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立友
[摘 要] 韩少功以文化寻根声名远播欧美。其英译作品经历了本土赞助出版到海外出版机构主导出版的转换,得到欧美学术出版社与国际权威专业文学杂志共同赞助。西方世界对于其作品的丰富艺术价值与文化寻根的关注,既显示他的作品良好出版传播效果,又是世界了解中国的一个“窗口”。韩少功作品海外出版的成功为当下中国文学对外出版传播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启示。
[关键词] 韩少功 赞助 海外出版 启示
[中图分类号] G23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5853 (2018) 05-0108-06
[Abstract] Han Shaogong is famous for his root-searching in Europe and America. His English-translated works experienced a shift from Chinese publication sponsor to the publication dominated by overseas publishing organizations. The overseas publication of Han Shaogongs translated works is sponsored by European academic publishing presses and international authoritative literary magazines. The western worlds concern with his works rich artistic value and root-searching shows the good effect of his works publication and spreading, and also his works provide a “window” for the world to know about China. The success in the overseas publication of Han Shaogongs works provides precious experience and inspiration for Chinese Literatures publication and spreading abroad.
[Key words] Han Shaogong Sponsor Overseas publication Inspiration
韓少功被当代英国汉学家蓝诗玲(Julia Lovell)称为“卓越的艺术性与原创性作家” [1]。他以文化寻根声名远播欧美。其作品海外翻译出版成为西方世界认识中国文化的一条重要渠道。当下,中国文化“走出去”是我国一项宏伟的国家战略。这一背景下,概览韩少功作品的海外翻译出版,归纳其特点,考察海外对于韩少功作品的关注,有利于我们整体把握中国寻根文学乃至中国当代文学海外出版与传播现状,从而采取得力措施将更多中国文学精品推向世界。
1 韩少功作品海外翻译出版概览
韩少功作品在海外翻译出版已有35年历史。他作为文化寻根书写者,在海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是中国当代作家“走出去”的杰出代表。如表1所示,韩少功作品得到了计划性和规模性的译介出版。1983年,电影剧本《风吹唢呐声》是其首部走进海外的作品,标志着韩少功作品海外之旅的开始。20世纪80年代末至新世纪初,其作品在海外得到了集中英译出版。30余年来,其作品的翻译出版顺利延续,其中2003年《马桥词典》凭借其艺术性与民族文化内涵畅销欧美。
