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敬静 贺正楚 王姣
摘要汽车制造业逐渐发展成为中国经济的支柱产业,成为中国不少地区最具活力的区域产业经济增长点.以“中国汽车制造业的整体发展状况”和“国内主要省市汽车制造业的产业发展态势”为研究内容,概括和综述中国汽车制造业的发展动态,并以此为基础观察和分析中国汽车制造业的产业发展,包括中国汽车制造业产业总体发展状况、汽车产业的区域产能分布、汽车产业区域布局的演化格局、主要省市的汽车制造业发展状况.
关键词产业经济学;汽车制造业;区域产业;产业布局;产业发展态势
中图分类号F424;F570 文献标识码A
Industry Research Information and Industrial Development
Trend of China's Automobile Manufacturing Industry
Jingjing Wu 1,2,Zhengchu He 1, Jiao Wang1
(1.Changsha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Changsha Hunan410114,China;
2.Automobile Engineering School,Hunan Communication polytechnic,Changsha Hunan410132,China)
AbstractThe automobile manufacturing industry has gradually developed into a pillar industry in China's economy, and has become the most dynamic regional industrial economic growth point in many areas of China." the overall development of China's automobile manufacturing industry" and "the development trend of the automobile manufacturing industry in the major provinces and cities in China" has been studied. Overview and review from the theoretical level of the automobile manufacturing industry, on the basis of this, the development trend of the automobile manufacturing industry in China is observed and analyzed. It includes the overall development of China's auto manufacturing industry, the capacity of the regional auto industry and the layout of the regional auto industry, development of automobile manufacturing industry in major provinces and cities of China.
Key wordsindustrial economics; automobile manufacturing industry;regional industry;industrial layout;industrial development trend
1引言
第一汽車制造厂开创了中国汽车工业发展历史.1953年,第一汽车制造厂在长春兴建,标志着中国开始探索发展本国汽车工业,随后的1956年,该厂生产出新中国第一辆解放牌卡车,1958年又生产出新中国第一辆东风牌轿车.伴随着第一汽车制造厂的发展,中国汽车制造业开始走独立自主道路,在产业培育和发展方面积极探索和自主创新.在中央的计划布局下,南京、北京、上海、济南等地相继成立汽车制造厂并生产了一些型号的轿车及载货车,如“跃进牌NJ130型轻卡”“凤凰牌轿车”“黄河牌载货车”“东风牌71型轿车”等.后来为解决产能不足、促进国防建设,又陆续成立四川汽车制造厂、陕西汽车制造厂,至此中国汽车制造业初步形成东北、华北、长江下游的生产格局.20世纪70年代末期,中国已经实施改革开放,经济体制开始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市场活力得到进一步释放.20世纪80年代末期,中国市场对轿车的需求日益增长,而当时中国轿车生产能力严重不足,轿车进口量大大超过国内轿车生产量.汽车产业因此吸引了大量的外部资金流入.为了加快发展中国自己的汽车产业,中国政府很快把发展轿车工业提上议程,主张把汽车工业作为支柱产业,并确定了轿车生产要遵循“高起点、大批量、专业化”的原则,后来在国家的支持下,相继成立了上海、长春、十堰、天津、广州等生产基地,中国汽车制造业的区域分布得到了扩张.自2000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中国汽车工业正逐步融入世界汽车制造业体系,并进入了黄金发展期,东部沿海地区汽车制造业集聚效应明显,但近几年受劳动力、土地、资源等生产要素成本的影响,汽车产业开始向中西部转移,汽车产业区域布局不断延伸,逐步形成了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环渤海地区、东北地区、华中地区和西南地区为主的六大汽车产业空间集群[1,2].
当前中国经济正面临着重要战略机遇期,中国汽车制造业逐渐发展成为中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本文成为中国制造业中最具活力的产业经济增长点[3].中国要从制造业大国转变为制造业强国,汽车制造业占据不可或缺的重要地位[4].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汽车制造业已发展为中国重要产业之一.主要研究“中国汽车制造业的整体发展态势”以及“国内主要省市汽车制造业的产业发展态势”,通过由点及面、从局部到整体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全面观察和深入分析中国汽车制造业产业发展态势.
2中国汽车制造业的整体发展态势
2.1中国汽车制造业产业总体发展状况
根据国家统计局对汽车制造业行业的分类,汽车制造业主要分为汽车整车制造、低速载货汽车、汽车零部件及配件制造、改装汽车制造、汽车车身和挂件制造、电车制造等,各产业之间的关联性较强,区域集聚性较大.
2017年,全国汽车产能估算是6358万辆,该数据含各种低速、电动汽车产量、还有各种垃圾车、物流车、军用车等特种用车(特种用车没有全部列入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的统计数据).按区域划分,汽车产能排名前十位的省市是:江苏686万辆、重庆565万辆、湖北517万辆、山东492万辆、河北374万辆、广东339万辆、吉林312万辆、上海295万辆、湖南294万辆和浙江277万辆[20].
全国汽车制造业产业格局:一是从汽车企业实力来看,上汽、东风、一汽、长安和北汽等5大集团的产销占比已经到达了68%,产业集中度以达到一定程度,但仍然存在多、小、乱、差等现象.二是从资本构成来看,中国汽车产业还是以国有资本为主,日资、德资、美资、法资、韩资、台资等为辅,民营资本力量尚弱的资本结构.三是从地域构成来看,存在着长三角、珠三角、辽吉、京津、鄂中、成渝等为主的6个产业集群,以及长株潭、桂中、豫中等产业群[20].
