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网宝 冯斌
摘要:本文基于德国IHK机电一体化师的培训成果,阐述了经济全球化与生产组织的现代化背景下,现代职业能力对个人发展的重要作用,并提出中职机械类专业应通过教学改革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传承工匠精神。
关键词:教学改革;职业能力;学习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8)07/08C-0023-04
一、职业能力产生的背景
近年来,高新技术的广泛应用已成为机械制造业发展的主要推动力,新兴科技发展并转化生产的速度越来越快,技术更新的周期越来越短,大量先进设备的使用,使技术工人的工作性质也逐渐发生改变,以传统的体力劳作为主的生产方式已逐步向脑力劳动转变,机械加工行业的操作方式也从以个人分工、独立和串行操作为主的生产方式逐渐向团队工作和并行生产方式为主转化。这时期,综合职业能力强且具有一技之长的专业人才的需求在不断增长。企业对人才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具有较强的专业技能的同时还要具有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创新能力,即全面职业行为的能力。
现代企业对中等职业人才的素质要求具体表现为:(1)较强的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决策能力、组织与协调能力等;(2)面对工作的灵活性、创造性、积极性;(3)从事生产的安全意识、质量意识、精益管理意识、环保意识;(4)较强的时间观念、纪律性、吃苦精神、服务意识、团队意识、协作能力;(5)对待工作的责任心、自信心、对企业的认同感与忠诚度等。
一直以来,中职教育秉承着以能力为本位,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理念。然而,我们所说的能力很多时候指的是专业能力,我们的职业教育大多满足于培养技能型人才、流水线人才,而这些只是属于岗位群金字塔的底端人才,这仅能满足传统的机械行业。我们的学生一旦到了高新企业、跨国企业就不能适应,因为缺少可持续发展的职业能力,对新工艺、新设备的变化,管理的变化,会变得无所适从,抓不住发展的良机,这无形之中限制甚至堵塞了职校生的发展空间。
笔者有幸参加了德国IHK机电一体化师的培训,对职业能力的培养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德国的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相信大家都耳熟能详,不过双元制只是形式,笔者认为,德国职业教育的精髓是对职业能力的开发。职业技能的培养虽然重要,但若撇开职业能力谈职业技能就有点本末倒置了。随着科技的发展,老的技术与工艺必然会遭到淘汰,而当某种具体工作发生变化甚至消失时,原有的职业技能就会无用武之地,此时职业能力的重要性就体现出来了,从业者只要依靠内化的职业能力就可以重新获得新的职业技能。也就是说,职业能力所体现出来的应变能力,为劳动者提供了尽快掌握新技能和获取新资格的能力。职业能力不仅能让从业者主动地适应外界的变化,甚至能让从业者重新塑造和设计自己的职业生涯。
二、职业能力的内涵
现代中等职业人才培养目标不能仅仅着眼于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培养,而应从传统的胜任职业活动中的任务发展到现代的职业行动能力(简称职业能力)的培养,以适应社会发展方式的转变和经济结构的调整要求,体现终身学习的理念,满足社会对高素质的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要。
我們可将职业能力分为纵向与横向两个结构层面。纵向的结构层面可分为基本职业能力和关键能力。横向结构层面则包括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与个人能力。职业能力的结构如图1所示。
专业能力是指具备从事职业活动所需要的技能及与其相应的知识,它是职业业务范围内的能力,包括单项和综合的技能与知识。在职业教育中,人们主要通过学习某个职业的专业知识、技能而获得专业能力。包括对本职业的工作模式与对劳动生产工具的认识及使用能力。它是劳动者胜任职业工作、赖以生存的基础,是基本的生存能力。对专业能力的要求是合理的知识结构,强调专业的应用性、实用性和针对性。其结构如图2所示。
方法能力是指从事职业活动所需要的工作方法与学习方法,包括计划的可行性论证、计划的准备、工作计划的制订、计划的实施、独立学习新技术的方法及成果的客观评估等。它是基本发展能力,是劳动者在职业生涯中不断获取新的技能与知识、掌握新方法的重要手段。对方法能力的要求是科学的思维模式,强调方法的可行性、逻辑性与合理性。其结构如图3所示。
