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鶄
[摘 要]长期以来在农村高中语文课堂中屡现教学僵化、课堂沉闷、学生思想呆滞等现象,学生不会“想”,不愿“想”,甚至不敢“想”,更谈不上创造性地“想”。如何打破这种僵局,培养学生创造性地“想”,着重围绕要素组合方式中的“想”,探讨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法。
[关键词]想;创造性;高中语文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8)22-0013-02
江泽民总书记曾说:“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时代的变迁需要创新,国家的兴旺需要创新,社会的变革需要创新,个人的进步同样也需要创新。因此,在当今社会只有敢于进行创造性“想”的人,才能成为这个时代浪潮中的弄潮儿。想要培养出具有创造性思维的人才,自然离不开教育。如今教师的职责不再单纯的只是“传道受业解惑”,培养具有高素质的创新人才,则成了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的新使命、新目标。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又富有创新性的学科,更是成为培养创造性人才的摇篮。
纵观当前的高中语文教学,特别是农村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依然是以“填鸭式”“应试型”的人才培养模式为主,教师只重视结果忽略学生思维发展过程,只以标准答案为主却不允许学生有不一样的看法。学生总是按着教师设定好的路线走向标准答案,效果看似令人满意,殊不知,长期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下,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受到壓制,不仅失去了学习的动力,更会严重影响了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发展,导致学生不会“想”、不愿“想”,甚至不敢“想”,更谈不上能够创造性地“想”,语文教学在不知不觉中变得僵化,课堂变得沉闷,学生思维变得呆滞。怎样才能改变这样的尴尬现状,让语文课堂真正成为培养学生创造性“想”的摇篮,一直以来都是教育工作者研究的难题,直到孟照彬教授创建了“中国有效教育”,才使我们找到了正确的方向。
孟照彬教授创建的“中国有效教育” 英文表达式是Effective Education in Partipatory Organizations,简称为EEPO。他明确指出:“EEPO有效教育是一个集‘学习方式—课型方式—评价方式三位一体的教育教学方式,核心教育理念是认为有效教育是通过组织各项活动,充分利用课堂资源,积极组织学生参与,充分发挥学生个性来实现的。”
EEPO教师组织课堂教学的课型方式包括许多种,其中要素组合方式最为基础。要素组合方式重点是关注听、看、讲、想、做、动、静以及各要素交换使用等教学互动要素。七要素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进行不同的组合、排列。其教学目的就是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顺应学生心理、生理特点,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学习,大大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效性。
七要素中每个要素都很重要,而“想”又是要素组合中最基础、最核心的要素,在整个课堂中起着关键作用。在传统教育的模式下,学生只会固定化地“想”、单一化地“想”,而学不会创造性地“想”,学习变成了死读书、读死书。所以,怎样才能打破传统思维,让学生学会创造性地“想”?从联想思维的“想”、逆向思维的“想”入手是关键。
一、联想思维的“想”
联想是通过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由一事物而想到另一事物的思维过程。我们常说的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就是联想思维的“想”。因此,如果能使学生在学习中发挥出较强的联想思维能力,则可助推学生思维的创造性发展。在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把课内知识点教授到位,更要巧设问题,不断激发学生的联想、想象能力,让学生学会运用联想加想象,想一想怎么解决问题,或者想一想课本上的某个知识点与以前学过的知识、现实生活,甚至天文地理历史等有何关联。
在语文课堂中,学生天马行空的想象力早已被扼杀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想要唤醒学生的想象力、联想力,让学生乐于“想”,可以从一些简单的课堂游戏入手。如以“月亮”为例,让学生展开联想的翅膀,自由想象。学生由“月亮”想到:(1)中秋节:吃月饼、赏月祭月等风俗,联想到保护传统文化的重要。(2)寓意:团圆,思念亲人、故乡,由此联想到保卫国家的战士,紧张的国际形势。(3)地理属性:是太阳系中第五大卫星,是第一个人类登陆过的地外天体,由此联想到人类科技的进步、对外星人的好奇。(4)成语:花好月圆、披星戴月、星月交辉、近水楼台先得月等。(5)诗句:月明星稀,乌雀难飞;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等。(6)故事传说:嫦娥奔月,吴刚折桂,玉兔捣药。(7)小说:《月亮与六便士》。(8)别称:玄兔,婵娟,太阴。学生由月亮能联想到如此丰富多样的内容,是我们预想不到的,可想而知,学生潜在的联想思维能力有多惊人。因此,在课堂中穿插这样的小游戏,能让学生体会到联想既简单又有乐趣,从而让他们爱上“想”。再进一步把这种联想性的“想”延伸到文本学习,由点到面地扩展开,充分发挥联想性的“想”在文本阅读中的作用。
