卜善娇
(山东省日照市人民医院血液科,山东 日照 276800)
白血病在临床上属于一种常见的恶性肿瘤疾病,此疾病病程快、发病迅速,治疗费用较高,不仅仅会给白血病患者带来极大的生理痛苦,影响到白血病患者的心理状态[1]。小儿白血病患儿因年龄较小,因此需要对其心理进行更好的护理,本次择取我院白血病患儿进行研究,报告如下:
本研究在我院2015年2月到2017年2月选取白血病患儿48例,根据随机数字的分组方法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全部患儿均符合临床白血病诊断标准,且排除感染性疾病、重要器官功能性障碍者。24例对照组患儿中男13例,女11例,年龄6-10岁,平均年龄(7.8±1.25)岁;实验组24例患儿中男性14例,女性10例,年龄7-11岁,平均(8.1±1.74)岁。两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对照组常规护理主要包括监测患儿生命体征,配合基础性护理以及饮食指导。
实验组:心理护理具体措施为:①环境护理:护理人员需要在治疗过程中为患儿提供舒适、安静的病房环境,维持患儿良好的心态;②健康教育:护理人员应向患儿及患儿家属详细告知白血病的相关知识和治疗主要手段,缓解患儿对治疗的焦虑和恐惧心理;③针对性护理:护理人员针对存在负面情绪的患儿进行针对性护理,护理人员应以鼓励的方式帮助患儿树立良好的治疗态度,安慰患儿,关怀患儿,同时还需关注患儿情绪的变化,在患儿行腰穿和胸穿治疗过程中,护理人员可通过讲故事等方式转移患儿注意力[2]。
①治疗依从性:患儿在治疗过程中能够配合穿刺过程,且无吵闹(依从),患儿不能接受骨穿和腰穿,大声哭闹,拒绝穿刺(不依从),患儿依从率=依从例数/总例数;②应用抑郁自评量表(SDS)以及焦虑自评量表(SAS)对患儿护理前后的心理状态进行评分,并详细记录,评分越高,则表明患者心理状态越差。
应用统计学软件SPSS20.0对数据进行研究,计数资料应用卡方检验,同时计数资料采用率(%)进行描述,计量资料应用配对t检验,数据对比后得到的P值小于0.05,则具有统计学意义。
两组试验组治疗依从率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一)。
表1 两组患儿治疗依从性分析对比(%)
护理后,实验组与对照组患儿焦虑、抑郁心理状态评分相比较,差异明显,统计学意义成立(p<0.05)(见表二)。
表2 两组护理前后心理评分分析对比(±s,分)
表2 两组护理前后心理评分分析对比(±s,分)
组别 数值(n) 抑郁评分 焦虑评分护理前 护理后 护理前 护理后实验组 24 26.97±4.29 17.07±1.48 42.53±4.31 29.04±3.52对照组 24 26.76±4.35 22.55±3.68 42.62±4.38 38.26±4.11 t值 / 0.1683 6.7683 0.0717 8.3470 P值 / 0.8670 0.0000 0.9431 0.0000
目前,我国儿童恶性肿瘤发病率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其中白血病发病率较高,且每年发病率均上升。白血病在临床上是一类造血干细胞恶性肿瘤疾病之一,该疾病不属于绝症类型,儿童患病多属低危险性,因此较容易治愈。白血病治疗周期较长,且治疗费用昂贵,患儿还会承受较大的痛苦,患儿在治疗过程中会出现一些负面心理,严重影响到患儿的治疗效果[3]。在治疗过程中,患儿会出现较多的不良反应,例如胃肠道反应、脱发以及肝功能损伤等,患儿往往会因为身体上的痛苦对化疗产生恐惧、抵触的心理。白血病患儿年龄较小,情感较为脆弱,身体各项功能发育还不够完善,因此很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在化疗中因巨大的痛苦导致精神状态低下,严重影响到患儿的治疗效率。心理护理主要从环境护理、健康教育、针对性护理等几个方面对患儿进行全面的护理,能够改善患儿焦虑、恐惧心理状态,减轻患儿心理负担,还能够提高患儿生活质量,心理护理的有效率较高,能够帮助患儿顺利完成治疗,促进患儿的康复[4]。本研究结果显示,采取心理护理的实验组患儿治疗依从率为95.83%,明显优于采取常规护理的对照组(66.67%),护理前,两组患儿心理状态评分无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对照组患儿抑郁心理评分和焦虑心理评分显著高于实验组,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提示心理护理的护理效果更佳。
综上,心理护理实施于白血病患儿的治疗过程中,能够明显提高患儿治疗依从性,缓解患儿负面情绪,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