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波
摘 要:高考作文既是对考生语文学科课程核心素养水平和能力的一种综合性反馈,也为学科课程目标统整和路径转向提供鲜明倾向性的价值引领。2018年浙江高考作文试题以“浙江精神”为话题导引,是对时代方位的一种全景性再现,也是对文化自信的一种潜隐性表达,还是对使命召唤的一种精妙性设计,究其根本在于通过透析话题的多重逻辑为学科课程育人功能的统整提供一种方法论自觉。
关键词:高考作文题;核心素养;浙江精神
综观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研究热潮,核心素养话语形态以压倒性态势成为一种既独特又宏大的文化景观。核心素养是什么?核心素养的逻辑起点何在?什么是学科核心素养?学科核心素养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又有何种内在逻辑关联?学科核心素养的价值意蕴如何以其澄澈的逻辑指向以及理论魅力来激发和唤醒广大教育工作者在认同和实践上的理论自觉?任何一种主流话语形态的建构,都是基于对现时反思基础之上的以人为主体、以实践为中介又服务于实践的理论活动。话语对于公众是否具有可接受性或在多大程度上具有可接受性,可以作为裁量话语形态是否具有合法性或正当性,或在多大程度上具有合法性或正当性的重要标尺。然而,如何实现公众对理论话语形态从话语认知接纳到话语情感认同再到话语指导实践的方法论自觉,最根本的前提便是对理论话语形态存在的合法性的积极确证和话语可生长性的有力佐证。唯有从学理上对话语理论予以廓清,并从话语传播手段上进行创新,才能为话语理论的生长提供无限的可能。2018年浙江高考作文题以“浙江精神”作为中心话题,以引领新时代的开创者首批“00后”青年学生作为抒发情感的独特主体,这一话题的甄选和考查体现了以学科核心素养为导向的学科课程改革的价值诉求,并为广大教师在以核心素养为价值统摄的新课程改革中如何增强课程实施的目标意识提供了路径指引。
一、宏大的时代叙事场域是话题合理性的逻辑始基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唯有立足于时代根基和实践基础之上的文艺创作才是具有真实情境的生动画卷,只有真正书写时代特质、表达时代情怀的文艺作品才能激起大众的情感共振。高考作文话题的甄选从来不曾脱离于宏大的时代叙事视野,无论是从“门和路”到“虚拟与现实”,还是从“人生的三本书”到“浙江精神”,话题问题域的变迁无不围绕人生和社会现实来展开。两类主题看似存在异质性,实际上却体现着主题之间的交叉性。“浙江精神”的话题体现了蕴含在话题内部的对考生人生观、价值观的考量,也凸显了话题积极回应宏大时代叙事的逻辑。显然,话题在积极回应时代历史方位重大议题以及生动的社会改革发展伟大实践时表露出了一种浓烈的“政治性”倾向。但我们绝不可仅仅囿于表浅的价值判断人为地去消解、剥离话题内在的思想性维度,进而质疑话题设计的合理性。任何斥之以表浅评判的回声都是有失对话题进行深度发掘的粗暴表现。“浙江精神”话题的选取体现了鲜明的时代特征和民族地域性。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这个新时代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时代,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时代,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不断创造美好生活、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时代,是全体中华儿女戮力同心、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时代,是我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不断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的时代。”当我们置身于浙江百年跨越的伟大实践,当我们感怀于浙江改革开放四十年的辉煌成绩,当我们体味着浙江人民勇立潮头锐意革新而带来的普遍的获得感,我们是否会由衷地慨叹用灵魂去书写时代的豪迈感?话题以纵向的历史逻辑再现了不同时代坐标下浙江人民积极弘扬和传承浙江精神,迎来了新时代的巨轮,这艘巨轮正朝着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奋勇前进,这就是新时代浙江的历史方位。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怎能忘了初心?怎能忘了我们为何而来?又怎能迷失自我不知前行之路在何方?“浙江精神”的话题内在地蕴涵着沉甸甸的时代沉思,话题的选取彰显着强大的时代逻辑,宏大的时代叙事是话题合理性的逻辑始基。
二、潜隐的文化自信维度是话题合理性的逻辑主线
红船披波排巨浪,浙江精神铸辉煌。回望百年兴衰沉浮过往,浙江精神引领一代代人从革命烽火迈入新时代,在与时俱进的浙江文化滋养下,一代代浙江人书写了一个又一个生动的浙江故事,创造了一个又一个浙江传奇。浙江精神是中国精神在浙江发展实践中的具体体现。在浙江大地,弘扬中国精神就是要弘扬“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勇立潮头”的浙江精神。在浙江的文明发展历程中,不同历史时期都有着体现鲜明地域风貌的独特的文化形态。无论是古代文人墨客笔下的西子文化,还是20世纪初期的新文化,抑或是改革开放以来开拓创新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属于地域特质的文化记忆和文化基因让这片土地上的人民深深地感受到自身文化的魅力和生命力。她以强大的精神感召力引领时代前行,并在时代前进的道路上不断地被赋予新的内涵。一方文化涵养一方人,正是优秀的浙江文化才让我们不断地见证一个又一个的浙江故事和浙江传奇。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习近平也曾提到:“无论哪一个国家,哪一个民族,如果不珍惜自己的思想文化,丢掉了思想文化这个灵魂,這个国家、这个民族是立不起来的。”他还提到:“人类文明历史和现实都表明,一个抛弃了或者背叛了自己历史文化的民族,不仅不可能发展起来,而且很可能上演一场又一场民族的历史悲剧,陷入一个又一个民族灾难。”所有这些经典论断,无不表明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守中华文化的坚定立场,以及增强文化自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坚定信念。话题以“浙江精神”为中心话题,如果说新时代的历史方位是话题合理性的逻辑始基,那么潜隐于话题当中的内核——文化自信,便是话题合理性的逻辑主线。站在新时代的历史起点上,我们要对自身文化价值充分肯定,要对自身文化生命力有坚定的信念,并在新时代新征程的道途上积极践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极弘扬和传承承载着厚重的浙江精神的浙江文化。因此,话题与其说是“我手写我心”,倒不如说旨在赋予一种强烈的文化使命。
三、精妙的使命召唤意图是话题合理性的逻辑内核
