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凌艳,曾 吉,梁 师,刘 琴
(四川省乐山市人民医院肿瘤血液科,四川 乐山 614000)
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化疗虽然可缓解肿瘤患者遭受反复静脉穿刺的痛苦程度,但却会受到置管后伴发并发症的影响而减弱治疗效果,特别是静脉血栓并发症的发生,危害最大、处理也最为棘手[1]。本文针对致患者发生静脉血栓的原因进行分析,提出针对性的护理干预对策。
选取2016年10月~2017年10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肿瘤患者140例为研究对象,依照数字表法随机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70例。观察组男42例,女28例,年龄30~75岁,平均年龄(51.6±4.2)岁;对照组男40例,女30例,年龄33~77岁,平均年龄(52.5±4.3)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对照组给予PICC置管的临床常规护理工作,具体内容包括导管的良好维护、穿刺与消毒处理、评估拔管时间等方面。在上述基础上,观察组针对致静脉血栓的原因进行护理干预,具体如下。
1.2.1 原因分析
①疾病原因:肺癌患者多发静脉血栓,特别是晚期肺癌患者,由于其血液处在高凝状态之下,且在静脉血栓形成患者中,其血液里面会含有大量的纤维蛋白原含量,同时血小板数量也会出现大量的激增。随着血小板数量的增多,会通过多种途径致使血液发生凝固,从而血小板密切集聚,使得肿瘤患者其血液状态始终表现为高凝。②血管内膜损伤原因:由于发生血管内膜损伤,会直接导致血栓形成,在内皮细胞发生US扭伤后,便会发生内皮分泌胶原,造成机体分泌大量的组织因子,随之内外与外源凝血过程被启动;它的诱发因素主要有:静脉置管损伤到了血管内膜,静脉穿刺、导管置入时导致发生内膜损伤,多次、反复的静脉穿刺及送管时使血管内膜遭受到较严重损伤,而随着留置导管时间的延长,也会更进一步加重血管内膜损伤。③静脉血流速度迟缓:之所以会形成静脉血栓,血小板、白细胞的聚集与血小板沉积是集中关键性原因,在血栓块儿大量形成的趋势下,会阻滞血流的顺畅性,伴随血液成分的停驻,血栓便会形成[2]。
1.2.2 护理干预方法
①置管前:落实置管宣教工作,消除患者对置管的紧张和恐惧心理,做好对患者相关的评估工作。②置管中:委派经验丰富、具备PICC置管资质的护士进行PICC置管工作,以防止反复穿刺造成血管内皮损伤。穿刺前,PICC导管使用肝素钠稀释液浸泡,起到良好的抗凝血效果,注意穿刺时导管的尖端应到达上腔静脉下1/3段。③置管后:做好导管的维护工作,落实对患者病情的观察,及时发现静脉血栓疑似症状,叮嘱患者若自觉有疼痛、酸胀、置管侧肢体臂围增加或者是其它不适症状立即告诉护士;④全程心理干预:告知患者身着宽松、棉质的衣服,置管后加强肢体功能锻炼,包括术肢手部的握拳和松拳运动等;置管侧肢体避免有过度动作、切忌抬重物,以此来尽量减小对血管内皮的机械刺激。
统计并对比两组患者的静脉血栓发生率。
采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采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观察组静脉血栓发生率仅为7.1%,明显少于对照组的2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静脉血栓发生情况比较[n(%)]
肿瘤患者一般情况下都需要接受化疗治疗,PICC置管虽然能在很大程度上帮助患者减弱其治疗痛苦感,但是却也极易伴发静脉血栓等并发症,有发展成为肺栓塞,栓塞等疾病的几率,降低患者的生存质量[3]。
临床有研究结果表明,之所以会形成静脉血栓,可归结出3个方面的诱因,第一个是由于未能规范的进行PICC置管,使得发生机械性刺激,继而造成对其血管内皮的损伤;第二个便是由于来自肿瘤组织释放出促凝物质、促血小板凝集物质的影响,致使患者其血液高凝;其三是患者长时间的卧床会使其血流速度变得缓慢,随着血液瘀滞的发生,易形成血栓。
针对肿瘤患者于PICC置管后静脉血栓形成的原因进行分析,本次研究提出施以针对性的护理干预方法,结果表明:观察组、对照组静脉血栓发生率各为7.1%、2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可见,通过置管前、中、后和有效的心理护理干预,可使患者提高治疗的信心,减少或者是避免患者发生静脉血栓。
总而言之,针对肿瘤患者PICC致静脉血栓发生的原因施以针对性护理干预,可预防或减少患者静脉血栓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