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 振 江若尘
(1.上海商学院 管理学院,上海 201400; 2.上海财经大学 500强企业研究中心,上海 200433)
自2001年中国政府首次提出“走出去”战略以来,对外投资已发展成为中国企业的重要战略决策。伴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不断推进,未来将会有更多的中国企业走出国门开展跨国经营。国际市场进入模式选择作为企业国际化经营的战略决策之一,同时也是国际营销和全球战略领域研究的热点课题。根据Werner(2002)的统计显示,仅1996—2000年间在20本管理学顶级期刊上刊载的关于企业国际市场进入模式选择的实证研究就达到33篇,在12个国际管理学研究领域中列第3位。Canabal et al.(2008)的研究显示,1980—2006年间共有126篇涉及国际市场进入模式选择的实证研究。无论是从文献数量还是质量来看,跨国公司国际市场进入模式选择一直都是相关领域学者关注的重点。这些研究试图回答的核心问题是:企业选择何种模式进入国际市场受哪些因素影响,以及这种选择行为背后的理论基础是什么。
本研究基于资源基础和交易成本理论视角,利用Logit模型检验了企业资源条件(企业规模、国际化经验、业务多元化)和市场交易成本因素(交易环境不确定性、交易行为不确定性、交易频率)对国际市场进入模式(股权和非股权模式)选择的影响效应。本文可能的创新主要体现在:第一,基于交易成本理论视角研究企业国际市场进入模式选择的实证文献大多仅考察了资产专用性和交易不确定性的影响,很少考虑交易频率变量,而本研究采用东道国出口贸易规模作为企业在该国市场的交易频率测量指标,进一步检验了交易频率对企业国际市场进入模式选择的影响效应。第二,已有实证研究鲜有专门检验样本自相关和样本自选择问题的影响,但如果存在这些问题,计量模型将只能得出参数的有偏估计,导致结论错误,而本研究将样本数据根据企业分组,采用条件Logit模型检验了样本自相关问题,采用多项式Logit模型检验了样本选择问题。第三,企业异质性一直是计量模型较为关注的议题,但往往受数据的限制而无法得到检验,本研究样本中每个企业都有多个观测点,因此在模型中为每个企业设置一个截距项,检验了企业异质性。
企业资源基础(Wernerfelt,1984;Barney,1991)和组织能力理论(Kogut et al.,1993)认为,企业所拥有的专用性资源,以及利用这种资源从事各种生产性活动所表现出的组织能力决定了企业的竞争优势和战略决策(Hitt et al.,2005)。具有资源和能力优势的企业在考虑进入国际市场时,需要从本国向国际市场转移自身的优势资源和能力,而不同的市场进入模式将决定资源和组织能力转移的效率和效果。不同类型的国际市场进入模式适用于转移不同特征的资源和组织能力,一般而言,转移具有高度隐性知识特征的企业资源更倾向于选择股权模式,如独资模式等;相反,当向国际市场转移有形资源时,则更倾向于选择非股权模式,因为这样既能实现资源转移,又无需投入太多的管理精力。在国际市场进入模式选择研究中,测量企业资源和能力的常用指标有企业规模(Claver et al.,2005)和国际化经验(Padmanabhan et al.,1996;Delios et al.,2000)。规模越大、国际化经验越丰富的企业,越有信心从事跨国经营管理,因而越倾向于选择资源投入较大的股权模式(Madhok,1997)。
与东道国当地企业相比,跨国公司在海外市场需要承担额外的经营成本,例如当地政府对某些行业进入的限制、东道国消费者民族主义倾向等。即便不受这些因素的影响,跨国公司也会因自身不熟悉海外市场的商业环境,进而产生额外的跨国经营成本(Zaheer,1995;Nachum,2003)。在极端情况下,这些额外成本甚至可能导致企业跨国经营失败。基于这一背景,企业更倾向于选择资源投入较少的非股权模式,例如与当地企业建立代理关系等。规模较大的企业,拥有充裕的自有资金以及便捷的融资渠道,抵御风险能力较强,因此倾向于选择资源投入较大的股权模式,例如独资或合资等(Erramilli et al.,1993;Brouthers et al.,2003)。选择独资或合资模式,企业总部对海外业务的控制能力越强,企业能够开展范围更广、层次更高的业务活动,进而获取更高的营业收入。据此,本文提出:
