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素养:教科书选文教学价值指向

2018-10-12 06:16林其雨
中小学教师培训 2018年10期
关键词:指向教科书文本

林其雨

(福州市鼓楼区教师进修学校,福建 福州 350001)

对于阅读课程与教学,无论是“双基”时代、“三维目标”时代,还是“核心素养”时代,如何提高学生的阅读素养,都是一个无法绕过的问题。以阅读能力为核心的阅读素养,作为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已成为世界各国、各地区阅读教学目标,引领着国际阅读课程与教学,成为国际阅读课程与教学的风向标。核心素养时代,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素养,作为课程与教学中介的教科书选文,又该如何发挥其作用,这是值得我们共同思考与研究的课题。

一、阅读素养:内涵与特点

我国学者祝新华认为,中小学阅读是对书面文字、图画、表格以及电子语言材料组成的文本进行解码,并整合、推论、评价信息,提出新想法;能积极反思、运用阅读所得的信息解决现实问题;在阅读过程中,学生能运用阅读策略,形成良好的阅读行为与态度,提升阅读能力。[1]可见,阅读是运用阅读策略提取、加工、运用文本信息的过程,阅读过程是促进良好阅读行为与态度形成,提高阅读能力的过程。以阅读能力为核心的阅读素养,指向学生的阅读目的与行为、阅读速度与效度、阅读理解与表现、阅读态度与习惯。

PIRLS2006将“阅读素养”定义为:理解与运用社会需要的或个人认为有价值的书面语言形式的能力,儿童能够从各种文章中建构意义,通过阅读进行学习、参与学校中和日常生活中阅读者群体并获得乐趣。[2]阅读素养以读写能力为核心,具有建构性、价值性、运用性、社会生活性等特性。值得一提的是,PIRLS还从阅读理解过程中离析出提取信息、简单推论、整合与阐释信息与观点、检视与评估文本内容与表达四个能力层级,以此构建了阅读素养评价框架,来检测小学生的阅读素养。

我国语文课程与教学中用的是“语文素养”这一概念,并没有阅读素养这一说法。我国的语文素养,是指学生比较稳定的、最基本的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听说读写能力素养,以及语文方面表现出来的文学、文章等学识修养和文风、情趣、价值观等人格修养。[3]PIRLS2006所定义的阅读素养与我国所提的语文素养相比,更强调阅读过程中获取、加工与处理信息,更强调阅读者与文本的互动,强调对文本意义的建构,可见,阅读策略的运用、阅读文本建构意义、深度阅读是阅读素养的重要表征。

二、阅读素养:选文教学价值指向

其实,我国重视阅读教学,将阅读能力、阅读方法与策略作为课程与教学目标、内容由来已久,早在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叶圣陶先生就曾指出:“国文教学自有它独当之任,那就是阅读与写作的训练。学生眼前要阅读,要写作,至于将来一辈子要阅读,要写作。这种技术的训练,他科教学是不负责任的,全在国文教学的肩膀上。”[4]阅读训练什么?训练阅读能力与阅读方法,并视教给学生阅读方法、培养阅读能力为阅读教学的独当之任、本体目标。用教科书选文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发展学生阅读素养,在当时也成为课程与教学的应有之义,但其后很长的一段时间并没有坚持这一做法。《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下称《课程标准》)颁行后,大家更注重于加强学生语言运用能力,因为《课程标准》将语文课程定性为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大家将其简单地理解为语文课程是学习写作与表达的课程,忽视了语言文字运用的前提是理解,理解语言文字也是语文课程的重要特性。基于选文的阅读教学指向写作、指向表达,便成为大家的共识,阅读为写作服务,学习阅读是为了更好学习写作,阅读实然沦为了写作教学的附庸,阅读能力的培养、阅读策略的学习与运用事实被边缘化,带来的不仅仅是阅读课程与教学本体目标与价值的失落,更导致了学生阅读素养的普遍降低。