(1)汽车行业产业运行情况.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和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所提供的数据显示,从汽车制造业整体规模来看,2016年,中国汽车产销量分别完成2811.9万辆和2802.8万辆,在全球主要国家汽车产销量中排名第一,同比增长14.5%和13.7%,其中,乘用车产销量分别为2442.1萬辆和2437.7万辆,同比增长15.5%、14.9%,商用车产销量分别为369.8万辆和365.1万辆,同比增长8.0%、5.8%,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分别为51.7万辆和50.7万辆,同比增长51.7%、53.0%;汽车行业累计实现主营业务收入83345.25亿元,同比增长13.79%;累计实现利润总额6886.24亿元,同比增长10.66%.在进出口方面,2016年,汽车商品进出口总额1564亿美元,同比下降0.62%,其中进口金额797.46亿美元,同比增长3.13%;出口金额766.54亿美元,同比下降4.24%[20].
(2)汽车制造业产业结构分布.从汽车制造业细分行业来看,汽车制造业主要细分为汽车整车制造业、改装汽车制造业、低速载货汽车制造、电车制造、汽车车身、挂车制造、汽车零部件及配件制造业.根据现有的公开数据来看,以2015年1-6月数据为例(参见表1).2015年1-6月,汽车整车制造业销售收入为16553.87亿元,利润总额为1774.42亿元,企业数量有383家;改装汽车制造业销售收入为1024.61亿元,利润总额为24.69亿元,企业数量有552家;低速载货汽车制造销售收入为112.18亿元,利润总额为3.87亿元,企业数量有21家;电车制造销售收入为60.98亿元,利润总额为4.7亿元,企业数量有92家;汽车车身、挂车制造销售收入为520.93,利润总额为24.05亿元,企业数量有283家;汽车零部件及配件制造收入为15049.48亿元,利润总额为1088.25亿元,企业数量有11882家.显然,无论是企业规模还是汽车制造业经营规模上看,在汽车制造业细分行业中汽车整车制造、汽车零部件及配件制造、改装汽车制造业在整个汽车制造业中占有很大比重[20].
(3)汽车制造业企业数量情况.根据公开数据显示,从过去4年来看,汽车制造业企业数量逐年增加,平均每年增加注册近1000家企业,截至2015年底,全国拥有规模以上的汽车制造业企业14149家,相比去年增长14.04%.但随着每年汽车制造业企业数量的增加,每年亏损的企业数量也随着增加,其中2015年亏损企业数量高达1751家,比2014年亏损企业增加了349家.这也从侧面反映出汽车行业竞争十分激烈,并呈现出一种愈演愈烈之势.中国汽车制造业企业数量虽然在逐年上升,但亏损企业数有增不减.
2.2中国汽车制造业所在地区的区域产业产能
2017年,中国汽车产能估算是6358万辆,该数据含各种低速、电动汽车产量、还有各种垃圾车、物流车、军用车等特种用车(特种用车没有全部列入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的统计数据).按区域划分,汽车产能排名前十位的省市是:江苏省686万辆、重庆市565万辆、湖北省517万辆、山东省492万辆、河北省374万辆、广东省339万辆、吉林省312万辆、上海市295万辆、湖南省294万辆和浙江省277万辆.汽车制造业产能达到100万辆的城市:南京、扬州、盐城、重庆、武汉、襄阳、潍坊、保定、广州、长春、上海、长沙、杭州、宁波[20].
中国上述十大汽车产能省市的汽车产能分布特点,总体上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是以中心城市群为主的面状分布,分布较为集中,这一类型的省市主要有河北省、广东省、湖南省、吉林省.河北省形成了以保定、张家口、沧州为主的汽车生产地;广东省汽车生产地主要分布在以广州、深圳、佛山为中心的汽车生产基地;湖南省汽车生产地则主要集中分布在以长沙、株洲、湘潭为核心的长株潭城市群;吉林省汽车产能布局大多分布在老汽车生产基地长春市以及周边吉林市.二是多个面状相结合的均匀分布,这一类型表现较为明显的省市主要是江苏省、山东省和浙江省.江苏省汽车产能排名第一,汽车企业遍地开花,几乎各地级市都分布有汽车产业,总体上呈现出沿省会南京市和盐城市向周边城市扩散分布;山东省汽车产能主要集中在鲁东地区的青岛、威海、烟台,鲁中地区的潍坊,鲁西北地区的德州,总体呈现出“T”字型分布;在浙江省以北分布有以杭州中心的面状汽车产能地,浙江省以东有以宁波和台州所组成的面状分布.
3中国汽车制造业区域产业布局的演化格局
当前中国经济发展正面临着重要战略机遇期,中国经济新常态决定着中国制造业需要进行转型升级,在《中国制造2025》规划中多次提到汽车制造业.可以看出汽车制造业是代表未来中国制造业参与全球经济竞争的主要产业,中国要从制造业大国转变为制造业强国,汽车制造业占据不可或缺的重要地位[21].
