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成巍
摘要:大学生的科技创新活动是以学生参与各类竞赛活动为主要方式开展的,是高等院校培育创新型人才的重要实现途径。本文分析了当前大学生参与科技创新活动普遍存在的一些问题,通过构建“托盘化”大学生科技竞赛参与模式,强调指导教师的核心引领作用,注重团队成员科学分工通力合作,建立学长领航下长效培养机制,为促进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开展提供了有益的探索。
关键词: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问题分析;托盘化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8)40-0011-03
2016年4月山东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公布的《关于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意见》[1]中第16条指出:“要加快完善高校科技创新体系。建立以需求为导向、创新为核心、协同为纽带、服务为目的的高校科技创新体系,增强高校知识创新能力、人才培养质量提升能力和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2017年7月27日,经李克强总理签批,国务院印发《关于强化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进一步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深入发展的意见》[2],强调“进一步系统性优化创新创业生态环境,强化政策供给,突破发展瓶颈,充分释放全社会创新创业潜能,在更大范围、更高层次、更深程度上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由此可见,培养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是迅速发展的知识经济时代赋予高等院校的社会使命和重要职责,开展内涵丰富的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也是高等院校培育创新型人才的重要实现途径。所谓大学生科技活动,是指以学生个体学习兴趣为导向,以创新型科技课题为载体,以学生自主学习和教师指导相结合的方式,以解决实际困难和社会问题为切入点的科研实践活动[3]。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是我校将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理念融入教学改革,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转型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更好地利用课外科技活动这一平台,在大学生中进行创新教育,培养大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是摆在我们高校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4]。
一、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普遍存在的問题分析
(一)学生层面:对科技活动思想认识薄弱,参与积极性不高
一般而言,我们将学生从小学到大学前的教育阶段称之为素质教育阶段,然而在中考、高考的升学压力面前,所谓素质教育的成效还并不显著,应试化教育的色彩依旧浓重。对于绝大部分学生而言,他们在课余时间很少接受过科技创新方面的启发和训练,缺乏科技发明创造的实践锻炼,所以从思想认识上对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感觉比较陌生,感觉是很“高大上”的东西,认为与自己的相关性不大,导致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不高。而相比于文体艺术活动,现在很多学生家长十分注重孩子在艺体方面特长的培养,让学生从小就接受系统的艺体培训,有的学生可谓琴棋书画样样精通,具有优秀的才艺技能,由于学生本身对于活动的认知度高,参与其中的积极性和自主性自然就比较高。对比两者可以发现,文体艺术类活动是一种表现展示型的活动,注重过程体验,容易受到他人的关注、赞美,从而获得成就感和满足感;科技创新类活动则是一种科研创造型的活动,活动进程枯燥乏味,需要投入大量时间精力,成果周期时间较长,这些都是影响学生参与度的主要因素。
(二)专业教师层面:指导学生功利化现象明显,投入精力有限
