场景体验式的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探讨

2018-09-27 00:00宋红军
赢未来 2018年7期
关键词:品德与社会教学模式

宋红军

摘要:于课内得法,于课外得益,从课内得到探究事物的方法,而后借用此法于課堂外得到好处,以此来促进孩子们身心教育的健康发展,。法即规律,规律是事物、现象和过程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具有客观性和普遍性,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是约定俗成的。人可以利用规律来创造新的事物,用以人自身的发展。让孩子们从《品德与社会》课本中学到做人做事的方法,培养孩子的品德意识。让孩子们知道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但只单纯的、枯燥的、系统的学习课本知识是远远不够的,远远不足以来支撑起孩子的品德教育事业,再加课本本身枯燥的文字,更使得孩子对学习产生一种抵触心理,正因如此,我们应该试着让孩子们走出课堂走出枯燥、乏味的课本。从课堂外的一些简单的场景体验中去更好的获得品德知识,让孩子们从场景体验中感受到生活的魅力。而后再回归课堂教育,学而温故,让教育知识更好的融合在孩子们的血液中。

关键词:场景体验;课堂内外;教学模式;思想与品德

一、场景体验式中的实地情景教学即课外活动教学

场景体验式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种种生活具体情境中体验到积极向上的情感魅力。感受到品德中的魅力所在,而后在这种情境体验中认真思考并反思当下从而让孩子们提高自身对社会的认知力与理解力。将道德规范变成一种内化的性格品质,而后回归社会真实的生活。

走出课堂,带孩子们去春游观光,参观爱国爱岗基地,培养孩子们互帮互助的优良品质,给孩子们讲解一件件爱国物设。讲解每一场战役的由来,以及其中流淌这的多少罩杯们的热血。让孩子们感受到中国伟达的爱国主义精神,培养孩子们的爱国情怀,崇高而伟岸。在往返路程中,要求大家不乱扔垃圾,垃圾分类投放,拥有爱护公物的意识。树立孩子保护环境,人人有责的意识。中午用餐时,告诉大家要学会互相分享,不浪费食物,培养大家节约的意识。从每个小细节当中教育孩子,教会孩子什么应当做,什么不应当做,而不是一味的只是告诉孩子不应做什么。从正的一方去跟孩子好好谈话交心。而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一味灌输,传递课本上的枯燥知识。带孩子们去聋哑学校,去尝试着跟聋哑学校的孩子们交流谈话,体验聋哑孩子们无声的生活,他们也感受到交流无助的吃力与无奈,脸上也尽显愁容。回来之后让他们写自己的感受,孩子们纷纷在文章中写到他们对于自己现在的满足以及对于聋哑学校同龄人的无奈。活动中培养了孩子的同情心,培养了孩子珍惜的这种优良品质。孩子会更加热爱生活,热爱身边的一切。不定期的告诉孩子回家做一件感恩父母,感恩亲人的事,让孩子们知道感恩,知道并践行中华名族优良的传统道德。一起去城市生态园,参加各种生态活动,培养孩子积极动手能力与团队协作力。诸如此类,等等。

二、场景体验式中回归课堂教学模式的丰富性

回归课堂,回归书本,学生在已经实践过的基础上再去系统的学习知识理论,加深印象记忆。再根据这些已经系统的学习过的知识去实践,进而形成一个循环往复并同时进步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能学习到做人做事的方法技巧。更好的发挥出《品德与社会》课本的知识效能。更好的发挥出课堂学习的扩散力与教育力。课堂采用多互动模式,分组进行活动,并采取评优奖励的行为措施,并辅之以视频教学,课堂中提前预备工作,实践完毕后总结课堂经验,让每个孩子积极的展现自我。锻炼自己的口语表达能力以及孩子们的语言组织能力。还有自我展现力。设立标模,让孩子们有标兵模范,心中有标尺的存在。让孩子们通过学习积极主动的去探索生活,而提出问题也是一种探索的重要方式,把问题引入授课中可以更好的让孩子们去理解感悟问题本身,课堂采取提问模式,通过老师设计的有序问题,循序渐进的问题内容,一问多答,进而训练学生开拓性思维,在课堂上达到师生良好的互动,促进孩子多方面发展,使得孩子们进一步发展,紧追时代的步伐,遵循课程的新发展理念,教育为了孩子,为了孩子们的所有。课堂内外结合,认知性的学习模式到情感体验式的学习活动,改变传统的教学教育方式方法。使得教学教育活动更好的实行,教育更加轻松,孩子对于老师的教育也更容易接受。整个教学体制更加切合实际。符合新时代的要求。情境式教学充分体现出了现代教育模式的优势所在

三、新时代《品德与社会》的要求及其发展变化

小学思想品德课与学生当下的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品德与社会》一书的创制设计就是以培养孩子们道德品质观念和生活能力作目标的,是培养孩子们思想道德水平的一门学科。情景体验式的教学模式能够让孩子们更好的在实际生活中感受到大中国的德智教育,亦能让学生在自己真实的生活中积累生活经验。所谓体验就是将课本固化的系统知识转化为实地教学方法,也是新时代教学改革中的一个着力点与发展点,着眼于学生的未来发展,素质培养。引导孩子的品德发展,促进学生的德智发展,开发孩子的潜能,启迪孩子们的智慧。善学明智以明理而后受用终生。推动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

场景体验教学模式所具有的可参与性、本身发展机能以及其中所蕴含的情感可激发性。是小学品德与社会的教学精髓,也是传递文化授课经验的有效途径,既能让孩子们可领略到生活中微妙的情感触动,又能让学生在学业上学有所成,用爱的方式去看待这个社会。课程一直遵循着小学阶段教育要求的变化而变化,遵循着情感的变化进而得到成长感悟。并在此基础上正确指导学生学习,让他们充分在品德生活课上发挥自己的长处,提升自己的水平。以此达到生活实践与课堂学习的统一。培养学生的心理能力,让他们去怎样看待他们自己,怎样去看待自己所生活的环境。从而达到教学教育的最终目的。情感上的体验、身体上的力行、课本上的学习。

四、结语

教育与真实的生活联系密切,教育本身也就是一种生活,生活当中需要教育,这也是教育存在的意义所在。学生时代的《思想与品德》课,确立并引导孩子的知识、情感、意识。规范他们的行为以借此保护他们的安全。小学生正处在这样一个年龄段,需要教师同其沟通联系,重视孩子们的品德与社会,引领一个正确的风向标,指导孩子正确发展,名哲明理。

参考文献:

[1] 孟雅男.浅谈小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J].教育视界2010.01.

[2] 王国强.生活化:《品德与社会》教学的关键[J].浙江教育科学2008.10.

[3] 裘国乔.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教学法初探[J].青年与社会:中外教育研究,2012,(1):94-95.

[4] 热依拉·依布拉音,古丽给娜·巴热提.伊宁市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的现状与对策[J].教育教学论坛,2012,(26B):136-138.

猜你喜欢
品德与社会教学模式
群文阅读教学模式探讨
“思”以贯之“学、练、赛、评”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索
“以读带写,以写促读”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索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课堂教学生活化的不足及对策
精心设计,开辟品德与社会课新天地
农村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的有效教学策略
小学品社课堂结合时事教学初探
浅谈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一精三多”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导航杯”实践教学模式的做法与成效