假设1:在其他因素相同的情况下,企业规模越大,选择股权模式进入国际市场的概率越大。
阶段国际化理论认为,企业会随着国际化经验的增长而不断扩大海外投资的规模,由出口贸易模式逐步发展为与海外公司建立代理关系,再发展为建立独资的销售机构,最后是独资的生产工厂。企业跨国经营的经验越丰富,越倾向于选择股权模式进入国际市场(Johanson et al.,1977),无论对于制造业还是服务业,都存在这种情形。Agarwal et al.(1992)针对设备租赁企业国际市场进入模式选择的研究发现,企业国际化经验越丰富,越倾向于选择独资模式,而不是合资和出口贸易等模式。Contractor et al.(1998)关于国际酒店企业海外分支机构组织模式选择的研究也发现,企业国际化经验越丰富,越倾向于选择独资模式,而不是合资、管理合约和连锁经营等模式。Brouthers et al.(2003)研究了德国和英国企业在中东欧地区的投资行为,结果也显示,企业国际化经验越丰富,越倾向于选择独资而非合资模式。不过,也存在另一种观点,认为企业国际经验与市场进入模式之间是一种非线性关系,在国际经验非常少和非常多两种极端情况下,企业更倾向于选择高控制能力的独资模式,而在中等经验的情况下,企业更倾向于选择低控制能力的非股权模式,例如代理合约等(Erramilli,1991)。据此,本文提出:
假设2:在其他因素相同的情况下,企业国际经验越多,选择股权模式进入国际市场的概率越大。
多元化战略分为相关多元化和非相关多元化。相关多元化战略可以通过发挥规模经济效应来提升企业价值(Hitt et al.,2005)。规模经济效应通过在企业的业务经营层面,即不同业务部门之间共享部分价值活动来节约成本,例如统一的采购和人力资源管理等,进而提升经营绩效和企业价值(Gupta et al.,2002)。同时,规模经济效应还能通过在公司层面不同业务部门间转移核心资源以增强竞争优势,例如新的业务部门的创新产品仍然采用原有的品牌名称,从而可以将已经建立起来的品牌资产转移到新的业务部门;企业也可以将其他成功业务部门的管理人员调配至新的业务管理岗位,进而实现管理知识和技能的转移(Kotabe et al.,2003)。选择独资或合资等股权模式进入国际市场为企业充分利用规模经济效应提供了更大的便利。同时,实施多元化战略的企业需要熟悉不同业务领域的市场需求、供应链关系以及管理方法,往往拥有复杂的管理控制系统,同时其管理层在处理复杂业务上也更具经验,更有信心管理独资或者合资模式的海外分支机构,因此,此类企业更倾向于选择股权模式进入国际市场,而不是业务代理等非股权模式(Zejian,1990;Hennart et al.,1994)。据此,本文提出:
假设3:在其他因素相同的情况下,实施多元化战略的企业选择股权模式进入国际市场的概率越大。
交易成本是指在所有社会关系中,人们就资源交换和业务合作等领域达成交易的过程中所支付的各种成本的总和。它是与生产成本相对应的概念,如果生产成本是人与自然的关系成本,那么交易成本就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成本。交易成本分为事前交易成本和事后交易成本,其中前者包括为达成交易而付出的搜寻信息成本、协商成本和契约成本,后者包括交易双方互相监督的成本、执行交易的成本和交易转换成本等(Williamson,1975)。由于交易成本泛指所有为促成交易而产生的成本,在理论研究中很难加以明确界定和测量。Williamson(1985)认为,交易成本追根究底是源自于交易本身所具有的三个特征,即交易资产专用性、交易不确定性和交易频率。