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世东
摘 要: 现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物质财富等极大丰富,对于精神方面的需求与教育随之而来,心理健康教育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据有关调查数据显示,青少年较成人患得心理疾病的概率要高,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更是迫切。基于此,本文就小学教学中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因和措施展开探讨与研究。
关键词: 小学教学 心理健康 健康教育
儿童用一颗纯真稚嫩的心灵,目睹了社会、家庭中及学校中的各种矛盾,在心灵中产生了一系列影响之后,通过心理疾病的方式表现出来。小学教学中应快速准确地引入心理健康教育,现在为时不晚,但是需要有相应具体准确的措施,以便更好地施行此教育。
一、小学教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因
1.国家、社会的需求
现如今,随着国家、社会的快速发展,对于人才的需要与日俱增。对于身心健康的人才的需要更是极为迫切。目前,一些人才只是侧重于掌握知识,对于自身的心理疾病及心灵状况漠不关心。对于人才的培养,要不仅仅局限于知识等方面,更要加入心理健康教育,让其做心理健康、身体健康的人才,为国家和社会奉献自身的聪明才智。
2.教育要从娃娃抓起
教育要从娃娃抓起,教育要从小开始,儿童较于成人,还涉世未深,对于一切都充满着好奇与期待。对于儿童进行教育,儿童更容易接受与理解,并且逐渐培养心理健康意识。心理健康教育应从小学教学开始。
二、小学教学中心理健康教育的措施
1.教学中加入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在小学语文和英语的相关课文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例如:在语文和英语教材中的课文中,通过课文中的某个典型人物的塑造或某篇健康向上的课文,使学生懂得自我独立的重要性,而不是像以前一样盲目地依赖他人、依赖家长,学生在独立中逐渐成长;通过一篇与合作相关的课文,学生不再盲目自私、张扬自我而不会与他人的合作,学生学会合作学习,并且在合作学习中体会到合作学习带来的快乐;学生通过一篇有关善良的小文章,懂得心怀他人,换位思考,常常关照别人的感受,不再以自我为中心,而是学会分享,与他人分享自身的快乐及美好的事物;通过一些勇敢积极向上的课文,使学生不再胆小,而是勇敢积极向上,并且不惧失败,拥有越挫越勇的勇气。在每篇文章的学习中,學生的心理逐渐奠定健康向上的基础。在语文和英语的作文中也可以相应加入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从作文中让学生阐发心理,抒发情感,使教师进一步了解学生并进一步引导学生的心理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通过课文和作文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转变自身的心理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2.教师引导学习
在小学教学中,教师最好积极挖掘德育素材,运用良好的德育氛围感染学生,尽可能地运用一切教学方法,在引起学生情感共鸣下,给他们营造好的教学氛围,给学生创造良好的教学情景。好的开端将会是成功的一半。教师们在开课前要能给学生好的体验。比如说,上课前,教师们可以精心设计,将教材中存在的德育知识挖掘出来,快速地把学生带入课堂中,在德育教学中无形地感染他们。小学教师的引导学习分为两部分。首先表现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在课堂上一步一步地挖掘课文背后的深层含义,以便学生学习课文时基本思路是正确的,深层含义的体悟是准确的,进一步达到在教材中引入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其次,教师的引导作用还表现在课后实践中,教师给学生布置相关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实践。例如:在家中,感恩父母,为父母主动做家务,与父母经常谈心,缩小与父母及亲人之间的距离;在社会实践中,有条件的情况下,去孤儿院及养老院,帮助需要帮助的弱势群体,献出爱心;在游戏中,与小伙伴分享自己的玩具及成长的快乐,与大家和睦相处,并且收获友谊。教师可以根据今日所学习的课本内容布置相关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也可以根据学生的情况,自身所缺乏哪些情感体验而布置相关的心理健康活动内容。在一次次的课本与具体实践活动的过程中,学生将会对自己的心理转变运用为具体的实践,心理健康教育的成效更好。教师还应该提高口语能力和学生的能力,让学生组成心理小组,先在自己的小组内分享经历,彼此探讨汇报给组长,之后主张告诉教师,教师挑选这个阶段学生典型的心理问题,在班内展开教育探讨。教师通过课上课下的每一次悉心引导,使学生逐步步入正轨。在教师们给学生创造德育教学情景的同时,也让学生在这种良好的教学氛围中得到深刻的情感感悟,以及丰富的体验,对学习生活产生更大的热情。
