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乐宁 郑贵军
摘要:在“双创”教育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已成为高校内涵式发展,培养适应社会发展创新型人才的重要途径。本文以学生为调查对象,采取随机抽样调查,着重对影响大学生创业创新能力培养的年级、专业、家庭、创业信心这四个因素进行分析,得出了相应的结论,并从创新创业认知教育、学生群体异质性教育、创业孵化基地建设等方面提出了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建议。
关键词:创新创业;创业孵化中心;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8)40-0007-02
引言
顺应国家经济发展需要,李克强总理提出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国家战略。高校也将创新创业教育作为实现自身内涵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力推进创业教育,创业成为学生毕业的一个选择,但是选择创业并付诸实践的学生是极少数。究竟是哪些因素影响学生创业,制约着学生创业学生能力培养与实践,发现和研究这些因素对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有这重要意义。
一、文献回顾
基于学者的研究从创业主体、创业教育和创业环境方面进行总结:(1)创业主体。创业的主体主要指的是高校学生,是创业活动实施者,创业主体的异质性对创业教育和创业实践的影响非常大,受学生思想观念、性格、经验和社会经历影响。陈晨(2011)对大学生创业素质内容进行论述,指出创新精神和意识非常重要。而王艳丽等(2017)认为大学生创业意识和个人品质是制约大学生创业的影响因素,创业主体的兴趣与成果预期对创业有着很好的促进作用,另外创业团队、创业经验和社会经历等因素对创业初期影响很大。(2)高校创业教育。学校创业教育在学生创业能力的培养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发挥着导入的作用。当前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存在不少问题。何兴旺指出当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理念不明确,课程设置理论多而实践少,大学创业实践成功率低。李飞认为高校创业教育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涉及到教学的系统改革,不是开设几门课就能解决的问题,创新创业是要在课程体系设置、师资、实践平台、校园创新创业氛围等方面加以渗透,这就牵涉到学校学生培养模式的改革问题。(3)创业环境。环境因素主要包括社会环境和家庭环境两个层次。在当前社会大环境下,创业政策落地困难、筹资融资渠道不畅、创业服务跟进不到位是大学生当前面临的三个主要困难,其次社会创业意识弱,缺乏支持创业的社会文化环境,社会舆论给大学生创业压力大。
本次调查围绕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问题进行,采用非概率抽样,运用SPSS软件分析有效问卷540份。由于是随机取样,年级和专业数据样本分布存在不均匀,可能会影响数据结果的可信性,为了避免这种影响,我们在对与年级、专业有关的数据分析中,尽量只做横向的对比,计算同一年级、同一专业内的相对比例。
二、创新创业影响因素关联度分析
调查发现影响学生做出创业这一决定的原因其实是复杂多维的,而这些因素与创业并不是简单的一元线性关系,他们彼此之间相互关联。我们着重分析创业行动意愿与学生年级、专业、家庭状况、创业信心的相互关系。
1.学生年级对创新创业的影响。调查发现随着学生年级的增长,有创业想法的学生呈增长趋势,比例不断升高,大四年级最高;创业行动意愿方面,学生毕业后倾向自主创业和待业这两项的占比呈上升趋势,而倾向工作相对比例呈下降趋势。这说明学生当前所在的年级对其是否有创业意愿及意愿的大小有正向的影响,即学生年级越大,创业的可能性越大。
2.专业差异对创新创业的影响。学生的专业类型对其创业意愿有影响,主要体现在专业的就业前景好坏对学生创业意愿有反向的影响。社人文会科学类专业(法、政、经、教育、文、史、哲)和自然学科(理、农、医、工程技术)专业的学生创业意愿有较大差异,调查发现学生创业意愿整体来说人文社会学科学生比自然学科比例要高一些。
