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人,习文

2018-09-27 12:18石银红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2018年8期
关键词:人文性教学案例工具性

石银红

[摘 要]教学《钱学森》这样的科学类课文,教师要根据文本的特点,引导学生阅人和习文。阅人,就是要引导学生阅读文本内容、查阅相关的课外资料,并和教师对话,感受、理解科学家的思想情感;习文,就要根据文本的特点,掌握它独特的表达方式。这样,才能让学生获得人文素养和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

[关键词]科学类文本;教学案例;人文性;工具性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8)22-0008-02

《钱学森》一文生动地记叙了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在美国时一刻也没有忘记祖国以及回国后为我国运载火箭和导弹的研制和发射所做出的卓越贡献,赞扬了他时刻不忘祖国的高尚情怀。像这一类写科学家的文章,学生要学什么?教材编者向学生传达什么?教师在教学中教什么?我觉得,无非是两点:阅人和习文。

一、阅人

阅人,就是了解人物,认识人物。通过读课文、通过查阅资料、通过教师点拨,学生能真正理解科学家的形象。

教学时,教师先通过2007感动中国年度人物钱学森的颁奖词引入课文;然后要求学生默读课文2~4自然段,画出钱学森说的话,进行揣摩批注;最后交流分享阅读成果。

【片断一】

出示:“我是中国人。我现在所做的一切,都是在作准备,为的是回到祖国后能为人民多做点事。”

师:钱学森是在什么情况下说这番话的?

生1:从“优厚的待遇”“富裕的生活”和“优越的工作条件”这些词语中,可以看出钱学森当时在美国的生活极其富裕,但他没有忘记贫穷落后的祖国,他要回到祖国为人民多做点事,让人民早日过上富裕的生活。

生2:从“最得意”和“最得力”这两个词语中,我体会到钱学森当时在空气动力学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师:(简介冯·卡门教授,略)有句话说得好:“没有最好,只要更好。”这里连用了两个“最”字,让你体会到什么?

生:钱学森的才学深得冯·卡门教授的青睐。

师:足以让你体会到——

生:钱学森在科学上才华出众,成就突出。

师:足以让你体会到——

生:钱学森是一位非同寻常的科学家。

师:事实上是不是?

(学生交流课前了解到的资料)

师:(课件出示)钱学森1935年赴美国留学。10年后,他已成为当时一流的火箭专家。他是加州理工学院最年轻的终身教授,并担任加利福尼亚理工学院超音速实验室主任和古根罕喷气推进研究中心主任。在“二战”期间,他跟导师冯·卡门参与了当时美国绝密的“曼哈顿工程”導弹核武器的研制开发工作。在美国,他是一个屈指可数的稀世之才。如果不回国,作为美国著名空气动力学教授冯·卡门最得意的学生和最得力的助手的钱学森,他事业发展的前景将不可估量,而且会继续“享受着优厚的待遇,有富裕的生活和优越的工作条件”。可是,他却说——

生:“我是中国人。我现在所做的一切,都是在作准备,为的是回到祖国后能为人民多做点事。”

师:在这么优越的条件面前,钱学森都没有改变自己的意愿。用孟子的话来讲,就是——(板书)“富贵不能淫。”此时此刻,再来读读钱学森的话语,相信你会有不一般的感受。

(指名朗读,评价)

【评析】教学《钱学森》一课,重难点是借助语言文字感悟钱学森的爱国情怀。学生对文章的时代背景缺乏了解,因此很难真正了解人物、认识人物。教师一方面让学生课前搜集钱学森的相关资料,一方面自己将相关资料进行有效整合,从而将钱学森这样一位才华出众、热爱祖国的科学家,这样一位在美国享受着优厚待遇的科学家,带到了学生面前,让一个科学家形象在学生心中高大起来、丰满起来。

【片断二】

师:课文除了写钱学森的语言,还写到了美国海军的一个将领说的话。

出示:“钱学森无论到哪里,都抵得上五个师,决不能让他离开美国!”

师:你觉得钱学森是个什么样的人?

生1:一个伟大的人。

生2:钱学森对美国来说十分重要。

师:对中国来说更重要,他回国的意义十分重大。因此,美国政府不惜一切代价阻止钱学森回国。能结合课前搜集的资料说说美国政府为了阻止钱学森回国干了哪些令人不齿的勾当吗?

生1:监禁。

生2:限制自由。

(出示补充资料《钱学森的艰难回国路》,指名读)

师:面对美国政府的百般阻挠,钱学森回国的决心动摇了吗?

