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玲玲
摘要:高考语文《考试说明》要求考生能阅读浅显的古代诗文,根据所学的文言知识解答相关的题目,本文在分析高考题目的基础上,探讨文言实词的缺失点和得分的答题技巧。
关键词:文言实词;高考应考;答题技巧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8)06-0017
一、联系旧知,分析语法
通常,我们总觉得高考中的文言文考的都是课外内容,所以很多教师和学生忽视课本,盲目地复习课外古典汉语。在很多情况下,我们读课外文言文,离不开学过的知识,高考也不例外。以高考测试题为例,要确定具体语境中实词的意思是否正确,就要与已经学过的实词的含义联系起来,然后放到上下文中,看看它是否正确。
如2012年高考文言实词选择题的D项:“杖矫命者,逐之”中的“矫”字,我们可以联想到《五人墓碑记》中的“矫诏纷出”,意思完全相同。2010年高考试题中A项:“年二十以归昔”中“归”字,如果我们联想到《项脊轩志》中的“昔妻来归”,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二、联系主要考查内容
这里的四项考查内容指的是在课本文言文教学中强调的通假字、词类活用、占今异义以及一词多义。新课标对文言实词的设题形式是给出文中四个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要求选择词语来解释不正确的一项。另外,文言文翻译题中重点实词在句子中的含义也是考查实词的主要形式。答题时如果学生明确了各项、各题考查的实词是在考什么,是通假字或是词类活用现象,或是古今异义,或是一词多义,只有在此基础上才能分析其正确与否。当然,除此以外,文言翻译中可能涉及到偏义复词和兼词,复习时也应适当涉及,让学生掌握。
三、注意五种设题陷阱
1. 无中生有。实词本无此义而故意设其有其义以混淆学生,一般是针对实词一词多义现象。因为实词义项多,如果学生没有准确积累,就有可能出错。如:法废人慢,当济以威济 济:渡过难关。“济”在古汉语中有“渡过”之意,但无“渡过难关”的说法,此处属无中生有。
2. 不明通假。此考法一般考查不太常见的通假现象,学生须根据上下文才可判斷。如:君扭泥,乃趣赦之。趣:兴趣,根据整个文章的大语境,此处“趣”应为通假字,即“促”,引申文为“赶快”“赶紧”。
3. 以今释古。文言文有很多字在现代汉语中意思已截然不同,用现代汉语中的意思解释文言词语,势必出错。如:如是而后赋可完。完:结束。“完”,今意是“结束”,但古汉语中此意极为少见,而且将此文代入原句后文意不通,此处明显是用现代汉语解释文言实词,句中应为“檄清”之意。
4. 忽略活用。词语的使用范畴是考试的核心内容,经常在试题的选择题上,翻译题也常见。在复习和备考时,要注意对各种生活现象进行分析和辨析,灵活熟练地掌握判别方法,注意准确地讲解。选择题考查项往往有意忽略词类活用,这就要求学生熟记动词、形容词、名词的使动用法,形容词、名词的意动用法,名词作动词,名词作状语等活用现象,以免造成理解上的错误。
5. 细微差别。文言实词一词多义往往由一字本义基础上引申而形成多义现象,因此各意义之间就有一定的联系,但这之间也存在一定差别,如果记忆、判断不准确,则势必造成错误理解,不能准确选择导致失分。如:余苦其多,畏其敏,而服其工也。畏:担忧。以“担忧”解释“畏”文意不通,此处“畏”应是“敬重”,“心服”之义。
四、掌握六种答题技巧
1. 联想推断法。联想什么呢?见到实词题选项所涉及的实词或文言文翻译中出现的重点实词,应联想课文中学过的相同字。文言文实词考查点在课内,看到题目所设,联想课文所学,代入义项验证,准确判断。也可联想成语推断,不少成语源自文言文,可借助这些成语中的意义来推断文言实词的意义。还可联想字形推断,根据字形推断词义。
2. 结构推断。根据文言实词所在文段,句子的结构形式,推断实词在句中的意思。文言文中常用排比句、对偶句、并列句和互文等,可根据对应位置互为解释的现象加以推断。
3. 语法推断。根据实词在句中作什么成分来推断它在句子中的含义。如:信言不美,美言不信。“信”作定语,意为“真实的”。又如:范增数目项王。目,在此句中在谓语中心语的位置,据此可判断它活用作动词,根据意义应是“用眼示意”的意思。
4. 词性推断。根据词语在文言句子中的位置,判断词性,推知其义。如:襟三江而带五湖。“襟”“带”分别带有宾语,可判断活用为动词,“以……为衣襟”和“以……为衣带”。
5. 语境推断。语境可分为内部语境和外部语境。内部语境指的是句子本身的语言环境。外部环境则是针对整段文字,整篇文章而言的大语境,即上下文的语言环境。有些实词我们可以借助句子内部语境来推断。如:愿以运费增价就来之。其中“来”本是卖出粮食,此处为买进。
6. 邻字推断。也就是根据相邻的意义来推断实词的意义,这主要是针对文言文中的合成词,它是由两个同义或反义的单音节词构成,分为两种情况,即同义复词,偏义复词。根据相邻关系就可推知要考查实词的意义。如:昼夜勤作息,大人故嫌迟。句中“作息”本指“工作”和“休息”,但语境中指“不停的工作”,因此,“作息”为偏义复词,“息”只起陪衬作用。当然,立足于文本才是理解文意词义的基础。丰富的积累才是解答好文言文阅读题的根本。
要掌握教材中关键词的意义,牢牢把握新课程标准中的120个常见文言实词,特别关注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词类活用、偏义复词等语言现象。对常见易误的词义应重点记忆,对次常用意义应勤翻字典整理记忆,通过语境、联想、语法、词性和其他方式来推断陌生词语。平时积累,加强阅读和训练,然后用上述方法,考试会得心应手,左右逢源。
(作者单位:广西钦州市钦南区那彭中学 535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