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宜循文点而深入

2018-09-29 11:10钱莉萍
中学教学参考·语英版 2018年8期
关键词:着力点思维能力阅读教学

钱莉萍

[摘 要]语文阅读教学要引导学生进入深阅读状态,不宜面面俱到,可以缩身为微型阅读,立足文本内容,以关键词语为阅读的着力点与抓手,撬动对整篇文本内容的理解与赏析。抓住知识点,助力对文本内涵的解读;沿循生动形象的语句,充分体会语言美感;依托寄予作者丰富情愫的文眼,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关注文本意旨所在的重要语句,发挥批判性阅读思维,达成提升阅读思维能力的目的。

[关键词]阅读教学;关键詞;着力点;思维能力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8)22-0009-02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针对阅读教学提出明确要求: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文章的思路,理解主要内容,深入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要达成这一目的,就要深入到文本中去,围绕涵盖主要内容、蕴含文章思想意旨、升华意境的重要词句这些关键的阅读点、着力点进行阅读。这些关键点起到奠定文章感情基调,确定文章中心的作用,抓住这些关键点就等于抓住文章的灵魂与眼睛,据此为抓手,充分展开阅读,循序渐进,不断深入,以一个点撬开对一篇文章的透彻理解。

一、循语文知识点进入文本,理解文本的文化内涵

语文学科是工具性与人文性兼具的学科,课程改革之前,工具说大行其道,人文性备受忽略冷落;自实行新课程改革以来,人文性得到充分的张扬,工具性不被重视。顾此失彼、极左极右的做法都是不妥当的,不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升。所谓语文知识点,在阅读教学中一般是从字词、语言、文化的层面来看,指的是字词等基础知识、文章的文学性常识与文化性常识等基本内容。抓住内涵丰富的知识点进行定点研读,有助于对文本内容进行深入透彻的分析、理解。

比如在进行《曹刿论战》一文的阅读教学时,在夯实文言字词积累的基础上,重点是关注文章中的实词。在把这些词语放在具体语境中,正确理解词语的意思后,选取线索性词语,笔者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对“肉食者鄙”一句中的“鄙”字进行深入的推敲、咂摸,牵连贯穿全文的阅读,有步骤地理解、明确文本的主旨内涵,把握文章的中心。具体循点而深读的教学思路如下:

师:谁能解释一下“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一句中“鄙”字的意思?

生:“见识短浅”的意思。

师:曹刿用“鄙”来形容谁?请用文中原句作答。

生:肉食者。对应具体的人物就是鲁庄公。

师:那鲁庄公的“鄙”表现在哪些方面?能不能和他的语言及行动一一对应起来?

生(分组讨论后纷纷):鄙言——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鄙行——公将战。公将鼓之。公将驰之。既克,公问其故。

师:为什么用很多的篇幅来写鲁庄公的“鄙”呢?大家不要忘了本文的题目是——?

生:《曹刿论战》,写鲁庄公是为了衬托曹刿。

师:也就是用鲁庄公的“鄙”来衬托曹刿的“不鄙”,那么,曹刿的“不鄙”具体体现在哪里呢?

循着文本中一个关键的语言支点,即文本的文眼,搭建起全面解读文本的支架,切入到文本,拾级而上,层层深入地走入文本的深处,一步步逼近文本的精神内核,充分体会作者蕴含于字里行间的感情,搭乘这样的支架,学生顺利完成了对文本的深入解读。

二、循语言生动点进入文本,赏悟文章的语言美感

语文是一门欣赏美、传播美、创造美的课程,阅读教学依托课堂教学,立足文本范例的阅读,导引学生去进行语言的审美,充分发现美、体会美,是语文教师责无旁贷的教学职责所在。鉴赏文章的语言美,不是在全篇平均用力,而是以文本中亮眼的语言点,即生动优美的关键性词句来深入体会语言的美感。这些生动的文眼点,是阅读教学要充分挖掘的语言美育素材。利用文本素材,对学生进行审美熏陶,也是语文课程标准提升初中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明确要求与指令。

