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玉培
摘 要:本文首先介绍了河南方顶村古村落的基本现状与特色,对古村落的区域环境、村落布局、建筑现状、历史环境等要素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其次,深入解析了顶村古村落的功能现状与管理现状,对古村落的历史价值、科学价值、艺术价值进行了合理的评估;再次,探究了顶村古村落面临的保护与开发的迫切问题。基于当地政府规划的愿景,提出了保护和传承的具体的策略和方法。
关键词:河南古村落;传承与保护;文化价值
中图分类号:K87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8)08-0053-04
一、方頂村古村落现状
(一)方顶村古村落基本概况及特点
郑州市上街区方顶村,位于郑州市西部,上街区峡窝镇西南,地处豫东平原和豫西山地的交接带上,是进入豫西山区的重要门户。随着“三化建设”(服务过程程序化、服务管理规范化和服务质量标准化)工作的推进,方顶村原居民大多已迁出,安置在柏庙村。村内现仍有少量村民居住,以方姓为主。
方顶古村历史悠久,遗存众多,风貌完整,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是中原浅山地区传统民居群的活标本。其特色可概括为:(1)依山傍谷、环境清幽的美丽乡村;(2)天人合一、怡然自乐的和谐山村;(3)商铺林立、熙熙攘攘的商贸古村;(4)中原农耕、民俗文化的活标本。
(二)区域环境、村落布局与传统街巷空间
该地区地势较平坦,以逐级而上的台地为主。方顶村所处的台地位于汜水河与其支流——疙颤河交汇的一块三角台地边上,聚落多沿台地边缘的冲沟和崖底分布。古村沿台地边冲沟从河底逐级向上分布,层楼叠院,绿树成荫,充满着山林气息和山野清香。
方顶古村落历史格局为:宅田相依,依山而建;阴阳相守,沿商而兴。方顶古村落包括顶门、底沟和程湾三处传统建筑群,其祖茔位于村落西侧,顶门、底沟祖茔位于台地西边的回沟崖顶,程湾祖茔位于汜水西岸的山坡上,成相互守望之势。传统建筑群均位于古商道沿线,古商道沿线设有寨门,沿商道依次有东村口、关帝庙村口活动区、底沟焦氏民居集中区、土地庙公共活动区、翰林古街区、百米寨墙区、祠堂区、西村口和程湾民居集中区等居住和公共活动场所。底沟民居多沿古商道两侧呈线性分布,民居院落多为窑院。顶门和程湾区均有宽阔的场地,建筑或坐北朝南、或依山面“水”(道路),呈方格网状分布,通过院落间巷道可达各家各院。
方顶村的传统街巷主要包括:村中古商道、村中的街道及院落间的巷道。村中后建房屋多已拆除,街道空间不明显。通过对现残存建筑、院落间街巷的分析可知,村中街巷大致分三类:(1)主要街道,此类街道与入村道路直接相连,并形成一个村口公共空间。街道两侧建筑多为倒座房或堂屋,走向与院落朝向垂直。道路宽4至6米,道路空间关系匀称。(2)次要街道。街道一侧与院落垂直,一侧与院落平行;一侧多为院落建筑的倒座房或堂屋前后檐,一侧为院落的厢房后檐或倒座房、堂屋的山墙。道路宽3至4米,道路空间较狭窄。(3)巷道,连接主要街道或次要街道。巷道多与院落朝向平行,两侧为倒座房、堂屋山墙或厢房的后檐墙。巷道宽1.2至2米,道路空间较幽闭。
(三)建筑现状与历史环境要素
方顶传统民居的建筑的墙面采用青砖、土坯、夯土和卵石等不同材料,清一色的灰瓦顶,建筑依山就势,错落有致,掩映在绿树丛中。方顶传统民居的建筑形式为单檐硬山墙,少量采用平屋顶。建筑夯土、土坯和卵石为就地取材,卵石从汜水河谷获得,土坯用麦草黄泥制成;青砖、卵石墙用石灰膏砌筑并勾缝;房顶多为干槎瓦面,将青瓦置于房顶泥的上层,青瓦上下搭接,互相叠压;门户大都较小。建筑主体色彩为青灰色、黄色和白色,木构件为红、黑等传统民居的色彩。