大学生由于专业知识水平和科技创新能力有限,仅依靠个人兴趣爱好参与科技创新活动往往只能停留在比较低层次的竞技水平,科技创新成效一般,学生往往“看热闹”的多,真正“懂门道”的少,对个人的锻炼成长价值也不大。为了更好地开展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提高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专业教师必须参与其中,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专业层面培育指导。然而,当前高校专业教师除了面对繁重的日常教学工作以外,还有自身的科研压力,相对于指导学生科技竞赛,科研成果无论在教师职称评聘还是奖励都占有更加重要的地位。很多教师因忙于个人事务,在课下几乎与学生零交流,对于学生科技竞赛的相关信息更是知之甚少,无暇顾及,更不愿主动指导学生参加竞赛,对于学生提出的指导请求也只是在学生具有较好专业素质和成型作品的基础上“锦上添花”,对学生长期有价值的指导十分有限,指导学生的功利化现象比较明显。
(三)辅导员层面:组织活动存在突击现象,缺乏长期计划和有效管理
辅导员的主要工作是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日常管理,组织学生参与科技创新活动也是辅导员的工作内容之一。目前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开展很大程度上是围绕着各种级别的竞赛活动实施的,很多辅导员由于不是专业教师出身,对于专业化程度比较高的学科竞赛缺乏足够的了解,在指导竞赛能力方面往往缺乏自信,力不从心。由于专业上的不对口和日常工作的繁杂,辅导员在组织学生竞赛方面常常临时抱佛脚,存在突击应付现象严重的问题,对学生科技能力的成长缺乏长期计划的制定,科技创新活动的组织效果不够理想。
(四)学校层面:学生活动缺乏完善的软件和硬件支持
近年来各大高校越来越重视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对于学生参加各类竞赛活动给予很大鼓励和支持,但是现实情况中还有很多不足之处亟待改善。在制度引导和政策激励方面,应加大对教师指导学生学术科技活动在职称评聘中的分值比重,对积极参与指导及成果突出的教师和学生进行额外奖励。学生属于纯消费者,在参与科技竞赛活动时没有能力进行大规模硬件实施投入,许多高校对学生使用实验室的条件要求过高,不进行对外开放,除了一般课堂教学使用外,学生几乎不能在课外时间利用实验室的设备、计算机和场地,实验室的利用率很低。学生参加竞赛的各种花销一般都是由学生个人垫付,虽然可以凭票据进行费用报销,但学生本身经济条件有限,还有很多来自贫困家庭,生活费用紧张,在预支方面更是捉襟见肘,这对于学生参与竞赛活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都会造成不利影响。
二、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有效对策:“托盘化”模式的构建
“托盘”这一概念源于船舶生产制造领域。现代船舶制造模式下,船舶的舾装工程普遍采用区域舾装技术,即将整艘船舶划分成若干区域,每个区域的完整舾装内容看做是中间产品,区域舾装就是以中间产品为导向的舾装技术。所谓“托盘”,就是按区域把舾装件的加工制作、安装要求、所需的材料、计划、工时等信息都集中在一起的一种方法。它使设计、器材供应和施工三方面的信息一体化,使各类人员对如何施工能有一个共同的认识。托盘的管理就是以托盘为单位进行组织生产、物资配套以及工程进度安排的一种科学的生产管理方法[5]。
我们将托盘管理的方法应用于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组织管理,形成一种“托盘化”的运行模式。将一支科技创新活动团队的构建看做船舶的一个划分区域,将确定的某一参赛目标或成果目标的达成看做中间产品,以中间产品为导向组建托盘,将参赛团队人员构成、活动计划安排、所需资金支持、时间进程等信息集成,以托盘为单位运转,形成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托盘化管理模式。
(一)托盘核心教师主导
一般而言,一项大学生科技类竞赛活动通常可以有两位指导教师,我们所构建的托盘模式必须以具备相当责任感和深厚专业知识背景的教师为组成核心。其中一名指导教师为专业教师,能够发挥学科专业优势,主要负责制定竞赛项目选题,设计项目初始方案,着力解决技术难题,宏观把控整个项目进展。另一名指导教师选择辅导员来担任,辅导员能够发挥学生管理优势,主要负责学生团队的组建和监管,答辩队员的训练,作品的修订完善,现场带队参赛等后勤保障性工作。
(二)托盘横向成员构成
一项大学生科技类竞赛活动一般最多由5个学生成员组成,我们所构建的托盘必须使学生能完成全部竞赛活动的相关工作内容。例如,对于工科类学生参与的设计制作类型竞赛活动,选择专业技术能力突出,具备项目设计、图纸绘制、软件应用等专业技能的学生2到3人,能跟随指导老师完成整个竞赛项目的主体建设;选择具备扎实文笔功底的学生1人,负责项目前期资料的收集整理,项目文字内容的书写,答辩PPT和视频制作等编辑内容;选择擅长演讲答辩的学生1人,能够在现场答辩环节充分展示作品成果。如今大学生科技创新竞赛的水平水涨船高,很多具有一定先进性的科技成果都不是单一专业团队能够独立完成的,需要多学科交叉融合,协同创新。如果竞赛主题需要多领域的专业参与,参赛队伍需要跨院系组建时,可依据不同专业学生参与的重要程度和贡献价值合理分布各人员构成,充分保障团队成员学科专业的科学性、合理性和完备性。