如朱自清的名篇《春》,这篇文章是公认的美文,语言极富魅力,颇具特色。浅显易懂的平常词汇在朱自清的笔下,飘逸出一股优美的诗意。这些词语形式各样,意象生动,平实达意,字眼传神,营造出生机盎然的立体画面感与活力美。笔者在进行这一课的阅读教学时,指导学生沿循文本中生动的语言点去赏读文本的语言,淋漓尽致地赏悟语言的美感。《春》一文中形象生动的语言点有很多,其中极具语言特色的、最可学习的当属叠词。这一词用风格对表情达意有着重要的意义与作用,使被描写对象更加生动鲜明,给人带来一种浓烈的一唱三叹的韵律美和意蕴美。如何让学生通过语言的生动点这一抓手,体会到这些词语后面所包含的丰富美感呢?笔者具体进行了以下指导:1.学生自由地通读全文,整体性感知文本的语言美,圈画出自己认为优美动人的语言点,并尝试着给自己画出的美点归类,在组内交流自己的归类,通过同学之间的互学、助学,补充丰富语言美点的种类,初步赏析语言之美。2.引导学生寻找、摘录文本中大量的叠词,如“欣欣然、轻悄悄、软绵绵、舒活舒活、抖擞抖擞”等词语。在多遍赏读的基础上,以小组为单位,以生生合作的方式,试着给叠词进行细致的词性归类,比如形容词类叠词“软绵绵”等,动词类叠词“抖擞抖擞”等,名词类叠词“老老小小”等。然后把这些叠词放在具体的语境中诵读,读出画面感,体会作者所要强化的意思与情感。3.使用词语替换的方法,把叠词换成单纯词,例如把“软绵绵”换成“软”,把“抖擞抖擞”换成“抖擞”,将原句与改后句作比较诵读,在诵读切换间体会叠词的美。4.引导学生使用叠词学写一个句子,在实践运用中体会叠词的美妙之处。

以文本中生动形象的词语为抓手,对准确、灵动的文眼词进行渗透式解读,从一个小的切面,充分体会词语的表现力与节奏感,实施对文本的美读,学生的审美情趣自然而然就得到了提高。

三、循情感熏陶点进入文本,体会文字的多种情愫

诚如于漪老师所说:“思想、情感、语言是同时发生的,语言不仅仅起到负载思想载体的作用,还是意识、情感、心灵、人格的组成部分。”文本语言是作者与读者之间情感沟通的桥梁,字词句章无不传达出作者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作者的情感与思想经由这座桥梁展开与读者心灵的交往与沟通。一篇文章,作者往往会把情感寄托在一些重要的词句上,这些词句最能够表达作者内心的情愫,对读者起到情感熏陶、感染、启发的作用,笔者称之为文本情感的熏陶点。这些关键词,是理解作者情感的切入点,通过重点品味这些关键词,学生可以深入到文本的腹地,文本的情感面纱被撩起,学生将充分把握贯穿于文本的情感体验,成功实现与文本及作者的情感沟通与交流。

教学《与朱元思书》一文,进行到深入阅读的环节时,为了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与作者进行对话,从而获得移情性体验,笔者抓住文本中最具情感因素的四个词语“净、任意、息心、忘反”,做深层的剖析。学生置换身份,从作者的角度去体验其景其情,学生只有进入文本与画面中去,才能够真真正正體会到作者那时那刻的情感起伏与变化;也只有当他们读到作者的内心世界,才是真正进入到美的世界中去。笔者首先指导学生去理解这四个词语第一表层的意思,接着理解这些词语第二层的内涵意义,即比喻义与引申义,然后理解这些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意蕴,最后化身作者本人,走进文本语境,通过反复地吟诵、鉴赏,挖掘出作者内蕴在字里行间的多种复杂的情愫。比如“净”这个情感的熏陶点,就有着极其丰富的意蕴与含义,能够起到一词达意、一字传情的作用。它的第一层意思是消散、消失、消净;第二层意思是干净、整洁;第三层意思是作者内心的安闲自适,宁静恬淡,忘记功名利禄与世间烦忧,投身自然,宠辱不惊。深入解读关键词语的多元意义,在不断变化的语境与情感氛围中,学生会随之生成与之相匹配的阅读情感,这有利于学生明白词语表情达意的作用,会不自觉地走进作者着力营造的情感思想中,受到语言的美感触发,捕捉到与作者一拍即合的情感共鸣点。以情动情情更浓,阅读的过程成为收获美的感受的过程。

