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洲华 , 钟严艳 ,金 曜 , 李 盛 ,郝 杰 ,杨 帆
(1.华中科技大学医院外科,湖北 襄阳 430074;2.华中科技大学医院全科医学科,湖北 襄阳 430074)
阑尾炎是临床上的常见病。阑尾切除术是治疗阑尾炎的常用手术方法。阑尾炎患者在术中常发生恶心、呕吐等牵拉反应,导致手术不能顺利进行。有研究资料显示,对接受阑尾切除术的患者使用右美托咪定进行治疗可有效地预防其在术中发生牵拉反应[1]。为了进一步探讨对接受阑尾切除术的患者静脉泵入右美托咪定在预防其术中牵拉反应方面的效果,笔者对2017年1月至2017年12月期间华中科技大学医院收治的50例接受阑尾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了回顾性分析。
将2017年1月至2017年12月期间华中科技大学医院收治的50例接受阑尾切除术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这50例患者的ASA(麻醉风险)分级为I~II级。将这50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25例患者。在对照组患者中,有男14例,女11例;其年龄为18~54岁,平均年龄为(32.6±5.7)岁;其体重为44~76 kg,平均体重为(57.4±8.5)kg。在观察组患者中,有男15例,女10例;其年龄为18~52岁,平均年龄为(32.1±5.4)岁;其体重为42~77 kg,平均体重为(56.9±8.7)kg。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相比,P>0.05,具有可比性。
在两组患者的围手术期间对其各项生命体征进行密切监测。在手术前30 min,对两组患者均使用0.5 mg的阿托品与0.1 g的鲁米那进行肌肉注射。在两组患者进入手术室后,协助其取侧卧位,开放其上肢的外周静脉通路。对两组患者均使用乳酸钠林格氏液进行静脉滴注,以维持其体液平衡。对两组患者的T11~T12或T12~L1锥间隙进行硬膜外穿刺,为其置入导管,导管应超过穿刺针头端并进入硬膜外间隙3~4 cm,用注射器回抽无血后,经导管注入5 mL浓度为2%的利多卡因,然后观察其情况,观察的时间为5 min。确定导管位置正确后,经导管注入7~10 mL浓度为0.75%的罗哌卡因,将麻醉平面的上限控制在T4以下。观察两组患者麻醉的效果均令人满意后,对对照组患者使用50 mL的生理盐水进行静脉滴注,对观察组患者经导管持续泵入右美托咪定,首次泵入的速度为1 μg/(kg·10 min),时间为10 min,然后将泵入的速度改为0.2 ~ 0.5 μg/(kg·h)。
观察两组患者发生术中牵拉反应分级(包括0级、1级、2级及3级)的情况。根据阑尾牵拉反应分级标准评估两组患者术中牵拉反应的发生情况。0级:牵拉患者的阑尾时,其无不适感,其血压、心率等生命体征均无变化;1级:牵拉患者的阑尾时,其无痛苦的表情,但其上腹部存在轻微不适感,其血压、心率等生命体征均无变化;2级:牵拉患者阑尾时,其上腹部存在隐痛并发出呻吟声,其血压、心率等体征均发生较小变化;3级:牵拉患者阑尾时,其上腹部存在严重疼痛并发出叫喊声,其发生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其血压、心率等生命体征均发生异常变化。
对本次研究中的数据均采用SPSS21.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χ²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在对照组患者中,术中牵拉反应分级为1级的患者有3例(12%),为2级的患者有7例(28%);在观察组患者中,术中牵拉反应分级为0级的患者有20例(80%),为1级的患者有5例(20%)。在观察组患者中,术中牵拉反应分级为0级患者的占比高于对照组患者,术中牵拉反应分级为2级及3级患者的占比均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详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术中牵拉反应分级情况的比较[n(%)]
目前,临床上对接受阑尾切除术的患者常实施硬膜外麻醉。人体的回盲部及阑尾系膜主要由T4~T5的内脏神经丛支配,在对其进行硬膜外麻醉时若麻醉平面低于T4,其可发生恶心、呕吐等牵拉反应,严重影响手术的顺利进行[2]。有资料显示,为了预防接受阑尾炎切除术的患者在术中发生牵拉反应,可采用局部阻滞其阑尾系膜根部或升高麻醉平面等方法,但这些方法可引起呼吸抑制等严重的不良反应[3]。右美托咪定是一种新型的a2-肾上腺素受体激动剂。此药与a2-肾上腺素受体的亲和力较大,具有较强的镇静、镇痛作用,且不会抑制患者呼吸,可有效地减轻其牵拉反应的程度[4]。综上所述,对接受阑尾切除术的患者使用右美托咪定进行治疗可降低其术中牵拉反应的发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