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为学,靳 乐
(陕西省核工业二一五医院,陕西 咸阳 712000)
乳腺癌是临床常见恶性肿瘤之一,亦是威胁女性健康重要疾病之一,目前临床常采用外科手术、放化疗等综合疗法治疗,其中外科根治手术可在手术创伤、不同麻醉方式及相应药物的共同作用下,对机体免疫功能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继而影响临床预后质量[1]。近年有研究发现,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可作为评价全身免疫系统状态的指标,其与乳腺癌、肠癌、胃癌、卵巢癌等多种实体瘤患者预后密切相关,NLR增高患者临床预后多不良[2]。对此,本研究观察比较了全凭静脉麻醉和静吸复合麻醉,对乳腺癌改良治术患者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及NLR所产生的影响,旨在为临床选择一种安全、有效的麻醉方式提供根据,现报道如下。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6年2月—2017年2月在我院行乳腺癌改良根治术的女性患者172例,所有患者均经病理诊断证实为乳腺癌,并经触诊、钼靶X射线、乳腺超声检查确诊为单发肿瘤或局限于一个象限,肿块直径0.6~2.7 cm,肿块距乳头边缘≥3 cm,肿瘤学TNM分期为Ⅰ~Ⅱ期;无乳头异常溢液、乳头偏斜等异常改变;均耐受手术;美国麻醉医师协会分级(ASA)为Ⅰ~Ⅲ级;年龄37~75岁;所有患者均对本研究知情,且签署知情同意书,并经我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排除合并严重心肝肾功能障碍、严重高血压、免疫系统疾病、非原发性乳腺癌、晚期乳腺癌、远处转移病灶、术前放化疗治疗史、预计生存期不足1年者,妊娠及哺乳期妇女,临床资料不全、在本研究期间参与其他临床研究者,患者或家属要求主动退出本研究者。按照随机平行分组法分为2组:A组86例,年龄39~73(49.5±2.8)岁;肿瘤类型:浸润性导管癌38例,浸润性小叶癌35例,原位癌13例。B组86例,年龄37~74(51.3±2.5)岁;肿瘤类型:浸润性导管癌37例,浸润性小叶癌39例,原位癌10例。2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具有可比性。
1.2麻醉方法 2组患者均行乳腺癌改良根治术,术前指导禁食禁水8 h,入室后开放静脉通道,并用林格氏液补液。诱导阶段方案:丙泊酚2 mg/kg、咪达唑仑0.1 mg/kg、维库溴铵0.15 mg/kg、芬太尼3 μg/kg,2组诱导3 min后行气管插管,IPPV机械通气。维持阶段:A组于切皮时在靶控输注泵下予以丙泊酚2~4 mg/(kg·min)维持麻醉,并根据脑电双频谱仪调节靶控浓度,并持续静脉泵入舒芬太尼0.01 μg/(kg·min)以维持麻醉状态。B组予以丙泊酚1~2 mg/(kg·min)和芬太尼0.5~1 μg/(kg·min)微量泵入,并根据手术需要调节输注速度,再予以1%~2%异氟醚经气管插管吸入以维持麻醉状态。2组术中可根据需要追加异丙酚4~8 mg/(kg·h)静脉滴注,手术结束前30 min停止追加,术中密切观察患者基本生命体征,及时调整麻醉药物剂量。
1.3观察指标 分别于术前3 d、术后24 h抽取3 mL肘部静脉血,采血当天2组患者无发热等临床感染征象,将采集的血液标本置于EDTA抗凝采血试管中,采用美国贝克曼HMX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检测中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数目,严格按照实验仪器说明书进行操作。观察对比2组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水平及NLR比值。
相较于术前,2组术后24 h的中性粒细胞水平均明显升高(P均<0.05),淋巴细胞水平均明显下降(P均<0.05),NLR比值均明显升高(P均<0.05);其中A组术后各指标变化幅度明显小于B组(P均<0.05)。见表1。