交易资产专用性是指进行交易的资产本身不具有市场流通性,一旦交易终止,投资在交易资产上的成本将难以回收或转换用途。交易不确定性是指交易过程中各种风险发生的概率。人类的有限理性使得人们无法完全预测未来可能发生的事件;同时,由于交易过程经常存在信息不对称问题,交易双方都希望通过合约来保障自身的利益。因此,交易不确定性的升高意味着监督成本和议价成本的增加,而市场交易成本的增加又会进一步促使企业将交易活动纳入组织内部(Williamson,2008,2010)。Zhao et al.(2004)的元分析发现,交易成本理论对企业国际市场进入模式选择具有非常好的解释能力。基于上述分析,本文将从交易环境不确定性、交易行为不确定性和交易频率三个方面解释交易成本理论对企业国际市场进入模式选择的影响效应。
交易环境不确定性是指一国政治、经济、法律、文化的变化对企业正常运营活动的影响(Gatignon et al.,1988)。一种观点认为,在高度不确定的市场环境下,企业需频繁调整交易条件以更好地适应环境的动态变化,由此会导致市场交易成本的增加。因而,环境不确定性越高,企业越倾向于选择独资等股权模式,以降低外部市场交易成本(Williamson,1991;Cheng,2008)。另一种观点认为,当环境变化较大时,企业遭遇的经营压力也较大,经营失败的概率更高,进而会对企业资产的安全性构成较大威胁,如果选择独资等资源投入较大的市场进入模式,则可能面临较高的风险。因此,在不确定市场环境下,企业更倾向于选择非股权模式,以便在环境恶化时能够快速撤出,免遭损失(Aulakh et al.,1997;Kim et al.,1992)。然而,由于国际化是企业的既定战略,那么在进行国际市场进入模式决策时,首要考虑的不应是怎样从国际市场撤出,而是如何有效的实施国际化战略。据此,本文提出:
假设4:在其他因素相同的情况下,东道国市场交易环境不确定性越高,企业选择股权模式进入国际市场的概率越大。
交易成本理论认为,交易行为不确定性源于交易双方都存在机会主义行为的动机。受有限理性的约束,交易双方签订的合约不可能是完备的,因此需投入一定的资源和精力来监督和控制对方的交易行为,进而致使交易成本增加(Hill,1990;Williamson,1991)。从交易成本理论的角度,国际市场进入模式决策(股权与非股权模式)也是一种市场交易行为,企业必须在市场交易成本和组织内部成本(广义上说,组织内部成本也是一种交易成本)间进行权衡,在此基础上,选择总成本最小的交易模式。独资等股权模式可以节约海外分支机构的组织内部成本(Hennart,1989),但前提是要区分不同的交易活动类型,例如国际营销活动、研发活动或采购活动的组织内部成本是存在差异的(Hennart,1994)。另外,选择股权模式进入国际市场要求企业独自处理海外分支机构内员工的文化差异和商业惯例差异,这会导致组织内部成本上升。而选择代理非股权模式,企业完全可以避免因行为不确定性导致的交易成本上升(Carney et al.,1991;Fladmoe-Lindquist et al.,1995;Brouthers et al.,2003)。据此,本文提出:
假设5:在其他因素相同的情况下,东道国市场交易行为不确定性越高,企业选择非股权模式进入国际市场的概率越大。
在市场经济发达的商业社会,任何交易都需依赖法律体系来保障合同的履行,因此必然会产生与法律事务相关的成本。然而,当交易资产具有很强的隐性知识特征时,法律则可能无法准确判断交易双方的履约行为是否适当,也就是说,法律可以保护的是那些“可观测和可识别”的交易。如果交易的可观测性和识别性较低,交易双方则需要在法律系统之外建立自己的履约机制(Williamson,1991)。当交易规模较大、交易频率较高时,不仅达成交易过程中产生的交易成本能够在多次交易中得以分摊,从而使单次交易的成本降低,此外还可以通过享有的规模经济效应,使生产成本进一步降低。Klein et al.(1990)针对营销渠道一体化决策的研究发现,渠道交易规模越大,选择一体化营销渠道模式的概率越高。Taylor et al.(1998)的研究也表明,分支机构与总公司的交易规模越大,选择独资等股权模式的概率越大。据此,本文提出:
假设6:在其他因素相同的情况下,在东道国市场的交易频率越高,企业选择股权模式进入国际市场的概率越大。
国际班轮运输市场是世界进出口贸易的派生性市场,先有国际贸易而后才有国际班轮运输,班轮运输是一个天生的国际化市场,凡从事国际班轮运输的公司都需在海外建立或多或少的分支机构。因此,国际班轮运输行业为研究企业国际市场进入模式选择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机会。而且,针对某一行业研究企业的国际市场进入模式选择也是一种比较常见的做法,例如:Leon-Darder et al.(2011)考察了51家国际连锁酒店企业海外市场的1218个分支机构的组织模式选择;Villar et al.(2012)分析了81家国际连锁酒店企业的1615个海外分支机构的组织模式选择;Terpstra et al.(1988)研究了美国排名前20位的广告代理公司海外分支机构的组织模式问题。
根据英国航运咨询公司Alphaliner发布的2014年世界集装箱班轮公司船舶运力规模的统计数据,本文选择排名前20位的班轮公司作为样本企业。理由如下:第一,排名前20的班轮公司绝大部分为上市公司,信息透明度较高,能够获得较多的有效数据。第二,排名前20的班轮公司的航线至少包括三大主干航线(远东至北美、远东至欧洲和北美至欧洲)中的两条,进入的国际市场数量较多,国际化程度较高,具有较强的代表性。
国际市场进入模式(因变量)表示班轮公司在某一海外国家市场建立分支机构的组织模式,数据来自于各班轮公司网站全球代理一栏公布的信息。由于班轮公司在各个航线挂靠的港口必须处理与船舶和货物相关的业务,例如船舶加油和物料、接受客户订舱和送货、签发提单以及向收货人交付货物等。所有班轮公司都会将各个海外市场分支机构的联络方式公布在网站上,以便客户随时与公司取得联系,因此公司网站显示的信息是准确可靠的。如果该信息显示某一港口联系人是班轮公司的全称,则表明是独资或者合资企业;如果显示的名称是其他公司,则表明是班轮公司的代理机构;对于少数无法确定海外机构组织模式信息的,则致电班轮公司国际管理部门询问。另外,描述企业特征的三个自变量,即公司规模、国际化经验、多元化战略的数据来自两个方面:一是,航运咨询公司Alphaliner网站发布的全球班轮公司排名,其中包含各班轮公司拥有的船舶数量等;二是,各班轮公司网站业务介绍和上市公司年报信息,主要涉及企业主营业务范围、经营历史等信息。描述东道国市场特征的三个自变量,即环境不确定、行为不确定、交易频率的数据来自于世界银行(World Bank)以及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促进委员会(UNCTAD)的公开数据库,例如各国进出口贸易、对外直接投资、国民生产总值和人均值数据,以及各国管治指数、外资经营难易程度排名、物流业发展水平指数、基础设施发展水平等。
1.因变量
班轮公司国际市场进入模式(海外机构组织模式)常见有三种,即独资、合资和代理。本研究收集的数据显示,合资模式的分支机构数量非常少,因此将独资和合资模式合并,统称为股权模式。因变量国际市场进入模式(MODE)是一种类别变量(categorical variable),取值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股权模式,包括独资和合资;另一种是非股权模式,即班轮代理。用1表示股权模式,0表示非股权模式。全部1684个样本中,非股权模式787个,股权模式897个。具体数据见表1。
表1 班轮公司国际市场进入模式统计
2.自变量