韩少功作品的英译出版不仅数量多,而且体裁形式多样,有电影剧本、小说、访谈、随笔、散文,中短篇小说是译介出版的重头戏。这说明西方世界对于其作品的关注比较全面。在其18部(篇)英译出版作品中,2部单行本单独出版(长篇小说《马桥词典》和小说集《归去来及其他》),8部并入中国作家作品合集出版,8部在国际英文杂志刊载传播。韩少功海外最具影响力作品《马桥词典》英译本于2003年在哥伦比亚大学出版社(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首版,2004年澳大利亚哈珀·柯林斯出版社(Harper Collins)、2005年美国矮脚鸡·戴尔出版社(Dial Press)先后再版了译本。韩少功因此作获美国“纽曼华语文学奖”,得到国际媒体密集而又持续的关注。韩少功在西方的影响力显著提升。《归去来及其他》是唯一本被译介的小说集,包括《归去来》《蓝盖子》《爸爸爸》《女女女》。前2部为短篇小说,后2部是中篇小说。部分作品得到重译和再版。《归去来》在《中国文学》杂志首次刊载后,又经过3次译介,被5部中国文学作品合集收录出版,《山歌天上来》经《今日中国文学》杂志译载出版后又被《在河边:七部当代中国小说》收录。可见这两部作品在西方受欢迎程度。纵观韩少功英译作品的出版现状,可以发现其单行本数量过少,其长篇小说多数未被译介,这说明其作品的海外传播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2 韩少功作品的海外出版特点
2.1 从本土对外推介到海外出版机构主导出版
《中国文学》(英文)杂志与《熊猫丛书》隶属于中国文学出版社(外文局主管),曾是中国文学对外翻译出版的主渠道,上世纪中叶至1980年代承担了本土对外推介中国文学的主要任务。《风吹唢呐声》《归去来》《笑的遗产》借助这一媒介进入英语世界读者的视野,在西方传播,赢得积极评价。韩少功作品成功地打开了西方世界的大门。本土对外推介为韩少功作品海外出版立下了首功,但这一模式的效果并不理想。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韩少功大部分英译作品都是在海外完成出版传播。作家最具影响力的作品《马桥词典》也是在海外出版。部分作品被国际文学杂志收录后在西方传播,部分作品被选入中国当代作家作品合集后出版。本土对外推介的作品常遭受冷遇,海外主导出版成为中国文学对外翻译出版的主要模式。
2.2 海外学术出版社与国际专业文学杂志共同赞助
传播学术价值与取得市场效益是从事中国文学海外出版事业的动机。海外学术出版机构与文学杂志译介出版偏好作品的学术价值,展现海外读者阅读与接受中国文学的倾向,对图书市场具有一定的辐射功能。分析韩少功作品出版赞助商,可发现他的大部分作品由国际专业文学杂志刊载和大学出版社出版。这说明韩少功作品的艺术性与文化内涵得到西方学术机构的肯定。根据笔者统计,国际专业文学杂志《双行线:翻译期刊》《今日世界文学》《今日中国文学》《亚洲交流》是海外传播韩少功英译短篇小说、散文与随笔的主要载体,有较强的学术性和权威性,促进了西方读者认同韩少功作品的艺术性。将韩少功英译作品与其他中国当代作家作品译作并置的作品合集、单行本大都在欧美学术出版社出版。虽然《春笋:中国当代短篇小说选》是在商业出版社兰登书屋出版,但只收录韩少功一部作品,对作家的海外影响力有限。这充分说明韩少功作品的市场潜力不足,尚未引起西方主流商业出版社的足够重视。可喜的是,《马桥词典》得到澳大利亚商业出版社哈珀·柯林斯出版社和美国矮脚鸡-戴尔出版社的再版。
2.3 西方汉学家译介主体
韩少功作品译介主体是欧美汉学家。同时香港高校翻译家以及由中国移居欧美的华裔学者也参与了译介。西方汉学家不仅是翻译家,而且多数是欧美高校里中国学研究专家和学者。他们的译文不仅能关照西方读者的阅读习惯与心理期待,而且他们在各自的领域从事中国文学研究,助推中国文学在海外的出版传播,提升中国文学的海外声誉。事实证明,在中国文学出版“走出去”中,汉学家群体是一支可以信赖的译介队伍。
3 韩少功作品的西方关注
媒体的推介与学界的评论是韩少功作品受到西方关注的主要形式。海外对《爸爸爸》《女女女》《归去来》和《马桥词典》的接受度相当可观。《马桥词典》在海外传播效果最好,大力提升了韩少功在海外的知名度。韩少功其他作品很少受到西方学界和媒体的关注。
3.1 西方媒体推介
根据笔者就西方世界对韩少功作品的接受统计来看,海外有影响的学术期刊评介、学术著作与学位论文、主流媒体的推广和译本宣传证明韩少功英译作品的海外出版与传播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据相关资料显示,《当代中国学刊》(Journal of Contemporary China)、《远东经济评论》(Far Eastern Economic Review)、《问题与研究:中国研究与国际事务杂志》(Issues and Studies: A Journal of China Studies and International Affairs)、《中國评论》(China Review)等学术期刊参与了韩少功作品的评介。