近年来,受国际学业评价的影响,我国从教育部到各省市教育行政部门,都极为重视对中小学生学业质量进行监测,其中特别重视对学生阅读素养的监测,但监测数据却反映出我国中小学生阅读素养较为低弱,其主要表现有四:(1)阅读速度慢,难以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规定数量、篇幅的文本阅读;(2)阅读理解力弱,对有一点难度的阅读问题难以做出有质量的解答;(3)运用与监控阅读策略运用能力差,对不同的文本,如非连续性文本、说明类文本、文学作品所运用阅读策略基本相同——逐字细读,缺乏阅读策略运用能力;(4)对探究性阅读题的理解缺乏深广度,缺乏阅读思辨力、品鉴力与批判力。这是阅读课程与教学本体目标指向写作,忽视学生阅读素养培养所致。

与此同时,世界各国家、各地区却更加重视与加强对青少年学生阅读素养的培养,其直接体现在国家在中小学专门开设了独立的阅读课程,专以教科书选文引导学生学会阅读,培养学生阅读素养。早在2002年,美国政府制定并颁布了“阅读优先”的教育法案《不让一个孩子掉队法》,旨在通过政府推动“儿童阅读”,促进儿童阅读素养的提高。国际上两个知名阅读素养研究项目PIRLS和PISA,还专门组织了世界范围的青少年阅读素养测评,通过测评阅读素养,为各个国家、地区提供测评数据,为参与测评的国家、地区改进阅读教学提供依据。许多国家、地区,比如同是华语教学的我国香港、台湾地区,依据阅读素养测评结果,结合本地区青少年阅读素养存在的问题,及时调整阅读教学,特别是调整了教科书选文及其使用,指向培养学生阅读素养,取得了显著效果。

指向培养学生阅读素养,必将成为阅读课程与教学的目标与内容的选择;教科书选文的使用指向阅读素养,也将是教科书选文核心价值的体现,这是时代发展对人的素养要求所然,并非任何外力所致。国际阅读素养研究项目PIRLS和PISA发起组织IEO和OECD,通过研究指出:阅读素养是学生走出校门,适应未来社会,必须具备的基本素养,凭借阅读素养,学生可以更好地工作、学习与生活,更好地融入社会。阅读课程与教学指向培养学生的阅读素养,是社会生活的诉求,也是学生成长成“人”的内在需求使然。选文作为教科书主体,是阅读教学展开的凭借,这就决定培养学生的阅读素养成为选文的教学价值指向与要义。摆脱写作的束缚与羁绊,阅读课程与教学指向培养学生的阅读素养,既使得阅读课程名实相副,又顺应了时代与社会的需求。在阅读教学普遍重视写作、重视读为写服务的教学现状下,我们主张阅读与写作教学适度分离,并指向培养学生阅读素养,是阅读素养的价值使然,也是阅读课程与教学内在发展诉求所需。

三、价值主导:选文转向与使用

阅读素养主导着教科书选文和选文使用。文质兼美,始终是教科书选文所坚守的选文标准。其实,文质兼美适合作为文学类选文的标准,信息资讯类、说明类、非连续性文本等实用性文本,是以简明表达为主要特质,质实而言未必美,以文质兼美作为选文的标准,信息资讯类文本、说明类文本、非连续性文本都难入教科书编写者之“法眼”,导致了现行各版本教科书选文多为美文,鲜见实用的信息资讯类文本、说明类文本、非连续性文本,文学教育不等于阅读教学的全部。以阅读素养为指向的阅读课程与教学,更强调生活实用取向,强调文学取向与生活取向的兼顾与平衡,这是生活中的真实阅读,既有为获取文学体验的阅读,也有为获取信息与使用信息的阅读,也正因此,阅读素养体现了生活属性,这是因为阅读素养是来自社会生活需求的一种素养,是一种社会生活化的素养。放眼生活,我们所遇见的、阅读到的文本,并非都是美文、都是文学作品,而遇见更多的、阅读更多的都是信息资讯类的实用性文本。因此,用以培养学生阅读素养教科书选文,理应更加关注生活中出现的各类文本,特别是将那些有助于培养学生阅读素养的文本选入教科书,让学生通过阅读教学,在课堂学会阅读此类文本,更好地满足现实生活对阅读素养的实然需要。

