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背景下石化企业培训转型的实践探索

2018-10-10 02:03冯少伟
当代石油石化 2018年9期
关键词:互联网+培训企业

冯少伟

(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人事部,北京 100728)

以大数据和人工智能为代表的“互联网+”已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和技术引擎。先进的信息化技术为企业扩大培训范围、提高培训实效、提升培训管理水平等提供了技术支撑和转型发展契机。2015年10月,中共中央印发的《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条例》第二十七条明确规定“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完善网络培训制度,建立兼容、开放、共享、规范的干部网络培训体系。提高干部教育培训教学和管理信息化水平,用好大数据、‘互联网+’等技术手段”。对企业培训来说,将互联网思维融入企业培训价值链中,打造“互联网+”下的企业培训体系,不仅是简单的互联网技术接入,更是对企业培训工作的整体升级和重塑。因此,积极探索“互联网+”时代企业培训发展新路,加快推动企业培训的转型升级,大力提升培训质量效益,是企业培训更好服务企业战略和员工发展的当务之急。

1 企业传统培训特性分析

受时代背景、工作理念、技术手段等限制,企业传统培训在工作推动上基本依靠“行政化”,按照组织架构逐级推进,上级组织意图得到较好体现,但下级组织对上级组织的依赖性过强、自主性不足;在培训模式上相对“单一化”,脱产培训几乎是唯一选择,师生互动、教学相长得到较好体现,但培训覆盖面有限;在培训内容上明显“陈旧化”,培训过于依赖现有教师的现有知识,在技术发展日新月异、知识大爆炸的时代,培训的时效性和实效性难以保证;在培训管理上依旧“人工化”,信息化手段应用不足,信息“孤岛”普遍存在,海量培训信息无法及时维护,各类相关数据缺乏集成,管理信息“失真”现象比较严重。

同时,在企业传统培训中,员工培训组织比较随意,培训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常态化水平亟待提升;企业培训发展还很不平衡,师资、课程、教材等优质培训资源共享不足;员工参加脱产培训工学矛盾突出,自主学习乏有指导,资源少、动力小;灵活多样的培训方式创新不够,针对员工特点的差异化、个性化的培训方式更少。

即使在“互联网+培训”快速发展的今天,企业培训也仍然存在明显不足:一是多数企业仍旧停留在网络培训阶段,没有深入挖掘“互联网+培训”的内涵与外延;二是对培训数据分析流于形式,各类数据采集还停留在较低层次,很多数据的价值在被发崛前便已湮灭;三是培训创新主要集中在培训教学环节,还没有充分发挥“互联网+”优势,实现对企业员工培训体系的创新再造。

2 “互联网+”背景下石化企业培训的转型发展

2.1 “互联网+”背景下企业培训变革的演进

中国的远程教育经历了3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函授教育,但其具有很大局限性;第二阶段是20世纪80年代兴起的广播电视教育,在世界上享有盛名;第三阶段是20世纪90年代,随着信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产生了以信息和网络技术为基础的现代远程教育。20年来,现代远程教育伴随着互联网发展在世界范围内得到迅速普及和广泛应用,越来越成为组织学习和自主学习的重要方式。根据全球人才发展协会(ATD)2015年行业报告提供的数据,2001–2014年,传统课堂教学由75%降至50%左右,而基于互联网技术的数字化学习由10%升至40%左右。据了解,某大型国际石油公司面授培训的比例已经降到25%,网上学习的比例上升到75%,而相应的公司2017年培训费用比2014年下降40%以上。当前,国内外很多大型企业都在加速改革创新企业培训模式,采取线上与线下相结合方式,增强培训的灵活性和多样性。一些企业还利用互联网进行了培训过程管理,如需求调研、考核评估等探索实践,取得了许多好成效和好经验。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正在越来越深刻地影响着社会各种业态和生活各个方面,必须及时适应新形势、增强新思维、学习新知识、提高新本领,才能顺应时代潮流。企业培训管理者作为组织学习的“引领者”,更应率先学习“互联网+”、主动适应“互联网+”、自觉投身到“互联网+”的培训创新活动中。现代远程教育培训系统的更加广泛和更加深入的应用,使得传统教育培训模式的解构和重构得到加速,同时企业教育培训管理也迎来转型升级的大好契机,构建和完善“互联网+”下的企业培训体系成为企业的必然选择。