四、循思维能力点进入文本,提升学生的语文思维能力

阅读的过程不仅仅是感受美的体验过程,也是学生阅读思维能力不断获得提升的过程。阅读教学如果只是让学生读懂了文本,让学生识记、积累文本的知识点,理解了文本所要表达的社会意义与作者的写作目的,是远远不够的。这背离了阅读教学要教会学生阅读方法,培养学生语文思维能力的初衷与目标。因此,还要通过透彻把握文本本质的阅读教学,让学生学会阅读的有效方法,通过得法的发散性阅读引领,让阅读激发学生的思辨能力、批判能力与创造能力,全面培养学生语文阅读的能力,有助于他们形成缜密的阅读思维。这样的阅读才算是完整的阅读。

例如,在进行鲁迅先生的名篇《孔乙己》一文教学时,绝对不可略过的是对文章结尾一句“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的理解与深度赏析。大家习惯性会做这样的解读赏析——“大约”与“的确”这对乍一看相互矛盾的词语实则是不矛盾的。“大约”表猜测,是不确定的意思,因为“我”一直没有亲眼看到孔乙己,从别人那里也没有听说过孔乙己已经死去的消息,因此对孔乙己的死缺乏实证,是不确定的;“的确”是肯定之意,对孔乙己的死确信无疑,因为孔乙己置身那样的社会那样的阶层,备受身体与心灵的双层碾压,死,是唯一又必然的结局。但笔者一直认为文本阅读理解从来没有固定的解读思路与指向,应因人而异,因为阅读个体的不同,其生活阅历与既有知识基础等条件的差别造成阅读感受迥异。语文课程标准对阅读教学有明确要求:欣赏文学作品,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从内涵中获得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因此,笔者没有受到固有解读指向的影响,而是引领学生跳过这一原有解读观,去大胆发现、勇敢表达属于自己的阅读感悟。学生针对文章尾句的解读精彩纷呈,纷纷提出了新的看法与观点。有的学生说“大约”与“的确”两个词语是有矛盾冲突的,鲁迅先生通过两个看起来矛盾的词语,暗示了当时的社会两个阶级之间也是如此尖锐对立的;有的学生说“大约”与“的确”可以变成两个句子表达更为妥帖;有的学生说孔乙己的死是一定的,但这里头不全部是社会的原因使然,也有孔乙己个人的原因,无论是从个人还是从社会的因素分析,孔乙己都“的确”是死了;还有的学生说之所以作者说得如此矛盾,是因为孔乙己本人就是不被当时社会所容纳的一个矛盾体……在这样的阅读课上,学生大胆质疑,敢发前人所未发,跳出固有思维模式,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每一个观点都是学生积极思考后有新发现的表现,印证了学生阅读思维的发展,阅读能力的提升。阅读教学真正成为学生发展思维能力的重要阵地。

阅读教学是一个综合性的学习过程,学生通过对文本关键词句的细致研读与感悟,以此为抓手切入到整篇文章的阅读,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获得知识,理解语言,浸润情感,在扎实基本功的同时,其阅读技能与思想都得到有效提升,个性化阅读得到充分的张扬,阅读思维之门被开启,点燃了思维的火花,他们的阅读思维能力在批判阅读与创新阅读中得到培养与提升。

(责任编辑 陈剑平)

猜你喜欢
着力点思维能力阅读教学
数学问题解决教学的四个“着力点”
初中英语评判性阅读教学实践与探索
多元读写理论指导下的初中英语阅读教学实践
高阶思维介入的高中英语阅读教学
“研教”转向“研幼”的三个着力点——以基于本土资源的幼儿美育课程构建为例
“认知-迁移”教学模式在高年级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肖亚庆宣布下半年工作“五要点”
多元视角,准确把握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着力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