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国国际关系理论构建的几点思考

2018-09-28 00:12王珂杰
智富时代 2018年8期
关键词:中国构建思考

王珂杰

【摘 要】在改革开放之后才真正得以大力推进的中国国际关系研究,历经三十多年的发展,在研究平台建设、研究队伍和研究主题的多元化方面都取得了极大的成就。研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是:方法论意识不足;学术独立性不强;理论创新乏力。而研究的进步体现在尽管有关创新的形式、理论名称及来源方面还存在着不同意见,但赞同“中国特色”和“中国学派”提法的学者还是以自己的方式默默地开始了理论创新的尝试。其实,赞同和否定中国学派提法的学者,他们之间的分歧在于存在与理论创新的形式、思想来源层面,而不在于创新本身。为了进一步推动理论创新的发展,亟需解答的问题是中国在当代国际社会中的身份问题及对国际体系的认同问题。另外,理论有不同的层次,回答这一问题意义上的理论创新,代表的仅仅是某一层次的理论发展,并不能代表在其它层次上理论的发展。

【关键词】中国;国际关系理论;构建;思考

从国际关系理论演变的脉络中,我们可以发现,国际关系理论是国家对外交往活动历史和实践的总结,国际关系理论的演变与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国际地位的变迁相适应。20世纪是美国国际关系理论大发展的世纪,而随着欧盟一体化道路的新的尝试,以及包括金砖四国在内的新兴国家的崛起,欧盟视角以及中国、俄罗斯围绕自身发展道路和模式的探索必然会带来有别于美国的观念和理论。国际关系理论的非美国化和非西方化的特征将会在不久的将来呈现出来。这也是国际关系理论时代性特征的必然反映。

一、国家发展和学科发展的新趋势必然带来不同的理论思考

国际关系理论学科综合的特征将会更为突出。法学、经济学、哲学、社会学等传统学科的影响将会更加深入。从社会科学的角度看,理论的发展归根结底在于文化的发掘和传承。文化因素既是国际关系理论的源泉也是国际关系理论的内核。虽然目前的一个现实是传统文化缺乏的国家体现出了更强的创新性,但这并不符合一个学科发展的规律。从长远看,那些拥有悠久历史和文化积淀并能够推陈出新的国家将会体现出更强的持续后劲。其次,自然科学对国际关系理论的影响力将会加大。心理学、统计学、信息技术、能源改造技术、工程建筑、生物医学、博弈理论、复杂网络理论等自然科学知识和技术对国际关系理论的影响将会越来越深。甚至包括物理、化学和数学的基础理论都已经在对国际关系理论发生着重大影响,毕竟国际关系理论也是认识世界的科学。

二、中国要建立中国特色国际关系理论

就我国国际关系理论建设现状来说,我国的研究同西方大国比起来起步较晚,至今仍然处于以介绍、学习、借鉴和研究西方国际关系理论为主的阶段,虽然有不少研究成果,但尚没有形成我们自己的比较系统的理论和观点。针对我国国际关系理论建设的这种落后状况,突出“建立中国特色国际关系理论”的主张,力图建立我国自己的比较系统的国际关系理论和观点,以摆脱如同有的学者所说的我国学界没有理论的“尴尬”局面,这是积极的、可取的。有的学者认为提的过早了,不够现实。这样的看法也确有一定道理。但是,“建立中国特色国际关系理论”的主张迟早是要提出来的,这项工作也是迟早都要做的。这是我国和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就理论“特色”来说,中国的理论当然要有自己的特色。如同任何一种社会科学理论及其观点都要具有一定的特色一样,国际关系理论及其观点也要具有一定的特色。一个国家的国际关系理论及其观点,是国家意志的反映和体现,是民族的理念和追求,也是民族智慧的结晶,也自然会具有一定的民族特色,只要人类社会还以民族国家为基本单位存在着,一个国家的理论就会如此。在现实世界中,任何一个学者也都隶属于某个特定的国家或利益集团,植根于某个特定的生活环境,都离不开本民族的政治经济制度,都不可避免地受到本民族历史文化传统及其思维方式的影响,其理论观点也必然要为特定的国家或利益集团的利益服务。中国的学者和中国国际关系理论也不能够例外。

三、中国的国际关系理论必然具有中国特色

如果搞不清楚中国特色的涵義,我们将难以发展和完善中国的国际关系理论,甚至可能忽视已经有的某些特色,从而也会妨碍中国国际关系理论的完善和发展。应该说任何事物都是具有特色的,从不同的角度观察,事物的特色还会有不同的体现。特色是一事物有别于其他同类事物的某些显著的征象或标志。包括基于民族历史传统、文化底蕴的语言风格、思维方式,也包括基于民族(国家)的现实和长远利益的特殊视角、独特认识和基本观点。观察视角主要是基于中国政府和人民的根本利益追求,其基本理论和观点是从中国国情现状、当今世界发展现状出发、从中国的现实利益和长远利益出发而得出的结论。如关于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社会主义经济政治体制、社会主义建设的方式方法、社会主义的发展战略及其步骤、社会主义的外交策略等方面的具体认识和理解,都是与外国的社会主义理论关于这些方面的认识和理解有着许多不同的。

