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宁工匠精神”培育路径探究

2018-10-12 02:04王立群
职业技术 2018年8期
关键词:海宁匠人工匠

王立群,陈 杰

(海宁市高级技工学校,浙江 海宁 314415)

0 引言

职业院校是培养技能型人才的重要基地。凸显具备地域特色的“匠人精神”的培养,符合职业教育的发展需求,亦利于学生的职业发展。

1 问题提出

1.1 职业教育发展现状

近年来,职业教育快速发展,出现了过度追求技能提升训练、忽视文化素养培养的现象,将学生视为流水线上服务生产、没有精神价值的劳动工具。一些职业院校毕业走上工作岗位后或频繁跳槽,缺少定力;或发展后劲不足,缺乏可持续发展力。现代企业在看重毕业生实操技能的同时,往往更青睐兼具优秀职业精神的高素质人才。

1.2 政策导向、调研剖析

2017年《中国人才发展报告》 指出,当前我国动脑、动手兼顾的高级技工极度匮乏,严重制约新兴服务业水平提升,成为阻碍经济发展的瓶颈。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

我国正处于全面推进改革创新、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期,将培育积聚精湛技术、专业精神、职业态度、文化素养于一体的“工匠精神”作为全面提升职业教育质量的内核,是实施“中国制造2025”的关键,有助于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现实需求。

1.3 工匠精神培育价值

“工匠精神”的培养,有助于促成职业教育内涵发展,提高办学软实力,增强竞争力和适应力;帮助学生提高人力资本附加价,实现职业生涯发展与工作岗位需求的无缝对接,增强职业适应力和迁移力。

2 概念界定

“海宁工匠精神”与区域职业活动紧密关联,是职业、产品诉求的统一,其经过长期积淀,充分展现区域职业精神及文化特色,力求打造行业精品。“精益求精,敬业奉献,持之以恒,猛进如潮”的海宁工匠精神,旨在树立质量意识,对产品精雕细琢,崇尚极致完美;爱岗敬业,无私奉献;专注执着,善始善终;敢为人先,开拓创新。其紧扣海宁地域“潮”文化特征,集中体现海宁匠人立足岗位务实创新的不竭追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度契合,令内涵更为丰厚,凸显地域特色,是海宁实现富民强市、建设美丽新海宁实践行动的凝练。

3 路径探究

对“海宁工匠精神”的培育进行全息扫描,具有多维路径:文化建设植入,彰显核心内涵;教学体系蕴含,立体构筑精髓;政企校协同育人平台契合,呈现实岗育人效应(详见图一)。

图一 “海宁工匠精神”培育路径

3.1 深厚培植校园文化

深入调研,将产业、行业、企业、职业的文化特色及对职业人的素养要求融入文化建设,依靠海宁匠人雕塑、工匠文化长廊、工匠生涯步道等器物环境载体,实现可视化育人,培养学生对企业文化的领悟力,形成独具特色的专业文化。将海宁工匠精神内涵,依据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运用新媒体平台予以呈现,使之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成为价值追求和自觉行动。建设高端制造业体验中心,引入集聚地域职业特性的工作规范与标准、职业能力与素养等优秀企业文化元素,构建7S职业标准体系,以此为规范,引导学生体验和融入生产工艺文化氛围。定期开展“弘扬海宁工匠精神”的主题活动,使学生积极参与其中,使其入耳、入心、入脑。将弘扬匠人精神与第二课堂、社团建设紧密结合,搭建文化传播与交流平台,精心开展融入“海宁工匠精神”特色的校园文化活动,如在素质拓展活动中融入“海宁工匠精神”、观看《大国工匠》等相关影片、寻找最美海宁匠人、追溯海宁匠人的青春故事等,广泛传播“海宁工匠精神”,交流技术,陶冶情操。持续推进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线的思想政治教育,开展传统文化、民族文化、地域文化、企业文化进校园活动,深入挖掘工匠文化资源,进行文化体验,凸显文化育人,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奉献精神和职业情怀,传承“择一事,精一技,终一生”的匠人心。引导和教育学生从我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诸如“六个一”行动(打扫一次卫生、读一本创业读本、拜一位师傅、完成一件作品、对父母说一声感谢、提供一次社会服务等),鼓励学生专心致志地做好每件小事,践行精益求精的“海宁工匠精神”。发挥院报、橱窗、广播、电子屏、网站、微信等宣传舆论阵地作用,以打造官方微信公众平台为重点,构建学院、系部或处室、班级三级媒体矩阵,形成校内宣传倡导“海宁工匠精神”的合力,努力形成立体、深度、持续宣传的态势。

