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有规则美善自得

2018-10-10 09:27陆丽萍
中国德育 2018年9期
关键词:规则班级班主任

规则教育对于班级建设具有重要意义。班级规则建设,有助于有序、高效的教育教学活动的开展,有助于高凝聚力的班集体的形成,有助于高素养人才的培养。

合理的规则是保障现代社会秩序良好运行的前提,人的社会性决定了规则存在的必要性。没有规则的马路必将会交通瘫痪,没有规则的社会也一定在崩溃的边缘。规则教育对于班级建设具有重要意义。班级规则建设,有助于有序、高效的教育教学活动的开展,有助于高凝聚力的班集体的形成,有助于高素养人才的培养。那么,班级规则教育具有怎样的内涵?

班级规则教育包含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为保证学习活动的正常开展,根据对班级工作客观规律的认识而制定的,在一定条件下保持不变的,并要求全体成员共同遵守的办事规程或行为准则,是班级正常运行秩序和纪律的保障。如果班级成员缺乏规则意识,班级的组织和活动是无序甚至杂乱的,那这个班级只是一个涣散的团体,它的教育教学活动往往低效率,而良好的班风和班级凝聚力也无从形成,也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班集体”。另一方面,班级又是培养学生社会和情感能力的场所,需要形成集体认同的个性规则,通过诚信、友善、守时等人性因素来符合沿袭的伦理和习俗。因此在班级中,既需要秩序、纪律等规则以保证教育教学活动的正常开展,也需要诚信、友善、守时等准则以保证人际交往的和谐开展和个体的自我完善。

孟子说:“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那么班级规则教育应如何开展?墙上的标语和教师口中的说教无法真正形成规则,把规则内化为学生的意识和行动,我们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

一、让学生成为规则的制定者

曾经遇到过这样一个班级:他们的前班主任给学生们制定了各种各样的班规,其文字量可以装订成册,比如,不准迟到,违者帮同桌买早餐;按时上交作业,违者帮老师打扫办公室;每次考试,凡退步者每天必须向老师问问题……可是,当我接手这个班级时,它不仅是全年级成绩最差的,而且是各项行为习惯最差的。

这一种瓜得豆的悖论后面,其实是教育者忽视了一个重要的原理:谁是班级的主人?高中阶段的规则教育,应符合高中生身心发展的特点。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劳伦斯·科尔伯格提出了“道德发展阶段”理论,他认为人15岁以后,会进入社会契约道德定向阶段和普遍原则的道德定向阶段,处于这一水平阶段的人认为,法律和规范是大家商定的,是一种社会契约,而且这种规则以普遍的伦理原则或良心为定向。因此,在高中阶段进行规则教育,应避免用单一的奖惩来建立、推行规则,而是应引导学生按照契约精神建立规则,规则应体现公正、平等、尊严等人类最普遍的原则。班主任作为学生成长中的“重要他者”,应尊重和保护学生自我管理的“初心”,激发学生自我管理与发展的需求,尽可能让每一位学生都参与到班级管理中来,让班级成为师生共同学习和成长的场所。

当学生成为规则的制定者,不同意见有了充分的表达,在争论与妥协中,就大家达成共识部分形成规则,这样的规则既体现了主体性,也体现了公平性。它不是外部强加于个体的权威,而是集体内部自觉形成的契约。如果规则显得公平公正,那么大家就会乐意遵守。

当学生制定规则的时候,老师要帮助和指导学生,让规则具有明确性和可操作性。比如卫生,如果规则的表述仅仅为:“每天坚持三扫”,这是不具操作性的。设计值日生表要遵循让合适的人做适合他的事,最大限度地尊重学生的自主权,多劳多得、自由选择与严格要求相结合等原则。于是我们班制定的保洁公约如下:1.按人设岗,各司其职。2.一日三扫,做完留名。3.检查监督,评定等级。4.扫好“门前雪”,不做“破窗人”。按照以上公约,集体讨论卫生工作的具体内容,细致到不留卫生死角,运用班级工作招标制,把值日生安排好。教室保洁的秘诀在于“越干净,就越干净”,谁也不愿意“冒天下之大不韪”做破坏优美环境的第一人。

二、让规则在具体情境中形成

当学生成为班级的主人,他们就会思考自己在班级中的形象,班集体在学校中的形象,哪些是对他们自身成长有利的,哪些是对他们不利的,在具体的情境中,他们有制定共同规则的需求,规则便应运而生。

