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国强
(新疆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新疆 乌鲁木齐 830000)
梅尼埃病是一种以膜迷路积水为组织病理学特征的内耳疾病,临床主要特征表现为反复发作的旋转性眩晕、耳鸣、耳聋、剧烈呕吐及眼球震颤等,是耳鼻喉科的一种临床常见病。西医多认为是自主神经功能失调致内耳毛细血管前动脉痉挛,出现内耳局部缺氧,血管渗透性增加,导致内淋巴液渗出过多而出现膜迷路积水[1]。大部分梅尼埃病患者经过改变生活方式及规范用药可良好控制症状,少部分患者对限制钠盐摄入及药物治疗反应不佳,病情反复发作,发展成顽固性梅尼埃病,严重影响了患者的日常生活及社会活动[2],此时迷路切除及前庭神经切断术疗效肯定[3],但手术创伤大、风险高且费用大,患者不易接受,因此很多患者寻求中医药的治疗。此病在中医属于“眩晕”的范畴,中医认为“无痰不作眩”,患者过食肥甘、饮食失节等,易导致脾胃运化功能失常,而聚湿生痰,痰浊中阻,蒙蔽清阳,则发为眩晕。本研究观察了小半夏加茯苓汤治疗顽固性梅尼埃病的疗效及对相关症状的改善作用,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1月—2016年12月于新疆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耳鼻喉科门诊治疗的顽固性梅尼埃病患者75例,患者均符合2006 年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科学分会对梅尼埃病的诊断标准[4],中医诊断符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5]中关于“眩晕”的诊断,患者均经过3~6个月正规内科药物治疗无明显效果,病情仍反复发作,至少每月1次发作旋转性眩晕,每次持续 20 min以上,伴有不同程度耳鸣、耳聋及耳胀满感等,苔白腻,脉弦滑。患者甘油实验阳性,排除中枢神经系统病变导致眩晕的可能。将以上符合标准的患者按就诊顺序分为对照组37例及观察组38例,2组性别比、年龄、病程、症状积分及眩晕残障程度评定量表(DHI)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学委员会批准,患者均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表1 2组一般资料比较
1.2治疗方法 对照组患者给予口服氟桂利嗪胶囊、甲磺酸倍他司汀片及注射庆大霉素等西医常规治疗,必要时可进行手术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使用小半夏加茯苓汤治疗,组成:半夏15 g、干姜10 g、茯苓20 g、白术20 g、桂枝10 g、磁石30 g(先煎)、甘草10 g、大枣10 g,耳胀者加龙胆草10 g、泽泻10 g、伴头胀痛者加白蒺藜15 g、菊花10 g。水煎200 mL,餐后服,分2次。2组患者均以1个月为1个疗程,共治疗3个疗程。并嘱患者卧床休息,消除紧张情绪及恐惧心理,以缓解患者症状。
1.3观察指标 对所有患者治疗前后进行眩晕、耳鸣、耳聋、呕吐等症状评分及DHI评分评定,DHI量表共25个项目,内容包括功能评分(眩晕影响患者社会活动,9项,总分36分)、情感评分(由于该疾病导致心情压抑,影响情绪,9项,总分36分)、身体评分(快速动头眩晕症状是否加重,7项,总分28分)。总分为100分,评分标准为肯定4分,两可2分,否定0分。临床疗效评价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1994年颁发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6],显效:患者经治疗后,恶心、呕吐、发作性眩晕、耳聋、耳鸣等症状明显好转,且前庭功能及听力检查基本正常;好转:患者恶心、呕吐、发作性眩晕、耳聋、耳鸣等症状较前改善,且前庭功能及听力检查较前好转;未愈:患者症状、体征及实验室检查无明显改变。总有效率=(显效+好转)/总例数×100%。