1999年,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教育培训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要分步实施现代远程教育工程,逐步建成集团公司开放性的终身教育体系。经过几年时间反复调研论证,远程教育平台技术日渐成熟,2009年正式启动中国石化远程培训系统建设,引进了当时美国ORACLE公司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i-Learning平台,2011年建成了国内规模最大、功能最强、用户数量最多的远程培训系统,并投入使用。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大规模应用,为进一步方便员工培训学习,改善用户体验,2014年开发了互联网访问、移动端应用等功能,打破了局域网认证登录和PC端应用的时空限制,为员工随时随地培训学习提供了极大便利。为满足员工更高的使用要求和更多的学习需要,适应越来越大的管理需求,2017年,中国石化自主开发了国内第一套完全云架构的开放的企业远程培训系统,综合运用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等先进的信息技术,紧密围绕服务企业战略和员工发展,按照系统化集成、体系化设计、全流程管理的开发思路,突出为培训体系构建提供技术支撑和平台服务,助推中国石化员工培训转型发展。中国石化网络学院云系统架构见图1。

2.2 “互联网+”背景下石化企业培训转型探索

图1 中国石化网络学院云系统架构

企业转型发展对各类人才素质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建设“时时可学”“处处能学”“人人皆学”的学习型组织已经成为企业发展与个人发展共同的需要。同时,“互联网+”背景下,员工获取知识和信息的需求更加多样、渠道更加多元,对学习培训的内容方式、管理服务、资源保障等有了更高的要求。互联网、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为实现更广泛的学习、更全面的培训管理、更有针对性的资源服务提供了技术支撑,也为破解传统培训工作行政化、单一化、人工化等弊端提供了契机。中国石化应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和互联网思维,在推进中国石化网络学院建设过程中,着眼企业与员工的共同发展,通过整合学习内容方式,探索重构岗位培训体系;通过贯通培训管理流程,不断完善培训管理体系;通过资源共建共享,全面补强培训服务体系,推动传统培训向“互联网+企业培训”转型,初步构建起上接企业战略下接员工绩效的、比较完善的企业培训体系,见图2。

图2 培训体系框架示意

2.2.1 构建全覆盖岗位培训体系

中国石化远程培训系统的建成,使网络培训成为员工集中培训的重要补充,有效承载了员工基础性、知识性及一般技能的学习培训。随着员工网络学习习惯的养成,在远程培训系统三期建设中增加了仿真培训系统的集成和连接,增加了业务竞赛、考试等功能,为员工打造了一键登录的综合化学习门户,完善了移动学习功能,创建工作、学习一体化环境。这样的环境,为整合完善员工培训体系提供了契机。

近年来,依托中国石化网络学院,以岗位胜任力模型为指导,按照体系化思路整合了员工学习培训内容,推动建立员工学习地图。根据业务发展和岗位需要,将员工的学习培训内容分层分类、分阶段、分模块安排到员工职业生涯的各环节,根据培训内容特点分别采用脱产培训、网络学习、基本功训练方式。用“一张学习地图”串起员工各类学习培训活动,构建起组织学习与自主学习结合、“培”与“训”结合的一体化岗位培训学习体系,形成课堂与课外结合、线上与线下结合、集中与碎片结合的培训学习新模式,构建了集中化面授培训、分散化网络培训、常态化基本功训练的立体培训新格局,有效缓解了工学矛盾,提高了培训对象覆盖面和培训内容的针对性,促进了员工素质能力的全面增强、持续提高。

同时,通过中国石化网络学院与人力资源管理系统(SAP-HR系统)进行互联互通,一方面将组织机构、岗位序列和员工基本信息等传送到中国石化网络学院,为员工学习地图与岗位变化进行动态调整提供了依据;另一方面在统计报表、系统管理等功能的辅助下,将员工各类学习培训结果回传人力资源管理系统,整合建立包含知识学习与技能训练在内的完整的信息化培训档案,将员工的学习与职业发展相结合,为员工提供学习与岗位晋升的指导和支持。

2.2.2 构建全过程培训管理体系

传统培训单纯依靠层级管理,很难满足员工专业培训交流的需要。我们借助远程培训系统,创建了层级管理与职能业务管理相结合的立体化、矩阵式培训管理组织新体系。在层级管理上,建立了由远程培训中心、总部部门(专业公司)和直属单位远程培训站,可向下延伸到各层级单位远程培训分站构成的远程培训网络。在职能与业务管理上,总部部门可根据培训管理需要,与业务管理体系一致,建立覆盖本业务系统的,纵向延伸到直属单位远程培训站及分站的远程培训业务站,用“一个统一的管理平台”支撑了层级管理与业务条线管理相结合的矩阵式管理,构建起上下贯通、左右协同的大教育大培训格局。

同时,将大数据的理念充分融入员工培训工作,运用信息数据的高度集成化,发挥互联网的信息沉淀集成功能,对培训实施过程中的培训需求、培训设计、培训过程管理等内容进行及时高效的动态管理,实现了“培训计划、培训项目、培训机构、培训学员、培训师资的全要素管理;对培训需求、培训设计、培训实施、培训评估进行全流程管控,有效消除了“信息孤岛”,实现了集约管理。