3.家庭环境对创新创业的影响。家境状况对学生创业意愿有正向影响,随着家境帮助程度的增大,考虑过创业的学生比例增大。在认为家庭能给自己带来很大和较大帮助的学生中,考虑过创业的学生占70%以上,遠远大于家境帮助一般和没有帮助的学生比例;创业行动意愿方面,家庭帮助越大,学生创业行动意愿更强,家境状况对创业支持大的学生更有可能毕业选择自主创业。随着家庭经济状况对创业的帮助程度的增加,对创业机会寻求的意愿会增强。
4.创业信心对创新创业的影响。创业信心指学生对自身能否创业成功的自信程度,包括学生现有能力水平因素和对个人能力的认知因素,前者反映客观事实,后者表示学生主观方面的判断。创业信心越大学生考虑创业的可能性越大。调查显示,在创业意愿非常强的学生中认为自己能满足创业要求的学生比例最大,在创业意愿弱的学生中比例的大小顺序正好相反。
三、调查结论与建议
(一)调查结论
1.高年级创业比例大,创业意愿更强。在校学生创业意愿调查中随着所在年级的增大以及学生专业知识的积累和自我认识的增强,创业的意愿更加强烈,而在对毕业后就业选择上虽然毕业后选择参加工作的学生还是占最大比重,但倾向自主创业和不急于就业的比例呈现上升趋势。
2.人文社科专业创业意愿更高一些。人文社科专业没有自然科学类专业技术性强,比起硬需式的理工类专业,文科类专业学生毕业找工作会稍难,可能因专业特性这些专业的学生对自身创业方面能力的认知要更清晰些,从而影响这些专业学生的创业意愿,会有更多的学生选择创业。就业前景好的专业学生尽管有想过自主创业(如经管类专业的学生),但碍于这些创业障碍选择了更稳妥的工作。
3.创业认知对学生创业选择影响大。很多学生对自己创业能力高低程度认知不明,而随着自我能力认知能满足创业要求的程度越高,考虑过创业的学生比重越大。认为自己的能力能满足创业要求的学生中考虑过创业的占比高达75%,由此可知学生创业意愿与学生对自己创业能力的认知有很大关系,创业认知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二)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建议
为了促进大学生创新教育的开展和创业能力的培养有以下建议:
1.提升大学生对创新的认知,大力开展创业教育。随着“双创”的兴起,特别是把创业教育发力点放到了高等学校,学生对创业有一定的认知,但没有进行系统的创业教育,学生缺乏系统理论知识。需要:(1)加强创新理论教育,在学生的课程体系里面融入创新知识的课程,针对所有大学生进行系统的创新教育。(2)加强创业实践落实,通过学生社团、学生会和创业教育机构等组织,推进和开展形式多样的创业实践,大范围推动和重点组织学生参与创业实践,特别是以企业项目任务、“挑战杯”和“互联网+”创业活动来提升学生对创新创业的认知。(3)着力培养创新创业文化氛围,学校同政府、社会、企业和家庭一起营造好的创业文化和环境。
2.重视学生群体异质性,抓住创新创业教育的重点。调查发现不同年级和专业的学生其创业意愿有所区别,因此学校应针对性地开展创业教育。低年级学生对创新创业整体认知不高,教育重点应该放在创新创业认识上,进行理论教育,让学生系统地理解创新创业基础知识,树立正确创业观,在实践上可以要求低年级学生参与创新创业实践;而对于高年级的学生因基本知识结构逐渐完整,自我认知不断增强,可安排其创新创业项目,突出创业实践。
3.重视创业孵化平台的建设,发挥创业孵化平台的功能。完善创新创业孵化基地的功能,把孵化中心建成管理平台、项目孵化平台和创新创业宣传平台。在管理上,创业孵化基地建设由创业导师牵头组建创业专业指导老师团队,对学生项目进行审批及推荐入驻,已进入的项目学生自主管理,但老师定期跟进审核,对项目分级管理,孵化优质项目,优进劣汰;在项目培育上,优选项目,精心指导,让学生进行项目经营,使学生能够提升实际运作能力;在宣传上要把创业孵化基地作为创新创业教育的一个窗口,对内联合其他管理部门引导全校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培育良好的创业氛围,对外要把创业孵化基地作为学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展示平台,展示校内优势资源项目,吸引校外基金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