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商业银行系统性风险评估体系设计及重构研究

2018-10-08 07:51陆岷峰徐博欢
天津商业大学学报 2018年5期
关键词:系统性金融风险金融机构

陆岷峰,徐博欢

(南京财经大学 a.江苏创新发展研究院;b.金融学院,南京210046)

潜在的系统性风险爆发往往会殃及整个金融系统。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由美国次级抵押贷款作为导火线,最终波及整个世界,系统性金融风险其典型的特征便是外溢性和传染性。系统性金融风险造成的破坏巨大,次贷危机前美国GDP占世界GDP的比重一度达到53%,在经历了次贷危机后,美国当年的GDP占比缩水到不足30%(数据来自世界银行官网)。世界经济也遭受重创,现仍处于缓慢复苏中,GDP增长动能不足。金融危机还会带来失业率上升、犯罪率上升等严重社会问题。

随着我国金融实力的增强,金融在促进我国经济更好发展的同时也逐渐暴露出其存在的隐患。政府对潜在的金融风险也充满担忧,不断深化金融改革、完善和健全金融体系。随着金融改革的深入,已经取得了一些重要的成果,但形势依然复杂严峻,不能掉以轻心。商业银行作为我国金融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内部风险积聚严重。因此,有必要结合我国金融大环境对商业银行风险现状进行评估,摸清影响我国商业银行系统性风险的因素。要深刻把握住防范金融风险的关键点,必须从新的维度对商业银行现状进行分析,探讨系统性金融风险的新内涵,准确把握我国金融发展的特点和规律。

1 系统性金融风险评估体系

1.1 系统性风险的新内涵

结合历史金融危机的经验可以发现,引发系统性风险的源头具有动态变化的特征,即系统性风险的影响因素总是伴随着金融环境的变化而变化,因此系统性风险是综合复杂的[1-2]。系统性风险至今还没有统一的定义,美国学者威廉·夏普最先在《投资组合分析的简化模型》一书中提出“系统性风险”的概念,他将资产面临的风险分解为“系统性风险”和“非系统性风险”。他指出系统性风险是由证券市场总体价格水平变动所引起某种特定金融资产价格的变动。陈元在《中华金融辞库》一书中指出,系统风险是指“最终无法消除的风险”。一般由外部因素变化引起,而无法控制。黄达等所著的《金融学(第三版)》认为,资产组合的风险分为两类:系统性风险和非系统性风险。系统性风险是无法通过增加持有资产的种类数量而消除的风险。

风险通常被定义为金融资产(或金融机构)所面临的不确定性,这种不确定性越高风险则越大。通常的系统性金融风险大多是强调“不能消除的风险”即系统性内部产生的风险,而如今的系统性金融风险不仅指金融系统内部产生的金融风险,更包含其他因素对金融系统产生的不确定性,如国内外经济环境对金融系统产生的冲击,可见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定义已经超越了系统性金融风险和非系统性金融风险的范畴,随着金融系统外部环境的转变,系统性金融风险的概念也随之发生了变化[3-4]。2008年次贷危机揭示了一种新的系统性金融风险,它是由次级贷款引发,建立在高杠杆和脱虚向实基础上的金融交易,通过资产-债务联动机制和扩散传染机制,所引发的风险的积聚、传染和爆发。如今对系统性金融风险的考量更多的是从金融系统其周身的环境出发,范围更广,角度更多。我国目前的系统性金融风险也是基于我国复杂的金融环境下形成的具有独特形式的金融风险,因此我们必须从实际出发,摸清我国系统性金融风险的风险源[5]。

1.2 中美两国商业银行监管体系

世界各国监管部门通过不同的评级体系对商业银行整体财务和经营管理状况进行评估,以此来对商业银行风险进行考量,强化对商业银行的有效监督。美国金融管理当局对商业银行的监管采用的是骆驼评级法,该评价体系从商业银行的业务经营、信用状况等进行一整套规范化、制度化和指标化的考核。其中包括六项评估大类,即资本充足性、资产质量、管理水平、盈利状况、流动性和市场风险敏感度。每项大类考核中又包含多种指标,定量评估和定性评估相结合,以评价风险管理能力为导向,是各国商业银行评价体系的基础分析模型。