2.2.3 构建全方位培训服务体系

针对中国石化下属各企业点多、线长、面广、人员分散的特点,充分运用“互联网+”技术整合资源服务员工学习,采取多种手段打造为“员工学习一张网”,构建中国石化特色的全员参与、共创共享的学习生态圈。

满足员工学习交流不同需要,搭建企业员工学习、讨论、交流、分享的学习专区。一是针对性开设“企业党建”“大师工作室”等一批主题专区,在相关专家的引导下开展主题学习、互动交流、经验分享,满足学员不同的学习和交流需求。二是为脱产培训班级建立班级专区,继续开展相关内容网络学习,交流学习感悟和实践收获,做到“结班不停学”,打破培训固化模式,将培训延伸为实时学习模式。三是由志同道合、兴趣一致的员工自主建立一些特色专区,开展相关业务学习交流,满足员工个性化学习需求。员工在学习专区内,可根据岗位要求选择必修和选修的学习内容和课程,可通过实时直播的方式开展集中培训,也可通过资料分享、学习问答等功能学习,各类专区已经成为员工专业学习交流平台。

构建统一的培训学习门户,建立“培训信息管理与资源共享平台”,借助网络化、移动化多媒体传播手段,用“一个统一入口”实现在桌面端、移动端的多屏融合、为员工提供更加丰富的学习资讯、学习资源。引入“众筹”概念,着力打造构建众筹共建的培训资源开发机制,制定统一的资源开发标准以及规范的培训规划流程,依托云平台进行资源建设,实现优质资源共享增值。通过微课程、微案例、微观点等多种类型的微资源,鼓励一线员工分享宝贵实践经验,让每个人都成为培训内容的贡献者和分享者,有效推动企业知识管理工作。发挥大数据优势,根据员工学习兴趣,智能化推送有关学习资源,引导员工广学、深学、常学。

3 “互联网+”背景下推动培训转型发展的思考

3.1 以互联网思维推动企业培训理念创新

互联网思维是互联网时代的思考方式,它强调用户、简约、极致、迭代、流量、社会化、大数据、平台、跨界等思维。运用“互联网+”思维开展企业培训,需要树立以员工为中心的培训理念,围绕员工培训需求以及学员体验优化课程设计,充分满足学员多元化、多层次的学习需求,进一步提升培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需要树立精准化、精益化、精细化的工作理念,整合培训内容,完善培训体系;要运用平台思维、跨界思维,推动实施大教育大培训,推进构建学习生态圈。

3.2 以信息化手段推动企业培训模式创新

互联网在企业培训中的应用潜力巨大。要大力推广线上线下相结合的“O-2-O混合式培训模式”,进一步优化脱产培训,推进跟踪培养、全程培养;借助多种先进信息技术应用传播手段,实现PC、微信和APP等多种学习途径相互打通,把课堂融进网络,把课程装入手机,实现跨平台、多元化、移动化、碎片化学习。借助互联网手段优化培训效果,完善“学习、活动、分享、反思、应用”良性循环。

3.3 以大数据应用推动企业培训机制创新

“互联网+”企业培训是数据驱动,实现信息流的数据化流通,为按需培训、精准培训提供了数据支撑。依托中国石化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和中国石化网络学院相连接的技术优势,通过大数据深度挖掘,推动企业培训需求制定、任务规划、培训实施和绩效评估的“互联网+”,更加精准辨识员工培训需求和学习兴趣,实现组织推送与智能化推送学习内容相结合。优化培训评估和跟踪,建立完善员工源头培养、跟踪培养、全程培养素质能力培养体系,把员工的个人成长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紧密关联,不断提升企业绩效和竞争力,真正实现培训上接战略下接绩效的目标。

4 结语

基于互联网技术建立的在线学习和知识分享系统,可以使员工随时随地参与培训并分享自己的经验和教训,大幅降低学习成本,提高学习效率。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让企业培训创新转型空间空前放大,依托网络优势的企业培训道路还很长,需要我们不断地摸索和实践。把握好“互联网+”的潮流,用“互联网+”思维革故鼎新,必将更有利于完善企业培训,也必将推动企业人才培养工作迈向一个新的高度。

猜你喜欢
互联网+培训企业
企业
企业
企业
敢为人先的企业——超惠投不动产
培训通知
CIT培训学院2020线上培训正式启航
从五方面做好引导培训
云屏引领大屏走向“互联网+”时代
醒醒吧,为什么你玩不好“互联网+”?
培训路上的感悟——“喜、忧、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