3.2 立体构建课程体系

尝试构建立体式课程体系(详见图二),将匠人精神融入各个环节,与时俱进地完善课程建设、更新教学理念、优化教学方法,发挥课程的育人功能。

图二 培育“海宁工匠精神”的立体式课程体系

“海宁工匠精神”是区域工业文化的重要核心,我们以职业人文素养、专业文化素质为核心,构建具有显著地域工业文化特色的职业素养课程体系,培养职业观,促成学生对匠人精神的情感共鸣、价值认同,切实提升职业素养。

综合考虑学生个性特长、职业倾向等因素,在专业课程教学中渗透匠人精神教育。充分挖掘专业知识和技术体系中蕴含的精神特质和文化品格,开展行业人才需求调研,融入职场岗位所需的操作技能、程序准则、行为规范。科学设计实践教学模块,通过模拟、探究、体验实践项目,开展基于工作过程的活动,尝试生产实践与产学研一体化的路径,将匠人精神的认知与实践密切融合。

依据海宁匠人成长历程,融入心理素养课程。着力培养学生海宁工匠般的心理素养,如积极乐观的心态,坚韧不拔、锲而不舍的意志品质,面对困境逆流而上的决心,勇于承担责任的态度。

通过三维立体课程体系的构建,学生在学习中坚定职业归宿,在实践中感悟。既让学生通过职业技能训练获得一技之长,并以此为基础培养职业迁移能力;又让学生通过职业素质培育、职业精神熏陶、职业操守养成获得有尊严的工作,提升专业技能,职业情怀、职业素养获得新成长。

3.3 潜心打造师资团队

基于地域产业结构特点,将“专注专业、追求极致、勇于创新”的理念贯穿于整个师资团队建设全程及教师职业生涯发展始终,提高教师对职业的认同感、人才培养的价值感、事业的使命感。潜心打造校企双向流动的“能工巧匠型”教师团队,建立“能工巧匠型”教师库、技能大师工作室,给予“能工巧匠型”教师政策与资金保障,强化教师海宁匠人核心价值观教育、专项培训,并将“海宁工匠精神”纳入评教体系,建立考评机制。鼓励、支持教师参与企业创新创业实践,掌握行业领域最新理论与技术前沿,提升社会服务能力,推动人才培养目标逐步向高素质的能工巧匠转变。

3.4 精准定位职业生涯

尝试开展专业认知教育:将《中国高技能人才楷模读本》作为培养匠人精神的重要参考;利用先进典型帮助学生增强职业认同感,聘请各行业优秀毕业生、名牌企业能工巧匠,结合职业成长历程,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道德观、价值观,形成爱岗敬业的职业观念,树立对职业的敬畏、对工作的执着、对产品的负责;定期组织学生观看高技能人才事迹专题片;安排专业教师以“岗位对职业综合素养的要求”为内容,作专业概况介绍,让学生对将来从事的工作有清晰的整体认知,形成感性认识。组织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开设紧密契合地方产业发展需求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通过规划奋斗目标、创业就业、三年发展评估等内容,帮助学生客观认识自我,制定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形成专注执着的打拼意识。此外,利用网络、微信平台、家长会等方式宣传精准的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价值,从家庭、学校到社会,树立追求极致的职业态度。

3.5 无缝对接技能大赛

积极组织学生参加职业技能大赛,切实增强拼搏竞争意识。在比赛中,学生勇于拼搏、超越自我,不断完善、精益求精,有助于深刻理解工匠精神内涵,促动他们提升职业素养。精准对接职业能力大赛标准,将大赛文化融入教学,构建了校赛、市赛、省赛、国赛、世赛五级递进竞赛选拔机制,实现了日常教学将学习任务与技能大赛内容对接、学生专业技能的梯度式提升。借鉴世界技能大赛CIS 评分系统崭新理念和世赛测量评分、判断评分的全新规则,从任务前期筹备到任务完成、从个人特长到团队合作、从遵循规范到知识创新,力求全面科学地评价学生的综合表现。

3.6 愿景驱动创新创业

创新创业教育紧紧围绕区域经济发展规划和支柱产业,着眼产业转型升级,瞄准企业人才需求变化,建设创业中心,打造创客空间,吸引创业团队入驻,开展丰富多彩的创新创业实践活动,构建有助于强化技能教育的创新文化。邀请创业名家开展创新创业论坛,集思广益;借助校企合作共同体的支撑,打造区域内创新创业资源合作共享区;校企共同成立创业扶持基金,对可行性高的学生创业项目予以技术指导、资金扶持。大批学生通过虚拟经营企业,熟悉创业流程,同时孵化专利、发明成果,积淀创新创业文化,追求精益求精、创新超越的时代气质。

