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主任做的是人的工作,是一门博大精深的人学,对学生的关注就是对人的关注,如果没有对人生、人性、人文的深切关注,没有对人的发展的浓厚兴趣,班主任工作充其量只能停留在模仿阶段,不可能会有智慧的闪光,更不会有文化的滋润。
班主任是学生的人生导师,顾名思义,就是为学生成长指引方向的人。班主任要建班育人,需要更多考虑如何通过班级的文化建设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成长氛围,让学生在这个氛围中找到自己努力的方向,找到能够与自己一起共度成长时光的伙伴,找到为自己的成长提供正能量的精神家园。班级文化建设做得好,班级就有一种催人向上的态势,这种态势可以给学生以正能量,可以让班主任“无为而治”。当然,这也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形成的,它应该是班主任智慧和勇气的积淀,它的核心就是:顶层设计、智慧推进、前瞻思考。
一、顶层设计:班级文化建设的基本保证
班主任要对班级的每一个学生负责,要为学生提供成长的正能量,就必须对班级文化发展的指向、内涵和愿景进行综合设计,并在设计过程中,明确班级文化发展的脉络,为学生创设一个催人奋进的成长氛围。顶层设计的基本点就是:计划、规范、公正。
1.计划
计划,即有计划地开展工作。这个计划包括愿景、具体要求和部署、监督和评价等,用管理学的公式表达就是“任务一贡献一激发动机(成就导向)一挑战自我一实现自我”。更进一步,就是要让师生对班级发展的目标深信不疑并愿意为之奋斗。管理学家德鲁克把自我管理看作是人事上的革命,它要求班级的全体师生都能从集体的角度思考和行动。这种自我管理的形成,关键就是要让学生、老师了解自己的任务是什么、班级需要我做什么、是什么在影响我完成这个任务、我应该放弃什么、应该朝哪个方向努力。当师生都能认真思考这些,并能作出正确选择时,班级文化发展的氛围和态势就会逐渐形成。班主任不仅要为班级提出目标和计划,更要花时间做好相应的组织工作,让学生了解计划、自觉地执行计划,师生一起解决计划执行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
2.规范
现代管理文化的最大优点就是能让一个人的发展走向极致,让原来做不到的成为现实,让集体的资源通过整合促进整体发展。而在这个过程中,最需要的就是规范,规范行为、规范舆论、规范评价。换句话说,就是要形成规范的文化。通常在班级文化中我们比较注意学生的行为规范,其实行为只是一种表象,对表象直接发生作用的是舆论和评价。舆论通常为班级中的学生对某一事件、规定等表达的想法、观点和价值取向。班主任工作的很大一部分精力要投放在建立良好的集体舆论上,让集体的氛围能够为班级的进步和学生的成长提供正能量。人的想法带有感性成分,观点则内含理性思考,而价值取向是在感性和理性的选择后产生的主观要求。规范舆论对于班集体的形成和发展具有相当积极的意义,许多优秀班主任都十分重视这一点。而评价文化则对正确舆论的形成具有推波助澜的作用。一方面,班主任通过正面评价,让学生知道什么可以做、什么应该做、什么坚决不能做;另一方面,规范对学生的评价,对有利于学生成长的因素给予肯定,既可以激发学生参与集体生活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又可以在学生作决定前提供正面导向,让集体文化肯定学生的正面行为,减少或避免因为评价不当产生的内耗。
3.公正
公正是处理班级事务的伦理原则,也是建构班级文化的关键,它包含报偿性公正与惩罚性公正两个方面,前者指对学生积极、正面行为的奖励,后者指对其负面行为的批评和惩罚。班主任在处理班级事务时的公正行为,体现了对事不对人的原则,表明班主任对学生一视同仁,体现了对学生人格的重视和尊重,公正的评价就可以形成班级的亚文化。同时,班主任公正决断的行为文化,体现了班主任对学生成长和发展需求的理解和支持,表达了班主任对学生成长进步的要求和期待。
二、智慧推进:班级文化建设的客观要求