3.1中国汽车制造业整体演化格局
21世纪以来,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外资的引入推动着中文合资企业的发展,市场的进一步放开使得中国汽车产业进入高速发展阶段,特别是随着私人消费的兴起,轿车需求量不断攀升,推动着中国汽车工业的发展,与此同时,中国在全球汽车产业的地位逐渐上升.自2006年以来,日本一直保持着全球汽车工业第一的地位,2009年,中国汽车产销量分别高达1379.1万辆和1364.48万辆,位居世界第一,首次取代日本成为全球第一汽车工业国,2010年,在国家扩内需、调结构、促转变等一系列政策措施的积极作用下,各地区纷纷扩大汽车制造业的布局[22].从2006-2015年中国各省市汽车制造业产值比重演变来看,全国汽车制造业在东部沿海地区的集聚水平略有提高,但有向中西部转移之势.2006-2010年,位于第一阶梯里的汽车制造业产值比重在10%以上的省市由上海、广东变成了2010年的上海,但广东汽车制造业产值在全国汽车制造业的产值比重仍高达9.96%;浙江省取代江苏省位列汽车制造业产值比重在5%-10%之间的第二梯队,汽车制造业产值比重增长至5.28%,而江苏省的汽车制造业产值比重降低了近2%,降低至4.53%;显然,2006-2010年汽车制造业产值比重在2%-5%之间的省市增加了河北省、陕西省,同时安徽省和广西省汽车制造业发展较快,同2006年相比,汽车制造业产值比重都有所上升,分别从3.58%、2.59%上升至4.9%、3.41%,其他省市变化不大.2010-2015年里,东部地区汽车制造业产值比重仍占据重要地位,产值比重之和从54.94%增长至58.53%,其中江苏省汽车制造业增长迅速,汽车制造业产值比重从4.53%增长至10.22%,而其他省市的产值比重增长速度均有不同程度的回落;相比之下,中西部地区汽车制造业平稳增长,其中湖南、湖北、安徽、江西、四川、重庆等地均有一定程度的增长[23-25].
总体可以看出,中国目前已基本形成东北、京津冀、长三角、长江中游、珠三角和长江上游地区六大汽车产业集群的格局.2006年以来布局汽车制造业的地区逐渐增多,逐渐从东部地区向中西部地区转移,且产业重心不断发生变化发展.2006年汽车制造业产值比重最高地区是广东、上海两地,分别占全国汽车制造业产值比重的11.58%、10.8%,2010年汽车制造业产值比重在10%以上的地区只有上海,而2015年汽车制造业产值比重在10%以上的地区就变成了江苏.相比东部地区汽车制造业的发展速度,中西部地区汽车制造业的增长速度在稳步增长,例如湖北汽车制造业产值比重从2006年的7.53%增长至2015年的8.17%,四川汽车制造业产值比重则从1.62%增长至2015年的3.51%[26].
3.2中国制造业的细分产业演化格局
根据国家统计局对汽车制造业行业的分类,汽车制造业主要分为汽车整车制造、低速载货汽车、汽车零部件及配件制造、改装汽车制造、汽车车身和挂件制造、电车制造等.由于整车制造业和汽车零部件及配件制造业作为汽车制造业的主体部分,其产值在整个汽车制造业占有很大比重,所以本文将重点从整车制造业和汽车零部件及配件制造业两个方面描述2006年以来汽车制造业细分产业区域布局演变过程.
3.2.1中国整车制造业的区域演化格局
随着国民经济水平和生活水平的快速发展,人民对汽车需求量迅速上升,拉动了整车制造业的快速发展,目前中国国内28个省市分布有汽车整车制造业企业,拥有汽车整车企业逾130多家.整车制造业区域分布演变的结果是:2006-2010年,整车制造业集聚性进一步加强,整车制造业产值比重在10%以上的省市增加至4个,主要集中在吉林、山东、湖北、广东,其中山东的整车制造业增长迅速,产值比重从6.08%增长至10.76%,同时重庆、陕西整车制造业产值比重略有上升,整车制造业产值比重分别从1.58%、4.85%上升至2.8%、5.37%,辽宁整车制造业产值比重小幅下降,整体上向汽车工业发达地区集中.2010-2015年,东部沿海地区整车制造业发展迅速,产业集聚明显,同时逐渐向内陆地区扩散发展,北京、天津、河北、江苏、浙江、江西等地发展迅速,这些地区产值比重都有不同幅度的上升,逐渐发展成为以吉林、山东、上海、湖北、重庆、广东为中心的六大整车制造业产业集群.