人是历史的“剧作者”,又是历史的“剧中人”。每一个体的人都是创造人类历史的重要决定力量。每一代青年都有自己的际遇和机缘。“广大青年既是追梦者,也是圆梦人。追梦需要激情和理想,圆梦需要奋斗和奉献。广大青年应该在奋斗中释放青春激情、追逐青春理想,以青春之我、奋斗之我,为民族复兴铺路架桥,为祖国建设添砖加瓦。”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寄语青年的殷切希望。梁启超也曾激情撰文寄语青年一代:“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诚然,每一代青年都有自己的际遇和机缘,每一代青年都在特定的历史情境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在与时俱进的浙江文化滋养下,代代浙江人书写了一个又一个浙江故事,创造了一个又一个浙江传奇。作为浙江学子,站在人生新起点,你有怎样的体验和思考?”话题语言简洁,叙事情境单一,贴近生活实际,通俗易懂,可以说这种背景信息的话题叙事方式给考生营造了一种轻松自由的应考心境,使每一位考生都能明了话题立意比较确定的指向性,因而确保了每位考生都能结合实际抒发自己内心的思想情感,但是要想通过常规的立意去创作出比较有深度、有思想性的佳作,而非仅仅流于抽象的空洞言说,是比较难的,因而其对考生的思维认知能力又提出了较高的要求。然而,话题以生活化的设问形式叩开考生思维的大门,似乎简洁的设问背后暗含着一种强大的使命召唤,一种源自于新时代历史方位上对首批“00后”高考考生这一庞大青年梯队的殷切希望。因为他们是代际的分水岭,他们即将开启一个全新的“00后”时代,他们将接续引领这个时代的崭新征程。他们的价值判断和行为选择很大程度上将直接决定中华民族的未来前景。话题设问既潜藏着一种对新一代青年群体特点的自我省察,更是一种源自于时代需要的外在鼓舞和嘱托。思想是时代的当务之急,在中华民族从富起来向强起来迈进的新时代伟大进程中,作为新时代领航者的“00后”青年要胸怀理想、主动担当,心系民族命运,弘扬中国精神,要积极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以高度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认同和文化认同最大程度地凝聚社会共识,以不辜负这个伟大时代的使命担当,去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四、鲜明的育人价值导向是话题合理性的逻辑归宿
任何一门学科课程都必须首先回答培养什么人的问题,因为教育的旨归在于通过学科课程的学习实现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任何一次课程改革都是围绕人的终极关怀问题而展开的对学科育人价值进行深度批判和反思的重大课题。“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这是我们党在教育问题上历来都高度重视的核心话题。党的十八大以来,始终将“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在围绕“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上,我国基础教育掀起了以“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为目标引领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伟大实践。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话语形态具有鲜明的时代性、民族性和科学性,核心素养教育是为“学生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所需的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打下坚实基础的教育,它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充分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凸显人才培养的民族底色,其旨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在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整体框架指导下,各学科课程具体研制了既体现核心素养整体框架基本精神又体现学科特质的学科核心素养内容构成。核心素养是指“个体在面对复杂的、不确定的现实生活情境时,能够综合运用特定学习方式所孕育出来的跨学科观念、思维模式和探究技能,结构化的跨学科知识和技能,以及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内的动力系统,在分析情境、解决问题、交流结果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综合品质”。它是学生学习一门学科课程之后所形成的具有学科特点的关键成就,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语文学科到底需要培养什么样的人?语文学科需要培养学生什么样的核心素养?它具体包括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等四个主要方面的素养构成。高考作文,除了考查考生语言文字的组织与建构以及思维能力等学科核心素养之外,还要考查考生审美能力和文化传承等较高层次的学科核心素养。话题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一历史方位为逻辑始基,以浙江精神为逻辑主线,旨在表达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重要意义,以及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对民族复兴的重要意义,同时以非常精妙的群体期待对具有开创意义和引领作用的首批“00后”准大学生积极担负民族复兴重任提出了殷切期望。话题情境简约明了,立意视角指向明确,基本不存在复杂的思维张力。这是对考生语言文字的组织架构以及思维能力的考查,更是对特定历史坐标下特定群体的特定思想特质和思维深度的一种集中性检阅和鞭策。如果考生不能深刻理解、认同和评价中华优秀傳统文化和民族精神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重要作用,那么考生在审美能力方面便会表现出一种认知能力缺失,在文化传承和理解上便会表现出一种真实情境中的思想性“空场”。由此观之,在素养时代起步伊始的关键时期,“浙江精神”作文试题更在于对学科课程育人价值的传导,也即在语文学科课程设计、课程实施以及课程评价问题上,要始终以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为方向,指引学生在不确定的、虚拟的生活情境中运用所学学科知识以及跨学科知识来表达情感,品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并借助语言文字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理解并认同中华文化,形成热爱中华文化的感情,提高道德修养,增强文化自信,提高文化自觉,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理想,增强为民族振兴而努力的使命感和社会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