2.12组症状积分比较 治疗前,2组症状积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治疗后,2组症状积分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均<0.05),且观察组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2组症状积分比较分)
注:①与治疗前比较,P<0.05;②与对照组比较,P<0.05。
2.22组治疗前后DHI各项评分比较 治疗后2组功能评分、情感评分及身体评分均显著降低(P均<0.05),且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均<0.05)。见表3。
表3 2组治疗前后DHI各项评分比较分)
注:①与治疗前比较,P<0.05;②与对照组比较,P<0.05。
2.32组疗效比较 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4。
表4 2组患者疗效比较 例(%)
注:①与对照组比较,P<0.05。
梅尼埃病也称为美尼尔综合征,属中医的“眩晕”范畴,病因多为饮食失节,加之过食肥甘厚腻,导致脾胃运化功能失常,聚湿生痰,痰浊内阻,上犯于头,蒙闭清窍,故发为眩晕,可见眩晕、胸闷、纳呆[7]。而现代人们每天大鱼大肉、饮食厚腻,极易聚集痰湿,故因痰而引发的眩晕患者居多。现代中医普遍认为眩晕属本虚标实,实邪有痰、风、火、瘀等, 虚有脾气虚弱,水湿分布失司,聚湿成痰成饮等[8]。王永钦认为梅尼埃病的眩晕可分为发作期及缓解期,发作期多是风、痰、瘀作祟,缓解期多由脾、心、肝、肾失调为主,主要证候有肝阳上亢、痰浊中阻、脾胃虚弱、肝气郁结、肾精不足等[9]。现代医学认为,该病是由于自主神经功能失调导致内耳毛细血管前动脉痉挛,出现内耳局部缺氧,血管渗透性增加,导致内淋巴液渗出过多而出现膜迷路积水,造成迷路水肿,从而产生一系列病理变化[10]。患者常常无任何先兆的情况下,突然出现波动型听力减退及耳鸣及剧烈的旋转性眩晕,眩晕有明显的发作期及间歇期。发作时,常呈强迫体位,不敢稍动,动则眩晕加重,患者睁眼觉得周围物体绕自身旋转,闭目觉得自身在空中旋转。在发作期间患者神志清晰,有恶心、呕吐、血压下降、颜面苍白、出冷汗等症状。数小时后,患者眩晕症状可逐渐消失,经常发作易遗留耳聋。现代医家颇注重对于眩晕的治疗,尤其是从痰饮角度论证治疗,中医认为“无痰不作眩”,治眩该从治痰开始[11]。
本研究选用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中的小半夏加茯苓汤治疗,《古今名医方论》中引用赵以德的话,认为小半夏加茯苓汤可以治疗“膈上痰,心下坚,呕逆,目眩”等症[12]。其中方中半夏燥湿化痰,干姜性温,在此起到温化痰饮、降逆和胃的作用,加上桂枝温阳化气,平冲降逆,体现了仲景“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的法则[13]。半夏与干姜合用起到燥湿化痰、痰去饮化、和胃止呕的功效,是著名的化痰止呕圣剂——小半夏汤,加上磁石平肝降逆,以缓解患者眩晕、呕吐等症状。另外,《景岳全书·眩运》曰: “无虚者不作眩”,故选大枣、茯苓、炙甘草以补中益气、健脾和胃[14]。再加重用甘淡之茯苓,健脾利水、渗湿化饮,既能平上逆之饮邪,又能消积聚之痰饮,且茯苓具有利尿的作用,可缓解眩晕症状。合用健脾燥湿之白术,治痰从健脾开始,而脾为生痰之源,体现了治本之意[15]。全方配伍合用,共起健脾燥湿、温阳利水、降逆和胃、祛痰定眩的作用,为治疗痰饮病之合剂,本方能促进内淋巴液平衡,帮助消除迷路积水,协助患者恢复正常的平衡,以改善症状。
本研究结果显示,经相应的治疗后,观察组的症状积分及DHI功能评分、情感评分及身体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由此可见,配合小半夏加茯苓汤治疗顽固性梅尼埃病,可明显改善患者眩晕等症状,降低DHI评分,本方标本兼治,尤其适用于痰湿中阻、上蒙清窍之眩晕,值得临床上推广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