3.学生积极配合
此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体是小学生,广大小学生的心理起初还处于最纯净的阶段,并且对于这个社会充满好奇与期待。小学生的教学接受能力较成人来讲,更积极主动及更容易接受。对于小学生来讲,基本上都会主动积极地配合。但是此次教育内容为心理健康教育,触及小学生的心理,小学生除了保持积极主动之外,还要彻底地打开心灵之窗,将自己的心理向老师同学全面展开。紧跟老师课上课下的引导,向老师讲述自身有关心理问题的疑惑及建议等,使老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自身情况展开心理辅导。学生在社会实践过程中要发自内心,本着真诚的心对待,而不是敷衍了事,形式上完成。学生在接受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可以根据自身需要,向教师及父母提出建议和要求,对于伙伴可以事前说明,让伙伴、教师和父母更好地配合自己治愈心理问题。如果学生发现心理存在问题,那么切记不要将自己封闭起来,而应该更加主动地敞开心扉,与老师和父母交谈,让专业的心理医生进行疏导,使自己的心理逐步走上正轨。
4.学校开展相关活动
学校积极配合教师和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展开,为其提供必要的资金保障和基础设施建设,可以建设有关贴近心理的建筑物、墙体颜色、心理辅导室,提供基本的基础设施。学校培养专业的心理教师,并且成立心理工作站,让学生有条件分享心理状况。学校与社会各界展开合作与交流,为学生搭建学习的平台。例如:学校与养老院和孤儿院及其他实践单位进行联系,组织学生到此处实习锻炼,验证自身的心理状况。学校在校内展开相应的活动,例如:组织一帮一的活动,学生每天帮助一个相对较为弱小的同学做一件好事、善事;学校开展集体的心理健康教育培训课程,课程中适当加入吸引学生的小游戏;学校开展学生与家长互动的活动,通过亲子合作,增进亲情,培养学生感恩的心。在这样的过程中,使德育教育内容渗透进学生的内心深处,将德育教育这种无形的东西化为有形的东西,使教师们能够和学生更好地进行思想方面的交流,对学生的情感经历感同身受,让德育教育更有效地进行。
5.社会各界的广泛支持与帮助
在社会中形成不仅注重物质的积累比拼,还关注心理健康的风气。不仅关注身体健康,还需关注心理健康。在社会中营造关注心理健康教育的氛围,社会各界可以积极报道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学生心理转化的变化过程,采访学生在校所学的知识和心理的练习,测试学生是否身心健康,报道学生所做的善事,以此调动广大学生的积极性,并且心理上也会得到相应的鼓励。社会各界积极主动与学校、学生合作,为学生进行心理锻炼提供场所与平台,让小学心理健康影响社会的心理健康,带动整个社会向更加健康的方向发展。
三、结语
身体的健康不代表所有健康,较之身体的健康,心灵的健康更重要。一个心理健康的人,对于社会的发展是稳定的。一个身体和心灵都健康的人,对于社会的发展是和谐的。一个身心灵都健康的人才对于社会的发展是贡献显著的。要培养一个人,更应该关注他的心理。对于人才的培养,更应该关注他的心理状况,引导他的心理向着健康的方向发展。广大青少年是祖国未来的希望,对于祖国未来希望的教育应该更加全面且丰富。对于广大青少年应该从小抓起,从小学抓起,在小学教学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调动起学校、教师、父母及社会各界人士的积极性,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接班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王文英.浅谈小学课堂教学中的心理健康教育[J].课程教育研究,2016(3):131.
[2]孙桂香.浅谈小学教学中的心理健康教育策略[J].中国科技信息,2010(5):227-228.
[3]齐春艳.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新课程·小学,2015(5):186-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