骆驼评价体系对我国建立商业银行监管体系起到重要作用。2000年,我国商业银行根据骆驼评价体系制定《商业银行考核评价方法》,根据其定量考核模式,设立了4个方面13项指标。2005年,根据我国实际情况,监管部门对考核评价方法做出相应的改变,制定了《风险监管核心指标》和《商业银行监管评级内部指引》,从管理状况、盈利状况、资本充足状况、资产质量状况、流动性状况和市场风险状况进行综合评估。从纯定量到定性因素比重逐步增加,从静态到动态,从事后评价到评价与预警并重,商业银行风险评估变得越来越科学。

2016年初,人民银行进一步完善宏观审慎政策框架,将原有的差别准备金动态调整和合意信贷规模管理机制合并升级为宏观审慎评估体系(即MPA)。2017年一季度,表外理财被纳入广义信贷考核范围,进一步扩大了广义信贷资产的覆盖面。美国商业银行的监管体系虽然是对单个商业银行进行监管和评价,但依然对我国商业银行整体的进行风险评估有借鉴作用。

表1 人民银行MPA评估体系构成

1.3 系统性风险评估体系

1.3.1 评估指标

在参考中美两国商业银行风险评估体系的基础上,将对商业银行整体系统性金融风险的评估分为五个大类:资产质量、资本和杠杆、流动性情况、盈利情况和市场风险情况,它们占总体评分的权重为25%、25%、20%、20%、10%。具体如表2所示。

表2 系统性风险评估体系

1.3.2 评分标准

参考人民银行现行的MPA考核体系和《商业银行监管评级内部指引》对商业银行考核指标的评分标准,我们对商业银行系统性风险的评估指标设立如表3和表4的评分标准。

表3 商业银行风险评价一览表

表4 系统性风险评估系统评分标准

1.4 商业银行现状分析

1.4.1 资产负债情况

据银监会统计数据,近年来,商业银行总体资产负债规模保持持续增长。截至2017年末,商业银行总资产196.8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多15.1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8.31%。2017年末,商业银行资产占银行业金融机构资产比例77.96%,且呈下降趋势。商业银行负债182.1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多13.5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7.99%,占银行业金融机构78.18%。

图1 商业银行资产负债情况

1.4.2 资产质量

据银监会数据统计,2011年三季度末我国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余额和不良贷款率达到了最低点,分别为4 078亿元和0.9%。随后,我国商业银行资产质量开始下滑,截至2017年末,我国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余额为17 057亿元,不良贷款率为1.74%,与上年期末保持不变。截至2017年末,我国商业银行的拨备覆盖率为181.42%,比上年末提高了5.02%,较拨备覆盖率最高的2012年底的295.51%已大幅下降114.09%。虽然目前我国商业银行整体不良贷款率和拨备覆盖率都符合监管要求,但我国在这几年间对拨备的消耗巨大,后续的不良销核能力不足[6]。

1.4.3 资本与杠杆情况

图2 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变化情况

图3 商业银行拨备覆盖率变化情况

据银监会数据统计,截至2017年末,我国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为13.65%,比上年末提高了0.37%,杠杆率为6.48%,比上年末提高了0.23%。几年来,我国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缓慢提高,可见商业银行吸收损失能力在加强,而杠杆率也有小幅度提升。随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入,杠杆率正逐步得到控制,商业银行的杠杆率应保持在适度范围内[7]。

图4 商业银行资本构成及资本充足率

1.4.4 流动性情况

截至2017年末,我国商业银行的贷款余额为98.7万亿,比上年末增加12万亿,增长13.84%;存款余额为69.6万亿元,比上年末增加11万亿,增长16%。存贷比从2016年的67.61%上升到2017年的70.55%,存款增加的速度明显快于贷款增加的速度。中央政府对商业银行越来越严的监管政策不但使得商业银行对存款的需求量加大,而且商业银行对贷款的发放更加严格,最终使得商业银行的存贷比明显提高[8]。商业银行的流动性比例和流动性覆盖率近年来稳步提高,流动性比例在2017年末一举超过50%,可见近年来我国商业银行的流动性储备充分,抵御风险能力得到提高。

图5 商业银行流动性情况

1.4.5 盈利情况

商业银行利润增速与前两年放缓相比略有上升,据银监会数据统计,我国商业银行2017年净利润为17 477亿元,与2016年相比净利润增加987亿元,增速为5.99%,与2016年3.53%的增速相比上升了2.46%。2017年非利息收入占比下降严重,与之前不断上升形成强烈对比,非利息收入仅占总收入的22.65%,与2016年相比下降了1.15%,下降比例为4.83%,商业银行非利息收入占比的减少与政府加强了对商业银行表外业务的监管有关。据银监会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末,商业银行的资产利润率与资本利润率分别为0.92%和12.56%,与2016年同期相比分别降低了0.06%和0.82%。成本收入比由2016年的31.11%上升为2017年的31.58%,上升了0.47,可见商业银行近年来获利成本提高,利润率有所下降。