四、中国丰富的国际战略外交思想是建设国际关系理论的主要思想源泉

中国三代领导集体在国际交往外交实践中形成了丰富的有中国特色的国际战略和外交思想体系它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外交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集体智慧的结晶。中国领导人如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江泽民国际战略思想是一脉相承的科学体系,它涵盖了国际政治理论、国际战略、外交方针政策、外交艺术和风格内容极为丰富,是建设中国国际关系理论的理论依据和思想源泉。摆在我们面前的任务是进一步深入研究三代领导集体的外交思想从理论和学科的高度加以提炼、概括使之系统化,千规范化万不见不能视而轻而弃之。

五、应该强化中国国际关系理论独立性、超越性和抽象性研究

中国国际关系研究常常出现的理论与政策、与战略问题相混淆的状况。古人云:形而上谓之道,形而下谓之器。中国国际关系理论研究尤应注意“道”、“器”之分。中国国际关系理论研究应该尽快超越为政策寻找理论依据的阶段,而提出理论本身的概念和主张。秦亚青教授对此将中国国际关系理论细化为“知识导向”和“行动导向”两类,并指出中国不乏“行动导向”的理论,而缺乏“知识导向”的理论。“知识导向”型的理论也应遵循人类共同创造的理论划分标准。所以在借鉴与继承的方向上,,不仅要反对把西方理论奉为圭臬,而且也不能采取虚无主义态度。首先要全面吸收任何来自东方和西方的优秀理论成果。只要是文明成果,西方的也是人类的。

其次,还要注意文明的递进。即使是传统的东方文明也并不必然具有持续性,因为现代中国是一个东西文明大融合的国家。随着中国改革开放进程的展开与深入,中国正在向现代成熟社会演进。伴随着这一进程的完成,中国国际关系理论研究将步入理论的前沿阵地。在继承与借鉴的工作充分完成后,中国国际关系理论才能够体现出自身的先进性和前瞻性。

六、国际关系理论研究不能脱离意识形态

一个国家的国家关系理论本身,作为国家外交理念和政策的体现,反映着国家和民族的意志及其利益追求,理所当然地属于意识形态。即使是学者的理论及其观点也必然要为国家的利益服务,也要从属于特定的国家或利益公司。西方国际关系理论无疑是属于国家意识形态的,或者说是从属于国家意识形态的,是对西方资本主义强国外交实践经验的总结,是欧美资本主义强国扩张主义和强权主义的反映,体现着欧美资本主义强国的国家利益。

无论是英国学派还是美国学派,无不如此。例如,以摩根索为主要代表人物的“权力政治理论”,认为国际政治与国内政治一样,都是“追逐权力的斗争”,“政治法则的根源是人性”,主张“用權力界定利益”,认为权力就是“指人支配他人意志和行动的力量”。这种“权力———利益”的认识,其实质就是为资本主义强国的强权政治和霸权主义政策辩护。那么,中国的国际关系理论当然也是属于国家意识形态的,也是要为中国的国家利益服务的,这是一个不应该成为问题的问题。

建立中国特色国际关系理论,不能离开马克思理论以及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既然国际关系理论属于国家意识形态,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必须指导国际关系理论的建设和发展,作为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也是我们正确分析和认识国际社会及其各种国际问题的一个思想武器。不仅如此,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也包括着丰富的国际关系理论的内容,是我们建立中国特色国际关系理论的重要理论依据和基础。所以,中国特色国际关系理论的建立和发展不能离开马克思主义理论。当然,我们要避免再犯过去的“左”倾错误,决不能在国际关系理论与实践中再搞“以意识形态划线”。

七、中国国际关系理论构建的前景与可能

中国国际关系理论建设的一个当务之急是完成对现有国际关系理论观点与立论的纠错与更新,在这一过程中要避免简单否定的作法。对于理论的探索不应总是放在最高层次的超越上,而轻易超越或否定前人的成果,而是要扬弃。国际关系理论创立近一百年之后,很难实现全面超越,只能在现有理论发展的基础上实现观念或理论的修正与发展,国际关系主流理论三足鼎立的局面是理论发展历史形成的。其次,要避免理论构建的前景期待困境。理论构建受困于对于理论的前景期待。国际关系理论普遍存在预见性缺失或失灵,一次又一次为新理论提供了机遇。实际上国际关系理论多为历史的回溯与总结,注重对持续性和规律性的关注,而缺少对偶然性因素的认识,很难对具体事件进行前瞻性的预测。从目前来看,中国国际关系理论研究有可能形成一个整体的阵势,也可能呈现多元化和分散化。从中国目前的发展现状来看,中国国际关系理论研究将会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呈现分散化和多元化的发展,但从长远趋势看,聚合力量的出现将会引导国际关系理论的发展方向。

八、结束语

理论的发展是多元开放的,对于中国国际关系学界而言,虽然上述问题尤为重要,但并不是唯一重要的,对于理论创新而言,在上述意义上进行探索只是一个方向。事实上,国际关系理论本身是有不同层次的,而我们在讨论建立中国国际政治或国际关系理论时,并没有考虑到底是在和何种层次上讨论的理论。理论形态既有宏观系统层次,也有具体的中观层次和针对特定问题的微观层次。因此在强调理论创新形是首先要分清是在那一层次上的理论。只有这样才能形成学术对话,避免由于讨论层次差异而导致自说自话。

【参考文献】

[1]王帆.关于中国国际关系理论构建的几点思考[J].国际论坛,2008(03):50-55+80-81.

[2]傅耀祖.关于建设中国国际关系理论的几点思考[J].外交评论(外交学院学报),2005(05):57-63.

[3]张森林,吴绍禹.关于建立中国特色国际关系理论的几点思考[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5(04):4-6.

猜你喜欢
中国构建思考
浅论高中化学生活化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环境生态类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