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语感培养刍议

2018-10-13 12:10王荣昇
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 2018年18期
关键词:刍议语感语文教学

王荣昇

摘要:《语文课程标准》课程总目标中要求学生“具有独立的阅读能力,注重情感的培养,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要求学生对于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并要学会“品味作品富于表现力的语言”,从而“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由此可见,把语感的培养放在完善学生审美心理结构的高度上,对于语感教学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

关键词:语文教学;刍议;语感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8)06-0007

一、语感的内涵

语感是对语言文字的敏锐感觉,是由语言文字而引起的复杂心理活动和认识活动的过程。要准确把握语感的本质,就必须重视语感的心理机制,即言语主体的感受和心理。语感可从三个方面去理解:首先,语感的主体是言语者,即人;其次,语感是在言语中产生;再次,语感的过程是对于言语材料的感受和理解,这种感受和理解是一种直觉思维,它包含着言语者的表象、联想、想象、情感等因素。语感的形成机制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语感是对言语的敏锐感知,这种感知需要经过后天长期训练和反复实践。在后天的学习中,个体不断积累有关语言和言语的知识与技能,逐渐形成语感图式;另一方面,语感建立在朗读者已有的生活经验与知识积累的基础上,是对原有语言知识和言语技能的同化与顺应。因此,要培养语感,丰富学生的情感、积累学生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开阔学生视野是非常必要的。

二、语感培养的策略

1. 循序渐进,反复诵读

指导学生沿着言语的阶梯去攀登作者的精神境界,攀登的过程就是学生将作品的思想情感内化为自身思想情感的过程,同时也是把作品的言语积淀为学生语感的过程。首先,要求读准确。学生初次接触课文,先要消除字词上的障碍,即读准字音,读准短语和句子,注意上下文之间的衔接,注意语气的连贯。做到能正确读出课文;其次,读通课文。就是在读准课文的基础上进一步加深理解,学生通过联系上下文,边理解边读,弄懂字词句的意思,从而在整体上理解课文;再次,读熟课文。即要求学生能熟练、流畅地朗读课文,在这一阶段的训练中,学生已经不再满足于读准字词句篇,而是从表达文章的内容出发,自然流畅地朗读;最后,读美课文。即充分表达文章的思想感情,并进一步挖掘文章的丰富内蕴,并在美读中获得美的享受,帮助学生提高思维能力、审美能力和语感能力,进而使学生整体语文素养得到提高。如《济南的冬天》一文,师生在钢琴曲《秋日私语》的伴奏下一边欣赏济南这座有山有水的老城,一边反复诵读文章中的优美语段,从中感受老舍对济南的喜爱与赞美之情。通过诵读不仅可以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和感悟,还可以让学生直接感受到语言文字的美,积累好词佳句,了解多种语言的表达方式,培养起语感,长此以往,学生就会运用自己的语言文字准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抒发自己的情感,从而丰富语言积累。

2. 坚持吟诵,涵泳咀嚼

培养语感要尊重作者的原味,精读品味,感悟文本,整体把握文本命脉。依据内容的段落、词句所包含的主旨与感情、语言运用的技巧,以优美的节奏,高、低、轻、重、强、弱、快、慢的音调,把原作品的意态、语气,生动地表现出来,进而产生赏心悦目的感受。刘勰在《文心雕龙·知音》中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讨源,虽幽必显。”将文学作品美的语言作用于学生的语感,将文学作品美的情感渗透于学生的心灵,从而形成情感鲜明的良好语感,使语文教学回归到文本学习的本位。如把握了小说《最后一课》的热爱祖国语言的爱国之情、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的豪放之情、萧乾《枣树》的绵绵乡情、陶渊明《饮酒》的淡雅闲情,方能读出味来。鲁迅《‘友邦惊诧论》的情感基调是悲愤和嘲讽,但作者在写到当局的凶残和流言家的卑劣时,用了一连串短句,在朗读时,就应用高亢、激昂的语调,以表达作者的愤激之情。再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一文,要抓住“月下荷塘”这一极富有诗情画意的语段,带学生入境,引导学生认真揣摩比喻、通感、拟人等修辞手法在表情达意上的丰富内涵。细心品味“羞涩”“袅娜”等词语表现出什么样的情感,有意识地引导、点拨,师生共同理解文中的情感美,让学生在鉴赏语言的过程中深刻体会作品的内涵美,通过感受美的形象,认识美的本质,领悟文本中所包含的人生意义和美学价值,从而拨动学生心灵的琴弦,培养其高尚的审美情趣。

3. 调动联想,弘扬个性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把自己的情感熔铸到可感知的对象中,可以加深对客观事物的认识与理解,加强审美感受,引起对作品的情感共鸣。如《背影》这篇文章写的是再平常不过的父子之情。美读时可以让学生先讲述自己与父母亲人之间的感人故事,然后激发学生展开联想和想象,去体验课文中的“背影”之美,让学生深切体会到课文里虽没有表示强烈抒情的字眼,且全是平平实实的叙述,但正是这些极平凡的日常絮语,蕴含着挚爱父子深情。如《社戏》一文,当学生读到“偷我们的吧!我们的大得多呢!”就可以让学生把自己当作是小说里的人物朗读,学生自然而然地就会流露出对小伙伴的敬佩:“阿发是多么可爱、淳朴的小朋友!”久而久之,学生通过这样的朗读,就能把朗读当作表达内心感受的方式,学生阅读水平必然会得到显著提高,语感得到培养。正如清人唐彪所言:“文章读之极熟,则与我为化,不知是人之文、我之文也。”

总之,语感培养的过程是学生作为言语主体自觉、积极地参与言语实践的过程,在这種言语实践中学生可以不断提高自己的语感品位。

(作者单位:山西省河曲县教学研究室 036500)

猜你喜欢
刍议语感语文教学
刍议华师大版初中科学教材一题“思考与讨论”
全学科阅读背景下的初中文言文阅读刍议
“读”辟蹊径 助培语感——指向语感培养的朗读教学策略
语感培养和语文学习
刍议高中数学课堂有效提问
刍议影响因素类探究试题
低年级学生课前预习能力的培养
主问题设计需“对症下药”
让语文教学更接地气
核心素养下的语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