社会能力是指具备从事职业活动所需要的行为能力,包括人际交往、公共关系、职业道德、环境意识。社会能力既是生存能力也是发展能力,它是劳动者在职业活动中,特别是在一个开放的社会生活中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对社会能力的要求是积极的人生态度,强调对社会的适应性、行为的规范性。其结构如图4所示。
个人能力是掌握和运用知识技能所需要的个性心理特征,体现着个体的差异性。它包括逻辑思维能力、想象力、记忆力、观察能力、联想能力、组织能力、沟通能力、领导能力、创新能力、学习能力、危机处理能力、适应能力等。在知识经济时代,学习能力是最重要的,因为知识总是在更新,只有不断学习才能一直与时俱进,紧跟时代步伐。
关键能力就是综合职业能力,是方法能力、社会能力和个人能力的升华,对劳动者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关键能力的内化能让劳动者学习新的职业技能和知识的能力得到极大的提高,能不断地克服知识老化而终身持续地学习。它是劳动者借助自身的方法能力、社会能力来和个人能力适应快速发展的经济社会的综合体现。
三、职业能力的培养
伴随着经济全球化与生产组织的现代化,传统教学已不能完全适应新的职业教育活动的需要,探索和实践新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具有较现实的意义。目前应将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作为中等职业学校的教育目标。因此,教师必须掌握并灵活运用以学生为中心、基于工作过程的行动导向的职业教育教学方法。
职业能力对劳动者的现在和未来都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它不仅能让劳动者适应当前的职业岗位,也能让劳动者在因科技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造成的变化中能快速转型并能重新获得新知识、新技能、新岗位。因此,职业能力的培养应成为当前中职类学校的主要任务。那么,如何让职业能力本位在中职机械类专业教学中体现出来并实施下去,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转变教育理念,将职业能力培养放在首位
一直以来,我国的职业教育强调知识的系统性和知识架构的完整性,知识面大而宽,但教学内容在实际工作中可用性不强,重理论轻实践,教学中只注重技能的培训,对技能之外的其他能力认识不足,没有根据学生的身心与认知特点进行针对性的教学安排,使得学生与社会无缝对接只能停留在口头上。所以,我们要转变现有的教育理念,变终结性教育为终身教育,在理论教学中对与实际工作联系不大或无用的理论做到少教甚至不教,并将实际的工作过程引入教学中,针对大多数学生的素质和特点进行有选择的教学,在实际的培训中重视职业能力的培养,塑造出能适应社会的发展有较强的生存能力、应变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劳动者。
(二)实施课程改革,合理分配理、实教学的比例与教学层次
根据实践能力的构成要素和发展规律来确定能力标准,改革课程结构,重构课程体系。调整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比例,理论与实践比可定为4:6,甚至3:7也可以。机械类专业的课程都有着密切的联系,并有着层次的分别。教学过程中,应该遵循从简单到复杂,从单一到多元化,从基础到专业的规律。例如,数控编程课程必须在机械制图、机械制造工艺学等学科的基础上进行学习,学习编程前,首先要读懂零件图,其次是合理地安排工艺(如选择切削用量、定位基准、走刀路线等),最后才是编程。因而,课程的安排应循序渐进,先学习专业基础课,文化基础课,最后是专业理论课、专业课,这样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点的全面掌握,保证知识的流畅性与衔接性。而且现有的中职机械专业教材涉及的专业理论面大,内容重叠,重点多且散,学生学习难度较大。因此,我们可以针对学生的特点,开发校本教材,整合系统的理论知识,将复杂理论、概念简单化,突出知识点的针对性与实用性,更好地服务于实践教学。
(三)教学做到理实一体,尽量实施项目化教学
在教学中,我们要突出理实一体的教学特色,实施项目化教学方法,将企业的生产过程引入到教学中来。要以学生为中心,正视学生个体差异。因此在教学中需要重点研究学生的“学”,要以学生为主体,尽可能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不仅动脑还要动手。专业教学重在实践,要在学生亲历亲为的情况下培养学生观察事物现象,分析事物本质,并用所学理论指导实践和在实践中验证理论,培养他们小组分工、团队合作能力。教师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各种教学手段,在做中教,让学生以动手的方式参与到教学中来,在做中学,这样真正做到理实一体,将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比如《机械基础》教学中,除了用多媒体技术演示各种机械结构与工作原理外,还要提供机会让学生参与机械设备的拆卸和安装,甚至师生一起动手制作一些简单机械。比如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装拆减速机、机床变速箱等设备,通过自己动手,近距离观看机器的实际工作情况,能让学生真正明白各种机械的构成及运动状态,这样才能让学生将所学专业知识进行内化,将知识的掌握变成能力的提升,真正做到理实一体,学以致用。
