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伟伟,曹 强,杨 扬
(延安大学附属医院,陕西 延安 716000)
随着社会环境污染加重,吸烟人数不断增加,肺癌发病率在世界范围内也呈现逐年增长趋势,且治愈率低,病死率高,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同时也增加社会负担。非小细胞癌是肺癌的主要病变类型,可占到总肺癌人数的80%左右[1]。晚期非小细胞癌手术治疗已不可能获得更进一步治疗效果,而针对病灶进行的放化疗治疗也并无十分确切疗效,且会引起较大不良反应,甚至导致攻邪伤正局面出现,患者身体状况往往不能耐受,心理上也较难接受。临床对于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保守治疗多是应用西药对症治疗,控制临床症状,以缓解患者不适反应,但药物往往维持时间短,停药后易反复发作甚至加重,效果差。2015年3月—2017年5月,我院应用中药方剂益气清肺汤对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进行治疗,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现报道如下。
1.1一般资料 选取上述时期在我院进行治疗的90例晚期非小细胞癌患者,均符合《新编常见恶性肿瘤治疗规范》[2]关于晚期非小细胞肺癌诊断标准以及《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3]气阴两虚型相关诊断标准。患者年龄>18岁;均经病理、影像、细胞学检查确诊;TNM分期Ⅲb、Ⅳ期;患者预计存活时间>3个月;不具备手术指征,未进行放化疗治疗;患者意识清晰,认知及沟通能力正常;依从性好,能配合治疗;患者及家属知情同意研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伴其他恶性肿瘤患者;其他全身肿瘤治疗时间间隔<2个月患者;经放化疗治疗患者;伴较严重慢性基础病变患者;凝血、内分泌等功能障碍者;认知障碍,精神异常,不能进行有效沟通患者;过敏体质患者;心肝脑肾功能受损严重患者;肺部其他严重病变患者;孕期或哺乳期患者;研究资料不全或不能接受研究患者。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5例,对照组男28例,女17例;年龄42~74(56.3±6.3)岁;病程1~22(12.6±5.2)个月;腺癌18例,鳞癌15例,腺鳞癌12例;TNM分期:Ⅲb期26例,Ⅳ期19例。观察组男29例,女16例;年龄40~73(56.5±6.7)岁;病程1~23(12.7±4.6)个月;腺癌20例,鳞癌14例,腺鳞癌11例;TNM分期:Ⅲb期25例,Ⅳ期20例。2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病理分型及TNM分期等资料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 2组患者均给予放化疗治疗,对照组患者根据患者症状给予相应的氨茶碱、爱喘乐、糖皮质激素等对症治疗,并进行吸痰、吸氧、营养支持、维持酸碱及水电解质平衡等综合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益气清肺汤治疗,方药组成:黄芪30 g、太子参15 g、五味子10 g、麦冬15 g、桑白皮15 g、杏仁15 g、半夏15 g、瓜蒌15 g、郁金15 g、枇杷叶15 g、陈皮10 g、白花蛇舌草10 g。将上述药物冷水浸泡30 min后煎制2次,所得药液200 mL分早晚2次口服。2组均于连续用药4周对治疗效果进行评价。
1.3观察指标 ①功能状态:应用KPS评分法[4],根据患者病变程度、正常活动与否、生活自理程度等对患者功能状态进行评分比较,正常、无临床症状和体征计为100分,死亡计为0分。②体力状况:应用ZPS-5分法[5]对患者体力状况进行评分。0分:可进行正常活动;1分:无明显症状表现,可进行轻体力活动;2分:可耐受临床症状,需卧床休息,但白天卧床时间<50%,可生活自理;3分:临床症状严重,可站立,自理部分生活,白天卧床时间>50%;4分:卧床不起;5分:死亡。③中医症状评分[3]:对患者咳嗽、胸痛、气促、乏力症状按病变程度评分。0分:无症状表现;2分:偶有轻微临床症状发生;4分:症状表现较重,较频繁间断发生;6分:临床症状严重,持续发生。④体质量变化:分别于治疗前后对患者体质量进行测量。增加:患者体质量较治疗前增加≥1 kg;稳定:患者体质量较治疗前变化范围≤1 kg;下降:患者体质量较治疗前下降≥1 kg。(体质量增加+稳定例数)/总例数×100%计为增加稳定率。⑤追踪随访:随访2组患者疾病无进展生存期(PFS)。
2.1功能及体力状态比较 治疗前2组患者功能状态及体力状况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治疗后2组功能状态评分均明显升高(P均<0.05),体力状况评分则均明显下降(P均<0.05),且观察组各评分改善程度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均<0.05)。见表1。
