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佳
摘 要:教师在设计习题时,把内容相近、数学思想方法相同、解决问题方法相似的习题放在一起进行类比教学,让学生在类比中对数学解题思路不断加深、提高、开拓,从而优化学生的数学思维品质,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类比;数学教学;解题
数学学习经常对典型的题目进行探索和研究,通过类比(变换题目条件,改变图形结构,挖掘问题的结论,从特殊推广到一般,将静态图动起来),把蕴含在题目中的数学思想方法揭示出来,挖掘出问题中的隐含条件,从而达到“做一题,通一类,会一片”解题境界[1].学生从中能够获取研究问题的有效方法,激活数学思维,提升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由表及里的类比性习题
函数的性质与解不等式之间也有微妙的联系.有的题表面上是要求你求解不等式,实际上往往通过函数的性质对不等式进行适当的变形,把括号去掉,这样问题就迎刃而解.
例1 已知函数[f(x)=(12)x-2x],不等式[f(2m-mcosθ)+f(-1-cosθ) 分析:可以证得[f(x)]是奇函数,并且在R上单调递减,[2m-mcosθ>1+cosθ]对任意的[θ∈0,π2]恒成立.分离变量得[m>1+cosθ2-cosθ]对任意的[θ∈0,π2]恒成立,即求[y=1+cosθ2-cosθ]的最大值,通过换元,分离常数可求出最大值为2,所以m>2. 评注: 很多学生把[2m-mcosθ],[-1-cosθ]代入函数解析式,进行解不等式,这样计算量很大且很难解决.我们在解决问题时要透过现象看本质,这题考查的是函数的单调性和奇偶性,利用性质进行求解,让人豁然开朗,提高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深刻性. 练习:已知函数[f(x)=x2+2x,x∈R,]则不等式[f(2x-1)≤f(1)]的解集为多少? 该题和例题是类似的解法,发现函数的奇偶性以及单调性〔容易看出函数是偶函数,在[(0,+∞)]是增函数,在[(-∞,0)]是單调减〕,利用性质就可以求解了. 二、由此及彼的类比性习题 椭圆与双曲线定义差别就在“和”与“差”上,所以两者在定义、标准方程的形式、几何性质以及研究的方法等都存在很多相似之处.我们先研究椭圆的几何性质,然后通过类比得到双曲线的一些性质,感受两种曲线的和谐统一. 例2 问题1:已知A是椭圆[x2a2+y2b2=1(a>b>0)]上〔异于长轴两顶点 B(-a,0),C(a,0)〕的任意一点,则点A与长轴两顶点B,C连线的斜率之积为多少? 分析:设[A(x0,y0)],则点A与长轴两顶点B(-a,0),C(a,0) 连线的斜率之积为[y0x0+a?y0x0-a=y20x20-a2],将[y20=b2a2(a2-x20)]代入就可以得到斜率之积为定值[-b2a2]. 类比将上面题中的“椭圆”改成“双曲线”,就可以得到下面一个习题: 已知A是双曲线[x2a2-y2b2=1(a>0,b>0)]上〔异于长轴两顶点 B(-a,0),C(a,0)〕的任意一点,则点A与长轴两顶点B,C连线的斜率之积为多少? 分析:这个问题和上面的例题是类似的求解,可得斜率之积为定值[b2a2].椭圆与双曲线定义相近,它们之间可以设置很多相类似的习题,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也是相类似的,连最后的结论也有很多相似或相同的地方. 再通过类比,把例题中的“异于长轴两顶点 B(-a,0),C (a,0)”换成“经过原点的任意一条弦”结论是否成立? 分析:设[A(x0,y0)],直线与椭圆相交于B([x1,y1]),C([-x1,-y1])两点,点A与两交点连线的斜率之积为[y0-y1x0-x1?y0+y1x0+x1=y20-y21x20-x21],将[y20=b2a2(a2-x20)]代入就可以得到斜率之积为定值[-b2a2].双曲线也是用类似的求解方法,可以得到相类似的结论,可以得到斜率之积为定值[b2a2]. 三、 解题方法相似的类比性习题 高中数学习题量大,题目繁杂,然而对于一类习题,它考查的思路是不变的.通过不断的学习和总结就会找到相互之间的关联,归纳得到一类数学题的解题思路. 例3 已知圆O:[x2+y2=1],直线[l:ax+y=3],若直线[l]上存在点P,过点P作圆O的两条切线,切点为A,B,使得[∠APB=60°],求实数a的取值范围. 分析:通过图象可知OP的长度是2,由圆的定义可知,动点P到定点O的距离等于定长2的点的轨迹是圆,所以点P的轨迹方程为[x2+y2=4].直线上存在点P,所以直线与圆有交点,转化为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这题就迎刃而解了. 练习1:已知圆[C:x-32+y-42=1]和两点[A-m,0],[Bm,0m>0],若圆上存在点[P],使得[∠APB=90°],则[m]的取值范围为多少? 分析:由题意,圆上存在点[P],使得[∠APB=90°],即AP[⊥]BP,由此可得出点P的轨迹方程为x2+y2=m2,圆C上存在点P,所以两圆有交点,转化为圆与圆之间的位置关系,就可以解决.这题虽然没有直接出现圆的定义,但是和例1的思路是一样的,求出点P的轨迹方程是圆. 练习2:在平面直角坐标xOy中,已知A(1,0),B(4,0),圆(x-a)2+y2=1上存在唯一点P满足[PAPB]=[12],则实数a的取值集合是多少? 分析:由[A],[B]为定点[PAPB]=[12]可知,动点P的轨迹是阿波罗尼斯圆,它是圆的另一种形式.然后转化为两圆相切,进行求解. 练习3:在平面直角坐标系[xOy]中,已知点[A(-2,0)],点[B]是圆[C:(x-2)2+y2=4]上任意一点,点[P]为[AB]中点.若点[M]满足[MA2+MO2=20](其中[O]为坐标原点),则线段[PM]长度的取值范围为多少?
