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教/吴丽英 评析/魏生顺
在“互联网+”的背景下,如何以“培养学生数感和符号意识,发展学生运算能力”为主线,逐步实现从算术思维到代数思维的过渡呢?我们以北师大版教材一年级下册第六单元“跳绳”一课的“试一试”为例,尝试将互联网技术与数学课堂深度融合,帮助学生建立数感。
片段一:竖式笔算微课助,师生换位风采现
师:昨天同学们结合导学提纲与微视频进行了自学,今天,我们根据导学提纲一起来分享自学成果。
导学1:100-48=?请你用小棒摆一摆,再用计数器拨一拨。
师:谁来当小老师用小棒摆一摆?请其他小朋友拿出小棒跟着一起摆。
孩子们开始忙碌起来。小魏老师率先上台,只见他顿了顿,清了清喉咙,就开讲了。
小魏老师:我先摆 10捆小棒,表示100根。要减去48,没有单根的小棒,怎么办呢?我把1捆小棒拆开,这样我就把100分成了9个十和10个一。从9捆里拿走4捆,也就是90-40=50,再从单根里拿走8根,也就是10-8=2,最后,还剩下50+2=52(根)小棒,你们摆好了吗?有什么问题?
小魏老师表达得清晰、流畅,看来课前观看的微课起了很大的作用。
小龚同学:我想问一个问题,为什么要把那捆小棒拆开呢?
小魏老师:因为100要减48,没有单根的小棒,只好把1捆小棒拆开了。
小黄同学:为什么你要拆1捆,干吗不拆2捆、3捆……
小魏老师:因为只是减8根小棒,把1捆小棒拆开是10根,已经够减去8了,所以只需拆1捆小棒。
此时,学生开始小声议论起来:“还是听不懂哦!”我赶紧提醒小老师:“你可以求助同学……”
小魏老师:谁来帮助我?
小龚同学:没有单根的小棒,拆开1捆就够减了,不用拆开那么多捆,那样很麻烦!
小魏老师;还有没有问题?
小徐同学:为什么减完了还要加2?
小熊同学插嘴:这个问题我早就知道了,因为它们要合起来,拿完后,要把剩下的小棒加起来啊!
大家都不由自主地把掌声送给了小魏老师。
师:现在,谁能上来当小老师用计数器拨一拨?
(学生用计数器拨,教师利用课件动态演示,如图1)
图1
导学2:试着用竖式算一算,说一说用竖式计算100-48时要注意什么。
师:谁能用竖式来算一算?
“我来,我来……”看到前面小魏老师的精彩表现,学生个个都不甘示弱。
小吴老师:请大家把课堂练习本拿出来,跟我一起写。你们准备好了吗?先把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算起,0-8不够减,向十位借1,十位上是0,也不够减,向百位借1,1个百相当于10个十,十位要借给个位1个十,十位上就剩下9个十,个位上是10个一。个位上是 10-8=2,十位上是9-4=5。你们写好了吗?有什么问题?
小廖同学:为什么十位和百位上要点一点?
“是两点。”有同学小声地纠正。
“因为……”看得出来,小吴老师有些紧张,“谁来帮助我?”聪明的家伙,知道把问题抛向别人。
小刘同学:因为被借走了。
“被谁借走了?”我忍不住发问。
“被十位借走了。”小刘继续回答。
“那应该只有1个点啊!”有同学质疑。
小吴老师:谁来补充?
“我来!”小余同学喊道,“因为被个位借走了。个位上0-8不够减,要向十位借1;十位上也是0,不够减,要向百位借1,借了两次,所以有两个点。”
“谢谢你,我听明白了!”多有礼貌的孩子啊!
“我还有问题。”小刘同学发问,“为什么两个点上面的小数字不一样,一个是9,一个是10?”
小吴老师:个位不够减,要向十位借1,十位被借走了1个十,就剩9个十了,借来的这1个十相当于个位的10个一,你听明白了吗?
“9从哪里来?”这群猴孩子,大有不把你问倒誓不罢休之势。
“个位不够减,要向十位借1个十,十位就剩9个十。”小吴老师不得已又解释了一遍。
“10 从哪里来?”
“这个10是个位从十位借来的1个十,十位的1个十相当于个位的10个一,你听明白了吗?”
“能不能不写小9和小 10?”好家伙,还是不肯放过。
“你计算熟练了,就可以不写了。”回答得还真像我,我暗自发笑。
小吴老师的汗没有白流啊,终于迎来了同学们热烈的掌声。
片段二:横式笔算思维拓,算法多样数感培
导学 3:100-48,他们的做法你能看懂吗?请你说一说。(如图2)
图2
小许同学:淘气是把 48分成 40和 8,100-40=60,60-8=52。
小蒋老师:笑笑是把100-1=99,99-48=51,51+1=52。
小龚同学:那个1从哪里来?
小蒋老师:100-99……谁来帮助我?