在《数控编程》教学中,我们可以将企业的生产零件用来作为我们的项目。可按照提供信息—确定目标—制订工作计划—实施计划—质量控制与检测—评价与反馈(六步法)的完整工作过程组织教学。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不仅可提高专业能力,而且方法能力、社会能力与个人能力都能得到锻炼。
在实训教学环节,我们要强化校企合作,完善顶岗实习制度。聘请企业的师傅作为学生的指导老师,让学生走进企业,这不仅克服了学校实习场地设备陈旧过时的弊病,让学生见识到新设备、新工艺,学到了新技术,还能使学生熟悉企业的生产过程和管理机制,了解职业的行为规范,学会处理实际问题的本领,树立生产安全和产品质量意识,这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作用十分巨大。
(四)傳承工匠精神,培训职业情感
“工匠精神”其实就是严谨、专注、敬业的精神,她是职业教育的灵魂,是每个学生应该树立的理想,也是每一个职校学生所应努力达到的一种境界。因此职业学校在注重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过程中,应对学生开展专业、专注、精准、创新和个性化培养,以逐步培养学生具备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在具体实践中,职业学校应当坚持“能力+素养”的育人方式,在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同时,着力强化职业素养的培养,将“工匠精神”纳入常规思想教育、各类主题活动和社团建设、实习实训之中,融入“团队合作”“7S品质”“模拟员工”等职业素养课,通过建立模拟企业的方式,使“工匠精神”与具体的职业场景相关联,激发学生形成相关的职业情感,促进学生更真切地体会到“工匠精神”的实质与价值。在对学生的评价机制上,不仅仅依据技术技能的高低,还要注重学生的情感态度,职业操守。当然,身教胜于言传。“工匠精神”不仅是学生追求的境界,也是老师追求的境界。
(五)建立科学的考核与评价机制
1.要重视学生的职业技能。对于中职学生来说,职业技能、专业素质的评价应比学业分数更加重要。要注重过程评价而不只是看重结果,要参照学生参加各种职业活动的名次、成绩和证书等进行综合评价。
2.要涵盖合理的知识结构与职业能力。评价体系的设定应当体现科学性,发展性与前瞻性,要符合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反映职业教育的培养成果。评价体系的内容应合理涵盖知识结构和职业能力几个部分,各部分依据实际情况又可以划分或设置更为具体的项目。依据教育管理领域的有关理论,对每一阶段、每一部分甚至每一项目都要确定既科学又可行的评价指标、评价方法、评价单位和权重设置。
(六)引导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
以就业为导向引导学生认识职业能力的重要性,使学生在学习与实践中不断地、有意识地强化和提高自己的职业能力。让学生树立终身教育的思想,帮助学生确立自己的职业生涯计划,有目的、有计划地在人生的不同阶段、不同岗位上实现自我价值。
责任编辑:冯志军
Abstract: Based on the teacher training results of German IHK Mechatronics, this paper expounds the important role of modern professional ability in personal development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economic globalization and production organization modernization. It puts forward that the mechanical specialty in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s should cultivate the students' professional ability through teaching reform, establish the idea of lifelong learning and inherit the craftsman spirit.
Key words: teaching reform; vocational ability; learn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