图6 商业银行盈利水平和非利息收入占比

1.4.6 市场风险情况

据银监会数据统计,截至2017年末,商业银行的累计外汇敞口头寸比例为2.54%,与2016年同期相比下降了1%,我国商业银行的汇率风险明显下降。从商业银行这三年的累计外汇敞口头寸比例来看,近来我国商业银行的汇率风险是近三年来最低的,2017年我国商业银行面临的汇率风险逐步降低。

图7 商业银行累计外汇敞口头寸比例

1.5 商业银行风险评估

根据上述商业银行风险评估标准对比2017年末商业银行相关数据可得表5。

表5 商业银行风险评估结果一览表

我国商业银行风险测评的得分为85.5分,属于第二档,系统性风险低。我国经济运行总体平稳可控,风险较低,但局部风险积聚严重。从测评中可以看出,我国商业银行的杠杆率偏高,未能达到监管要求。2018年,国内国际经济金融环境将越来越复杂,我国政策走向应坚持稳中求进的总基调,加强对金融机构的监管力度。

2 影响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因素及预防措施

2.1 影响因素

2.1.1 金融主体多元化,质量参差不齐

据银监会披露,截至2017年底,银行业金融机构法人共4 549家。我国目前金融主体多元化,金融机构爆发式增长,数量多,种类全,这给监管部门的监管带来难度。很多金融机构自身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一是许多金融机构业务开展不审慎,合规经营意识极差,通常以通道业务作为隐匿风险和规避监管的方式,严重违反了监管部门制定的监管条例。二是对项目的风控管理不到位,没有对所有项目的调查做到尽心尽责,推高了金融杠杆,加大了不良资产,提高了整个机构的潜在金融风险。三是过度追求业务发展规模和发展速度。金融主体的多元化,质量参差不齐,易引发系统性金融风险。

2.1.2 监管不到位,金融乱象丛生

同时由于我国监管部门的监管制度不完善,监管政策不齐全,监管手段不全面,使得对整个金融体系的监管不到位[9]。金融机构为了获取利益而不顾金融风险的做法,可能导致整个金融体系风险加剧。当前的金融信贷机构种类众多,传统的商业银行,新兴的互联网金融等都具有借贷功能,人们的借款来源广,借款方式变得灵活。在这样的情况下,金融借贷市场竞争越发激烈,金融乱象丛生,金融信贷机构为保证自身收益往往会放低准入门槛,信贷机构不良资产率和不良贷款率上升,导致整个金融信贷机构的资产质量严重下滑,滋生金融体系内在风险。金融机构之间不合理的竞争使市场秩序遭到破坏,导致金融市场的不稳定,严重影响了整个金融系统运行的安全性。

2.1.3 资金脱实向虚,资产泡沫破裂

国内市场萎缩,需求减少导致实体经济发展遭遇到前所未有的困境,实体企业盈利能力普遍下降。这导致社会普遍出现将资金转移到赚钱更容易的虚拟经济部门,人们把大量的资金转向股市、债市和房地产行业,实体经济融资困难,实体经济发展艰难,形成了恶性循环。近年来,房地产行业市场火爆,房地产行业已经背离了原来居住的功能,成为炒房子赚钱高额利益的场所。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末房地产开发企业资金来源为144 214.05亿元,同比增长15.2%。2016年末的社会融资总规模为178 159亿元,房地产开发企业资金来源与社会融资规模比为80.9%。债市、股市频繁异常波动,金融风险迅速聚集。种种迹象都表明了我国金融市场目前存在严重的金融风险。同时,第三产业对GDP增长的贡献率逐年增加,第一、二产业对GDP增长的贡献率逐年降低,2015年起第三产业对GDP增长率的贡献值一举超过50%。

图8 社会、房地产融资情况及第一、二、三产业对GDP的贡献率情况

2.1.4 产业发展不平均,小微企业融资难

我国正处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转化增长动能的关键时期。传统的钢铁企业产能过剩、污染严重等问题依然存在,过去商业银行将大量的资金投向这些产业,而小微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始终得不到解决。据《中小微企业融资缺口报告》显示,在5 600万中国中小微企业中,41%的企业存在信贷困难。中国中小微企业的融资需求高达4.4万亿美元,而当前对中小微企业的融资供给仅2.5万亿美元,供给仅占需求的57%。这些小微企业资本回报低,商业银行对薄弱领域的金融支持低,小微企业和薄弱领域的企业如“三农”企业发展缓慢,产业间的发展不平均,导致我国各部门经济发展不平均,易积聚风险[10]。