3.2.2中国汽车零部件及配件制造业的区域演化格局
汽车零部件及配件制造业是支撑汽车工业持续发展的基础和条件,依托于近几年中国整车制造业的带动发展,中国汽车零部件及配件市场规模不断增长,市场地位不断提高,众多零部件及配件企业围绕整车形成多级配套且不断发展壮大.尤其在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中国汽车零部件及配件市场的进一步开放,汽车消费市场的增长吸引着国际汽车零部件企业纷纷在中国建立合资或独资企业,促进汽车零部件及配件产业进一步壮大.由于东部沿海地区经济水平和科技水平较高,汽车零部件及配件作为汽车工业技术含量较高的核心组件,使得东部沿海地区汽车零部件及配件产业集聚性较高,特别是长江三角洲地区.从汽车零部件及配件制造业区域分布演变来看,2006-2010年,汽车零部件及配件制造业区域分布总体变化不大,汽车零部件及配件集聚性最强的地区仍然是江苏、上海、浙江这三个长江三角洲地区,产值比重在全国汽车零部件及配件总产值中占据10%以上;其次,产值比重在5%-10%之间的省市,2010年比2006年减少了一个省市,北京汽车零部件及配件制造业产值比重从5.27%减少为3.57%;产值比重在2%-5%之间的省市,2010年比2006年增加了一个,广西汽车零部件及配件制造业产值比重从2006年的1.64%增長至2010年的2.86%,其他省市变化不大.2010-2015年,汽车零部件及配件产业集聚性进一步加强,从前期较为分散的状态发展为现如今较为集中的状态,主要集中在长三角地区一带,2010年汽车零部件及配件产值比重在5%以上的地区有吉林、山东、江苏、上海、浙江、广东、湖北等地,七大地区产值比重累计之和为54.7%;2015年汽车零部件及配件产值比重在5%以上的地区是江苏、上海、浙江、安徽、广东,五大地区累计产值比重之和高达54.81%.
4国内主要省市汽车制造业的产业发展态势
国内汽车制造业发展较好的省市主要是江苏、重庆、湖北、山东、河北、广东、吉林、上海、湖南和浙江.限于篇幅,本文主要研究江苏、重庆、湖北、湖南.
4.1江苏汽车制造业的发展动态
江苏汽车制造业主要集中在南京、常熟、扬州、镇江、盐城、无锡、常州这7个城市.
(1)江苏全省的汽车制造业发展状况.由于区域产业基础和国家产业政策的原因,上一轮中国汽车产业的机遇留给了合资品牌,除南京外,苏南其它城市只能发展零部件产业,缺乏知名的本土整车企业.随着新一轮产业政策门槛放宽,江苏瞄准了高端的整车项目,江苏汽车业实现了更高水平的发展.具体表现为,第一,汽车产销总量在全国排名越来越靠前,专用车国内市场占有率达到10%、客车市场占有率达到18%.其中,南汽集团在高端轻型商用车领域处于全国前两位,苏州金龙在客车领域处于全国三甲之列.第二,汽车企业特别是重点企业持续强化研发投入,新技术新产品不断推出.比如,东风悦达起亚汽车有限公司在建设第三工厂的同时,同步建设技术中心,全面构筑研发体系,逐步形成自主研发能力,分阶段实现现有量产车型改进、自主品牌传统汽车和新能源汽车研发;镇江飞驰汽车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在结构和材料方面进行大胆创新,自主研发的中国首辆新型全铝底架结构冷藏车问世.第三,新能源汽车异军突起[5].
(2)南京.2016年,南京市汽车制造业首次跃升为南京第一大行业(南京市统计局,2017).南京市汽车产业结构也较合理,南京已形成完整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链.新能源车中最重要的电池、电机、电控三大零部件产业中,南京均大量生产,该市新能源产业链上已经集聚上百家配套企业.不过,尽管南京曾经是中国重要的汽车制造基地之一,然而近十几年尤其是近几年随着其他城市汽车产业的飞速发展,南京汽车产业落后了[6].
(3)常州.常州着力打造包括汽车及零部件产业在内的十大产业链,通过实施“整车带动战略”,除了旷达、星宇车灯等一批常州汽车零部件企业为上汽等企业提供配套产品之外,常州也引进了众泰、北汽新能源、东风等3大整车项目,常州汽车产业从追赶式发展转向以创新为动力,用创新引领发展.目前,常州正与百度、小米等互联 网巨头合作,寻求在无人驾驶车等领域的技术突破[7].
(4)常熟.常熟市作为一个县级城市,号称“中国最年轻的汽车城”,拥有观致、奇瑞捷豹路虎2个整车生产企业和1个丰田研发中心.大型运钞车、美桥汽车轴承等在国内同行业中处于领先地位,新能源汽车企业发展迅猛.常熟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汽车零部件产业门类,通润汽车千斤顶产量连续10年占世界第一,汽车内饰件在国内同行业中销量排名第一,这些都为引进整车项目积累了产业基础.常熟汽车产业快速发展的经验是:一是整车带动产业集聚,整车企业对相关零部件配套的集聚作用显而易见.二是常熟检验检疫局在进口汽车及零部件的工作方面提速增效.2015年初,常熟检验检疫局先行先试,推荐其为全省首个“进口直通”区域一体化试行企业,在常熟报检、施检.三是推进汽车企业的智能化、信息化、自动化建设[6].
(5)扬州.扬州汽车产业虽有着良好发展基础,但发展之路并不平坦.从上世纪九十年代产业居扬州规模经济“八龙”之首,到“十一五”期间亚星、黎明等整车企业滑坡,再到目前今天的“三大产业板块”,扬州汽车产业走过了一个“V”形反转历程.2016年扬州汽车产业总产值达1326亿元,汽车产业成为扬州工业经济的“火车头”、转型升级的“生力军”.近年来,随着上海大众、潍柴动力、江淮集团等三个重点企业入驻扬州,扬州培育建设了三个汽车专业园区,全市汽车产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扬州汽车产业核心领域也由零部件主导向整车带动多元发展转变.汽车产业和机械加工产业均是扬州的优势产业,扬州将设法使汽车制造高端智能化与传统的机械加工结合起来,这是扬州的两个优势产业发展方向[6].
