 ,如 小调为 拿波里和弦除了可以使用原位以外还可以使用其第一转位的六和弦形式,最好别用其第二转位的四六和弦的形式。拿波里和弦后面可接、D、D7、 DDVII7等。拿波里和弦最开始时是建立在小调上的,后来逐渐也在大调中被采用,它的用法和Ⅱ级和弦基本相同。这个和弦在古典风格时期开始使用时,作为建立在降II级上的下属系统的和弦(它唯一的自然音是调式的下属音),经常只用其第一转位的六和弦形式,叫那不勒斯六和弦,低音作上行二度的级进。后来原位的形式也逐渐开始使用了,当作为原位和弦使用解决到属和弦时,两个和弦从根音到根音有一个增四或减五度的跳进。这是一个比较“洋气”的和弦,使用的时候应当尽量注意与作品的风格相符合,它可以作为下属系统的变和弦进行离调使用,也可作远关系转调前后调的共同和弦。那不勒斯和弦的另一个用法是可以在变格进行中代替下属和弦,当然,这时也可以用那不勒斯七和弦来代替三和弦。另外,那不勒斯和弦也可以使用它自己的属和弦,它的属和弦是建立在音阶降Ⅵ级上的大小七和弦,但这个降Ⅵ级和弦只有三音(音阶的主音)属于自然音级,所以它和原调性音阶使用的音差别比较大,应该进行有选择地使用。但是,在小调中降Ⅱ级和弦自己本身的属和弦构成音基本上都属于音阶的自然音,如例2《四季歌》的第2小节使用的小调Ⅵ级和弦正好也是降Ⅱ级和弦的临时属和弦。
(2)以《红河谷》和《四季歌》为例了解拿波里和弦的用法
《红河谷》是一首四个乐句的方整性乐段结构的大调歌曲,歌曲开始的两句基本建立在三个正三和弦上。但当第三句旋律的落音停留在大调的下属音上时,我们可以尝试选择使用大调的降Ⅱ级拿波里和弦,然后直接进行到属七和弦,也可以在前两拍使用降Ⅱ级拿波里和弦,然后在后两拍向上半音级进到还原的Ⅱ级半减七和弦,再进行到属(七)和弦,最后解决到主和弦。和声进行为Ⅰ—Ⅳ—Ⅰ—Ⅴ7,Ⅰ—N——Ⅴ7—Ⅰ [详见例1《红河谷(变和弦用法)》]。
日本歌曲《四季歌》也是一首四个乐句的方整性乐段结构的小调作品,第一乐句基本在主功能上,所以,可以第1小节配主和弦,第2小节配主和弦的转位或者配兼具主功能与下属功能特性的Ⅵ级副三和弦。第二句旋律是以音阶的Ⅵ级音开始的,加上经过音和辅助音以下属音为主,彼此进行环绕交织构成的。因此,这里可以考虑配拿波里和弦,而第三句旋律的开头与第二句旋法上基本是一样的,所以这两个乐句都可以选择使用降Ⅱ级和弦(拿波里和弦),只是在它们之间需要通过一个属和弦的作半终止而已。钢琴的低音声部采用在每个小节的第四拍的弱拍上加经过音作下行与上行的级进,以a小调为例,低音可以是6—5—4—3—2—#2—3,2—♭2—1—2—3—6(将这些低音的数字当作简谱或者调式音级来看和理解均可)。和声进行为Ⅰ—Ⅵ—N6()—Ⅴ7,N6()—Ⅰ6—ⅡMI7—Ⅴ7—Ⅰ(详见例2《四季歌》)。如果给第2小节配Ⅵ级和弦,而第3小节配降Ⅱ级和弦,它们之间正好形成了一个从副属和弦解决到临时主和弦的关系。所以,第2小节和弦除了可以标记为自然的Ⅵ级,也可以标记为D∕(降Ⅱ级的副属)。
例1
例2
例3
(3)降Ⅲ、降Ⅵ、降Ⅶ级和弦
从同主音大小调一体论的角度来看,以C作为主音的同名大小调为例来分析。C自然小调音阶的Ⅲ级(中音)、Ⅵ级(下中音)、Ⅶ级(自然导音)这三个音上构成的和弦分别是降Ⅲ级大三和弦)、(♭Ⅵ大三和弦)、 (降Ⅶ级大三和弦),它们都是c自然小调的副三和弦。在钢琴即兴配弹实践中,为了增加和声色彩的多样性,加强音乐表现力,这三个变音副三和弦完全可以被借用到同名大调。于是,便形成了可以在大调中使用的降Ⅲ、降Ⅵ、降Ⅶ级和弦。