3.7 深度促成校企交融

以区域企业实际需求为切入点,结合学校专业特点,挖掘和开发校企在人才培养方面的共同需求,按照“发展·育人·就业”协同理念,打造制度化的人才合作培养体系,形成校企合作的良性运行机制、固化项目,促进产教深度融合,将培育工匠精神落到实处、细处。努力构建政府、行业、企业、学校等多主体互通对接机制,力求专业设置契合产业需求,课程内容贴合行业标准,能力素质符合职业资格要求。构建一整套科学的多主体评价指标,针对职业院校、企业和社会三方,在不同阶段对工匠精神的培养效果实施全面、客观的评价,促成对职业精神的认知与行为、在校表现与实习及毕业后工作表现多维层面的充分融合。校企的深度交融,是实现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零距离对接从而提高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的突破点。

3.8 着力践行现代学徒

现代学徒制是学生学习德技双馨的师傅严格遵循行业、专业标准,精于细节、严谨专注,磨炼实操技能的有效途径。学校聘请企业优秀技术人员到学校做相关产品的生产实验,举行专题讲座,言传身教、潜移默化。在实习过程中,学生亲身参与技术转化、商品制造、加工、包装、销售、售后服务等流程,校企共同制定一套完善、可操作的实习制度,规范学生的职业行为。为帮助学徒更好地胜任职业岗位,企业对学生进行岗前培训,熟悉企业运营模式、实习制度、文化理念。具备优秀职业素养的企业师傅现场指导实习操作,倾注职业意识与职业能力,帮助学生解决实习中遇到的技术问题。企业师傅身上体现的精益求精对学生起着耳濡目染的教育、示范作用。学生在实际工作中践行实习制度,规范职业行为,收获个性化精细培养,真正精通“一技之长”,养成区域产业所需的工匠精神,实现“对产品精雕细琢、对技术精益求精”的精神升华。

4 培育实效

4.1 办学特色凸显

“海宁工匠精神”的内涵将重视职业技能与锤炼职业精神高度融合,将办学理念、校园文化、师德氛围等营造融入实践培育环节,成为区域企业人才需求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结合点,成为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有力支撑,亦是职业院校办学文化软实力建设的精神标杆。其力求培养致力于为经济社会服务的富有地方特色工匠精神的高技能人才,确保学生就业顺畅,契合企业需求,提升职业院校文化品位,推动可持续发展,充分展现职教事业的地域特色,提升社会美誉度。

4.2 专业品质优化

培育实践紧紧围绕创新驱动发展、中国制造2025、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一带一路”等重大战略,对接地方特色与新兴产业,关注社会发展和服务民生,优化专业结构,形成了融入、引领区域特色产业分布形态的布局。品牌专业、特色专业的创新以凸显产教研深度融合、现代学徒制推进为重点,积极寻求持续性发展的突破点;教学内容对接职业标准、行业标准,紧贴岗位和实际工作过程,建立科学的专业教学标准、课程标准;构建理虚实一体化的教学环境,建立与行业企业技术要求、工艺流程、设备水平同步的实训装备标准体系;鼓励专业教师主动参与技术创新、交流,推动专业发展。在2017年浙江省“中职教育质量提升行动计划”中,太阳能专业成为中职优势特色专业;徐小林和他的中餐烹饪名师工作室成为中职名师及名师工作室。

4.3 人才价值递增

海宁匠人精神以“专注执着、精益求精、创新创造”等内涵赋予技能型人才培养德艺双馨的目标,使职业教育重新定位功能、评估价值,显现人文性、价值性和思想性的集聚。其对区域职校生的职业生涯发展与工作岗位需求的无缝对接具有重要影响,是确保技能型人才顺利进入劳动力市场,实现个人生涯发展的重要保障。匠人精神的培育,促使学生增强职业适应能力、迁移能力、生涯竞争力,大幅提高人力资本的附加值,提高就业质量,进而成为行业里的专家、技术能手。

4.4 校企协同深入

海宁工匠精神的培育,将政、企、校等利益相关主体凝聚成统一体,促进校企合作体制机制的灵活开放化。其实现了校企合作参与主体的多元化;促进利益相关主体内隐资源显性化,实现混合互动,加速校企合作多方资源的聚合与共生;实现合作主体的价值协同和异质同构,从内部衍生出共同的利益取向和价值追求,形成多方协同创新、共建合作。《技工院校校企合作共同体建设研究》立项为2017年浙江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科研课题、浙江省技工院校教学业务重点课题。

5 结语

海宁经济社会发展正处于转型升级期,需要大批具备地域匠人精神的高技能人才。区域职业院校肩负重任,需要不断探索卓有成效的培育路径,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

猜你喜欢
海宁匠人工匠
刘海宁作品(一)
90后大工匠
平凡的人 伟大的事
工匠风采
天下奇观海宁潮
工匠神形
青年匠人
旗袍匠人:坚守与传承
汽车匠人
工匠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