(1)企业规模(SIZE),采用班轮公司的运输能力指标衡量。班轮公司集装箱船舶的大小一般用该船舶能够装载的20英尺集装箱的数量来表示。一个20英尺集装箱简称TEU(Twenty-foot Equivalent Unit),例如中海集运公司的中海土星(CSCL SATURN)集装箱船的装载量是14074TEU,表示该船能够装载14074个20英尺集装箱。班轮公司拥有的船舶数量与每艘船能够装载的20英尺集装箱数量的乘积可以表示公司规模。在实证模型中,取该指标的自然对数。(2)国际化经验(TIME),用班轮公司经营历史作为测量指标,计算方法为公司开始经营班轮运输业务的年份至2014年的时间长度(单位:年)。数据来自于各班轮公司网站的公司介绍和公司大事记一栏。(3)业务多元化(DIVE)。全球排名前20位的班轮公司大多属于某一航运集团,班轮运输只是多种航运业务中的一种,还有散杂货和油轮运输,以及国际物流等,其中散杂货运输和国际物流是班轮公司最常见的两种多元化经营领域。DIVE1表示是否经营散杂货,DIVE2表示是否经营国际物流。(4)市场交易环境不确定性(UNCERTYA)。测量指标为联合国发布的各国“世界治理指数”,具体包括6个分指标,分别为话语权和责任、政治稳定性和不存在暴力、政府效率、管制质量、法治质量和腐败控制。数值越大表示交易环境不确定性越低。在实证模型中,取6个分指标的简单平均值的自然对数。(5)市场交易行为不确定性(UNCERTYB)。测量指标为东道国物流业发展水平。一个国家的物流行业发展水平越高,说明从事物流业的企业数量越多,市场竞争程度越高,交易行为的不确定性越低,跨国公司进入该国市场时可选择的合作伙伴越多,因此选择代理等非股权模式的概率越高。数据来自于世界银行公布的2014年各国“物流绩效指数”。数值越大,表示交易行为不确定性越低。在实证模型中,取该指标的自然对数。(6)交易频率(FREQCY)。采用东道国货物出口贸易额作为测量指标。国际班轮运输市场是进出口贸易的派生市场,进出口货物贸易额越大,班轮运输的规模也越大,因此用各国的进出口贸易规模数据可以直接测量该国市场的国际班轮运输服务的交易规模和交易频率。
3.控制变量
本文的控制变量主要包括用于描述东道国市场特征的变量:一是,产业内竞争企业数量(COMP),用进入该国市场的班轮公司数量表示,数据来自于班轮公司网站信息统计;二是,东道国宏观经济数据指标,包括国内生产总值(GDP)和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DPPC);三是,东道国进出口货物贸易额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RATIO1)以及货物和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RATIO2);四是,东道国接收外国直接投资存量(IFDI)和对外直接投资存量(OFDI),以及IFDI和OFDI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RATIO3,RATIO4)。除竞争企业数量(COMP)外,其他变量的数据都来自于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UNCTAD)公开发布的数据库(2010—2012年三年平均值)。在实证模型中,均取这些测量指标的自然对数。将上述变量作为自变量或者控制变量是国际市场进入模式实证研究领域的常见做法,如:Xia et al.(2009)的研究发现,东道国GDP增长率对企业选择并购而不是合资进入国际市场具有正向影响效应,FDI占GDP的比例具有负向影响效应,但不显著;Tsang(2005)、Shieh et al.(2012)检验了东道国产业内竞争企业数量、销售额以及资产占全部产业的比例等对企业选择独资和合资模式进入国际市场的影响效应。
表2列示了本文主要变量的含义及数据来源。
因变量国际市场进入模式(MODE),只取0和1两种数值,属于类别变量。处理类别变量最常用的计量模型是Logistic Regression,简称Logit模型。具体模型如下:
MODEij=α+β1SIZEi+β2TIMEi+β3DIVE1i+β4DIVE2i+β5UNCERTYAj+