首先来看大调降Ⅵ级和弦,以C大调来说,降Ⅵ级和弦 (大三和弦)的构成音只有三音属于C大调音阶里的自然音(主音)。所以,从为旋律配和声的角度来看,只有当旋律出现主音时,而且还要满足旋律线条中的音不含自然的Ⅲ级和Ⅵ级音(为了避免降Ⅵ级和弦中被降低的根音和五音与旋律中的自然中音和下中音形成对置造成音响矛盾),才能选择使用降Ⅵ级和弦,这是为旋律选择配和弦的条件、方法和限制。对于降Ⅵ级和弦另外的配弹方法,就是和声学教材常常提到的常规使用方式,把降Ⅵ级和弦当作阻碍进行与阻碍终止的手法,即属七和弦不直接解决到主和弦,而是上行小二度进行到降Ⅵ级(Ⅴ7—)。降Ⅵ级和弦一般用在主和弦的后面,属和弦的前面(详见配弹范例《绒花》第12至13小节、第25至26小节)。
再来看大调降Ⅲ级和弦,还是以C大调来说,它是从同名小调借用过来的Ⅲ级和弦,降Ⅲ级和弦(大三和弦)的构成音只有三音“Sol”是属于C大调音阶里的自然音(属音)。所以,从为旋律配和声的角度来看,只有当旋律音是大调五级音—即属音时,而且还要满足旋律线条中的音不含自然的Ⅲ级和Ⅶ级音(为了避免降Ⅲ级和弦中被降低的根音和五音与旋律中出现的自然中音和导音形成对置),才能选择使用降Ⅲ级和弦。降Ⅲ级和弦经常被用在属和弦的后面。另外,参考和声学阻碍进行的使用方法,也可以用在Ⅱ级和弦的后面(详见《绒花》第16至17小节)。
(1)属变和弦(大小七和弦即属七和弦结构)与下属变和弦构成音的变化及运用
在钢琴即兴配弹实践中,为了丰富和声的色彩,增强和声的张力,突出属和弦的矛盾性地位与向主和弦解决的倾向性和紧张度,经常会用到重属和弦,如例3练习的第2小节,这里的重属和弦第一转位是由前面的下属和弦的第一转位六和弦引入的,然后进入属七和弦。低音线条是充满方向感与趋向性的半音级进,由下属六和弦的低音F半音级进到重属和弦第一转位的低音升F,再半音进入到属七和弦的根音,最后解决到主和弦,这也是变音和弦的一种。
在和声大调中,Ⅵ级音是降低的,那么在配弹的时候,我们也可以将这个降Ⅵ级音引进来以加强和声声部半音进行的横向流动性,这个降Ⅵ级音是重属和弦的五音,为了加强属和弦结构的五音向主和弦结构的根音的倾向性,也经常采取降低五音的方法,使其半音下行进行到主音,如例3中第5至6小节的降A音便是如此。另外,有的时候为了加强属和弦结构的五音向主和弦结构的三音的倾向性,经常升高五音以使其半音上行进行到主和弦的三音,诸如此类都是变和弦的用法,从而有了变和弦之说,在爵士乐的即兴演奏中就大量运用变和弦来进行音乐创作和表演。
(2)增六和弦的来历与运用
音乐的创作与表演,如同建筑一样,有自身的遵循规律,音乐就是在和弦的稳定与不稳定、和声的协和与不协和中循环进行的。音乐创作与表演中,为了让协和的宁静与稳定显得更加明显,常常使用矛盾的不协和与不稳定来做强烈的对比和进行。而这一切大多是通过和弦变化与和声推进的方式来实现的。比如属七和弦就是因为有非常不协和的小七度和不稳定的属音才使它有向主和弦进行和解决的趋向性的。如果想要矛盾冲突更强烈,音响更不稳定的话,还可以叠加不协和的九度,等等。按照这种思路,我们在运用重属和弦 进行配弹时,除了可以使用普通的大小七结构的重属和弦进行到属七和弦的常规模式以外,为了凸显其尖锐度,以及向属七和弦解决的倾向性,还可以运用重属导七和弦的变化形式,借用和声大调这个降Ⅵ级音降A,将它们进行转位,由原来的减三度关系变为增六度。使其与重属和弦的三音,也就是重属和弦(导减七和弦)的导音升F形成紧张的增六度关系,并将这个降六级音置于低音声部,构成增六和弦 ,增六度反向解决到属和弦的八度根音,而其他声部级进进行(和声连接与进行详见例3,第7至8小节,曲目配弹与即兴演奏谱例参见《绒花》第40和75小节),这种典型结构和运用形式的增六和弦又称作“德意志增六和弦”。
