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桂英
作者单位:353000 福建省南平市第一医院介入科
对接受介入治疗后的冠心病患者的危险因素进行控制,使患者形成良好生活习惯,积极遵医嘱接受药物治疗,可以有效降低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使患者预后得到改善[1]。冠心病介入术后患者自我管理能力较差,自我管理行为不良是影响患者预后的重要原因,研究显示,开展基于行为模式的健康教育能够加快转变患者的不良行为[2]。保护动机理论(protection motivation theory,PMT)涵盖信息源、认知中介过程、应对模式,其中的认知中介过程为保护动机理论的核心内容,具体包括威胁评估和应对评估,前者包括严重性、易感性、内部收益及外部收益,后者包括反应效能、自我效能及反应代价[3]。本研究分析对2015年1月~2017年1月我院47例冠状动脉介入术后患者实施保护动机护理干预的效果。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1月~2017年1月我院接受冠状动脉介入术患者94例,全部患者符合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指南(2009)相关标准[4]。将94例患者按照术后护理方式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7例,观察组男27例,女20例,年龄42~68岁,平均(52.28±5.36)岁;对照组男25例,女22例,年龄41~67岁,平均(52.59±5.14)岁。全部患者均为第一次接受PCI治疗并治疗成功,年龄40~70岁,自愿参与本研究。排除精神障碍、认知障碍、伴有其他疾病需要住院治疗的患者。2组各项基本资料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
1.2 护理方法 对照组仅对患者实施常规护理干预,定期开展健康知识讲座,每个月进行1次电话随访,给予适当指导。
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对患者实施保护动机护理干预,具体从形成保护动机的威胁评估、应对评估中各个变量着手进行干预措施的制订,具体如下。
1.2.1 进行集体授课 在患者出院后的1个月内经高资历护理人员进行3次集体授课,每次持续1h。其中第一次介绍冠心病的临床症状、危险因素、治疗方法、疾病转归,介绍以往成功治疗病例。第二次播放并讲解介入手术视频,介绍冠状动脉支架的选择、支架植入的适应证、手术远期效果、术后可能出现的并发症等,解答患者主动提出的问题。第三次介绍支架术后活动、饮食、复查项目、用药、自我监测内容及方法等,讲解院外自救的方法,指导患者使用控盐勺以及控油壶。
1.2.2 病友经验交流会 在患者出院后第2个月进行1次,持续1h。让具有较高自我管理能力的患者进行分享,让患者切身感受到保持健康生活习惯、提升自我管理能力的优势,提升患者的信心。另外留时间让患者自行表达自己在自我管理期间存在的困惑以及问题,病友之间相互讨论解决,医护人员进行最后的总结指导。
1.2.3 病友家属会 在患者出院后第2个月进行一次,持续1h。注重做好患者家属的健康教育,增加患者家属对疾病的了解,主动参与到患者的自我管理中来。指导患者家属不要忽视疾病危险因素,指导家属在受到外部环境影响时的正确处理方法。1.2.4电话随访及个体性指导 在患者出院后的2~6个月进行,每个月电话随访1次或以上,每次持续20min以上。经与患者的电话联系了解患者的整体恢复情况,分析患者自我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分析保护动机理论中对患者有最大影响的部分,开展有重点的干预。询问患者自我管理中遇到的困难,进行相应的指导,对于已经形成的健康行为,护理人员要给予及时的鼓励。
1.3 评价方法 自我管理行为:利用冠心病自我管理行为量表(CSMS)进行评价,包括情绪管理、疾病医学管理、日常生活管理几方面共有条目27个,通过5级评分法测定,总分135分,得分越高,表明患者自我管理能力越强。在干预开始前、干预结束后分别测定1次。
一般自我效能:利用一般自我效能量表(GSES)进行评价,包括条目10个,进行4级评分,完全正确、大部分正确、小部分正确、完全不正确分别记为4、3、2、1 分,总分 10~40 分,得分越高表示患者一般自我效能越高。
血脂水平:在干预前、干预结束后分别测定一次总胆固醇、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水平。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6.0软件分析研究结果,自我管理、一般自我效能评分以及血脂指标结果用±s表示,行t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自我管理行为能力 干预前两组自我管理行为各项指标评分结果差异均不明显(P>0.05),干预后观察组各项指标结果均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接受干预前后自我管理行为能力比较(±s,分)