(6)镇江.镇江汽车产业存在的主要问题:整个汽车工业规模不大;零部件企业规模小,布局分散.目前镇江的零部件配套企业布局仍比较分散,分布在丁卯、大港、丹阳、扬中、京口、润州等区县;引进的汽车厂商和本地零部件企业的合作体系未建立起来,很难带动镇江现有零部件企业发展.在现代化汽车配套的主要部件,镇江没有一个本土产品.镇江本地零部件企业为北汽集团配套占整车的产值不足10%.进口零配件的比例较高,很难带动镇江本地现有零部件企业的发展[6].
(7)盐城.盐城是江苏省最大的乘用车制造基地,汽车产业是盐城市第一支柱产业.围绕整车、零部件、汽车服务业“三个千亿”产业目标,积极打造集汽车制造、汽车科技、汽车商贸、汽车文化、汽车旅游为一体的中国现代汽车名城.盐城正在实施传统乘用车和新能源汽车研发并举战略,全市初步具备新能源汽车领域重要的整车和关键零部件的研发、实验、检验、认证及孵化的公共平台功能.
(8)无锡.无锡汽车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困难是:一是无锡没有突出的整车企业发挥龙头作用,现有整车企业未能对汽车产业发展起到强劲带动和支撑作用.二是汽车企业规模普遍较小,行业经济地位不高.从企业层面来看,规模普遍较小,缺乏产销过百亿的大型企业,而且布局分散、生产集中度不高.三是汽车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和产品开发能力薄弱.无锡汽车及汽车零部件品种虽然多达1000余种,但高技术含量的改装车和汽车主要零部件总成以及关键汽车零部件产品不多.無锡汽车产业要进一步发展,一是重点发展新能源汽车及配套零部件,抢占未来市场主导权.重点发展新能源客车及配套零部件,在技术上做好研发和储备,在产品上做精做强.二是着力打造商用车和客车生产基地.三是坚持创新驱动,实施精品工程,着力打造无锡汽车零部件产业品牌.四是提高汽车零部件产业集中度,培养零部件产业“小巨人”.五是加快产业基地发展.汽车工业需要大量土地和空间资源,汽车零部件产业的集群发展有利于提高产业的整体竞争能力[6].
4.2重庆汽车制造业的发展动态
重庆市以汽车和电子作为两大支柱产业,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突破2万亿元大关.汽车产业形成原材料、零部件、整机上中下游产业链集群,近年来增速超过20%,长安汽车连续多年居重庆百强企业榜首[8].
在重庆市汽车产业集群研究方面,有学者利用波特的钻石模型对重庆市汽车产业集群的生产要素、需求条件、企业的战略竞争、相关支持产业、政府和机遇进行了描述和定性的分析,明确重庆市汽车产业集群的特点和优势,为定量分析和评价重庆市汽车产业集群竞争力和提出提升其竞争力,提出了对策建议[9].
生产性服务业是否对汽车制造业产生影响,有学者以重庆为例对此进行了研究.重庆是中国西部中心城市,经济发展速度迅猛.重庆聚集了包括长安集团在内的一大批汽车制造企业,是中国汽车制造业的主要集聚区域之一.重庆的生产性服务业和汽车制造业存在融合度不够问题.研究重庆市生产性服务业对汽车制造业发展的影响,有助于了解重庆市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情况及与汽车制造业之间的关系,从而理清重庆市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思路,促进汽车制造业发展.研究表明:重庆市生产性服务业对汽车制造业具有正向影响作用,且影响作用较为显著.生产性服务业对汽车制造业的作用弹性为0.40932,即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每增长1%,汽车制造业增长幅度为0.40932%[10].
汽车制造业当前面临的一个主要难题,就是如何集聚更多的专门人才.有必要对重庆市当前的汽车制造业人才集聚环境进行准确评价,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优化改进,提升重庆市汽车制造业对专门人才的吸引能力.通过对重庆市汽车制造业人才集聚环境的相关研究,得出结论:一是汽车制造业人才集聚与汽车制造业的发展有着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关系.二是重庆市汽车制造业人才集聚环境存在产业效益低下、薪酬水平较低等不足之处,难以为重庆市汽车制造业战略目标的实现提供充足的人才支持[9].
物流成本占制造业总成本的近三成,通过集群化方式节约物流成本进而降低企业成本,重庆的汽车行业已经做到了两个80%,即80%的配件就近采购和80%的货运就近采购.重庆汽车产业快速发展的重要经验在于:建设全产业链.在招商引资中,重庆充分考虑到了汽车全产业链战略布局,比如通过垂直整合上下游产业链,依托全产业链形成产业集群
4.3湖北汽车制造业的发展动态
湖北省汽车制造业是该省四大支柱产业之一.2016年,湖北汽车产业发展情况是:全省汽车产业发展速度稳中趋快,速度快于全省工业.整车产量增长明显高于预期.重点企业稳步快速发展.投资力度加大,全省汽车行业完成投资1325.78亿元.汽车产业结构优化,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换档提速.湖北汽车产业发展存在自主品牌综合竞争力不强,产业技术创新能力弱,零部件发展滞后等问题(湖北省统计局,2016).