小许同学:因为少看了1,要把1还给它。
“还给它!”这是孩子的语言,说得多好啊!
导学4:你还有其他的算法吗?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
(学生独立完成,我利用手机拍摄学生作品,并用实物投影放出来)
师:这是谁的作品?
“哇,李诗丞的也被拍下来啦!”孩子们似乎很羡慕。
小李老师:我是这样想的,把48分成 40和8,100-8=92,92-40=52。
小朱同学:为什么要把48分成40和8?
“这样子可以口算,你听明白了吗?”
我紧接着发问:“李老师的做法和谁的很相似?”“淘气的。”“淘气的是先减哪一位上的数?”“十位上的!”“李老师是先减哪一位上的数?”“个位上的!”
师:这是谁的作品?
“哇,真厉害!”看来,孩子们很希望自己的作品能被老师拍下来!
小张老师:我把 100看作 98,98-48=50,50+2=52。
小朱同学:2从哪里来?
小张老师:我把 100少看了 2,那个 2要还回来!
我适时发问:“他的做法和谁的相似?”“笑笑的!”“笑笑的是少看了几?”“少看了 1!”“所以要+1。”“小张老师少看了几?”“少看了 2!”“所以要+2。”
师:这是谁的作品?
小张老师:我把48看作50,100-50=50,50+2=52。
一部分学生鼓起了掌,可仍旧有一部分大声喊:“我有问题!”
小熊同学:2从哪里来?
小游同学:本来是减 48的,他多减了 2,就要加 2。
师:为什么要把48看成50?
小朱同学:100-50,好算,可以口算,这样更简单。
师:这又是谁的算法呢?
小龚老师:我是这样想的,我把100和48同时减1,结果不变,100-48就变成了99-47,这样就转化成了我们以前学过的不退位减法,更好算。你们听明白了吗?
小连同学:能不能同时减2,减3,减4……
小龚老师:可以,但是没有减1好算。
小陈同学:为什么要同时减1?
小龚老师:我们以前学过“被减数和减数同时减1,结果不变”这个规律。
小童同学:那能不能同时加1呢?
小龚老师:如果加1就变成了101-49,没学过,更不好算了!
师:我们在整理加法表和减法表的时候,发现被减数和减数同时增加或减少相同的数,结果不变,龚老师学以致用,把这个规律用到计算中来,真棒!
师:这又是谁的算法呢?
小朱老师:我是这样想的,先把100分成50和 50,用一个50-48=2,用另外一个 50+2=52,你们听明白没有?
本节课的重点是以学习连续退位减法为载体,探讨避免连续退位的策略,培养学生的数感,积累算法多样化和化难为易的解题策略,感受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渗透代数思维。
一、“互联网+”平台新,服务课堂增实效
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两位数减两位数的一次退位减法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100减两位数的连续退位减法。100-48,因为需要连续退位,孩子们学起来会比较困难。为此,老师录制了摆小棒、拨计数器和竖式计算的微视频,通过优酷视频和微信平台,把链接发给学生,让学生在课前结合导学提纲和微视频进行自学,用学具跟着微课一边摆一边说,并且把自己在家里的预习情况,通过拍照或拍视频的方式反馈给老师。这样做不仅能够降低难度,还能为学生的操作指明方向,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算理,让互联网技术更好地为我们的数学课堂服务,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
二、师生换位体验新,争当老师趣味浓
“让学生当小老师,在课堂上自由提出疑问,学生自己解答,有困难求助同伴或老师”是我们努力追求的理想课堂。本节课,吴老师鼓励孩子走上讲台,结合导学提纲说说自己是怎样计算的,有不明白的地方可以直接向小老师提问,小老师能解决的就解决,实在不能解决的可以求助同伴或老师。这样的学习方式及换位体验,为学生提供了展示自己的机会,挖掘了学生的内在潜力。不仅“小老师”能在课堂上展示自己的风采,其他“学生”也没有闲着,首先他们要仔细倾听、认真思考“小老师”所说的,其次才能提出自己不明白的问题,才能进一步向“小老师”发难,同时也让自己对所学的知识有了进一步的理解,增强了求知欲。
三、横式笔算思维拓,算法多样数感培
横式笔算,也就是孩子口中的口算法,它是根据数与数的关系,根据对数的感觉来寻找合理、简洁的笔算途径。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种算法呢?因为数和数之间有很多关系,我们可以把100看作 99+1或 102-2,把 48看作 40+8或 50-2,这样就有不同的算法了。原来需要连续退位,现在不需要退位了。把 100看作 99+1,99-48=51,51+1=52。这时候,不是直接计算100-48这个算式,而是把算式改变之后再计算,这是基于数感寻找合理、简洁的算法,体验算法的多样化。
再如:计算100-48,把被减数与减数同时减少1,变成99-47,这里就隐含着一个代数关系和结构:a-b=(a-c)-(b-c),变换之后的算式差与原算式相等,而且避免了退位,这样计算起来就简单得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