阅读素养主导下的选文使用,注重阅读的深度、文本意义的建构与运用。课后作业和单元导读、课文导语直接体现教科书编写者的选文使用意图,但现行各版本选文前的导语、单元组导读及选文的课后练习,对学生阅读素养的培养无济于事。以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记金华的双龙洞》的课后作业题为例——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2.说说作者的游览过程,再重点讲讲内洞的景象。

3.读读下面句子,说说从带点的部分体会到什么,再抄写下来。

三道阅读作业题,第一、三两题,指向朗读、背诵、理解词义、抄写句子,侧重于积累;第二题指向理解课文内容,是对课文内容的简单把握。其实,现行各版本教科书选文使用基本如此,简单而集中指向朗读、积累和对课文内容理解。教科书课后作业题,不仅是学生完成本课学习重要内容与目标,还对教师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同样有着导向作用,但这样的课后作业,很难促进学生阅读实践活动的展开和阅读能力的提升,更遑论阅读素养的培养。有教师对其做出调整,重新设计了以下五项作业:

1.给作者的游览过程绘制一张路线图,并说说这是一次怎样的游览?

2.根据文章判断,如果是你过孔隙,你会怎么过?产生什么样的感受?

3.课文题目是《记金华的双龙洞》,却细写了入山所见、外洞景象、过孔隙过程,这样写是否偏离了课题?为什么?

4.将课文题目换成《奇妙的游览》好吗?为什么?

5.如果你是双龙洞的小导游,你会怎样向游客介绍“双龙洞”?请你根据课文内容写一段“导游词”。

这些课后作业题,指向了培养学生提取信息、分析概括、推论想象、反思评价、创意表达等阅读能力,而不再是简单地停留在积累、记忆、简单理解的层面。以这五道作业题为阅读学习任务,学生在阅读学习过程中,需要全情投入、深度体验作者游历的过程,需要运用可视化、猜读验证、比较阅读、整合信息、创意表达等阅读学习策略,与课文、作者、阅读任务进行深入互动,进行文本意义解构与建构。完成阅读任务的过程,是学生思维对文本信息深加工的过程,是阅读策略的运用过程,也是阅读能力得到体现的过程,更是阅读素养得以培养的过程。对课后作业题做设计,让作业题成为教师教、学生学,成为助力阅读素养运用与发展的有效手段,因此,阅读素养主导的教科书选文及其使用,是一个值得重视与研究的课题,毕竟教科书的发行量之大,影响面之广,对学生阅读学习影响之深,是难以估量的。

四、指向阅读素养:基于选文,深化阅读,建构提升

阅读素养的培养,关键在于任务驱动,深化阅读;深化阅读的实质,在于加强阅读者与文本深度互动,促进自主能动地意义建构;而选文作为阅读对象,教学载体,是深化阅读的重要因素与凭借。因此,深化阅读的关键就在于基于选文设置阅读问题与任务,以引发学生的深度阅读与思考。

(一)文本转换,深化探究

阅读是对文本的信息加工,阅读的过程,是信息加工转化的过程,体现为对文本信息的提取、整合、推论、评价。我们在教学选文时,往往会引导学生提取关键信息,把握文本内容;在此基础上,通过设问,引导学生深入文本,探究文本意旨与表达特点。阅读素养主导下的阅读教学,还要求教师通过设境,引导学生深入文本,联结自我阅读经验,展开比读与联想,对文本提出新想法、新主张,新想法、新主张实为融入学生对文本的新思考与创意,其结果是,学生创生出了属于自己的言意文本。从教科书文本到学生创生出言意文本,文本的转换与创生过程,伴随着阅读素养体现与提升过程。如教学《只有一个地球》,我们可以文本转换来引导学生阅读学习,在文本转换中引导运思,深化阅读。

第一步:

1.默读课文,填写下表——地球表面状况

?

2.你对人类所居住的地球有什么评价?

第二步:

1.再读课文,完成下表——地球资源特点及现状

资源种类矿物资源水资源森林资源生物资源大气资源形成及特点 现状 原因

2.造成资源现状的原因分析:

3.你对人类无节制开采资源、随意毁坏资源有什么评价?