β6UNCERTYBj+β7FREQCYj+Controlj+eij
(1)
其中:i=1,2,…,20,表示世界排名前20的班轮运输公司;j=1,2,…,J,表示班轮公司进入的国际市场数量。企业规模(SIZE)、企业国际化经验(TIME)以及多元化战略(DIVE1和DIVE2)为描述企业特征的变量。市场交易环境不确定性(UNCERTYA)、市场交易行为不确定性(UNCERTYB),以及交易频率(FREQCY)为描述东道国市场交易成本特征的变量。
此外,由于样本数据表现为小N大T的类似于面板数据的结构,这样就可以为每家企业设置一个截距项来检验企业异质性。选择一家企业作为比较基准,其他企业的截距与基准进行比较,以此找到企业间的差异性。在一般Logit模型基础上设置了19个企业截距项δi:
MODEij=γ+δi+λ1UNCERTYAj+λ2UNCERTYBj+λ3FREQCYj+Controlj+eij
(2)
其中:γ是模型截距项;δi是每个企业截距项,共20家企业,因此i=1,2,…,19,由于为每个企业都设置了截距项,其他描述企业特征的变量,如公司规模等由于多重共线性原因将不会出现在回归结果中;Control表示控制变量。因变量取值为0作为基准。
表3列示了变量的描述性统计结果及相关系数矩阵。从中可见,无异常值出现,同时所有变量的方差膨胀因子都在合理范围内,其分布也符合Logit模型要求的第一类极值分布。
表3 主要变量描述性统计和相关系数矩阵
上述模型的回归结果见表4。其中,模型一包括四个企业特征变量和控制变量,模型二包括三个市场交易成本因素的变量和控制变量,模型三包括所有变量。模型一和二的结果与模型三相比变化不大,因此只介绍模型三的回归结果。企业规模的系数为1.745,且在1%水平上充分显著,说明公司规模越大,企业越倾向于选择股权模式进入国际市场,支持假设1。企业国际化经验的系数为0.005,且在1%水平上充分显著,说明企业的国际化经验越丰富,越倾向于选择股权模式进入国际市场,支持假设2。两种描述企业多元化战略的变量的系数为-0.286和-0.455,并且分别在5%和1%水平上充分显著,说明从事多元化战略的企业更倾向于选择非股权模式进入国际市场,不支持假设3。
此外,交易环境不确定性的系数为1.196,在1%水平上充分显著。由于国际市场交易环境不确定性的测量指标是该国的治理指数(WGI),该指标描述的是各国政府行政管理效率,数值越大表明管理水平越高,相应地,市场交易环境不确定性就越低。由表4可见,交易环境不确定性越低,公司选择股权模式的概率越高,不支持假设4。交易行为不确定性的系数为1.959,在1%水平上充分显著,该变量的测量指标是该国物流行业绩效水平,数值越大表示绩效水平越高,市场成熟度越高,市场交易行为不确定性越低,企业选择独资或合资等股权模式概率越高,支持假设5。交易频率的系数为0.132,在5%水平上充分显著,说明交易频率越大,企业选择股权模式进入国际市场的概率越大,支持假设6。
从回归结果可以看出:第一,假设1和2得到支持。班轮公司规模和国际化经验两个变量都可以用来表示企业的资源优势,这两个变量与班轮公司选择股权模式存在正相关性,说明班轮公司资源优势越明显,越倾向于选择股权模式这种“内生式”的扩张方式在海外市场建立独资或合资的分支机构。第二,实施多元化战略的企业更倾向于选择代理等非股权模式进入国际市场,回归结果不支持假设3。一种合理的解释是,国际班轮运输属于资本密集型产业,并且市场竞争激烈,与业务多元化的班轮公司相比,只从事班轮运输单一业务的公司可以将全部资源聚焦于班轮运输业务,在海外市场建立独资或合资的分支机构,能够为客户提供高质量的班轮运输服务;而对于从事多元化业务的班轮公司,班轮运输业务只是多种业务单元之一,班轮业务的重要性下降,因此其更倾向于建立班轮代理等投资规模较小的非股权模式的海外分支机构。第三,回归结果不支持假设4。一种合理的解释是,当东道国市场交易环境不确定性较高时,选择班轮代理模式的交易成本较大,因此选择股权模式(独资或合资)的概率更高。