《绒花》是电影《小花》的插曲之一,曲调委婉、细腻、优美、抒情,具有较典型的民族风味,感情表达充分,富有激情。真正经典的好歌曲,是百听不厌、经久不衰的,所以,我们今天用这个作品作为素材,分别运用传统和声手法、变音和弦与爵士和声,进行独奏、伴奏与弹唱。
钢琴即兴配弹《绒花》还是沿用歌曲原调性G大调,三部曲式结构的设计思路,A部分:提取原作品主题的核心音调作为动机,借用属七和弦挂留音的手法发展成全曲的引子,从钢琴的最高音区一路下行,描绘绒花飘飞烂漫缤纷的情景(详见《绒花》爵士和声配弹版第1至8小节),然后进入第一段(第9至27小节)的钢琴独奏,右手深情如歌地完整演奏歌曲的主题旋律,在情感浓烈的旋律关键节拍与起伏跌宕的节点加入双音与和弦的演奏。为了使即兴演奏的和声色彩更加丰富多彩和表达更真挚深沉的情感,主
歌部分左手采用加七度、九度的自然音或者变化七和弦与九和弦的流畅华丽的分解音型伴奏。和声进行是Ⅱ7(重属和弦)其中的第13、17、26小节是变和弦,而第16、20、24小节是副属和弦。副歌部分(第28至43小节),由于旋律音长时间在属音上环绕,不断地通过融入辅助音和经过音持续进行16个小节之多。所以,为了从和声色彩与效果上产生新颖的变化,我以属音作为根音分别构成大小七和弦、小小七和弦、半减七和弦、属音作为第三转位的大小七和弦,然后在余下的旋律部分采用低音半音下行级进的各种和弦(包括使用降Ⅲ级和弦)配置方法,和声进行为Ⅴ7—ⅤMI7—Ⅴ07—Ⅴ2—DDⅦ7—ⅣMI7—ⅢMI7—♭Ⅲ7。在下一句(第36至43小节)相同的衬词旋律重复过程中,连续使用从主和弦开始循环四度上行的大小七(属七和弦)结构的和弦,也就是变和弦,不断地作离调和弦配置以产生奇妙的和声效果,和声进行为(等于重导七增六和弦)—Ⅴ7—Ⅰ。特别要指出的是,在第40小节用的是循环四度下来的降Ⅵ级和弦,这个和弦的结构刚好等于G大调的重属导七和弦,也就是典型的“德意志和弦”,它的增六度正好解决到G大调的属七和弦。至此,钢琴即兴独奏结束,进入为歌声的伴奏部分(第44至78小节)。从第44小节开始进入到为歌声伴奏的第二段,基本沿用独奏部分所使用的和声配置,在低音或上行或下行的级进运动中,右手弹奏分解和弦音型来烘托主旋律,从第63小节开始左手换用八分音符节奏型与右手的快速流动性的十六分音符交相辉映。从第79小节开始进入全曲的三声中部的B部分:首先在G大调上完整演奏歌曲的主题旋律,主要以配置各种七、九、十三和弦为主的爵士风格和弦进行独奏,右手的独奏旋律的节奏和左手伴奏的节奏型都采用摇曳不定的三连音节奏型,在左手八度低音之后,弹奏后三分之一的拍点的和弦伴奏。从第95小节开始,歌声进入,而钢琴沿用B部分独奏的爵士风格和声进行伴奏。在第114小节开始的副歌演唱部分,钢琴左手弹奏八度低音加各种变和弦的分解和弦作为固定音型进行伴奏,而右手则以块状静止性质的和声连接作歌声伴奏的铺垫。到第128小节以后,钢琴通过一个下行音阶与和弦转入C大调继续进行爵士风格的独奏,和声与节奏采用典型的爵士风格进行发展。从第164小节开始通过共同和弦转调进入全曲的再现部,在再现部的前半部分主歌旋律独奏仍然转回到G大调进行演奏,但在副歌部分加入人声演唱,钢琴完全按照呈示部中第114至129小节的爵士风格和声进行伴奏,直至全曲结束。(待续)
绒 花
(爵士和声配弹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