今天的学生是在互联网迅猛发展的背景下成长的新一代。因此,班级管理中的许多问题都无法在教育记忆中寻找到答案,需要班主任提炼出崭新的教育思路、途径和方法,这个过程实际上就是文化建构的过程。有智慧的班级文化建设的重要特点就是以小喻大、由近致远、由浅入深,善于旁敲侧击,以四两拨千斤的神奇力量解决各类问题。班级文化建设中影响班主任心智的重要元素就是:责任、激情和兴趣。
1.责任
教书育人既是岗位职责又是理想追求,更是构建班级文化必不可少的一種情怀。班主任致力于成为学生的人生导师,这本身就是一种智慧的选择,也需要文化的积淀。学生有不同的家庭背景、生命特质,又受到不同文化氛围的熏陶,带着不同的发展期望,班主任要正确地为每一位学生的成长把脉导向,最需要的正是一种责任感,一种能体悟学生不同成长需求的责任。只有这样,班主任才会花精力研究学生及其成长需求,然后恰如其分地为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定位导航。这种责任更多地是体现在学生成长中遇到困难的时刻。负责任的班主任不是简单地把自己曾经有的教育体验或教育心得应用到自己的学生身上,而是想方设法寻找更合适、更有效的解决方法。许多成功的班主任工作案例都是在这样的心境下形成的,这些案例本身就是文化的一种积淀。
责任对班主任来说,也蕴含着自己的理想和追求,只有把创设最适合学生的教育途径和方法作为自身追求的班主任,才能全身心地为学生的发展筹谋运作。
2.激情
班主任做的是育人的工作,没有激情就谈不上唤醒,也谈不上让学生过有意义的集体生活。从这个意义上说,班主任的激情来自他对自身工作使命的理解和认同,对教师肩负的培育下一代这个责任的担当。许多班主任谈到要让学生有一个幸福、快乐的童年时,常常满怀憧曝。他们观察每个学生的成长和变化就像观赏一朵含苞待放的花蕾,心中充满了喜悦和惊奇。尽管有来自各方面的压力,多数班主任还是耕耘不辍,为学生的成长创设了丰富多彩的活动情境,这源自于班主任给予学生的人性的关怀和对学生成功的引领。以成绩为基本导向的教育现状,使学生面临的是大量固化的记忆性知识习得,容易剥夺学生想象的自由、创造的自由,容易伤害学生的生命力。处在这种冲突中的班主任,需要依靠自己的激情,为学生营造充满人性关环的环境,让学生经历生动的活动场景和文化,从而领悟生活的真谛。
3.兴趣
班主任做的是人的工作,是一门博大精深的人学,对学生的关注就是对人的关注,如果没有对人生、人性、人文的深切关注,没有对人的发展的浓厚兴趣,班主任工作充其量只能停留在模仿阶段,不可能会有智慧的闪光,更不会有文化的滋润。
兴趣,意味着班主任不但对学生的成长发展感兴趣,而且对由此产生的思想火花、情感波澜、人際交往感兴趣。这样,老师就会包容学生的弱点和缺点,甚至包容学生的过失和错误,就会在工作引起的苦恼和心悸之余思索教育的得与失,思考教育的核心与边界,寻找学生喜悦与苦恼的动因与对策,对学生情绪的多样性、偶然性和发展的不确定性作些思考与研究。
教育的本质之一就是关怀,兴趣也是关怀学生的原动力。有了兴趣,班主任就会把工作中的苦恼转化成研究探索的契机,而智慧和文化往往就隐藏其中。生活就是这样,如果缺乏兴趣,失落与苦恼就会笼罩任何一个教育事件,教师就会陷入失望与无奈之中,再聪慧的班主任也无法摆脱困难与压力,长此以往,将真正与智慧无缘,距文化更远。
三、前瞻思考:班级文化建设的发展基石
照理说,教师每天要处理许多教育事件,教师的每一个教育行为都可能蕴含着智慧与理念,可是为什么真正成功的班主任并不多?问题的关键就是看班主任能不能、会不会思考。思考,特别是对于学生、班级发展前瞻性的思考,是班级文化建设的基石,也是班主任发展的基石,没有思考而只会埋头苦干的班主任难成大器。对班主任来说,前瞻思考主要围绕集体功能、人的发展、教育本质这三方面展开。
1.思考集体功能
在教育中,老师很容易因为学生的个性、个案、个别事件等,把关注的目光集中在个别学生身上。纵观当下班主任写的案例,个体已经成为班主任关注的重心,而涉及班集体如何对学生产生影响的案例并不多。这种以个别的事件取代整体,以此来左右班级发展的做法是不可取的。集体文化功能的弱化,集体文化活动的简单化、形式化,都在提醒我们,加强班级集体文化的研究,对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升学生整体素养都是十分有意义的大事。
