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与本科3+4人才衔接培养课程体系的构建

2018-10-12 10:36曹晓娟刘念波胡殿均
江苏教育研究 2018年21期
关键词:衔接培养

曹晓娟 刘念波 胡殿均

摘要:江苏省徐州财经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根据江苏省现代教育体系试点实施方案,积极探索、创建中职与本科3+4软件技术专业试点项目并进行教学实践,取得了较好的成效。本文从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基础+专业+拓展”模块化课程体系、一体化质量监控体系等方面详细阐述了软件技术专业人才衔接培养课程体系的构建。

关键词:现代职教体系;衔接;培养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8)07/08C-0096-04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教育部陆续出台了《关于加强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等文件,明确提出职业教育要适应发展需求,中职高职衔接、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互沟通,体现终身教育理念,建设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江苏省徐州财经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根据江苏省现代教育体系试点实施方案,积极探索、创建中职与本科3+4软件技术专业试点项目并进行教学实践,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一、中职与本科3+4试点项目基本情况

根据江苏省现代教育体系试点实施方案,结合自身情况,江苏省徐州财经高等职业技术学校2014年与江苏师范大学合作,获批中职与本科3+4分段培养项目。通过项目实践,完成了中职与本科3+4紧密衔接的现代软件技术专业职业教育体系的探索,为学生成长搭建了立交桥。

为了软件技术专业中职与本科人才培养“立交桥”试点项目的有序推进,学校与江苏师范大学组建了由合作院校的院领导、教务处及系部领导组成的现代职教体系领导小组和分段培养项目工作组,合作双方共同完成中职—本科3+4人才培养管理框架的搭建,规范分段培养的教学过程管理。合作学校充分把握江苏省教育厅实施现代职教体系试点的有利时机,积极进行现代职教体系项目建设,双方沟通商量各自的工作内容,互相积极配合,出台专门制度和政策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探索管理经验,稳步推进试点工作的开展。

二、中职与本科3+4人才衔接培养课程体系的构建

(一)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为制定更贴合社会和人才需要的培养目标,学校与江苏师范大学深入企业行业开展调研,分析软件技术岗位需要的能力和素质要求,邀请高校、职教及企业行业专家论证。确立人才培养的总体目标为:实行“352”分类分型人才培养模式,培养拔尖创新型人才、复合型应用人才,软件技术专业秉承工科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宗旨,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掌握自然科学和人文社科基础知识,掌握计算机科学基础理论、软件技术专业的基础知识及应用知识,具有软件开发能力及软件开发实践的初步经验和项目组织的基本能力,能从事软件技术研究、设计、管理和服务等工作的专门人才。中职阶段培养目标为: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素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掌握计算机软件系统基本知识和基本技术,掌握面向软件信息服务、数据库管理、网络管理等岗位的专业技能。本科阶段培养目标为:培养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掌握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基础知识、计算机科学基础理论,具有软件系统研究与开发方面的科学思维和科学实践的能力,具备较强的软件开发实践和项目组织能力。培养学生具有创新、创业意识,具有竞争和团队精神,能适应技术进步和社会需求变化。学生能从事软件工程技术研究、设计、管理和服务等工作,也可攻读硕士、博士學位,或者出国深造。

(二)人才衔接培养课程体系构建的原则

3+4人才衔接培养课程体系的构建,要综合考虑合作院校的办学基础及培养对象的实际状况,使中职阶段与本科阶段在课程安排上既有一贯性,又有内容上的区别,努力做到双方各自发挥出优势。

适合性原则。课程体系的设计应考虑3+4这批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能力,这部分学生在初中阶段文化基础知识掌握一般,不属于学业表现突出者,对学习文化知识缺乏一定的动力和积极性。所以在课程体系的构建上要注意课程体系的构建应适合学生的基础情况。如文化基础课的课时和教学内容安排上要避免片面加大课时比例,增加课程难度,造成学生学习困难,应充分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在课程的难度、深度上要适中;在教学模式上也应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可以打破原有中学的教学模式,如可以通过企业调研,知识竞赛等创新教学方式,增强学生对专业的热爱和兴趣。