自2010年起,武汉汽车超越钢铁成为首个千亿产业,汽车产业已连续7年保持武汉第一大支柱产业地位.2015年,武汉汽车产业累计完成产值2614.46亿元,同比增长22.3%,占全市工业的比重达到21.3%,对全市工业经济增长贡献率达64.6%.2016年,武汉汽车产业规模在中部汽车产业城市中排名第一,在全国汽车产业主要城市中,武汉汽车产值位居第6位.由于五大整车企业聚集武汉,武汉吸引了大批汽车零部件企业,目前,武汉拥有近500家汽车零部件企业,生产的产品涵盖了变速箱、底盘、车身、电子、内饰、玻璃等主要零部件(湖北省统计局,2016).
4.4湖南汽车制造业的发展动态
(1)关于湖南汽车制造业总体发展的研究.近年来,湖南汽车制造业发展速度较快.2012年,湖南汽车年产量还不足40万辆.2017年,湖南汽车年产量就达到100万辆.目前,湖南拥有规模以上汽车工业企业400多家,其中主要整车企业14家(上汽大众、广汽三菱、比亚迪、吉利、北汽、众泰等企业).形成了以轿车、SUV、专用车和新能源汽车等整车制造企业为龙头,多零部件制造企业为配套企业,汽车电子、节能型发动机、变速器和动力电池、电机、电控等关键零部件和基础件产业链在湖南已经形成,汽车产业链已经较为齐全(湖南省统计局,2016).湖南汽车产业主要分布在长沙经开区、株洲高新区、湘潭的九华经开区以及衡阳、永州、常德、邵阳、娄底、益阳.
湖南汽车产业现有技术创新模式的不足之处:一是汽车产业开发体系的产学研合作有待强化改进;二是技术创新方式上过多倚重创办新企业;三是技术创新主体较为单一,过多依靠政府.湖南汽车产业对经济的带动作用呈减弱趋势,配套行业没能跟上汽车行业的发展,汽车产业对经济带动能力的提升受到限制[11].
如何加快发展发展湖南汽车制造业.研究者认为[12]:一是湖南要逐步形成以整车制造业为核心,配套零部件制造业为支撑,现代汽车服务业为保障的现代化汽车产业体系,全力打造中国中部地区自主创新区核心区特色汽车及零部件产业基地.二是利用财税扶持政策加以引导,结合汽车产业关联度高、资金积累能力强等特点,要根据汽车产业的每一个流程来归结财税政策的效应以及改进建议.三是保障融资渠道畅通.汽车行业生产成本较高,资金需求量大,政府可出台优惠政策,设立专项奖励资金,对于研发成果有突出贡献的企业予以奖励,对于信用度和发展前景较好的企业要保障融资渠道畅通.四是实施产品转型升级战略,对一些产能落后的整车配套企业,鼓励其通过企业兼并重组的方式整合资源扩大规模及影响力;加大对新能源汽车的推广力度,如比亚迪、众泰在新能源汽车方面发展相对成熟,可以通过与网约车或公共租赁合作等方式扩大这些汽车的知名度等.五是创造自主品牌.湖南汽车产业的发展主要依靠招商引资,引进来的企业主要是子公司、分公司,缺少研发部门、集团总部等企业核心,在湖南扎根不深,自主性不强.湖南汽车制造业中的广汽菲克、广汽三菱、比亚迪等均是子公司,上汽大众是分公司,子公司或分公司的发展决策、资金实力、研發能力均受制于集团总部,在湖南的自主发展受到一定的制约和影响.湖南缺少本土标志性整车企业,没有自主品牌,难以向外扩张.六是在一系列政策的支持和推动下,近年来新能源汽车发展迅速,但随着扶持政策逐步到期退出,企业承受的压力明显加大.尤其是随着补贴政策逐步退出,购买者支出压力大增,购买意愿减弱,导致生产企业订单剧减.新能源汽车总体产业规模较小,关键零部件进入门槛较高,整车企业较难在本地采购到需要的零部件,本地的零部件企业也无法分享新能源汽车企业发展红利,形成产业孤岛.
(2)关于长沙汽车制造业总体发展的研究.湖南省的汽车制造业主要集中在长沙.近年来,长沙汽车产业通过超高速持续增长,已经成长为长沙的支柱产业.2016年,长沙汽车制造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929.52亿元,比上年增长57.6%.其中,汽车整车制造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481.28亿元,为上年的2倍.汽车制造业已形成以轿车、越野车、新能源汽车等6大类整车为核心的产业集群.长沙本土汽车品牌车型Jeep系列、柯迪亞克、欧蓝德、猎豹CS9.2017年,长沙汽车产业(汽车及零部件制造产业)突破1000亿,产值达到1011.6亿元,比上年增长42.3%[13].
长沙汽车产业聚集了135家企业(汽车及其零部件配套企业),包括上汽大众、比亚迪、北汽福田、广汽菲克、广汽三菱、长丰集团、众泰汽车、梅花汽车等知名品牌汽车生产企业所辖的整车制造企业10家,以及博世长沙、住友橡胶等知名零部件汽车企业24家.整车制造企业能够生产轿车、轻中重载货汽车、越野车、专用车、客车、新能源汽车等6大类整车类型的车辆.