分析:由[MA2+MO2=20]可得出动点M的轨迹是圆,轨迹方程为(x+1)2+y2=9,点P的轨迹方程为x2+y2=1,求线段[PM]长度的取值范围就是两圆上两点之间的取值范围.
由例3、练习1、练习2、练习3四题都可得出轨迹为圆的几种常见表现形式:(1)到定点距离是定长:[PA=r]([P]为动点,[A]为定点);(2)到两定点连线垂直:[PA⊥PB]([P]为动点,[A],[B]为定点);(3)到两定点距离之比是不为1的定值(阿波罗尼斯圆):[PAPB=λ(λ≠1)]([P]为动点,[A]、[B]为定点);(4)到两定点距离平方和为定值:[PA2+PB2=k]([P]为动点,[A],[B]为定点). 这几类问题都是把圆的轨迹方程求出来,然后转化成直线与圆、圆与圆的位置关系,问题就容易解决.学生在以后解题过程中看到这些表现形式就知道是圆方程,求出方程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四、同一概念下不同属性的类比性习题
知识求连,方法求变,问题求活.学生的认知发展是有规律的,类比教学是学生获取知识本质、数学思想方法和解题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
例4 O是平面上一定点,A,B,C是平面上不共线的三点,动点P满足[OP=OA+λ(AB+AC)],[λ∈0,+∞],则点P的轨迹一定通过△ABC的什么心?
分析:取△ABC边BC中点D,[OP-OA=λ(AB+AC)=2λAD],P为公共点,所以A,P,D三点共线,所以点P过[△]ABC的重心.紧紧抓住△ABC重心是中线的交点这一属性.
类比上述例题,O是平面上一定点,A,B,C是平面上不共线的三点,动点P满足[OP=OA+λ(AB|AB|+AC|AC|)],[λ∈0,+∞],则动点P的轨迹通过[△]ABC的什么心?
分析:式子变形为[AP=λ(AB|AB|+AC|AC|)],根据单位向量[AB|AB|],[AC|AC|],可知点P在[∠A]的平分线上,又[λ>0]则知点P经过[△]ABC内心.这道题目考查了向量的合成和分解、单位向量以及数量积的知识,具备一定数的形结合能力,注重知识间向量与三角形知识间的联系.
类比:O是平面上一定点,A、B、C是平面上不共线的三点,动点P满足[OP=OA+λ(AB|AB|sinB+AC|AC| sinC)],[λ∈0,+∞],则动点P的轨迹通过[△]ABC的什么心?
分析:这题关键是触发学生对结构[|AB| sinB]、[|AC| sinC]如何理解和突破,可以引导学生联想到正弦定理.由正弦定理知[sinB=|AC|2R],[sinC=|AB|2R],代入后可得[AP=2Rλ|AB|?|AC|(|AB|+|AC|)],可知点P在BC边的中线上,结合图形可知点P的轨迹过三角形的重心.
波利亚曾经说过:“类比是伟人的领路人.”类比性习题教学引导学生观察、探究、推理,感悟数学思想方法的概括内化过程,唤醒学生认知的内驱力,获得对问题的深度认识,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2]
参考文献:
[1]吴成强,程胜.类比性习题设计的实践与研究[J].中学数学杂志,2014(5):18-20.
[2]徐春波.备课环节中注重变式和类比能力的建构[J].新課程学习,2011(1):171-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