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乃利
(莱西市中医医院,山东 莱西 266600)
股骨转子间骨折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骨折类型之一。动力髋结合子稳定钢板内固定术和Gamma钉内固定术均是临床上对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进行治疗的主要方法。有研究表明,用动力髋结合子稳定钢板内固定术对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进行治疗,可显著提升其骨折部位的稳定性,促进其骨折的愈合[1]。用Gamma钉内固定术对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进行治疗,可有效地防止其骨折端移位及髓内钉旋转下沉等情况的发生。本次研究主要对比用动力髋结合转子稳定钢板内固定术和Gamma钉内固定术对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进行治疗的效果。
本次研究的对象为2016年4月至2017年10月期间莱西市中医医院收治的50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将这50例患者随机平均分为A组和B组。在A组患者中,有男性15例,女性10例;其年龄为56~72岁,平均年龄为(62.4±3.4)岁。在B组患者中,有男性14例,女性11例;其年龄为55~73岁,平均年龄为(62.1±3.3)岁。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相比, P>0.05,具有可比性。
对A组患者进行Gamma钉内固定术,方法是:1)让患者仰卧在骨科牵引床上,对其骨折断端进行闭合复位,然后用C型臂X射线机确定其骨折复位的情况,若其骨折断端闭合复位的效果不理想,需对其进行切开复位治疗。2)在患者股骨大转子的上方做一个长度为3~5 ㎝的纵向切口,充分暴露其大转子的顶部,对大转子进行扩髓处理后插入Gamma钉的主钉,再用瞄准器引导固定髓内钉及拉力螺钉。在进行固定的过程中,Gamma钉需处于患者股骨头颈的中心位置。3)手术完成后,为患者常规放置负压引流管,最后关闭其手术切口[2]。对B组患者进行动力髋结合转子稳定钢板内固定术,方法是:1)对患者进行全身麻醉或连续硬膜外麻醉。2)为患者取仰卧位,并在其患侧的臀部位置垫上软枕。3)将患者的髋外侧作为手术入路,充分显露其股骨上段、股骨大转子及骨折断端。4)在C型臂X射线机的透视下,用克氏针对患者的骨折断端进行临时固定(克氏针的位置不能影响动力髋螺钉的置放)。5)在动力髋螺钉导向器的引导下将1枚导针从患者股骨大转子的下方稍偏后打入其股骨头颈内。用空心电钻对患者的股骨颈进行扩孔、测深、攻丝后,顺导针方向拧入动力髋螺钉,钉尖应距其股骨头软骨下1~1.5 ㎝。为患者安放连接钢板,钢板需贴附在其股骨外侧的皮质上,然后依次固定螺钉(注意动力髋螺钉的尾部不使用尾钉)。6)对患者股骨大转子的骨块进行复位后,为其安装转子稳定钢板,并用连接螺钉替代尾钉通过转子稳定钢板滑动孔与钢板套筒内动力髋连接螺钉,将转子稳定钢板的上方盖板覆盖在其股骨大转子的外侧,用数枚螺钉固定钢板与其股骨大转子,其小转子通常不暴露及进行固定。7)为患者常规放置负压引流管,然后逐层为其关闭手术切口。
观察两组患者的各项临床指标。
将本次研究的数据录入到SPSS20.0软件中进行处理,计量资料用(±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表示,采用χ²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经过治疗,与A组患者相比,B组患者治疗的时间更长,其术中的出血量更大,其术后感染的发生率更低,P<0.05;两组患者骨折愈合的时间和Harris髋关节评分相比,P>0.05。详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各项临床指标的比较
股骨转子间骨折是老年人常见的骨折类型。外力冲击是导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主要原因。动力髋具有结构牢固、不易折断、可滑动加压等特点,是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最为理想的固定装置。用动力髋结合转子稳定钢板内固定术对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进行治疗,不仅可促进其骨折的愈合,还可有效降低其髋内翻畸形的发生率。但是,用此术式对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进行治疗的时间较长,且其术中的出血量较大。Gamma钉是一种具有加压作用的固定技术,适用于对多种股骨转子间骨折进行固定,其应用范围较为广泛。但是,该固定方法存在自身抗旋转能力较差的问题,术后患者若过早负重易发生髋内翻。
综上所述,用动力髋结合转子稳定钢板内固定术和Gamma钉内固定术对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进行治疗均具有较好的效果。用动力髋结合转子稳定钢板内固定术对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进行治疗,可明显降低其术后感染的发生率;用Gamma钉内固定术对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进行治疗,可明显缩短其治疗的时间,降低其术中的出血量。因此,临床医生应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术式对其进行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