《当代中国学刊》刊登美国华裔学者蔡荣(Rong Cai)的学术论文。蔡荣在《主体性危机:韩少功笔下的残障》(The Subject in Crisis: Han Shaogongs Cripples)剖析《爸爸爸》与《女女女》中人物主体性塑造。《远东经济评论》刊发大卫·克莱夫·普利斯(David Clive Price)的文章《老人物与新声音》(Old Characters New Voices)分析了《归去来及其他》的社会与文化内涵。《问题与研究:中国研究与国际事务杂志》发表汉学家杜迈克(Michael Duke)的论文《重构中国:当代中国小说的文化探究》(Reinventing China: Cultural Exploration in Contemporary Chinese Fiction)探讨《爸爸爸》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批判。《中国评论》(China Review)刊文《一种生活方式:寻找上海》(A Way of Life : Searching for Shanghai)高度评价韩少功的文学寻根创作。
海外学者的学术专著与欧美高校的学位论文对韩少功的作品也多有涉猎。汉学家钟雪萍在其专著《男性气质的困扰:20世纪后期中国文学男性主体性与现代性问题》(Masculinity Besieged:Issues of Modernity and Male Subjectivity in Chinese Literature of the Late Twentieth Century)中论及韩少功的性别意识形态建构。华裔学者蔡荣的《中国当代文学的主体性危机》(The Subject in Crisis in Contemporary Chinese Literature)则系统探讨《爸爸爸》与《女女女》的主体意识。欧美高校的学位论文对韩少功作品进行独到的分析。英属哥伦比亚大学李薇安(Lee.Vivian)的博士论文《中国当代小说的历史呈现:以韩少功、莫言与苏童为例》(The Representation of History in Contemporary Chinese Fiction: Han Shaogong Mo Yan Su Tong)阐释《归去来》中的身份认同。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米佳燕(Jiayan Mi)的博士论文《乡土风光:中国现代文学、电影与艺术中的家园、景观与民族》(The Spectacle of Xiangtu: Home Landscape and National Representation in Modern Chinese Literature Film and Art)则探讨《归去来》的乡土书写与民族意识表达。美国普渡大学傅彬彬(Binbin Fu)的博士论文《肉体革命:中国当代叙事文学中的身体形塑》(Corporeal Reform:Figuring the Body in Contemporary Chinese Narrative)分析了《爸爸爸》身体叙事的历史隐喻。
2003年,《马桥词典》英译本一问世,西方主流媒体进行了密集跟踪报道。权威书评杂志《纽约时报书评》(The New York Times Review of Books)、《图书馆学刊》(Library Journal)、《亚洲书评》(The Asian Review of Books)、《旧金山纪事》(San Francisco Chronicle)等刊文称赞《马桥词典》丰富的文学价值,高度认可作品的社会与文化意义。而知名学者和译者对小说的宣传推介促进了作品的海外传播。译本封面有美国斯坦福大学学者威廉·莱尔(William A. Lyell)的宣介:“蓝诗玲用精美的语言,成功地将韩少功的《马桥词典》译成英语。这部富有创新意义的小说带领我们走进和感受马桥镇的生活。”[2]华裔学者唐小兵也在译本里评价《马桥词典》优美译文激起读者对当代中国的想象[3]。译者蓝诗玲把《马桥词典》提名给“纽曼华语文学奖”,并高度评价韩少功创作的本土性与世界性,指出作家对中国语言、社会与文化有着自己不凡的洞见[4]。
3.2 海外读者的文化寻根关注