2016年,长沙市135家汽车制造业企业尽管发展效益整体趋优,但是仍有13家企业存在亏损,亏损面达9.6%,比长沙市规模工业平均水平高3.2个百分点,亏损额为5.96亿元.汽车制造业企业资金需求量大,资产增长较快,2016年资产比上年增长27.4%,但同时企业负债率较高并以相同速度增长,全年汽车制造业企业资产负债率高达74.0%.另外,企业资金流转不畅也影响长沙汽车制造业的效益.一方面,两项资金占比大,应收账款和产成品两项资金占流动资产的38.2%,比上年提高4.6个百分点.另一方面,企业回收账款较慢,全年汽车制造业企业应收账款154.41亿元,平均应收账款回收期59.8天,比上年增加1.7天,比长沙市规模工业平均水平慢9.2天,企业流动资金使用效率偏低(长沙统计局,2014,2015,2016).
(3)关于湘潭汽车制造业总体发展的研究.湘潭汽车及零部件产业的短板是:全市5家整车生产企业零部件配套在市内配套的不足5%,省内配套不到10%,其中核心骨干企业吉利汽车到湘潭落户已有多年,市内和省内对其配套的企业仍然只有6~10家.湘潭汽车及零部件产业还存在企业各自为营、各自为阵、独立发展的层面,未能整合资源,真正形成集聚产业集群的强大合力.此外,全市汽车物流、汽车金融、售后配件服务方面还处于初级阶段,二手车拍卖、报废汽车回收利用处于粗放发展状态,汽车拆解、零部件再创造、汽车文化等衍生产业几乎为空白[14].
(4)关于株洲汽车制造业总体发展的研究.汽车产业是株洲市重点培育的五大千亿产业集群之一,对于株洲推进产业转型升级、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株洲汽车产业在取得明显成效的同时,也存在产业规模小、配套水平低、研发能力弱等问题,新时期株洲汽车产业需要从组织领导、政策经费、园区建设、科技支撑、人才战略等方面制定相应发展策略,助推打造株洲汽车产业升级版[15].
4.5国内其他部分省市汽车制造业的发展动态
沈阳汽车制造业产业竞争力如何.有学者通对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对沈阳的汽车制造业进行分析研究,得出沈阳汽车制造业存在的问题.发现近年来沈阳市的汽车产业的快速发展,但产业竞争力仍然薄弱,针对沈阳市汽车产业发展的优势进行发扬和发展,针对沈阳汽车产业发展面临的劣势提出一些对策和建议[11].
汽车制造业竞争力的提高可以借助于网络组织,有学者以天津为例对此进行了研究[16].通过对天津汽车制造业的网络组织和产业竞争力进行调查,得出天津汽车制造业的主要竞争优势以及网络组织的现状及特点.研究结果显示,从总体上看,代表网络组织特性的网络力度、网络质量、诚信与互惠情况、网络规模和网络开放度,对天津汽车制造业竞争力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相对于其他的网络组织特性指标,诚信与互惠对于天津汽车产业竞争力的影响效果最为显著,这对于汽车产业的管理实践有重要启示.该结论对提升天津汽车制造业的集群竞争力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城市地方政府应该如何制定适合自身经济社会发展的汽车产业配套政策和规划,做大做强汽车产业,有学者对广州市花都区支柱产业——汽车产业的优势、劣势、机遇和威胁作了概括,用支柱产业的选择标准和总体环境分析(PEST分析)解释了花都为什么选择汽车产业作为其支柱产业和针对花都产业政策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如何以政策为导向,完善区域政策体系去营造可持续发展的大环境.同时总结出一些具有普适性的规律和启示,供其他像花都区那样在发展汽车产业刚起步的地区参考[17].
汽车制造企业的物流合理化,有助于先进的物流理念和先进的信息技术被汽车制造企业所采用,再加上先进的物流技术,汽车制造企业可以系统地整合供应、生产和销售物流,促进汽车制造企业的物流现代化.第三方物流如何影响汽车制造业的发展,刘晓芳以柳州市为例对此进行了研究.柳州市作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重要工业城市,拥有广阔的国际国内市场,具备建设成为国际汽车产业集群中心的区位条件.大力发展汽车制造业的第三方物流业,是推动柳州汽车制造业快速发展的重要途径.柳州市汽车制造业的第三方物流业,存在着发展规模小、服务水平较低、人力资源匮乏、利益博弈激烈等问题.这些问题影响了柳州市汽车制造业与其第三方物流关系的稳定性,严重阻碍了汽车工业快速发展[18].
5结论
中国汽车制造业已经形成了主要以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东北、中部、西南地区为主的产业集群,尽管长三角、珠三角以及京津冀地区空间布局占比优势明显,但中部地区、西南地区的汽车制造业正在崛起,并逐渐形成了以武汉、重庆为中心的汽车产业集群.当前,中国正处于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许多传统产业正面临着转型难问题,而汽车制造业作为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先驱,国民经济支柱产业的地位越来越突出,对促进地区经济转型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中国要进一步加大汽车制造业的区域布局,以便加快产业发展.针对中国现阶段汽车制造业区域布局现状,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是加强顶层设计,优化产业空间布局.目前中国正处于经济转型期,各大产业正在进行调整优化升级,汽车制造业作为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先驱,为实现汽车制造业未来可持续发展,应优化汽车制造业产业布局中存在的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和困难.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东北、中部、西南地区等六大产业集群占据了全国汽车制造业很大比重,对汽车制造业转型升级具有绝对优势,淘汰落后产能的企业和产品,加强产业和产品的顶层设计.例如东部沿海城市经濟发展较为发达,资金实力雄厚,科技创新能力较强,对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培养具有良好的条件,新能源汽车作为国家政府重点培育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潜力巨大,在考虑资金、技术等资源要素的条件下,合理布局新能源汽车产业,提高产业竞争力.