(三)托盘纵向梯队建设
托盘化模式在团队纵向年级分布上要呈现梯队层次分布。大四年级学生由于忙于就业、考研、毕业等个人事务,难有空闲时间再全身心参与竞赛活动,可以以“过来人”的身份,凭借自身参与竞赛活动积累的经验辅助指导教师对学生进行指导协助,而对于拥有研究生培养的院校,也可以选择在校研究生担当指导教师助手的角色。大二、大三年级学生是参与竞赛活动的主力军,他们参与积极性较高,课余时间充裕,在学生队伍中占据主体位置,要重点培养。大一年级学生虽然不是参赛主力军,但作为团队成员之一,也是未来的接班者,在队伍中要配合学长完成好基础性工作,体验参赛过程,用心学习积累,从而快速成长,成为竞赛团队的有力接班人。
三、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托盘化”模式的积极作用
(一)发挥教师核心引领作用,“点线面”结合带动科技活动氛围
前文指出,大学生的科技创新活动是以竞赛活动为主要方式开展的,学生虽然是竞赛活动的主体,但是学生自发组织参与竞赛往往具有一定的盲目性,人员涣散难于管理,缺乏有效备战计划安排,备战过程难以坚持,容易出现中途放弃等突出问题。学生参加竞赛活动的成效下限是由学生本身的专业素养和综合能力决定的,而上限则由教师的精力投入程度和科研能力所决定。我们所构建的托盘模式是以指导教师为核心组成,自上而下地完成整个团队的建设,在教师的指导和监管下形成具有针对性的竞赛计划,制定明确的竞赛目标,并能切实贯彻执行。以指导教师为“点”带动学生形成具备竞争力的团队之“线”,学生在参与竞赛过程中不断成长进步,又能够吸引和带动身边的同学加入其中,扩大学生竞赛活动的参与度,形成以团队之“线”带群体之“面”的发展局面。
(二)发挥学生各自专长,取长补短,相互配合,共同成长进步
托盘模式下参与科技竞赛活动的学生在团队中的分工是相对明确的,目的就是为了能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特长。但团队毕竟是一个整体,需通力协作,相互配合,在面对困难或各种突发状况时需要大家集思广益、共同商议解决。团队建设的效果是使学生“分”能独当一面,各展所长,“合”能精诚团结,同心协力,只有具备执行力和凝聚力的团队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成长进步。
(三)发挥学长传帮带作用,形成培养长效机制
托盘模式下学生团队的建设是覆盖各个年级层次的,高年级的学生对参与竞赛活动的整个流程都有了清晰的认识,他们的经历和经验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都是宝贵的财富,他们突出的个人能力和优异的成果,可以成为学生们效仿的对象,从而帮助低年级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进取心和明确的科研目标[6]。大学四年时光短暂,优秀的学生终将踏出校门,毕業离校,但通过托盘模式下的队伍建设,可以将学生长期思考、探索、研究的阶段性成果能够一届一届传递下去,使学生在前人的成果积累上不断向前推进创新,取得新的突破,使学生团队的培育形成学长领航下连贯式的长效机制。
大学生的科技创新活动不会一朝一夕见成效,需要细水长流般的长效培育发展,不是一蹴而就拿成绩,需要聚沙成塔的不断积累。只有针对当前存在的问题积极改进,不断探索,才能全面提高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规模和质量,培养出适应未来社会发展需要的创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山东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关于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意见[Z].2016-04-22.
[2]国务院关于强化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进一步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深入发展的意见[Z].2017-07-27.
[3]张瑞雅,朱周斌.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存在的问题及改进建议[J].职业时空,2008,(11):151.
[4]苏兴,包永堂,刘会军.“全程化”大学生科技活动模式探索[J].科技创新导报,2012,(20):222-224.
[5]李堃.现代造船工程[M].哈尔滨:哈尔滨工程大学出版社,1998:249.
[6]张正黎,张慧.以学长领航制度推进大学生科技活动[J].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12,11):42-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