赖兆平
[摘 要]思维导图能帮助学生按照一定的逻辑编织知识网络,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教学内容。政治教学采用思维导图能有效提高教学效率。教师应帮助学生建构起多层级的思维导图,指导学生在解题时运用思维导图进行检索和思考,以取得良好的复习效果。
[关键词]思维导图;政治;复习效率;生活与哲学
[中图分类号] G63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8)22-0049-02
思维导图又叫心智导图,是表达发散性思维的形象化方法,它有利于记忆、学习和思考。思维导图能清晰地展示学科全局或各知识点及概念间的脉络关系,现已在各学段各学科的教学中广泛运用。政治高考主要是考查学生的必备知识和关键能力,构建思维导图可以把独立而又有联系的知识通过点线面的方式串联起来,有利于考生加深对必备知识的理解和建构知识库,这样他们在考试时就能快速准确地检索和调用出所需的知识。
一、思维导图在政治复习中的作用
高考政治涉及的考点较多,需要识记和理解的概念也很多,很多考生因为知识体系不完整,导致考试时不能准确调用答题所需的知识而失分。思维导图能很好地将零散的知识按照一定的线索串联起来,可以有效地区分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搞清易错易混点,突破重点和难点,通过点→线→面→体→知识库,构建起知识的内在联系,编织知识网络。这样既有助于考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又可以变枯燥无味的死记硬背为形象直观的持续有效记忆,也有助于学生在考试时准确调用答题所需的知识,提高得分率。因此在政治复习备考中引导学生构建思维导图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政治学科构建思维导图的策略
具体而言,我们可以从微观概念入手,帮助学生掌握思维导图的构建方法,再到中观至宏观,帮助学生构建出学科全局的思维导图,并结合教学实际,教会学生运用思维导图进行检索和思考,从而准确快速地解决问题。
1.构建微观知识思维导图
微观知识是指比较细小的知识,通过构建微观知识思维导图,可以帮助考生全面理解和掌握概念,区分易错易混点。构建微观知识思维导图,就是以某个核心概念(核心知识)为中心词,把与这个中心词有隶属关系或相关的知识用层级图表现出来。比如在复习《寻觅社会的真谛》时,要掌握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就要抓住三个核心点,一是从根本上讲,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但是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并不是亦步亦趋的,社会意识有时会先于社会存在而变化,有时又会落后于社会存在而变化。二是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有能动的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有推动作用,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有阻碍作用。三是方法论要求,即树立正确的社会意识,克服错误的社会意识。依据上述三點引导学生抓住“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和“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有反作用”这两个基本点构建思维导图。
学生构建完思维导图后,教师可巧用2011年全国新课标高考卷的第39题第(2)问:“运用社会意识具有相对对立性原理,说明妈祖文化为什么千余年绵延不绝,不断发展。”引导学生在结合题目材料及设问要求的基础上,运用思维导图检索答题需要的知识。“千余年延绵不绝”是指妈祖文化在世代相传中保留着基本特征,具有相对稳定性;“不断发展”是指妈祖文化随着社会存在的变化而发展。从根本上讲,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妈祖文化在社会生活中发挥着积极作用,所以妈祖文化才一直延续至今。
2.构建中观知识思维导图
高中政治的中观知识是相对于微观知识而言的目、框或是课的知识。构建中观知识思维导图,有利于考生从整体上把握知识的内在联系。中观知识思维导图,要以目、框或课的核心知识为中心,再由相关联的知识向外扩散。比如在复习“社会历史的主体”这一目的知识时,要围绕“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这一原理和“树立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这一方法论来构建思维导图。其中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要从三个方面发散理解,即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在学生构建完思维导图后,可以指导学生运用“社会历史的主体”的知识分析中国共产党十九大报告中关于“人民”的精辟论断,比如“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必须始终把人民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朝着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不断迈进”等重要论述。巧用2017年全国新课标I卷的第40题第(2)问“结合材料,运用社会历史主体的知识说明在传承发展中华优秀文化中如何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这道高考主观题来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要求学生结合材料和设问要求运用思维导图进行检索和思考。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所以要树立人民是继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主体的意识;要树立群众路线和群众观点,所以要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增强人民群众的文化获得感。这样答题思路就比较流畅了。
再如在复习“实现人生的价值”时,可以引导学生按照“价值→人的价值→价值观(作用)→价值判断→价值选择(标准)→人价值的创造与实现(根本途径、客观条件、主观条件)”的思路来构建思维导图。
然后运用2016年全国新课标I卷的第39题第(1)问“结合材料,运用价值观的知识,对否认英雄的错误言论加以批驳。”来巩固学生的复习效果。“为什么否认英雄的言论是错误的,属于错误的价值观→所以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和坚持真理)→尊重历史,树立和弘扬正确的价值观,才能抵制否认英雄的谣言,消除其影响”,按照这样的逻辑思路答题,才能提高得分率。
3.构建宏观知识思维导图
宏观知识思维导图主要分为构建单元知识体系和模块知识体系,有助于学生立体式地识记和掌握知识。宏观知识思维导图,主要是围绕单元或学科全局,层层深入,建构起宏观知识的内在联系,从而使知识由面到体。比如生活与哲学整个模块的知识应该引导学生这样构建:由哲学(普遍性)到马克思主义哲学(特殊性),将“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起点发散为“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再由“历史唯物主义”发散为“社会历史观、价值观与人生观”,“辩证唯物主义”可分为唯物论、认识论和辩证法。这种从一般到个别,整体到部分的记忆方式,在复习备考中也能起到较好的效果。如图:
在政治复习中,通过构建思维导图来梳理和识记知识,按照一定的逻辑联系对知识进行区分记忆、发散记忆,有助于学生在整理考点知识的过程中加深对知识的记忆与理解,从而提升政治复习的效果。除此以外,学生通过构建思维导图,提高了复习效率的主动性,但创造性有待提高。教师在复习过程中,要引导学生自觉地推敲和构建思维导图,尤其要巧用有代表性的模拟试题或高考题来增强思维导图的实用性,以此提高政治复习效率。
[ 参 考 文 献 ]
[1] 东尼·博赞.思维导图丛书[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5.
[2] 管小娟.运用思维导图 提高学习效率 [J].中小学教学研究,2012(10).
[3] 王实玲.思维导图:高三政治主观题“堂练堂评”的有效方式[J].广东教育(综合版), 2010(2).
(责任编辑 袁 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