第三步,细读下表——地球资源变化情况,谈谈你的想法与建议

资源名称森林面积野生动物植物水变化情况每年森林面积大约减少7800平方公里每年有794种野生动物濒临灭绝每年有300余种植物濒临灭绝全球一半以上的国家严重缺水

1.你对地球资源的恶化做何评价?

2.写一封给地球居民的倡议书。

《只有一个地球》是一个连续性文本,将其转换地球表面状况、地球资源特点及现状两个非连续性文本,需要学生提取与整合课文信息;对美丽的地球做评价,对造成资源现状原因、对人类无节制开采资源及随意毁坏资源、对地球资源恶化做评价,需要学生有理性分析与评价,有理有据,需要学生整合相关信息,做分析与判断、推论与联想。根据课文信息与提供的图表信息,不仅需要学生整合、运用信息,还需要学生融入自己的思考,联系生活经验,才能形成建议,创生新文本——《给地球居民的一封倡议书》。其实,在文本转换过程中,是引导学生将阅读与思考、阅读与建构意义、阅读与创意结合在一起,将阅读引向深入,在提取、推论、整合、阐释信息形成评价、创生观点与主张中,提高学生的阅读思维力与表现力,体现了“阅读素养在阅读中,阅读在阅读素养提升中”这一阅读素养观。

(二)化用文本,言说一体

选文作为教学文本,可以教的内容是多方面的;指向阅读素养的选文教学,不必面面俱到,更主张用准选文的某个方面或某一个点,以引发学生有深度的思考与有张力的探究。选文的某一方面、某一个点,可以是选文的思想内容、表达形式某一方面,可以是作者独特的运思与审美情趣中的某一点,还可以是选文中某一精彩片断或某一句话,取重一点,聚焦言说,促进言说一体的创意表达。教学时,我们可以择其一点作为教学内容,化文为用,培养学生的阅读素养。阅读素养其实是读写一体化的读写素养,它更关照将读与写融为一体。因此,教学中,基于阅读素养组织选文教学,更重视如何择点而教、化文为用,实现读写一体。

教学《学会看病》一文,如果将教学重点放在理解作者是如何放手让孩子学会看病的,显然是浅用文本;如果将重点落在让学生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自然是低估了学生的阅读能力;如果是重点引导学生体会作者让生病的儿子自己学会看病时的心情、心理活动,算是抓住了选文的表达特点,却没有充分发挥选文核心教学价值。其实,母亲让生病的儿子自己学会看病这件事,虽是一件小事,但并不是所有的母亲都会这样做,因其不合常理,做法与众不同,容易引发学生不同的阅读感受与感想,形成与作者所要表达的主旨、观点不同的看法、想法。阅读选文后,学生常常会对这位母亲形成三种评价:一是认为作者是个心很硬的母亲,不顾儿子发高烧,还让他自己去看病;二是认为这位胆大心细的母亲,放心让生病的儿子去看病,看病前给儿子讲清楚了如何看病;三是,认为作者用心良苦,让儿子学会独立看病,意在让儿子从小就学会独立面对事情,是一位了不起的母亲。我们可以将这三种评价摆在学生面前,让学生自己去选择观点,去独立思考,去联系生活做自我言说。其实,让学生思考与言说的过程,是化被动理解接受为主动建构意义,意在深化阅读,推动学生对文本意义的创生。对于阅读素养的培养来说,这样的教学比单纯地理解选文内容与表达方式,来得更有教学价值,通过阅读发现文本新意义,并形成阐释,如是基于文本,又适度弹离了文本,融合生活经验做出联想与想象,做出思考与辨析,找理寻据,自圆其实的阅读,生成出融阅读思维与言说表达于一体的阅读形态,这一形态有助于培养学生分析论证这一理性的思辨能力。

(三)审视文本,批判思辨

选文进入教科书,成为教学文本,是编写者精心倾力的结果,但文本并不是权威,仅是作者个体言意表达的成品,成品有品质之分,也有高低之别。阅读文本,不能简单地成为文本崇拜者、接受者,更应是文本的批判者、再创者,对文本的批判与再创,是阅读素养观照下的选文教学新常态,是阅读教学的应有之义。对教科书文本的批判与再创作,挑战的是文本,实为挑战阅读者的阅读发现力、批判力与思辨力,而这正是我国中小学生阅读素养的“短板”,也是急需提高的不足之处。