连贯性原则。3+4中职与本科衔接的课程体系应遵循教育的一般规律,在课程和内容的安排上由简单到复杂,由浅入深。双方院校共同调研企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分析学生在中职与本科阶段各应具备的职业能力,中职阶段更偏重于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培养,力争通过前三年的学习,能够掌握本专业相对完整的基础知识结构和职业能力,本科阶段则偏重于综合应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争取通过四年的学习提升专业水平,前三年和后四年的课程体系构建形成连贯。

融合性原则。两所学校的人文环境和专业文化必然存在着差异性,如徐财高职校与江苏师范大学的校训分别是“人和、务本、求是”“崇德、厚学、励志、敏行”,两所学校的学风也会有差异,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两所学校应充分发挥各自的人文环境和专业文化优势,利用各自的经验和成果培育学生的职业综合素质。在专业文化上,两校在一起商讨确定,使三年制的中职专业文化与四年的本科专业文化相融合,形成一体,两校通过经常组织学生交流、合作活动等方式逐步融合两校的人文环境和专业文化,形成具有3+4中职与本科衔接特色的人文环境和专业文化。

(三)构建“基础+专业+拓展”模块化课程体系

围绕社会发展和职业岗位能力目标,为进一步推进专业与产业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充分利用中职—本科衔接学制的优势,构建“基础+专业+拓展”的模块化课程体系。中职阶段统筹安排公共基础、专业平台、专业技能和专业拓展四类课程,其中公共基础课程134学分,占总学分的60.9%,专业平台和专业技能课程37学分,占总学分的18.5%,专业拓展课程2学分,占总学分的1%,另外还有顶岗实习等实践安排。本科阶段安排通识教育课程、大类平台课程、专业课程与专业拓展四类课程,其中通识教育课程41学分,占总学分24%,大类平台课程59学分,占总学分34.5%,专业课程与拓展课程69学分,占总学分39.9%,此外还根据学生身心发展需要安排了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等活动。根据综合素质与职业能力的要求,既强化了公共基础课的教学,又重视了专业技能、专业发展的培养,同时为学生提供了拓展性课程,成功构建了衔接的模块化课程体系。

制定统一的课程标准。中职与本科衔接容易存在基础文化课程脱节、专业课程重复现象,双方学校根据模块化课程体系及课程内容在深度与广度上的区别,依据衔接的总体目标,课程教学内容进行细分、将项目化工作分解为若干知识及技能专项,在课程目标、教学内容、教材选用上统筹考虑,制定中职与本科课程衔接的分类统一标准,形成连贯有序、层次分明的有机整体。

统一开发模块化教材,完善配套教学载体。目前并没有针对中职与本科衔接的课程教材,中职与本科衔接的模块化课程体系要打破传统的学科体系,根据职业岗位需求,统一开发模块化教材,构建适合中本衔接的特色教材。第一,校企合作,共同开发。企业技术人员拥有非常丰富的实践经验,清晰企业用人的职业标准,能够及时地将新技术、新成果充实到教学内容中。第二,采用项目化体例开发教材。项目化教材是职业教育教材改革的方向,根据分类标准、职业能力划分学习内容,以项目形式重组课程知识点和技能点,实现难易程度的衔接。

(四)构建一体化质量监控体系

為提升培养质量,学校和江苏师范大学建立了质量监控体系,建立联合教研活动制度。双方定期开展联合教研活动,确定核心课程双负责人,共同商讨做好衔接体系课程建设。江苏师范大学课程负责人把握总体目标,学校课程负责人结合学校自身特色,组织开展教学;商讨适合中职与本科3+4学生学习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