二是强化汽车产业分工与合作,更好的发挥汽车制造业集聚效应.目前中国在汽车制造的关联产业的协同与合作仍需进一步优化与完善,从汽车研发、零配件供给、整车生产到销售所涉及的环节和产业众多,而各产业之间又有着严格的分工与合作.由于不同地区要素资源禀赋不同,拥有的优势也不一样,各地区应发挥比较优势,整合各自优势产业与资源,实现区域间优势互补,促进区域间的协调与合作,推动汽车制造业区域性发展.同时注重发挥汽车制造业的集聚效应,促进技术升级,推动产业结构调整.通过“企业向园区集中,园区向城市集中”的产业发展基本趋向,推动汽车产业园区建设为汽车制造业的集聚性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更好的发挥汽车制造业的集聚效应,强化分工与合作,提高生产效率,延伸产业链条.
三是提高研发投入水平,推动产学研项目建设.加大研发投入有利于汽车制造业区域布局.当前,中国的研发投入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全国各地区除了北京、上海两地研发投入水平达到世界领先水平外,其他地区研发投入强度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尤其是西部地区.因此,一方面要进一步完善政策体系,激发市场主体开展研发活动的积极性,引导企业、科研院所、高校等加大研发投入力度,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另一方面,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利用市场机制配置研发资源,确保研发投入的针对性、及时性和有效性.汽车制造业是一个集人才、科技、资金等资源要素为一体的产业,政府应鼓励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研究中心、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合作,其中企业是主体,政府是协调者和支持者,高校和科研机构是人才供应者和重要参与者,以企业技术需求为目的,推动产学研项目建设,提高汽车产业科技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马超.中国汽车制造业区域分布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经济学院,2015.
[2]李美琦.中国汽车制造业空间分布演变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经济学院,2015.
[3]吴铮争,吴殿廷,袁俊.中国汽车产业地理集中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8(1):116-121.
[4]赵俊竹,孙铁山,李国平.中国汽车制造业集聚与企业区位选择[J].地理学报,2014(6):850-862.
[5]颜炳祥,任荣明,扬中华.汽车产业集群竞争力评价模型研究—以长三角地区汽车产业集群为例[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8(4):135-138.
[6]李征琴.江苏汽车产业走向“中兴”[N].中国经济时报,2014-08-26(7).
[7]商轩.再谋常州汽车产业新发展[N].常州日报,2016-02-25(7).
[8]宋寒,李思,张清博.重庆市汽车产业可持续发展动力机制分析[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7,31(12):61-70.
[9]张开碧,万素波,王臣,张洋川.基于“工业4.0”的重庆汽车产业发展战略研究[J].重庆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6,29(2):18-20+42.
[10]文洁,司书姗.“一带一路”背景下提高重庆市汽车制造业竞争力的对策[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7,31(9):51-57+89.
[11]王蕊.沈阳汽车城生态工业园区创建研究[J].科技展望,2016,26(23):308.
[11]吴艳,贺正楚.新能源汽车与生产服务的产业融合路径及其影响因素[J].系统工程,2016,34(6):31-37.
[12]吴艳.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评价与选择[J].科学学研究,2011,29(5):678-683+721.
[13]长沙汽车制造企业已达135家[N].三湘都市报,2017-05-06(5).
[14]吴敬静.基于创新角度之下的中国汽车产品流通渠道机制研究[J].品牌,2015(9):89-90.
[15]陈一鸣,龚文斌.汽车制造业上市公司资本结构与财务绩效关系研究[J].经济数学,2017,34(3):14-20.
[16]冯萱.天津汽车产业发展与金融支持的实证分析[J].时代金融,2014(21):74-81.
[17]熊学慧.中国汽车核心高利润部件外资垄断[J].中国外资,2016(21):56-57.
[18]吴坚,黄家章.柳州汽车产业发展新定位探析[J].经济与社会发展,2015,13(6):11-13+51.
[20]贺正楚,王姣,吴敬静,刘大能.中国汽车制造业的产业地图与产业布局[J].经济地理,2018(4):89-97.
[21]贺正楚,潘红玉.德国“工业4.0”与“中国制造2025”[J].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30(3):103-110.
[22]赵福全,刘宗巍,郝瀚.中国汽车工业强基战略与实施建议[J].中国软科学,2016(10):1-10.
[23]温志群.中国整车制造业空间布局[J].汽车纵横,2013(10):94-97.
[24]贺灿飞,谢秀珍,潘峰华.中国制造业省区分布及其影响因素[J].地理研究,2008(3):623-635.
[25]谢志明,张媛,张蜜等.新能源汽车产业专利趋势分析[J].中国软科学,2015(9):127-141.
[26]刘颖琦,王静宇,Kokko Ari.产业联盟中知识转移、技术创新对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影响[J].中国软科学,2016(5):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