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克兵
【关键词】 教师;作业设计;趣味性;生活化;探究性
【中图分类号】 G622.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8)14—0053—01
作业是教学反馈的主渠道。在教学中,作业是学生进行学习最基本的活动形式,学生思维的形成、知识的掌握、方法与技能的获得、智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都离不开作业这一基本活动。然而,对有效作業设计的关注却不多见,作业是课堂教学的复习与巩固,也是课堂教学的延续和补充,是学生发展思维的一项经常性的实践活动,也是检验学生独立完成学习任务的主要形式。如何以新课程标准为依据,设计出新颖、有趣、开放的新型作业,用来有效提高学生综合能力,应引起我们教师的重视。经过近几年的教学实践,我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去做。
一、设计趣味性作业——充分调动积极性
小学生由于受年龄特点和认识水平的制约,动机兴趣当然就会直接影响学习活动。那些新颖、生动、灵活多变的事物往往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促使他们的思维始终处于积极状态,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使其进入最佳学习状态。根据这一规律,教师设计小学数学作业应从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生活经验出发,设计具有童趣性和亲近性的作业,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成为一个乐学者,有极大的学习热情和主动性。
三、设计生活化作业——让教学回归生活
新《课程标准》强调指出:数学学习应从学生己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小学数学课本的编排也极力贴近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本着这一目的,我们在作业的设计上,应把数学作业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常布置一些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作业,可以培养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让所学的知识得到应用拓展与延伸。学生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全身心投入,积极主动地思考,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设计探究性作业——创设自由创新的空间
新课程倡导学生积极探究,获取信息,创新知识,培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长期以来,人们往往把作业的功能定位于“知识的巩固”和“技能的强化上”,导致作业陷入了机械重复、单调封闭的误区。教师布置作业总是本着面面俱到,多多益善的原则,认为学生做得越多,记得越牢,将来学生的能力也越高,然而,真实情况却恰恰相反,这样的作业制约了学生多种能力的发展,这也是许多老师困惑“我都让他们多次练习过,为什么还有那么多错题?”的深层原因。为此,在作业设计时,要根据教学内容以及学生已具有的数学活动经验,设计一些以学生主动探索、实验、思考与合作为主的探索性作业,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成为一个问题的探索者,这样完成的作业印象深,效果以一顶十,非常理想。例如,在教学了“轴对称图形”这节内容之后,我让他们用笔、纸、小剪刀、刻刀等一切可以利用的工具,依据轴对称图形的特点自己设计一个轴对称图形,结果大出我的意料,有的学生尝试了剪纸,有的学生设计了楼房,有的学生捏了泥人……作业五花八门,形状千姿百态,但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他们设计出来的图形都是轴对称图形。再如,在学习“折扣”这节内容前,我预留作业,让他们进超市,看看那些东西打折,折扣是多少,打完折后是多少,比原价便宜多少钱。学生很欣然地接受了这项作业,他们自发组成小组,去超市完成作业。他们获取知识的渠道也是多种多样,有的自主思考,有的同伴讨论,有的询问调查……我想,这样的作业不仅使学生获取了数学知识,更多的是一种解决问题的能力,数学不正是需要这样的效果吗?
五、设计层次性作业——体现个体差异
由于受天赋、家庭、教育等各方面的影响,学生之间的数学知识和数学能力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如果让有差异的学生做无差异的作业,必然会造成一些学生“吃不饱”,一些学生“不够吃”的现象。因此,在数学作业的设计上,我们不能搞“一刀切”,应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设计不同的作业,使我们的教学面向全体学生,让不同的人在数学学习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在教学中,我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了A、B、C三类作业。C级作业是一些最基础的知识,是例题的变形,也是简单的巩固性作业;B级作业层次稍高一些,在掌握例题的基础上能进行相应拓展;A级题型灵活多样,偏重于理解、运用,适合学生思维的拔高训练。这样的作业设计满足了不同层次学生的要求,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水平选择不同的作业,而不同水平的学生都能得到成功的乐趣。
以上是自己认教以来的一些粗浅认识,很不全面,但我认为数学教育的目的是培养有思想有创新能力的人,而不是做作业的“机器”。 所以在设计作业时,能少一分形式,多一点实质,设计出真正适宜学生的有效作业,使其最大发挥作用,促数学教学质量全面提高的是我们的追求。
编辑:蔡扬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