2.2 预防措施

2.2.1 建立全面的综合监管体系

我国银行业务范围不断扩大和非银行金融机构不断增多,给监管带来了困难,尤其是在如今金融业混业经营的大背景下[11]。建立全面的综合监管体系将金融机构、金融产品都纳入考核范围。一是可以对金融机构自身的经营状况、资产质量等进行评估,防止金融机构本身存在的问题对整个金融市场造成严重的风险。二是可以及时更新了解金融市场上出现的新的金融产品,可以制定统一的金融产品监管标准。有些金融机构开发的金融产品由于监管的不足常常存在较大的风险问题,通过制定统一的监管标准,可以对这些金融产品的开发和使用进行监督管理。三是可以建立金融监管信息分享平台。通过这个平台,不仅可以传达新的监管政策,而且也可以传达潜在的金融风险信息,方便迅速隔离风险,阻止风险传染,有效控制金融风险。

2.2.2 加强金融监管,维护市场秩序

近年来,我国金融市场发展迅速,导致金融监管政策不能适应新的发展形势,有些金融机构为了获取高额经济利益,采取不正当手段造成了金融市场的混乱,破坏了市场竞争的秩序[12]。政府通过加强对金融机构的监管,并及时根据当前的发展形势制定有针对性的监管政策能够有效稳定金融市场秩序,有效预防金融风险的发生。同时,政府要加强监管的力度和惩罚的力度,对违规的金融机构绝不姑息。

2.2.3 支持金融服务实体经济

我国实体经济正处在产业结构转型的关键时期,资金回报率低。将资金转移到更容易赚钱的虚拟经济部门已成为我国社会的普遍现象。这使得我国资金脱实向虚现象严重,资金并没有流向实体经济,而是在金融机构内空转[13]。金融发展的目的是支持实体经济的发展,同时实体经济的发展能促进金融更好的发展。没有实体经济的支撑,繁荣的虚拟经济只是根基不稳的大厦,必然会倒塌,虚拟经济带来的资产泡沫必然会破裂。当前我国必须大力鼓励金融行业支持实体经济,保证实体经济的健康发展,掌控好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之间的平衡[14]。

2.2.4 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推动新旧动能转换

加大经济转型升级的力度,提升对薄弱领域的金融服务水平。支持“三去一降一补”,商业银行要坚持推进去杠杆,不仅要降低自身杠杆,还要着力降低企业杠杆率。支持高耗能产业如钢铁降产能,加大对短板领域的金融支持,如加大对“三农”的支持力度。同时,要加大对小微企业的扶持力度,在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上发挥积极作用[15]。

3 结论

对我国商业银行的现状进行分析我们发现,目前我国商业银行整体运行良好,流动性强,资本充足率高,面临的市场风险得到缓解,但仍不可忽视的是,我国商业银行局部风险聚积严重,主要表现在杠杆率过高,这几年对拨备的消耗巨大,后续的不良销核能力不足等问题上。建立的商业银行风险评估体系对商业银行面临风险等级评估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当今我国商业银行面临的系统性风险与我国的实际国情紧密相连,对于我国商业银行系统性风险的防范和化解也必须建立我国国情的基础上。我国仍应坚持稳中求进的政策总基调,加强对金融机构的监管力度,坚决守住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保证国家的金融安全。

注 释:

① 宏观审慎资本充足率(C*)=结构性参数×(最低资本充足率要求+系统重要性附加资本+储备资本+资本缓冲要求)。

② 单项得分计算方法以存贷比为例,2017年末商业银行存贷比为70.55%,则得分为:20+5×(75%-70.55%)/15%=21.483。

猜你喜欢
系统性金融风险金融机构
系统性红斑狼疮临床特点
系统性红斑狼疮误诊原因分析及防范措施
对于单身的偏见系统性地入侵了我们的生活?
金融风险防范宣传教育
构建防控金融风险“防火墙”
金融机构共商共建“一带一路”
跨境并购金融风险的应对策略
资金结算中心:集团公司的金融机构
一季度境内金融机构对外直接投资17.79亿美元
房地产去库存与金融风险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