表1 2组治疗前后功能状态及体力状况评分比较分)
注:①与治疗前比较,P<0.05;②与对照组比较,P<0.05。
2.2中医症状评分比较 治疗前2组患者咳嗽、胸痛、气促、乏力症状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治疗后2组各症状评分均明显下降(P均<0.05),观察组下降程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均<0.05)。见表2。
2.3体质量增加稳定率比较 治疗后对照组体质量增加8例,稳定15例,降低22例,增加稳定率为51.1%;观察组体质量增加12例,稳定20例,降低13例,增加稳定率71.1%。观察组患者体质量增加稳定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
表2 2组治疗前后中医症状评分比较分)
注:①与治疗前比较,P<0.05;②与对照组比较,P<0.05。
2.4PFS比较 观察组患者PFS为7~21(13.4±4.6)个月;对照组患者PFS为3~12(7.4±2.2)个月。观察组PFS明显长于对照组(P<0.05)。
非小细胞肺癌在临床恶性肿瘤的发病率中占有极高比例,且前期症状并不明显,一经发现多数已发展至晚期,并发症较多,手术治疗无明显意义,临床治疗多以保守治疗为主,以尽量延长患者生存期[6]。放化疗是临床治疗肿瘤的常用方法,但其毒副反应重,而非小细胞肺癌发病人群多以中老年人群为主,患者自身免疫力下降,又受到病变影响,身体状况较差,常常不能耐受放化疗而被迫终止治疗,只能给予相应药物对症治疗,以缓解患者痛苦[7]。长期药物应用可引起耐药性发生,且对患者身体造成另一方面损伤,停药后症状反复发作,甚至更为严重,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在此基础上,中医药应用于肿瘤治疗的观点被提出并应用,其治疗以辨病、辨证,宏观、微观辨证,整体、局部相结合为原则,以扶正为主,以达到改善患者生存质量,延长生存周期的目的[8]。
中医学认为肿瘤的发生多是邪毒趁机体正气虚弱之时侵入,引起脏腑功能失调所致,机体长久处于气滞血瘀状态,逐渐诱发肿块形成,放化疗治疗虽可对病灶产生一定作用,但不良反应大,对机体损伤重,甚至可引起攻邪伤正发生,影响患者生存质量[9]。中医学将正气邪实作为肿瘤发生的主要病机,临床治疗也应将益气扶正固本作为肿瘤治疗的基础,贯穿整个治疗过程始终,着眼于机体消化呼吸障碍、功能衰退等全身状况,经辨证论治,应用滋阴润肺、滋养肺气、益气健脾药物增强机体免疫力及抗病能力,并可根据临床症状灵活治疗,但同时中医药也缺少具有攻击性抗癌药物,仅对于晚期肿瘤患者以改善取症状,缓解痛苦,延长生存期[10]。益气清肺汤是临床治疗肺部癌症的常用汤剂,其所含黄芪、五味子和太子参等可清心去火,益气养阴,生津保肺;桑白皮可清除肺中邪气,清痰止咳;陈皮具有宽胸理气、化痰散结作用;郁金则可行气活血,化痰消郁,与瓜蒌配合应用具有理气止痛效果;半夏、枇杷叶与杏仁均具有降逆止呕、消痰止咳效果;白花蛇舌草则可清热解毒。上述药物配伍应用,共同发挥益气养阴、活血化瘀、清肺化痰作用。现代药理研究表明[11-15],该复方中药所含有效成分可对肿瘤细胞增殖动力学以及细胞周期产生一定程度影响,能够诱导细胞凋亡、增效减毒、调节机体免疫状态。其中黄芪具有免疫调节作用,通过对Th1和Th2的调节作用,促进机体免疫应答,维持Th1和Th2比值的动态平衡,降低IL-4水平,缓解气道炎性反应。黄芪所含的多糖类成分在提高机体细胞、体液免疫功能的同时还可增加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降低脂质过氧化物,以降低因氧自由基而引起的过度损伤。太子参、麦冬等可对患者中枢神经进行调节,具有兴奋呼吸、升高血压、调节免疫、抗惊厥等作用。白花蛇舌草具有抗癌细胞增殖、诱导肿瘤细胞凋亡、影响癌基因表达、抗肿瘤细胞耐药、抗肿瘤血管生成、类生物反应调节、抑制端粒酶及对化疗药增效减毒等多重作用。桑白皮具有镇静、安定、镇痛、抗炎和免疫调控作用。瓜蒌也具有明显抗肿瘤作用,对Hela细胞具有明显的增殖抑制作用。
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2组功能状态评分均明显升高,体力状况评分则明显下降,组间比较,观察组各评分改善程度均明显优于对照组;治疗前2组患者咳嗽、胸痛、气促、乏力症状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2组各症状评分均明显下降,观察组下降程度明显高于对照组;治疗后观察组患者体质量增加稳定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FS明显长于对照组,这说明将中医药应用于未放化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治疗中,相较于单纯西医对症治疗可有效调节机体内在环境,补益虚弱状态,改善体质,尽可能维持患者体质量稳定,增加机体对抗肿瘤能力,从而改善临床症状,缓解患者痛苦,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期,临床应用前景广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