玛格丽特·米德把人类文化传递分为三种形式,其中同喻文化就是指年轻人向年轻人学习。班级就应该成为青少年学生互相学习、互相督促、互相唤醒的学习交往平台。只有在这种情境下,学生才可能通过与同伴交往、通过心灵和心灵的沟通,产生真情实感,教师才能更有效地运用集体影响力促进学生发展。社会学对人与人心理的研究表明,人的发展常常受到来自身边人物活动的制约,社会互动可以指向积极方面,也有可能指向消极方面。班主任作为班级文化的主导力量和集体舆论的引领者,完全有必要加强这方面的研究。另外,学生今天的班级生活是明天社会生活的预演。因此,研究集体功能,就是要研究如何让班集体成为未来社会的摇篮,尽可能让学生在这摇篮中体悟人与人彼此尊重、信任、合作的价值,体悟诚信、友善的情感。但由于当下中小学过度讲究学习、讲究竞争的情况仍然存在,很多有价值的集体观念需要在新的条件下通过班级文化予以重新确立。
2.思考人的发展
学生首先是一个人,班主任如果能从培养人、发展人的角度思考工作,就能使自己的理念、工作更贴近社会,贴近青少年成长的规律。在这种思考的影响下,教育不再是简单的老师和学生的关系,而是人与人的关系。
思考人的发展,就要把当前社会取得的物质和精神上的进步植入班集体生活中,这样至少让你的学生不会成为一个落伍的、固步自封的人。就如许多班主任已经在做的那样,班级博客、微信等已经成为师生、生生、教师和家长交流互动的平台,微信群成为传播正能量文化的有效工具。信息社会给生活创造了无限发展的空间,如果我们顺势而为,生活本身的创造就可能成为班级文化新的增长点。
思考人的发展,我们需要进一步研究当代青少年学生的特点、爱好和需求,使自己的工作更加适合他们成长发展的需要。人们常说适合学生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而这种适合学生的教育,班主任最能身临其境去为学生创造,使教育更好地满足学生对爱、快乐、幸福的需要,从而更好地引领学生,为学生的发展提供合适的文化氛围。把学生作为人来思考,教育就不再是居高临下的,不再分教育者和被教育者,不再局限于知识能力的框架中。师生之间成为共同学习的同路人,成为互相制约的两极,成为共生共长的伙伴,这样的班级文化,将有助于学生和老师自身的发展。
3.思考教育本质
教育是什么?教育是以培养人为目的的,有意识地影响和改变人的行为、思想、知识、能力的实践活动。当然,对教育的定义十分繁杂,但这本身就在告诉我们,教育的内涵和外延会随着社会的需要而发生相应的变化,教育载体和形式同样也在随着教育工具和教育技术的发展发生相应的变化。班主任最接近鲜活的年轻生命,最清楚今天的学生发生了哪些变化,最了解学生和家长需要什么样的文化,因此他们也最有资格对教育的本质,特别是他们正在从事的那个学段的教育的本质进行探讨。
思考教育本质,可以帮助班主任把自己实践性的教育智慧转化为理论,或者形成具有规律性的观点。班主任每一天都在践行自己的教育理想、遇到新的教育问题、落实自己的教育行为,这个过程本身就包含着班主任对教育本质的思考。比如,在教育观念上如何继承和创新,在教育方法上如何进一步贴近青少年学生成长的需要,在教育载体上能不能有进一步开拓,等等。班主任如果能经常思考诸如我想培养什么人、让学生爱什么、让学生朝什么方向努力等问题,就可以越来越贴近教育的本质,贴近教育的理论范畴。班主任自身的教育观、人才观、成功观作为班级文化的标杆,会影响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影响学生在校期间的生活质量。因此,鼓励班主任走出事务工作的紧张和迷茫,从更广、更高的角度思考自己的工作及其对学生的影响,不但是教育理论建设的需要,更是班主任实际工作的需要。俗话说,思想有多远,人就可以走多远。今天的班主任完全应该对教育本质有自己的思考,对班级文化建设有自己的追求。
【芮彭年,上海市静安区教育学院,高级教师】
责任编辑 何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