建立专项督导机制。课堂教学是教学的中心环节,督导听课是专项督导的重要方式之一。根据听课督导专家的业务特长,学校成立了公共基础课督导组和专业课督导组,每组均有专人负责;督导听课分为计划听课和随机听课两种形式,随机听课不事先通知任课教师,听课后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课堂管理、课程设置和课程改革等方面提供评价意见反馈给系(部)和教师。坚持教学督导日常巡查动态监控,掌握任课教师教学常规情况,检查教师课堂教学状态和精神风貌,检查学生到课、课堂学习状态情况,编写日常教学检查情况通报及时反馈给系部和任课教师。开展评教评学活动,每学期至少召开一次学生代表座谈会,请学生充分交流发言,对教师教学提出意见和建议;发放调查表,统计学生对教学满意度的调查。

实施教考分离制度。教考分离是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在职业学校中率先实施教考分离,建设课程标准和题库,统一安排命题、监考、集体流水评卷,任课教师不参与过程。学校设定合格线,对教学成效好的教师给予奖励,促进教师在教学中注重教学研究,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力求取得最佳教学效果。同时有利于学生端正学习态度,掌握课程内容。

共同构建多元化课程评价体系。课程评价是对教学质量评价的一种体现方式,在评价主体方面要组成由教师、学生、企业共同参与的评价组织,在评价内容方面要体现对教学内容与企业需求、实践过程与生产过程的对接程度,评价方式采用定量和定性相结合方式,既有项目化完成情况的评价,亦有知识掌握情况的评价,多元化的评价体系有利于促进学生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提升。

三、中职与本科3+4人才衔接培养课程体系构建的实践成果

在中职与本科职业教育衔接人才培养过程中,借助江苏师范大学牵头学校的优势,提升了学校师资队伍、实训基地建设,更好地服务了学生发展。

通过双方集体备课、相互听课、共同研讨、进修学习等方式,开展了全方位的师资培训项目,提高了学校教师的教学能力,促进教学质量上了新台阶。在学术研究方面江苏师范大学也给予了帮助和指导,2016年学校申报省教育厅教改课题“中职与本科3+4分段培养软件技术专业衔接课程体系构建的研究”获批。

为了加强学生对3+4连贯性的认识,两校经常开展互相交流活动。如在学生入校后组织学生到江苏师范大学参观校园,参加江苏师范大学组织的学生文娱、技能展示等活动,经常邀请江苏师范大学的专家到学校开展专业引领、专题讲座,增强学生对两校人文和专业文化的认同感。

为了提升学生专业技术技能,增强学生实践能力,学校加强建设了.Net综合开发实训室、数据库实训室、软件综合开发实训室、软件测试实训室。在建设过程中,以“校企融合、实境育人”为切入点,形成校企合作、产学研一体化的生产性软件技术实训基地,为学生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近两年,学校中职与本科3+4软件技术专业学生已顺利通过转段考试并进入江苏师范大学进行学习。该项目创新了软件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对构建现代职业教育立交桥,更好地服务江苏软件行业和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责任编辑:谢传兵

Abstract: Jiangsu Xuzhou Vocational Technology Academy of Finance & Economics actively explores and establishes the pilot project of 3+4 software technology specialty for secondary vocational and undergraduate students. It carries out teaching practice according to the pilot implementation plan of modern education system in Jiangsu province. This paper elaborates on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curriculum system of software technology professionals' coherent training from the aspects of the orientation of talent cultivation objectives, modular curriculum system of "foundation+specialty+expansion", and integrated quality monitoring system. Good results have been achieved.

Key words: modern vocational education system; coherence; training

猜你喜欢
衔接培养
论刑事技术与刑事侦查的衔接与配合
高一英语教学不可忽视的环节
武术搏击训练的运动反应能力探讨
浅析加强物理实验教学 培养学生实验探究能力
高中数学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浅析新形势下航空计量人才培养
高职数学与高中数学衔接问题的对策分析
培养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策略研究
创新人才培养理论研究现状及未来研究方向
关于出口企业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的衔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