表1 两组患者接受干预前后自我管理行为能力比较(±s,分)
注: t、P为两组干预后比较
分组 n 时间 情绪管理 疾病医学管理 日常生活管理 自我管理能力观察组 47 干预前 10.30±2.00 34.21±3.58 23.94±3.12 72.49±5.90干预后 12.14±1.58 38.15±4.59 28.69±3.49 78.89±6.96对照组 47 干预前 10.48±2.04 34.82±3.52 23.81±3.61 72.68±6.33干预后 10.95±2.43 35.20±3.88 25.10±3.74 74.78±7.12 t 2.85 3.27 3.46 4.03 P 0.01 0.00 0.00 0.00
2.2 一般自我效能 干预前两组一般自我效能评分结果差异不明显(P>0.05),干预后两组评分均有升高,观察组评分结果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2.3 血脂水平 干预前观察组和对照组血脂指标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甘油三酯、总胆固醇水平均无明显差异(P>0.05),干预后观察组高密度脂蛋白明显高于对照组,其他各项指标均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 3。
表2 两组患者接受干预前后一般自我效能评分比较(±s,分)
表2 两组患者接受干预前后一般自我效能评分比较(±s,分)
分组 例数 干预前 干预后观察组 47 27.45±3.36 33.20±4.18对照组 47 26.86±3.19 29.31±3.89 t 0.52 5.18 P 0.11 0.00
表3 两组患者接受干预前后各项血脂指标水平比较(±s,mmol/L)
表3 两组患者接受干预前后各项血脂指标水平比较(±s,mmol/L)
注: t、P为两组干预后比较
分组 n 时间 高密度脂蛋白 低密度脂蛋白 甘油三酯 总胆固醇观察组 47 干预前 1.23±0.23 3.51±0.67 2.26±1.06 5.52±0.65干预后 1.59±0.49 3.08±0.42 1.95±0.48 4.90±0.65对照组 47 干预前 1.22±0.21 3.53±0.52 2.27±0.76 5.57±0.58干预后 1.26±0.15 3.45±0.55 2.23±0.48 5.44±0.40 t 2.94 2.81 2.79 3.41 P 0.00 0.01 0.00 0.00
老年人群是冠心病的主要发病人群,当前由于人口老年化程度逐渐加深,冠心病的临床发病率逐渐升高[5]。冠心病属于一类长期性疾病,对患者家庭是一种沉重负担,对整个社会也是沉重负担[6]。慢性病自我管理具体指的是通过自我管理方法对慢性疾病进行控制,通过专业医护人员的帮助,患者自己参与部分治疗性或者预防性的保健活动,研究显示,良好的自我管理行为能够显著促进患者的健康状况[7]。分析相关研究结果,我国冠心病患者自我管理能力处于中下水平,因此必须重视冠心病患者自我管理能力的提升,通过分析影响其管理能力的因素,给予针对性的干预,从而实现管理水平的提升。
冠心病出现的危险因素有多种,血脂异常、糖尿病以及高血压是其中重要的三种,通过做好患者的健康知识宣教,使患者服药依从性得到提升、术后恢复危险性得以下降[8]。本研究观察组接受保护动机护理干预后自我管理行为能力评分、一般自我效能评分结果均优于对照组(P<0.05);另外观察组干预后血脂指标总胆固醇、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水平均明显优于仅接受常规护理的对照组(P<0.05)。表明通过以保护动机理论开展综合性的护理干预,通过发放健康手册、集中授课、针对性指导、病友交流等多种方法开展干预,能够增加患者的认识,真正了解自我管理能力对于改善预后的重要意义,从而愿意主动参与到干预中来,主动形成健康生活习惯,形成有效的保护动机,加快形成自我管理行为,因而有助于血脂指标的有效改善[9]。
通过对患者开展针对性的健康教育,患者能够真正认识疾病相关知识,提升对疾病以及治疗的重视程度,本研究观察组在干预后自我管理行为能力评分中情绪管理、疾病医学管理、日常生活管理各项指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证实通过实施保护动机护理干预能够加快患者健康行为的建立,比如遵医嘱服药、戒烟限酒、降低工作强度、坚持低盐低脂饮食等[10]。保护动机理论在应用中,注重综合分析各个保护动机因素,对健康相关行为的形成以及改变整个过程进行更合理的解释,针对性的对患者开展不同方面的干预,帮助患者改变错误习惯,主动形成保护动机,增加自我管理行为[11]。
综上所述,对冠状动脉介入术后患者实施保护动机护理干预能够提升患者自我管理能力,增强患者一般自我保护效能,更有效改善患者血脂水平,值得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