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 莹
(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关节外科,新疆 乌鲁木齐 830054)
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需要患者在手术后的一段时间内将助行器材进行应用,将患者患肢负重进行减少,防止其出现跌倒现象,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1]。临床中,这样的助行器材主要分为两种,不同的器材其使用功能和原理都具有一定的差异性,对两种器材的使用效果进行探究对比,有利于患者的病情恢复,选择更适合患者应用的器材,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2-3]。因此,本研究主要对框架式助行器辅助方法和腋式拐杖辅助方法进行研究,对患者的恢复效果进行比较。现报道如下。
选取2015年9月~2016年9月在我院接受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手术的患者120例为研究对象,将其进行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60例。对照组男33例,女27例,年龄45~72岁,平均年龄(64.37±5.34)岁;实验组男35例,女25例,年龄44~71岁,平均年龄(63.79±5.91)岁。所有患者均自愿参与调查研究,排除具有精神病史、严重心肺疾病、糖尿病、依从性较差的患者。同时,研究所使用器械均来自同一生产厂商。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器械质量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对两组患者进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手术,在术后1周内对患者展开功能性锻炼,采用电话回访的方式进行,将锻炼方法及相关注意事项传授给患者,并鼓励其进行积极锻炼。其中主要包括:踩裸泵练习、股四头肌练习和髋关节的屈伸练习、辅助支持行走练习[4]。要保证患者锻炼3次/d,20~30min/次,并提醒患者根据自身的恢复情况进行适当的运动,将日常生活中的不良姿势进行改正,并严格遵循由易到难的锻炼原则,避免脱臼等情况的发生。观察组采用腋式拐杖辅助行走方法;对照组采用框架式助行器辅助行走方法。对两组患者采取相同的治疗方法,所使用的缓解疼痛的镇痛药也均为同种药品。并在术后的12个星期内与患者家属进行沟通,对患者的锻炼情况进行指导和督促,并对其情况进行记录总结。
本次研究数据采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采用x2检验,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实验组出现假肢下沉情况的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并且其VAS疼痛情况评分也低于对照组,但是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却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髋关节功能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恢复情况评分比较(±s,分)
表1 两组患者恢复情况评分比较(±s,分)
组别 n 假体下沉位移 VAS疼痛 髋关节功能 生活质量实验组 60 1.54±1.03 57.64±3.14 89.61±1.34 88.61±4.61对照组 60 1.98±1.34 89.14±4.51 87.14±1.24 85.16±4.98 t 0.349 27.614 0.134 4.167 P<0.05 <0.05 >0.05 <0.05
不同的助行器材在使用原理和方法上都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在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手术后期对其进行选择,对患者的恢复情况直观重要[2]。
本研究以我院接受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手术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框架式助行器进行辅助行走,实验组则采用腋式拐杖辅助行走,对两组患者锻炼6个月后的恢复情况进行比较。研究结果为:实验组出现假肢下沉的情况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并且其VAS疼痛情况评分也低于对照组,但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却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的髋关节功能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表明,采用腋式拐杖助行方法的稳定性显著于框架式助行器辅助方法。
综上所述,在对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手术后的患者假体早期稳定性进行增强的过程中,腋式拐杖助行方法比框架式助行器辅助方法更有助于患者假体的早期恢复,能够有效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减少VAS疼痛情况,提高患者满意度,值得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