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伟海,李海辉,颜 爱,李师师,杨铁柱,马玉勇
(1.湖南环境生物职业技术学院,湖南 衡阳 421005;2.湖南猪卫士科技服务有限公司,长沙 410128;3.衡阳市农业科学研究所,湖南 衡阳 421101)
抗体监测是动物疫病诊断、疫病监测、免疫质量评估、疫情预警、疫病控制等工作中的重要一环。通过有计划的定期对猪群进行疫病监测,可系统科学地掌握猪场疫病发生与流行动态和危害程度,连续监测数据可勾勒出群体在一段时间内的动态曲线,侧面反映猪群健康,从而揭示群体变化,解决滞后性问题,尤其在蓝耳病、伪狂犬病等疫病的防控上。我们对2017年某自繁自养场3次普检数据进行了统计分析,从中可反映猪场中蓝耳病、伪狂犬病防控等相关问题,具体案例分享如下。
猪场为自繁自养场,存栏基础母猪500头,种公猪18头,年出栏猪约7 500头,该场在2017年共送检3次,分别是2月份、7月份、10月份,猪场3次皆只对种猪群进行了血清学检测,母猪群分为经产母猪(怀孕、哺乳)及后备母猪(自留后备、引进后备),公猪仅在7月份及10月份进行了检测。
从图1可知,连续3次检测经产母猪群猪瘟免疫基本合格(整体阳性率≥80%,保护率≥60%,平均阻断率>70%);后备母猪群自留后备猪瘟抗体2月份检测较差,7、10月份尚可,但引进后备猪瘟抗体一直都较差(整体阳性率<80%),需加强引进后备猪群的基础免疫;公猪猪瘟抗体水平在7月份检测时不合格,经建议进行了加强免疫,10月份检测合格,这反映了常规抗体监测是评估免疫质量和效价的一个重要依据。
图1 种猪群猪瘟抗体水平变化
从3次连续检测数据分析(图2),经产母猪群存在蓝耳病病毒循环感染现象,尤其在怀孕阶段,应系带毒后备母猪入群引起的循环波动,因为后备母猪群(尤其是引进后备猪)一直存在蓝耳病的波动,可能与合群、饲养管理(如环境带毒、非全进全出等)有关;此外,从7月份与10月份的检测结果对比,7月份公猪存在部分S/P值>2.0的猪,这也可能是10月份经产母猪群蓝耳病波动的一个原因。对于蓝耳病,需重点加强后备猪群的隔离驯化,同时加强公猪的普检工作,停止使用S/P值>2.0的公猪精液。
从伪狂犬病野毒(gE)抗体检测结果分析(图3),猪场为重度带毒场(经产母猪gE阳性率>50%),公猪在2月份未进行检测,由于经产母猪野毒阳性率较高,建议加强公猪监测,7月份检出现役公猪存在部分野毒阳性,建议立即淘汰阳性公猪。自留后备猪群一直保持伪狂犬病野毒阴性,猪场能产生阴性后代,表明伪狂犬病处在控制中。伪狂犬病gB保护性相关抗体方面(图4),各阶段猪群均需加强伪狂犬病的基础免疫,从而有效提升gB抗体水平,尤其是后备母猪及公猪群(gB抗体水平较低,感染风险较高)。对于伪狂犬病,建议加强老龄带毒母猪及阳性公猪的淘汰力度,同时加强免疫力度。
图2 种猪群蓝耳病抗体水平变化
图3 伪狂犬病野毒(gE)抗体变化
图4 伪狂犬病gB保护性相关抗体变化
综上分析,根据3次连续监测数据统计分析,猪瘟方面,经产母猪免疫基本合格,后备母猪、公猪需加强免疫;蓝耳病方面,需重点加强后备母猪的隔离驯化,因为后备猪群一直存在蓝耳病感染,同时加强公猪的监测,停止使用S/P值>2.0的公猪精液,后备猪群及公猪带毒是引起怀孕、哺乳阶段循环感染的一个原因;伪狂犬病方面,经产母猪重度带毒,但自留后备猪群为阴性,说明猪群野毒控制可以,但需加强公猪检测,及时淘汰阳性公猪及带毒老龄母猪,同时加强各阶段猪群伪狂犬病的基础免疫,尤其是后备猪及公猪。对于该猪场而言,从监测数据反映,重点需加强后备猪群的管理。
从本案例可知,通过连续化数据的分析,可以掌握猪群中血清抗体动态变化,分析猪群的健康状态,同时结合猪场自身实际生产数据的变化,可形成猪场健康管理理念,逐步做好疫病的防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