方顶村还有大量窑洞建筑,这些窑洞宽3到5米,高4到5米,深7到15米,少量窑洞深近20米。窑洞建筑院落类型主要有带建筑的窑院、围墙围合的窑院和地坑院组成,这种建筑形式使村民的生活更加方便、舒适。方顶村窑洞多为土窑,少量是后期券筑的砖窑洞,窑脸采用青砖、石头砌筑挡墙。
按照建筑风貌及保存的完整程度可将村落的建筑分为四类:(1)历史建筑,即年代较久远且保存较完好的传统建筑,如名人故居、公共建筑等。(2)传统风貌建筑,指的是与传统风貌接近的建筑。这些建筑采用传统建筑形式,建筑尺度与空间格局与古村整体风貌相协调,但局部建筑材料及风格与历史建筑特色不一致。(3)一般建筑,即为后期建设的,采用现代材料、结构,但高度低于传统建筑,体量也较适宜,在建筑群中不显突兀,多与传统建筑围合成四合院。
古村建筑以历史建筑和传统风貌建筑为主,传统院落中的个别房屋是一般建筑,整体风貌较协调,保存完整。其他建筑虽然数量较少,但个别建筑位置突出,对整体风貌影响明显。方顶民居建筑年代久远,同时由于村民外迁以及缺乏维护资金,对传统建筑的维护不够,有部分建筑急需维修、保护。
方顶有古树、水系、器具等众多历史环境要素。古树:村内有大量景观效果好的庭院树,如石榴、桃树等,在村楼周围有风水柏树等。古井、水系:有古井多处,多已干涸。古桥:古商道东直门下有一处小桥,桥洞用砖券顶,上面覆土,看似土桥。另在冲沟沟底民居门前,有石板桥,但已不存在。排水设施:排水设施包括排水井、排水暗沟、排水槽、自然冲沟以及道路、自然坡道等。方顶村全年降雨量不大,少量区域用卵石砌筑的排水井、排水暗沟和排水槽。这类设施多用于崖边、土质松软的道路及水量集中区域,起排水固土的作用。道路设施:道路主要包括入村道路、古商道和其他街巷道。公共活动空间:公共空间很多,如村东关帝庙公共区、土地庙前、方氏宗祠前等。公共活动区域多为自然土地面,少量有卵石,旁常植乘凉的绿荫树。农耕器具:包括耕、犁、耙、纺花车等,多为木制。经营器具:蒸笼、铁敖等。生活用具:八仙桌、太师椅、书柜、衣架等。其他生活元素:楹联、匾额、灶台等。石刻、碑文:方顶村现存30多块带字碑刻,从清代至解放后均有留存,碑刻多为记事碑。
(四)功能现状和保护管理现状
方顶古村落现多为宅院,保留有少量公共建筑,如关帝庙、禹巡槽老娘庙、土地庙、方氏宗祠、古骡马店等,今多被废弃或改为民居,仅方氏宗祠还有人前往祭先拜祖。方顶村原居民大多已迁出老村,安置在柏庙村,村内民居多呈空置状态。
方顶古民居由郑州市文物局和上街区文广新局共同监管,方顶村委负责直接管理,并成立了保护小组。经过市、区两级政府的努力,方顶村基本保持着古朴的本色,但也存在一些不足:由于年代久远,且长时间不住人及缺乏维护,民居损毁严重;保护资金来源单一,数额较小,造成保护力度小,不能满足古村保护的需要;保护工作人员缺乏专业知识,业务素质不高,保护不得力。因此,在加强管理的同时,还需要制定更完善的保护规划方案,对方顶古村实施更有效的管理和保护。
方顶古村暂未对外开放,仅在村口和几处重要建筑大门墙上挂上了解说牌,方顶古村的对外展示还处于无序状态,很多重要的文化遗迹尚未被发掘;方顶古村市政设施建设滞后,随着村民的迁出,已终止供电、供水,也无电信宽带,原有电力设施已老化;无排水管网、污水处理设施和垃圾收集与转运设施;村内无公厕,原居民家中厕所均为旱厕,使用不便。
方顶村历史区域环境、村落格局保存较为完好,各种山林、台源、沟谷地貌保存较好。方顶村现存房屋有130多座,但现存建筑不足历史时期的五分之一,尤其是很多重要的公共建筑被拆除,使大量的历史信息被破坏。方顶古村已失去了往日的炊烟袅袅、鸡犬相闻、古商道熙熙攘攘的景象。
二、方顶村古村落文化价值评估