文化寻根是海外读者接受韩少功作品时的另一个主要关注点。追寻民族文化之根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一股世界文化热潮。韩少功作品契合了这一潮流,体现文学本土性与世界性的完美融合。评论家们从不同层面聚焦韩少功作品的文化寻根内涵。文学评论家马克·利恩霍茨(Mark Leenhouts)的专著《以出世的精神入世:韩少功与寻根文学》(Leaving the world to Enter the World: Han Shaogong and Chinese Root-Seeking Literature)将韩少功的寻根文学阐释为“传统文化反思”、“身份认同建构”与“伦理道德重建”三个主题,并进一步将韩少功创作置于具体中国社会与文化语境中进行考察[5]。美国中国学专家艾伯特·费维恺(Albert Feuerwerker)的论文《韩少功、莫言、王安忆创作的后现代寻根》(The Post- Modern “Search for Roots” in Han Shaogong Mo Yan and Wang Anyi)探讨韩少功文化寻根创作的后现代特征。香港翻译家张佩瑶分析了寻根文学代表作《女女女》,指出韩少功以民族文化与历史书写表达自己浓郁的民族情怀,并认为《女女女》是“文革”后中国最佳小说之一。汉学家刘绍铭认为韩少功的《爸爸爸》的人物形象是中国文化落后与文化缺陷的象征,作家以传统历史循环论质疑历史进步论[6]。汉学家梅仪慈将韩少功的寻根文学定位在“第四代现代中国作家”的乡村书写,从农民与知识分子身份的变化与逐渐消解阐释韩少功的文化寻根内涵。在解读《归去来》时,梅仪慈认为作家表达了知识分子的身份焦虑[7]。而马克·利恩霍茨将《归去来》看作是卡夫卡的《城堡》,以荒诞的故事探讨身份建构问题。
作为寻根文学的集大成者之作,《马桥词典》获得海外学界的高度关注。马克·利恩霍茨对作品的本土性与世界性给予称赞:“这部小说启示读者,韩少功没有片面地倡导重返中国古老的文化,或抵抗世界现代性,他对中西文化因子进行创新性融合。”[8]作品出版不久,《出版者周刊》 (Publishers Weekly)发表评论指出《马桥词典》与《百年孤独》一样讲述了野蛮与现代文明的对立,韩少功用民间故事讲述当代中国,具有丰富的历史与哲学内涵[9]。《当代小说评论》(Review of Contemporary Fiction)褒奖其为“后毛泽东时代翻译成英语的最佳中国小说之一”[10]。 《马桥词典》颠覆了传统小说文类,其形式实验与历史文化承载是海内外学者的研究共识。 美国科罗拉大学学者蔡云丰(Yuen Fung Choy)就认为韩少功用方言探寻文化寻根,以词典形式展示历史,以风格杂糅和元语言运用开拓新文学形式[11]。
从这些评价可以看出,韩少功创作实现了本土性与世界性成功融合,具有典型的地域特色,蕴含了丰富的民族文化气息。因此,韩少功作品使西方读者从阅读中感受到中國文化熏陶,激发起对中国的兴趣,成为世界认识中国的一个“窗口”,因而能够赢得海外读者的关注。
4 对中国文学对外出版传播的启示
作为中国文化重要载体,中国文学海外出版传播是文化“走出去”系统化工程一部分。韩少功作品的海外出版经验对于推动中国文学对外出版传播有重要借鉴和启示。
4.1 出版选材突出民族文化表达
中国文学出版“走出去”的任务就是将中国文学精品输送到海外。出版选题价值评判依据是作品的艺术水平与文化内涵。当代世界,文化全球化中多元文化思想日益涌现,异质性是西方读者关注中国文化的一个显性视角。我国文学海外出版要突出中国文化特色,传递民族文化内涵,捍卫中华文化认同。韩少功受到海外读者的欢迎就在于他深入挖掘具有地域特色的湘楚文化。也因为他对中国文化传统进行反思批判,展现中华文化精神,而被称为中国当代寻根文学的标志性作家。其文化寻根创作坚守民族文化认同,植根于民族文化土壤,传达民族文化魅力。这正是民族文学的成功之处。表达民族文化内涵的作品才有文化异质性,才能感染西方读者。尽管如此,由于西方出版机构对我国文化时常带有意识形态偏见,一些富含民族文化内涵的作品未能得到出版。因此,国内出版机构在从事中国文学海外出版活动时,应秉持民族文化认同与交流对话思维, 坚持互利共赢的出版立场,有效化解西方出版机构的误解与分歧,让更多民族文化内涵丰富的中国好故事走进世界。
4.2 进一步发挥赞助商的引领功能,重视译者选择,打造多方合作的图书推介平台
中国文学对外传播引起了多方关注。在政府主导下,自2004年“中国图书对外推广计划”实施以来,一揽子中国文学“走出去”工程陆续开展,一大批中国文学优秀作品被推介到世界,中国文学海外出版成果喜人。但中国文学海外出版效果远远未达到预期要求。中国文学出版不仅要“走出去”,还要“走进去”。要进一步提升海外出版效果,必须要明确赞助商、译者、宣传推介在整个海外传播链条中的具体工作。首先,要加强政府对海外主导出版活动的资金扶持力度。国家出版管理部门可以利用政策优势,调动海外知名学术出版社,国际权威文学杂志等赞助商的主体性与积极性,尊重学术机构主观能动性,推动他们从事更多中国文学翻译出版与传播活动。其次,重视译者选择,加强作者与译者的联系,利用他们的海外影响力。韩少功作品译介主体是汉学家,确保了译文质量。