表1 2组手术前后免疫细胞数量及NLR比值比较
近年来,随着临床对恶性肿瘤研究的逐步深入,肿瘤和炎症、机体免疫系统之间的关系逐渐被临床所重视,有研究认为,炎症的存在可促进肿瘤的生长、进展并抑制患者的免疫系统,且肿瘤又会加剧炎症反应[3-4]。因此,恶性肿瘤患者本身也会存在炎症反应和免疫抑制,而手术的创伤性操作、麻醉方法的侵入及麻醉药物的作用等因素均可激活机体多种炎症因子,促进炎症细胞因子及抗炎细胞因子的释放,从而导致外周血中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表达发生改变,使患者免疫功能受到抑制,并对临床预后产生不良影响[5-6]。
中性粒细胞在血液的非特异性细胞免疫系统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其水平增高可间接反映机体应激过程中存在炎性反应[7];淋巴细胞是机体免疫应答功能的重要细胞成分,可反映机体的免疫功能[8]。相关研究表明,中性粒细胞可通过抑制T淋巴细胞、B细胞和自然杀伤(NK)细胞而抑制机体免疫功能[9-10]。由此可见,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之间的关系密切,且相互影响。另有研究报道,外周血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水平的改变及NLR比值的增高会影响恶性肿瘤患者术后的临床预后质量,其中NLR是反映机体免疫状态的指标之一,其比值不仅可反映机体免疫状态,而且还可作为评价手术预后的重要指标[11-12]。但临床对影响肿瘤预后的NLR阈值尚无定论,有研究报道,NLR>2.5是胃癌患者不良预后因素[13];另有研究报道,NLR>5会导致可切除的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术后预后不良[14]。有研究指出,NLR升高是乳腺癌复发和预后不良的单独危险因素之一[15]。NLR升高常反映中性粒细胞计数相对增多和/或淋巴细胞计数相对减少,其中中性粒细胞增多可使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过度表达,继而会促进肿瘤血管生成及远处转移[16-17];癌旁组织淋巴细胞减少,易形成适合癌细胞增殖、转移淋巴细胞浸润的环境,从而影响临床预后[18]。
手术所产生的手术应激可引起细胞免疫抑制,使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调控失调,并易产生大量炎性因子,而麻醉可通过减轻手术应激反应,以减少相应的免疫抑制[19]。尽管大多数学者认为,麻醉对机体免疫细胞的影响过程是可逆的和短暂的,但同样会对在麻醉过程中对患者机体免疫系统产生抑制作用[20]。且有研究证实,不同的麻醉方式使患者对手术产生的应激反应也不同,因而对患者机体免疫功能也会产生不同的影响[3]。
本研究在乳腺癌改良根治术中分别采用全凭静脉麻醉和静吸复合麻醉两种麻醉方式,结果显示,2组术后24 h的中性粒细胞水平均升高,淋巴细胞水平均下降,NLR比值均升高。结果提示,在手术创伤的不良刺激及麻醉药物的作用下,可引起机体炎性反应增高,并对免疫系统产生抑制作用,继而使NLR比值升高。而A组术后的中性粒细胞水平低于B组,淋巴细胞水平高于B组,NLR比值低于B组。结果显示,全凭静脉麻醉方式的NLR比值相对较低,分析可能是由于与传统静吸复合麻醉相比,全凭静脉麻醉可通过抑制副交感神经、细胞代谢及免疫应答,有助于进一步降低手术应激所致的免疫抑制,从而有利于减少NLR比值增长幅度。据相关研究报道,乳腺癌术后7 d,麻醉药物仍可以影响T淋巴细胞亚群表达[22],而本研究受研究时间、研究样本量等因素的限制,未对术后各个时间段的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水平进行动态监测,因此需在今后的研究中不断完善。
综上所述,相较于静吸复合麻醉,在乳腺癌改良根治术中开展全凭静脉麻醉,对患者免疫功能抑制较弱,炎性反应较轻,以此有效控制NLR比值增长幅度,对改善临床预后有重要的临床价值,值得临床应用和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