方顶古村的历史遗存反映了郑州腹地地区自新石器时期至今人类不间断的居住历史和文化活动现象,是中原地区悠久的农耕聚落历史发展的重要实证。同时,方顶古村依商道而兴盛,其古村落格局、街巷结构以及乡土建筑的多样性较为真实地反映了郑州周边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状况。
方顶古村正在申报河南省历史文化名村,其村落选址及格局能够体现我国传统聚落的选址和规划布局的整体特点。在方顶村600多年的历史里,孕育了一大批地方有名的乡绅,赵东阶是其中最杰出的代表。当地重要的历史名人,尤其是乡绅,能够对当地产生重要影响。在那个“王权止于县政”的时代,乡绅阶层接受儒家伦理价值后,对当地乃至周边县的村民影响很大。同时乡绅通过参与地方行政,兴办公共工程或提供公共福利,能够起到维护地方的社会安定的重要作用。方顶古村是深受乡绅阶层影响的一处典型乡土聚落,对于研究郑州乃至中原地区的明清时期社会结构有重要的典型意义。
方顶村历史文化街巷主要有三条:村中的古商道段,顶门村口横街,还有程湾入村纵街,此外村中还有少量院落间巷道。(1)村中古商道段:道路从东北方向入村,横穿古村。从顶门村西南处,道路分三段,分别是:①北段村东口方山寨门至“旭日东升”寨门,长270米。顺娘娘沟沟底逐级而上,道路两侧建筑较少,多为崖壁陡坎、冲沟深涧,两侧视野较开阔。②中段为翰林街,从“旭日东升”寨门至集贤门,是古商道的核心区,长90米。该段街道两侧均有靠崖窑院,南侧保存较好的院落依次为方兆麟、方兆图和方兆星故居;北侧保存较好的院落依次为赵东阶、方兆福、方兆凤故居和底沟庙。街道两侧为临街房,街道景观风貌很好。③南段主要沿石寨墙伸展,长140米,街道东侧为石寨墙,墙高4至6米不等。墙上再起建筑,一侧以缓坡向上,原为传统民居院落。(2)顶门村口横街:街道东西走向,长90米,街西头原有泰安门,街东头有紫气东来门,紫气东来门上有台,台上建文章阁,现已被毁。街北均为楼院,间隔着有三合院和四合院,重要建筑有方氏宗祠、方瑞五故居等;街南为后建房屋,现已被拆除。(3)程湾入村纵街:街道南北走向,残长50米,南侧至程金程群故居的门楼。街东为三栋坐东朝西的楼院;街西多为后建平房,现已拆除。
方顶古村核心区面积约10000多平方米,房屋100余座,300余间,村中居民基本全部都是原居民后裔,有方氏、焦氏和程氏家族。但因拆迁安置,原居民多迁至柏庙安置区,村中仅仅剩不到20人。核心区生活延续现状不好,但原居民易寻回。
方顶村村民至今仍保持着传统的语言和风俗习惯,注重春节、元宵节、小年下、二月二、清明、端午节、鬼节、中秋节、重阳节、十月初一、冬至等传统民俗节日文化,村中保留火神会、坟会、绑灯山等方顶传统风俗,是郑州腹地不可多得的一个富有浓厚地方民俗特点的山地聚落。
方頂村古村落有很高的历史价值、科学价值和艺术价值。历史价值:方顶村先祖是从山西洪洞迁来,从明代中期一直延续到现在,已有600多年的历史。现存大多以清代和民国时期的建筑为主,保留有山西和河南地区传统的窑洞、房屋、独特的单面坡顶房和绣楼等。一些防御设施更是研究古村寨寨堡式防御体系的重要物证。村中仍保留众多的传统风俗,如社火、坟会、绑灯山等。除此之外,方顶村地下还有古汉墓群,也是重要的考古资源。这些信息被完整地拷贝下来,对于研究洪洞移民史、明清建筑史、军事史、经济史、社会史、文化史、政治史、民风民俗、意识形态史等都有重要价值。科学价值:方顶村位于疙颤河谷的一条冲沟内,一条古商道将村落串起,众多的庙、祠、阁等公共建筑构成村落的公共活动空间;民居包括台顶的楼院和沟内的窑院,大多为四合院,建筑材料呈多样化,有砖、石、木、土等。方顶村在村落选址、防御体系、街道空间、公共建筑以及民居的排布方面,是经过长期的历史演变、与自然充分相融的结果。艺术价值:方顶村依山而建,整个村落与山势自然衔接,交融一体,层楼叠院,错落有致。部分合院从庭院空间、建筑造型、梁架结构、墙面材料、窑洞尺度和窑脸墙面等方面反映了人们在建设院落时从建筑整体去把握建筑的实用及美观效果。民居中有各类木雕、砖雕、石刻,多以祈福、添寿等为主题,图案造型精美,形态各异,五脊六兽形象逼真,栩栩如生。加之时间久远,建筑的古香古色和历史沧桑感也增添了艺术的感染力。