例如,赏析朱自清《荷塘月色》的第五段:“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这段文字的描写极具画面感,我要求学生充分调动自己的感官,根据日常生活所见并发挥适当的想象,把光、影与名曲通过类比联想结合起来,发挥联想思维的“想”,描绘朱自清笔下的光影:月光与树影本来是宁静的,但用“名曲”来形容,仿佛使我们看到光与影的黑白块变成了活泼、跳跃的音符。通过联想思维,学生仿佛进入了光影交错的和谐夜色中,感受到了月光的柔和。
又如,分析郁达夫的《故都的秋》,作者“不远千里”“愿意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都是为了品秋,学生都能体会到他对故都秋的喜爱、眷恋。但若发问:“为什么作者那么热爱秋,字里行间却处处透着悲凉呢?”学生马上能想到是由作者抑郁善感的性格所致,但只停留在这一层面,不能深入挖掘。这时可先让学生自己想一想,看能不能找出相关信息。有学生指出可以从作者的写作时间入手,联想到历史课上关于中国1934年的国情,当时的中国战乱不断,民不聊生,结合时代背景和作者的人生经历,就可以深刻了解到作者描写心中的悲凉已不是故都赏景时的心态,而是对整个人生的感悟。运用联想思维,学生对文本情感的体悟又上升了一个层次。
当然,想要学生更好地发挥联想性的“想”,教师绝不是单纯地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就可以了,而是要根据知识点巧妙拓展,从而丰富学生的课外知识储备量。例如《孔雀东南飞》这篇课文,虽然故事性强,但篇幅较长,授课时间久,如果教师只是一味讲解课文内容,学生就会容易觉得枯燥乏味。但如果能联系古代年龄、时间计时、女子“七出”之罪等相关文化常识让学生想一想:中国古代的计时法有哪些?在课文中有哪些体现?古代年龄的专用名词都有哪些?女子的“三从四德”和“七出”之罪在现代社会是不是已不复存在?你还能想到哪些与其相似的故事、神话、诗歌等?这样,学生“想”的问题就多了,从文本内容联想到古代文化常识,再联想到现实生活,“想”的范围也广了,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也活跃了课堂气氛,从而让学生不仅乐于“想”,还“想”得深、“想”得远、“想”得透。
二、逆向思維的“想”
逆向思维的“想”,指的就是与惯用思维方式不同或相反的一种创造性的“想”。它可以使学生克服习惯性思维的局限性,有效提高学生创造性“想”的能力。想要有效培养学生逆向性的“想”,就要好好利用作文教学这一模块。
现在的作文题目大多是半开放式或全开放式的材料作文,为多角度选取立意提供了可能,所以在训练学生审题立意时要引导学生敢于“反其意而思之”“反其意而行之”,善用逆向思维,想出新颖而独到的内容。比如在一次作文训练时抛出话题:“近墨者黑”你同意这个观点吗?对于约定俗成的名言、警句,启发学生从对立面去想,很快学生就想出了“近墨者肯定黑”“近墨者不会黑”“近墨者未必黑”这三个观点。根据学生所持观点,把全班分为三大阵营,以辩论赛的形式进行自由辩论10~15分钟。然后,三大阵营分别组成若干个4人学习小组,讨论并将本阵营所得出的结论、观点、论据等进行书面小结。由小组长代表发言,同一阵营的小组可补充。最后由教师进行补充和总结,学生根据课堂生成的成果进行写作。在这样的活动形势下,学生可以打破思维常规,想常规思维中所不敢“想”的,课堂活动既有动又有静,一改传统作文教学教师讲学生听的模式,学生参与度高,思维活跃,这种思维方式也使学生能想得深、想得全、想得巧,进一步锻炼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同时还可以启示学生进行类似思考,如“酒香也怕巷子深”“班门也需弄斧”“开卷未必有益”等,这些逆向思维的训练不仅让学生体会到了学习的乐趣,更让他们学会了创造性地“想”。
在日常的文本阅读中,教师也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锻炼他们的逆向思维能力。比如在分析完《鸿门宴》之后,就有学生提出“就算项羽当场把刘邦杀了,他也不会成功”。这句话一出口就引来了其他学生的强烈反应,激起了学生讨论的兴趣,学生很快得出了两个观点“宴会上刘邦被杀,项羽定能成一代帝王”和“宴会上刘邦被杀,项羽也未必能成一代帝王”。于是我把全班分为两大阵营,让学生积极讨论,对内容、人物性格的了解,激起了学生了解历史人物的兴趣,也学会了利用逆向思维来想,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总之,想要拥有创造性思维,学会创造性地“想”,善于联想和善用逆向思维来思考是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在农村普通高中语文教学中,想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让他们能够学会创造性地“想”,教师就要善于从联想思维的“想”和逆向思维的“想”入手,自觉地使用这两种“想”的方式来精心备课,认真指导学生,让学生真正学会创造性地“想”,让语文课堂真正“活”起来。
[ 参 考 文 献 ]
孟照彬.MS-EEPO新基本功[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7.
(责任编辑 陈剑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