韩少功视他作品译者为朋友与合作者,和译者交流翻译中的问题,有助于译者准确传达原作精神。《马桥词典》译者蓝诗玲在韩少功的伴随下去湖南乡村看了马桥原型,并在韩少功帮助下跨越了方言障碍,最终成功完成译作。蓝诗玲将鲁迅与张爱玲作品带向“企鹅经典”,其译文充分考虑西方读者的接受度,凭借其服务于《卫报》的影响力对于译作传播有重要促进作用。她的推介与评论助力《马桥词典》获“纽曼华语文学奖”。再次,强化“走出去”意识,有效整合海外译者、出版、媒体与学界在推动图书出版传播方面的功能,精心打造一个多方协作与配合的图书推介平台,进而优化出版传播效果。韩少功作品海外传播实践佐证,中国文学海外出版不是出版机构自己的事。在发挥出版机构主体性的同时,需要多方支持与配合。因此,中国文学对外输出要综合利用海外学术出版社、专业文学杂志、知名媒体、文学评论界等出版传播媒介,进而形成有效合力,推动中国文学走向西方读者大众。
5 结 论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讲好中国故事,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12]中国文学对外翻译出版是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的一种重要方式,有助于积极与正面的中国形象的塑造。韩少功文化寻根故事讲述中国普通人的生活,挖掘民族文化内涵,展示民族精神气质,是中國好故事,在海外出版传播中反响热烈。尽管如此,中国文学海外传播之路还很长,出版机构需要长远规划,自觉讲好中国故事,将更多反映民族文化精神的优秀文学作品推向世界。在翻译出版作品的选择上坚持文化自信,既要考虑出版的市场经济效益,又要抵制庸俗、低俗与媚俗,为中国文化走进世界贡献力量。
注 释
[1]张健.当代世界文学(中国版)(第5辑)[M].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4:207
[2][3][4]Han Shaogong. A Dictionary of Ma Qiao[M]. Julia Lovell (trans. ).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2003:back cover, x
[5][8]Leenhouts M. Leaving the world to Enter the World:Han Shaogong and Chinese Root-Seeking Literature[M]. Leiden: CNWS Publications, 2005:98
[6]Lau J. Visitation of the Past in Han Shaogongs Post -1985 Fiction [A]. Widmer E , Wang D . From May Fourth to June Fourth: Fiction and Film in Twentieth-Century China[C].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93:35
[7]Mei, Y. Ideology, Power, Text: Self-Representation and the Peasant “Other” in Modern Chinese Literature[M]. 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8:194
[9]Jeff Z. A Dictionary of Maqiao[J]. Publishers Weekly, 2003, 250(2):49
[10]Jeffrey T W. Dictionary of Maqiao[J]. Review of Contemporary Fiction, 2004, 24(1):139-140
[11]Choy Y F . Remapping the Past: Fictions of History in Dengs China, 1979-1997[M]. Leiden: Brill Academic Publishers, 2008:30-40
[12]习近平. 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44
(收稿日期:2018-03-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