然而,市场交易环境不确定性较大对外资企业的投资信心也是一种打击,尽管股权模式的交易成本较小,但同样存在投资失败的风险,这是比交易成本更高的成本,两权相害取其轻。因此,交易环境不确定性越大,选择班轮代理等非股权模式的概率越大。第四,班轮公司的海外分支机构主要为集装箱船舶挂靠港口提供支持性的事务型工作,一般固定资产投资较小,更多地体现了劳动密集型特点。当东道国的交易行为不确定性较大时,选择独资和合资模式可能会引发较高的员工管理和组织协调成本,因此班轮公司更倾向于代理模式。第五,在单位交易业务规模一定的情况下,交易频率越高,总交易的业务规模越大,就越容易形成规模经济效应。另外,交易频率越高,班轮公司支付给当地代理的费用就越高。尽管建立独资或合资的海外分支机构的组织成本可能较高,但在交易频率高的情况下,每次交易所分摊的单位成本就很小,因此,交易频率越高,班轮公司选择股权模式建立海外分支机构的概率越高。
表4 回归结果
表4的最后一栏是包括企业截距项的Logit模型回归结果,与一般Logit模型结果相似,所有变量的系数都大于零,且在1%或5%水平上充分显著。由于企业截距项较多,因此单独列于表5。从中可见,按公司规模由大到小进行排序,作为比较基准的以星航运ZIM列第18位。整体而言,公司规模越大,越倾向于选择股权模式进入国际市场,即在海外市场建立独资或合资的分支机构。例如:规模排名前3的公司,马士基航运、地中海航运和法国达飞与以星航运ZIM相比,系数都大于零并且在1%水平上充分显著;排名第7的总统轮船APL的系数也大于零,且在1%水平上充分显著;但是排名第4—6以及第8—13的公司的系数并不显著,说明公司规模对企业选择股权模式(独资和合资)进入国际市场没有显著的正效应;相反,排名第14—16的公司的系数小于零,并且分别在1%、5%和10%水平上充分显著,表明公司规模对企业选择股权模式(独资和合资)进入国际市场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效应。
尽管表4中一般Logit模型的结果显示,公司规模对企业选择股权模式进入国际市场具有正向影响效应,但是由表5可知,这种正向效应在不同规模的企业上表现不同,或者说公司规模对企业选择股权模式(独资和合资)进入国际市场的正向影响效应主要受排名前3位公司的影响,而在企业规模差异较小的情况下并不存在。因此,确切来说,公司规模对企业选择股权模式(独资和合资)进入国际市场的正向影响效应只适用于规模排名靠前的公司。
表5 企业异质性分析结果
根据本文的样本数据,20家公司(N),每个公司进入多个国际市场(T),即形成了类似于小N大T的面板数据结构。因此,将20家公司形成20个组,组内是该公司进入的多个国际市场,采用Stata 15.0软件的条件Logit模型的命令clogit重新对数据进行回归,其中因变量和自变量的设置完全相同。由于小N大T的面板数据可能存在“时间维度”(T)上的序列相关,如果不考虑这种相关性,将导致回归模型的参数估计有偏误,而条件Logit模型允许组内存在相关性,并可以得出模型的一致无偏估计值。由于是按照企业分组,描述企业特征的变量在组内就没有变差(no within-group variance),因此无法估计这些变量的参数。回归结果如表6的条件Logit模型所示,不难发现,与表4的结果完全相同,三个描述国际市场交易成本的变量系数符号都大于零,且均在5%或1%水平上充分显著。结果表明,同样不支持假设4,但支持假设5和6。
表6 稳健性分析结果