生:(齐)没有。

师:结合课文,展开想象,钱学森面对美国政府的百般阻挠又会怎么说呢?可以给他说的话加上提示语,也可以设计个动作,把它写在第五自然段的旁边。(学生练笔写话)

生:钱学森慷慨激昂地说:“我是中国人,回国效力是我忠贞不贰的选择,休想动摇的决心。”

……

师:虽然这五年钱学森饱受迫害,但是他一刻也没有忘记自己的祖国。他回国的决心一刻也没有动摇过。这就叫——(板书)“威武不能屈。”

【评析】教师创设了一个学写人物语言的情景:“然而,钱学森回国的决心一刻也没有动摇过。他说……”因为有表达的情景和语境,又有人物语言的范例在前,学生练笔是成功的。从学生练习的反馈中可以发现,这一环节的设计既提高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又促进了学生对文本的深度解读。

王崧舟老师曾经说过,解读文本首先不要以教师身份,不带教学任务,而要以一个普通读者的心态来欣赏作品,获得自然的阅读体验和真实的审美直觉。面对文本,既要“进得去”,也要“出得来”。在品读钱学森的三句话时,教者没有拘泥于文本,而是适度拓展课本之外的资料,和学生一起解读出钱学森三点特质:“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这样,让学生更加深入地感受到钱学森的伟大人格。正是因为真切地感受到了人物形象,所以练笔才会水到渠成。

科学家类课文的一个主要教学目标就是要体会科学家的思想品质。如,《钱学森》这一课,要让学生体会到钱学森的拳拳报国心,从而增强他们的爱国情感。要想让这一目标顺利达成,除了借助教材有限的文本进行品读体会外,课外资料的补充必不可少。只有真正的阅人了,才会悦人,也才会爱屋及乌地学习他的精神。

二、习文

这里说的“习文”,是指通过文本所提供的语言材料,学习文章的表达方式,掌握一些基本的描写人物的方法。

【片断三】

师:是啊,言为心声。从这些情真意切的话语当中,我们体会到钱学森强烈的爱国情怀。请大家浏览课文,看看这篇课文与其他写人的课文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

生:这篇课文与前面学过的文章最大的不同是把钱学森回国的情景放在了开头。

师:这是一个了不起的发现。

生:我知道这叫倒叙。

师:是的,这是倒叙的手法。如果按照时间顺序,第1自然段应该放在什么地方?

生:应该放在第6自然段后面。

师:对这样一个特别的发现,你们有疑问吗?

生:我的疑问是,课文为什么要把它放在开头来写?

师: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值得我们一起来探究。谁能回答他这个问题?

生1:能够引起我们的阅读兴趣。

生2:可以反衬出钱学森回国的艰辛和漫长。

生3:这样写很吸引人,有很好的表达效果。

师:怎么吸引人呢?

生:最后一句話才点出“钱学森”,让我有往下读的愿望。

师:人名一直到最后一句话才点明,这就叫设置悬念。其实,第1自然段写得很精彩,也很有意思。不知你们发现了没有?

生:我觉得第1自然段语言优美,写得很生动、精彩。

师:你很会读书,那你觉得哪儿写得精彩呢?

生:(读)“想到前方就是自己魂牵梦绕的祖国,他多么希望脚下不是轮船的甲板,而是火箭的舱壁呀!”

师:这段话确实写得精彩、有意思。那它到底精彩在哪儿呢?

生:写出了钱学森归心似箭,急切地想投入祖国的怀抱,为祖国、为人民做贡献的心愿。

师:请大家读读这句话,注意写法的奥秘:为什么写“火箭的舱壁”,而不写“飞机的舱壁”或者“火车的车厢”?

生1:火箭飞得快,这样写更能表达出钱学森归心似箭的心情。

生2:因为钱学森是造火箭的,与他从事的工作有关系。

师:看来,作者的遣词造句是有讲究的。这种写作的奥秘,需要我们在今后的阅读和写作中,细细地揣摩与品味。一起来读读这句话,体会它的精妙。

【评析】《钱学森》一文,作者采用倒叙手法,写钱学森乘着一艘巨轮归国的情景。通过这个情景,烘托了钱学森归国途中的喜悦、急切和满怀憧憬的心情。这样不仅可以引起读者的兴趣,设置悬念,更给读者心灵的震撼,把钱学森的爱国形象深深地刻进每个读者的心中。

教学科学家类文本时,教师不仅要关注人文价值,更要从工具性角度,引领学生审视文本,学习其中的写法;既要引导学生用心去体会外貌、语言、心理等方面的描写,又要带领他们学习刻画人物的手法,探得写作的奥秘。这就是习文。

阅人与习文,就像是科学类课文教与学的双翅,无论是教师教还是学生学,均可从这两方面入手,立足课堂,延伸课外,从而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责编 韦 雄)

猜你喜欢
人文性教学案例工具性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共生——核心素养下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培养
小学数学课堂导入技巧及案例分析
促进初中化学定量观建构的教学案例
小学数学“反思型” 教学的探索与实践
从工具性和人文性角度解读《林黛玉进贾府》
语文教学中工具性和人文性的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