《地震中的父与子》是一读就容易被感动的课文,但课文却是一篇“问题文”。故事发生在美国洛杉矶,有资料可查,此次地震发生于1994年1月17日凌晨4点31分,此时学校还有学生在上课吗?地震发生后,加州政府立即派出了300支搜寻营救队前往灾区实施紧急救援,课文却写明无人理睬这位父亲,他挖了38个小时,无救援人员来现场帮助他,在救援设备齐全、机制完备的美国,发生这样事件的概率极小。地震重灾区是学校,对学校进行重点救援是共识,也是常识,而加州政府却无以理睬,不合常理。洛杉矶地震是一场史无前例的大地震,楼房坍塌,地表崩裂,四处是残垣断壁,没有任何救援设备,单靠手搬动,这位父亲就能成功救援,是奇迹。也因这四点质疑,此文成为“问题文”而常被诟病。教学中,我们可以先向学生介绍课文所写洛杉矶大地震的真实情况,然后让学生读课文找问题,说依据,最后让学生对原文进行修改,进行文本再创作,创作修改成为一篇合乎情理、真实可信的课文。对课文的批判与修改,实际上,教给了学生审视课文的阅读新视角,学生审视文本,不仅需要阅读经验、生活经验,需要在比照阅读中发现问题的能力,需要有批判反思文本的意识,更需要理性思辨能力的介入。

(四)整合文本,比读发现

阅读速度、阅读量,是促进阅读素养发展的两个重要因素,也是考量阅读素养的两项重要指标。注重单篇选文精品细读,寻求的是阅读的精细化,却忽视了阅读速度与阅读量,身处信息资讯时代,阅读信息量的激增,多文本阅读已然成为生活阅读的常态,时代呼唤、期待面对海量信息的快速浏览、比较筛查、提取信息能力,通过选文培养适应时代与社会需要的阅读素养,应以掌握快速阅读、略读、扫读、浏览以及比较阅读策略方式为重,改单篇教学为多文本阅读教学成为教学的需要,增加阅读量,在规限教学时间完成阅读,是对阅读速度的挑战,以聚焦话题的方式引导阅读,在寻绎阅读速度之时,也在寻求阅读的深广度和思维力度。

基于现行教科书选文,通过重组、增选、拓展等方式,将单一文本组合成多文本,形成群文教学,已被教学实践证明,是行之有效的组文策略,也是提升阅读速度、加深阅读的有效策略。以议题组篇,本来无关的文章,形成了互文,聚合成一组群文,如以“阅读名人”议题,可将分散在四年级上册教科书各单元的四篇选文:《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那片绿绿的爬山虎》及《真实的高度》统整到一块进行多文本教学,这四篇课文所写人物故事涉及古今中外。还可以由教科书的一篇选文为基点,整合并增选其他选文,组合成多文本,如以《最后一头战象》为基础,以“动物的情怀”为议题,可以整合教科书中的自读课文《军犬黑子》,增选课外选文《藏羚羊的眼泪》《生命桥》《神鹰》,形成群文进行阅读教学。还可以基于现行教科书人文主题,将同一主题下的四五篇选文,改变其原有的单篇顺序为多篇同时教学,也实现了群文阅读教学。多文本群文阅读教学,以议题统整选文,以话题带动阅读,借助比读这一阅读策略,对不同的文本主旨内容、表达运思、语言风格、审美情趣进行比较探究,发现文本的同与异,在多文本、保有阅读量的情况下,阅读教学将有助于提升学生的阅读速度、阅读深度、阅读品质,从而促进阅读素养的发展。▲

猜你喜欢
指向教科书文本
文本联读学概括 细致观察促写作
《备急千金要方》:中医急诊教科书
科学备考新指向——不等式选讲篇
藏起来的教科书
作为“文本链”的元电影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把准方向盘 握紧指向灯 走好创新路
藏起来的教科书
“欢乐颂”行走的职场新人教科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