多项式Logit模型的因变量取三种数值,即0、1和2,分别表示没有选择、非股权模式和股权模式。之所以这样处理,是因为当因变量只取0、1两种数值时,样本点仅包括已经进入的国际市场,排除了那些没有被选择进入的国际市场,这就存在所谓的样本自选择问题。已有相关文献中,有些研究的因变量取0和1两种数值,例如Leon-Darder et al.(2011)和Contractor et al.(1998)等。但是,也有一些文献将因变量设置为三种取值,即0、1和2,0表示没有选择进入国际市场,例如Agarwal et al.(1992)等。在其他研究领域,也有类似的情况,例如Tarlov et al.(1989)和Wells et al.(1989)关于美国医疗保险的研究,因变量有三种取值,即消费者有三种选择:一是选择“按服务收费”的保险,二是选择“预付费”保险,三是不选择医疗保险。多项式Logit模型最终有2820个样本点(20个班轮公司选择141个目标国家市场,2820=20*141),除了上文模型中的1684个样本点之外,还包括1136个没有选择国际市场进入模式的样本点(占全部样本的40.28%)。将非股权模式作为基准(因变量MODE=1),这样就能获得股权模式(因变量MODE=2)对非股权模式的相对概率。最终回归结果如表6的多项式Logit模型所示,从中可见,与表4相比,除多元化战略(DIVE1)的系数变得不显著之外,其他变量都与表4中的结果保持一致,所有变量的参数符号维持不变,只是显著性水平有所下降,但都在10%水平上充分显著。因此,可以得出结论:样本自选择问题没有影响最终结果,且多项式Logit模型结论同样不支持假设4,但支持假设5和6。
本文选取全球排名前20的班轮公司海外分支机构组织模式数据为样本,从资源基础和交易成本理论的角度,采用多种Logit模型实证检验了企业资源特征以及东道国市场交易成本对企业国际市场进入模式选择(股权和非股权模式)的影响效应。研究结论显示,公司规模越大及国际化经验越丰富,东道国市场交易频率越高,企业选择独资或者合资等股权模式进入国际市场的概率越高;实施多元化战略的企业,以及东道国市场交易环境和交易行为不确定性越高,企业选择业务代理等非股权模式进入国际市场的概率越高。同时,通过在模型中加入企业截距项检验了公司规模变量对因变量的异质性影响效应,结果表明,尽管总体上公司规模越大,企业选择股权模式的概率越高,但是这种正向影响效应更多会受规模排名最前的三家公司的影响,排名较后的公司并不存在这种正向效应,有些甚至还会出现负向影响效应。此外,采用多种计量模型进行的检验发现,样本自选择和样本自相关问题并不会影响模型的参数估计。
对企业管理实践来说,本文结论至少有以下几点启示。第一,业务代理等非股权模式与独资和合资等股权模式相比,前者投入资源较少,从这个角度来看,由非股权模式转换到股权模式意味着国际化水平的提高。然而,只有那些规模较大、国际化经验丰富的企业才更倾向于选择股权模式进入国际市场。对于初创企业以及国际化经验较为匮乏的企业,切不可盲目地实施国际化战略。由于初创企业选择独资或者合资等股权模式进入国际市场时,需要投入较大的资源,一旦经营不善可能导致全盘皆输。即便企业具备一定规模,如果其国际化经验不足,跨国经营的风险也非常大。第二,如果将企业进入国际市场看做是一次市场交易,那么交易环境是影响交易成功的外部间接因素,而交易对象的行为则是影响交易成功与否的直接因素。如果影响交易成功的内外部因素的不确定性均较高,那么,业务代理等非股权模式将是企业的最优选择。与独资和合资等股权模式相比,由于非股权模式投入的资源较少,即使交易失败,企业也能相对容易地撤出国际市场,而不至于遭受重大损失。这对我国企业在“一带一路”倡议下的对外投资和国际市场进入战略决策具有重要的启示。
本研究的局限性主要体现在:一是,既没有考察国际市场中制度因素的影响效应,包括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制度等,也没有探讨企业资源变量、交易成本变量之间是否存在交互效应;二是,没有研究企业国际市场进入模式选择与国际市场进入区位选择以及进入规模选择等之间的联系,虽然这些都是企业国际化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此外,尽管本研究显示,样本自选择问题并没有对模型结论产生影响,但鉴于当前针对这一问题的理论探讨仍然较少,未来还需更多的实证检验加以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