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的话
韩少功以《月兰》《西望茅草地》在文坛崭露头角,而奠定他文坛地位的则是1985年的文论《文学的“根”》和小说《爸爸爸》。他由此成为“寻根文学”思潮的引领者,并且以持续30多年的思想和写作,成为当代文学代表性作家之一。在同辈作家中,韩少功堪称多面手,他的散文随笔,以及他对外国文学的翻译,同样具有重要价值,产生了不可低估的影响。一些作家,可以称为小说家、散文家,或者称为诗人,韩少功则是一个可以称为文学家的作家。
如果就小说而言,韩少功的《爸爸爸》《马桥词典》《暗示》等经过时间的汰洗,其经典意义逐渐被确认。坦率说,一个作家如果能够入史,那么一定会有经得住讨论的作品。《爸爸爸》和《马桥词典》无疑是经得住讨论和阐释的作品,而《暗示》的意义有待进一步挖掘和确认。韩少功是一个在文学思潮之中而又不依赖思潮活着的作家。从《爸爸爸》到《马桥词典》再到《暗示》,韩少功对人性、生活、文化、现实、历史等有独到和深入的观察与思考,他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稳定而成熟,并且与他的审美方式紧密融合。韩少功对文学文体形式的探索也值得我们关注,在他的“词典”中,小说与散文的边界是可以打破的,于是有了《暗示》和《山南水北》等。
无疑,韩少功是一位在现实中生长、思想和写作的作家。他不逃逸,也不躲闪,以自己的情怀、视角和方法与现实对话,并且始终保持了他的批判立场。他的这一特点,在90年代以后更为突出。一方面他在矛盾的现实中获得了思想的动力,另一方面他又以思想的方式和现实保持了距离。韩少功的一系列随笔,在某种意义上成了时代的肖像。他在“后革命”时代对“革命”的理解,或许有争议,但这个问题的重要性也因此呈现。
本期刊发的何吉贤《取舍之间,知行之界》专题讨论韩少功的“思想姿态”,论题涉及到韩少功创作的核心要素之一。何吉贤对韩少功的特征和文学史地位给了比较准确的定位:“从反思‘文革’到文化‘寻根’,从‘现代派’的形式实验,到文体融合的创作,从创办杂志,到以不同的写作方式介入当代知识界的争论,韩少功的文学实践,文学和思想一直构成了独特的张力。”论文着重讨论了文学如何对思想说话、“文革”叙述的“方法论”意义和理论的实践性与“当下性”这三个问题,是对韩少功文学与思想关系的一次比较深入系统的梳理。何吉贤在解读韩少功时,也呈现了他本人的思想轨迹。本期译介了荷兰汉学家林恪的论文,这篇论文不是孤立地解读《马桥词典》,而是充分注意到了《马桥词典》与《爸爸爸》等作品的关系:“这部小说可以看作是韩少功走上一条新道路后取得的最初成果,这部以词典形式写就的小说,将韩少功的形式实验带上了一个更高的阶段,而与此同时,韩少功先前作品的许多主题也相继在《马桥词典》中汇聚。”这样的研究值得我们注意。
主持人 王 尧 韩春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