三、相关规划与保护开发措施
方顶古村始于洪武五年,保存有完整的清、民国时期民居建筑群,是中原浅山地区民居建筑风格的典型代表,是中国民居建筑的经典作品。同时方顶村包含有丰富的民俗文化内涵,被誉为中原民俗文化和农耕文明的活标本,为研究中原地区民居建筑文化和民俗文化提供了珍贵的标本,对于挖掘、传承和利用民间聚落环境思想、建筑艺术、民俗思想和社会意识具有重要实例研究价值。2014年4月,方顶古村被列为“河南省历史文化名村”。
方顶古村面临保护与开发的双重迫切需要,由于历史、自然、经济等原因,古村的传统居住建筑及环境正在破败:村中大量历史建筑坍塌、拆除,导致历史村落形态、肌理及建筑等历史信息丢失;现存建筑老化,居住条件差;村民被集体迁出,古村失去活力。
由于当地政府的重视和不断宣传,方顶古村已开始走进人们的视野,并有游客前来参观。为了改善古村经济条件,提高农民经济收入,有效利用历史遗产以及以开发促进保护,古村需要旅游开发。如何充分展示方顶的历史遗产特色,达到保护与开发的双赢目的,是方顶古村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为了加强对河南古村落本土文化的传承与保护,建议以“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传承发展”为指导思想,加大方顶古村的保护与开发的力度。但在开发过程中必须坚持:(1)历史真实性原则;(2)风貌完整性原则;(3)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整体保护原则;(4)区域系统保护原则;(5)合理利用、永续利用原则。在开发用地方面,以方顶村村域为基础,外加部分魏岗村建设用地,使总用地面积达到224.28公顷,以保证项目的规模。重点规划地段为方顶历史文化名村核心保护区及其建设控制地带,其中核心保护区面积为3.84公顷,建设控制地带面积77.83公顷。
总的来说,河南方顶村古村落有着很高的历史价值、科学价值和艺术价值,在保护规划时要遵循村落文化保护的基本原则,保护其历史资源,注重传统格局和历史风貌的保护,明确核心保护范围和城乡控制地带,落实保护规划分期实施措施。为进一步保护与传承河南本土古村落文化,要制定有效的保护、整治与更新措施,保护其历史环境风貌的完整性与真实性,保存历史文化信息。要适当开发其旅游资源,通过开发促进保护。
参考文献:
〔1〕張春然.新农村建设中的古村落保护问题研究[D].河北农业大学,2009.
〔2〕钱国祥.美好乡村建设的理论思考[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3,(07).
〔3〕韩风磊.尊重地方文化保护村落肌理——谈玉树结古镇当代村灾后重建规划及单体方案[J].小城镇建设,2011,(03).
〔4〕俞明海,周波,张俭.文化传承与民族村镇本土化规划模式探讨——以山南地区泽当镇民族路集镇设计为例[J].绿色科技,2011,(07).
〔5〕鲁政,周浩明.世界遗产整体性保护与旅游开发研究——以皖南黟县宏村为例[J].规划师,2004,(04).
(责任编辑 王文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