成为高三(8)班的班主任,让我深知规则因时而作的重要性。在高三遇见这批可爱的学生时,他们有一个非常显著的特点:随意散漫。自修课上厕所、接开水、聊天……而大家对这种现象已经习以为常。针对这种情况,个别教育已无济于事,我们需要规则。第一个星期,学校要求全体同学晚自修,这就意味着同学们主要的自主学习时间都将在学校度过。由于自修课的散漫和低效率,很多同学开始了开夜车,打疲劳战。由此同学们开始反思,大家需要制定怎样的规则,提高自修课效率,保证晚上的睡眠和白天的精神。第二周的班会课,在班长的主持下,各小组纷纷提出方案,我们班同学作了如下细化:自修铃响之后,自主学习,不发生与学习无关的行为,如随意走动、上厕所、接水、聊天、去小卖部等。这样的表述具有明确的指向性和操作性,学生知道在自修课上应该干什么,不应该干什么,最终形成了班级自修公约。从那天起,我们班白天、晚上的自修纪律彻底改观。随后,班级保洁公约、班级饮食公约、班级奖惩公约等等相继出炉。规则需要认同才能真正发挥作用,而认同往往源于需求。只有发现和尊重学生的发展需求,因时而制、见机而作,才能在具体情境中形成规则,并促使其自觉地认同规则,成为规则的执行者和监督者。

三、让规则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心理学上把心理活动过程分为知、情、意、行四个阶段,当规则内化为意识,并且体现在行为上,规则才真正建立了。劳伦斯·科尔伯格在他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中还指出:“道德(规则)的最高阶段以普遍的伦理原则或良心为定向。”当学生基于自身利益,在妥协与争论中达成共识,规则的制定从一开始便具有了它的理性契約精神,它以学生的需求为前提,而一切规则的归宿,就是让规则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体现至善。

1。内化于心

规则需要成为习惯。心理学上说,一个习惯的养成需要21天。而人都有惰性和惯性,制定规则后如何保持执行力,这需要一个不断反复和强化的过程。同时,班主任需要适时树立典型,对那些遵守规则的同学加以表扬,正面强化好的行为,让规则落实;而对不能遵守规则的同学,则需要更多的耐心与方法,期待他的不断改进。

曾经我的班上有一位这样的女孩,阳光、善良。期末考试的某一天,她脸色苍白地跑来找我,我问她发生了什么事,她摇头,沉默许久,泪如雨下。后来她告诉我,在某门功课考试中,她作弊了,虽然老师没有发现,但她非常非常难过。那一刻,我知道了,当规则内化为一种意识,它是一种多么强大的力量,它教人向善,教人直面自己的良心。而面对这样一位女孩,我想,她在找我的那一刻,已经选择了内心的准则。这让我想起了雷夫·埃斯奎斯的《第56号教室的奇迹》,在雷夫的教育引导下,56号教室的孩子们把规则视为自己的行为准则并奉行不悖。在这里,规则最终成为个人素养的一部分,成为一种善。

2.外化于行

规则需要认真实践。再以卫生为例,精心设计值日生表,科学分配劳动岗位,只是班级卫生工作的起点。接下来在于让学生认真做事、会做事、做得好。第一周,班主任需要给劳动委员作好提醒和示范,然后主要由劳动委员落实值日生工作,以一人带一班,每周五由劳动委员作一周总结。起初,很多值日生会有各种各样的问题出现,比如忘记打扫、卫生工作不细致、打扫不得法等等,但一轮下来,值日生便熟能生巧,从“业余的”变成“职业的”,甚至诞生了“岗位明星”。

如果要想保持班级卫生状况在一个比较高的水准,每天规范的检查、督促必不可少。值日生工作的检查分为两种,一种是自查,完成承包任务后在相关表格上签字。另一种是劳动委员对每次打扫工作予以检查。一旦超出打扫时间,表格上未出现签字,需要及时告知、提醒,还不改正的,就要实施处罚;如果没有打扫就签字,打扫得不合格,那兢要返工。

康德在他的《实践理性批判》中说:“有两种东西,我对它们的思考越是深沉和持久,它们在我心灵中唤起的惊奇和敬畏就会日新月异,不断增长,这就是我头上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定律。”当学生把规则立为内心衡量的天平,并以行动守护天平,学生已经学会了坚持、学会了选择、学会了自律、学会了体贴。一切美好的教育,在于成就更好的自己。当班主任用规则引领学生,教育就不再是经验主义的随性而为,它必然让教师也经历更专业的自我成长。

【陆丽萍,浙江省杭州市第五高级中学,一级教师】

责任编辑 樊璐

猜你喜欢
规则班级班主任
班级“无课日”
我的班主任①
当一名轻松的班主任
让规则不规则
不如吃茶去
班级FACE系列大放送
采用C—NCAP 2006年版管理规则
二则
一年级语文上册期末测试
以牙还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